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六章 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0,文件大小:81.5KB,团购合买
目的要求:在充分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基础上,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 观念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质和内容。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六章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目的要求:在充分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基础上,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 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质和内容 主要内容: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社会的观念结构 四、社会的文明进步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国家、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 第六章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 本身又以生产力为基础。因此,考察社会经济结构,必须从分析社会生产力入手。 、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体。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信息传递系统: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如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供应,为产品运输、贮藏和其他目的所必需的辅助性的劳动资料等等。 劳动资料是人类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强大杠杆,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标志。在一定意义上,各种生产工具 都是人体自然器官的延长。比如,起重机是肢体的延长,射电望远镜是眼睛的延长,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 延长,机器人是人体各部器官的综合延长等等。人通过工具延长了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也就大加强了自 己同自然界斗争的力量。“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23卷,第204页。)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操作系统,再到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 展的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 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如水库大坝里的水,在开采中的地下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 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如工业中的钢材、棉纱、农业中的种子,建筑中的木板等。随着生产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 工具,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教 案 目的要求: 在充分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基础上,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 念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社会文明进步的实质和内容。 主要内容: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社会的观念结构 四、社会的文明进步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国家、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 第六章 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 本身又以生产力为基础。因此,考察社会经济结构,必须从分析社会生产力入手。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体。劳动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信息传递系统;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如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供应,为产品运输、贮藏和其他目的所必需的辅助性的劳动资料等等。 劳动资料是人类征服和支配自然力的强大杠杆,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标志。在一定意义上,各种生产工具 都是人体自然器官的延长。比如,起重机是肢体的延长,射电望远镜是眼睛的延长,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 延长,机器人是人体各部器官的综合延长等等。人通过工具延长了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也就大加强了自 己同自然界斗争的力量。“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 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 23 卷,第 204 页。)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操作系统,再到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 展的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 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如水库大坝里的水,在开采中的地下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 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如工业中的钢材、棉纱、农业中的种子,建筑中的木板等。随着生产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 工具,生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密切相关;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制约整个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 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从事劳动,科学知识 投入到劳动过程才是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的要素,没有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其他 生产资料只不过是一堆死物,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进以及劳动对象的利用 和革新,都是通过劳动者实现的。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体力,还要有一定的智力, 即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 理的脑力劳动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知识经济” 时代的来临,科技工作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 总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生产力作为 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其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是潜在 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技 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 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中非 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方面。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 和管理。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使它们既协调又充分地发挥作用, 有利于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取得最佳的整 体效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结构的内容和类型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内容。所谓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 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就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组成一定的关系。 没有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就不会有生产。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鲁滨逊生活在孤岛上,不也照样生产 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活下来了吗?是的。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呢?按照《鲁滨逊飘流记》的描述,他 手中有社会为他提供的枪枝,有人们留给他的火药,有从破船上找到的装有刀子、斧子、钉子等各种工具 的小箱子。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产品。有了这些,他才能对付野兽,猎取食物,驱走、击毙吃人的生番 砍伐树,盖起房屋。后来,他还有了自己的仆人——当地土人“星期五”。他们一起在荒岛上播种庄稼,驯 养家畜,战胜大自然和其他外来的威胁。所以,小说中描写的鲁滨逊绝不是与社会完全隔绝的人。这说明 了什么?说明生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只能是社会的生产 人们的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这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 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 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不同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支配 权、使用权都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转移。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这种交换活动的关

的发展水平;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 象时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从事劳动,科学知识 投入到劳动过程才是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的要素,没有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其他 生产资料只不过是一堆死物,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进以及劳动对象的利用 和革新,都是通过劳动者实现的。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体力,还要有一定的智力, 即生产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 理的脑力劳动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 ,特别是“知识经济” 时代的来临,科技工作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 总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生产力作为 一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其未被应用于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是潜在 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技 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 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的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中非 实体性要素的重要方面。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 和管理。科学管理可以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使它们既协调又充分地发挥作用, 有利于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使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佳结合,取得最佳的整 体效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经济结构的内容和类型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内容。所谓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 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就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组成一定的关系。 没有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就不会有生产。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鲁滨逊生活在孤岛上,不也照样生产 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活下来了吗?是的。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呢?按照《鲁滨逊飘流记》的描述,他 手中有社会为他提供的枪枝,有人们留给他的火药,有从破船上找到的装有刀子、斧子、钉子等各种工具 的小箱子。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产品。有了这些,他才能对付野兽,猎取食物,驱走、击毙吃人的生番, 砍伐树,盖起房屋。后来,他还有了自己的仆人——当地土人“星期五”。他们一起在荒岛上播种庄稼,驯 养家畜,战胜大自然和其他外来的威胁。所以,小说中描写的鲁滨逊绝不是与社会完全隔绝的人。这说明 了什么?说明生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只能是社会的生产。 人们的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这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 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 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不同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支配 权、使用权都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转移。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这种交换活动的关

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交换的情形是不一样的。例如,在资本主 关系中,资本家扮演生产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而工人则出卖劳动力,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也是 种活动交换,但这种活动的交换是由私有制决定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劳动分工在任何社 会中都存在,都有交换活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在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生产者之间,在工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之间,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 动者之间,在各部门、各工厂、企业的劳动者之间,他们的活动交换是分工协作,由此结成了同志式的互 助合作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总产品是指 全部生产物: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己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就构成收入:收入中再除掉用来扩大再生产和 公共消费的部分,即是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 有制关系也要通过分配关系得以体现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项内容既不是互相孤立的, 也不是彼此平行、不分主次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历史上依次经历的五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 应,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除去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之外,还 有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小生产的生产关系。它不能成为独立形态的生产关系,而是依附于当时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在以采摘和渔猎为生的原始时代,氏 族成员共同占有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人与人之间是互助合作的关系。在奴隶制的生产资 料所有制形式中,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会说 话的工具”。奴隶对奴隶主具有“全人身依附关系”,没有任何自由,奴隶主可以打骂、买卖、屠杀奴隶。在 封建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下,封建主占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奴或农民只占有简单的生产工 具,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劳动,对封建主是一种“半人身依附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所有制形式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只是表现在决定把自 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哪一个资本家的自由,但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所以,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使“雇佣 与被雇佣的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 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产品的分配方式起决 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同。在原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下,由于社 会成员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并共同劳动,因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 现象:在奴隶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奴隶劳动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然后奴隶主从中拿出一小部分 维持奴隶的生命:在封建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农奴或农民以贡赋或地租的形式,把劳动产品交给 农奴主或地主,自己只能留下收获物的一小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资本家获得利 即以利润的形式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获得维持其生活的工资。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交换的情形是不一样的。例如,在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扮演生产活动组织者的角色,而工人则出卖劳动力,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也是一 种活动交换,但这种活动的交换是由私有制决定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劳动分工在任何社 会中都存在,都有交换活动。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是公有财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在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生产者之间,在工业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之间,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 动者之间,在各部门、各工厂、企业的劳动者之间,他们的活动交换是分工协作,由此结成了同志式的互 助合作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总产品是指 全部生产物;总产品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就构成收入;收入中再除掉用来扩大再生产和 公共消费的部分,即是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 有制关系也要通过分配关系得以体现。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项内容既不是互相孤立的, 也不是彼此平行、不分主次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历史上依次经历的五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 应,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除去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关系之外,还 有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小生产的生产关系。它不能成为独立形态的生产关系,而是依附于当时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在以采摘和渔猎为生的原始时代,氏 族成员共同占有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人与人之间是互助合作的关系。在奴隶制的生产资 料所有制形式中,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会说 话的工具”。奴隶对奴隶主具有“全人身依附关系”,没有任何自由,奴隶主可以打骂、买卖、屠杀奴隶。在 封建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下,封建主占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奴或农民只占有简单的生产工 具,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劳动,对封建主是一种“半人身依附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所有制形式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只是表现在决定把自 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哪一个资本家的自由,但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所以,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使“雇佣 与被雇佣的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 与人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产品的分配方式起决 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同。在原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下,由于社 会成员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并共同劳动,因而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没有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 现象;在奴隶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奴隶劳动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然后奴隶主从中拿出一小部分 维持奴隶的生命;在封建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农奴或农民以贡赋或地租的形式,把劳动产品交给 农奴主或地主,自己只能留下收获物的一小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下,资本家获得利润, 即以利润的形式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获得维持其生活的工资。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 原则。显而易见,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决定着思想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但从历史上看,一种生产关系往 往可以在三种社会形态中分别以萌芽状态、成熟状态和残余状态而存在。如: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萌芽 在封建社会成熟、在资本主义社会衰败。某一社会形态中,往往又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着的生产关系。但各 种生产关系并不是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其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居统治地位,起着主导的 作用,由此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研究社会经济结构,要进一步分析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同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同一序列的范畴,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多种生产关系存在的情况下,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某一生产关系的不同方面的总和, 而且包括该社会不同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这一由多种生产关系整合构成的 统一整体即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以我国为例,现阶段既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中每一种所有制经济就是一种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这 些生产关系总合起来构成的统一整体,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正如江泽民指出 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江泽民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国家管 理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如选择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选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选择单一化体制,还是选择多元化体制等等。第二,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的具体形式及其结构。第三,经济组织形式(如管理、调节、监督)及其机构的设置。第四,管理制度。其 中最基本的是第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把市场经济体制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 义制度。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人们把搞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看成是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判断标 准。结果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走了弯路。其实,社会主义不是在空地上建起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 有对立的一面,又有批判的吸收、借鉴的一面。具体地讲,在生产关系以及保护生产关系的国家政权方面,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在利用技术和管理经济的方法上,则是一种借鉴、继 承的关系。显然,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东西,因此必须坚持。而实行市场经济还 是计划经济,则是属于具体的体制问题,而不能拔高到决定社会性质的经济制度的高度 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的论述:邓小平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教训,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从所 有制中剥离出来,作了一系列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1979年l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不列顛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美国学者时说:“说市场经济只限 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市场经 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10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企业代

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 原则。显而易见,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决定着思想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但从历史上看,一种生产关系往 往可以在三种社会形态中分别以萌芽状态、成熟状态和残余状态而存在。如: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萌芽、 在封建社会成熟、在资本主义社会衰败。某一社会形态中,往往又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着的生产关系。但各 种生产关系并不是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其中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居统治地位,起着主导的 作用,由此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研究社会经济结构,要进一步分析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同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同一序列的范畴,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指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多种生产关系存在的情况下,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某一生产关系的不同方面的总和, 而且包括该社会不同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这一由多种生产关系整合构成的 统一整体即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以我国为例,现阶段既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中每一种所有制经济就是一种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这 些生产关系总合起来构成的统一整体,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正如江泽民指出 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江泽民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 年 9 月 12 日。) (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国家管 理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如选择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选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选择单一化体制,还是选择多元化体制等等。第二,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的具体形式及其结构。第三,经济组织形式(如管理、调节、监督)及其机构的设置。第四,管理制度。其 中最基本的是第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把市场经济体制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 义制度。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人们把搞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看成是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判断标 准。结果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走了弯路。其实,社会主义不是在空地上建起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 有对立的一面,又有批判的吸收、借鉴的一面。具体地讲,在生产关系以及保护生产关系的国家政权方面,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关系;在生产力方面,在利用技术和管理经济的方法上,则是一种借鉴、继 承的关系。显然,公有制、按劳分配是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东西,因此必须坚持。而实行市场经济还 是计划经济,则是属于具体的体制问题,而不能拔高到决定社会性质的经济制度的高度。 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的论述:邓小平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教训,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从所 有制中剥离出来,作了一系列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美国学者时说:“说市场经济只限 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市场经 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 年 10 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企业代

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的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 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 某种意义上,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148-149页)1990年12月又在上海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 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与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 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 视察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字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市场经济体现着积极性和消极性的统一。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 会的巨大进步,这是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着许多 缺陷和失灵等消极因素。如有些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社会利益,市场上的垄断、假冒 等不正当竟争,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市场调节的盲目性等,这些消极因素可能导致周期性经济衰退及其他 社会经济矛盾。为了减少和避免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国家就有必要干预经济,通过经济的、法律的甚至 行政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三)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社会经济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的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质,是在社会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中,生产关系各方面、各层次怎样相互联系,怎样相 互作用,从而使生产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使社会经济过程保持活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从总体上说 是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法、手段和环节的体系,如计划机制、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等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是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经济制度相对稳定,体现生产关系 的性质,是决定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 体表现,它本身比较灵活,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它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改变。至于经 济运行机制则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手段、方法和环节,不借助于经济运行机制或者经济运行机制失灵,社会 经济制度就不会成为鲜活的有机整体,就会不断枯萎、衰退下去 四、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什么是阶级呢?列宁曾经给阶级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 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 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1页。)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不是根据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来划分的。既然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那 么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 定的。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 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虽然阶级在形成之后,会在政治思想、情感以及生 活方式等方面有所表现,具有相应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特征,但是,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归根

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的提问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 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 某种意义上,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选集》第三卷,第 148-149 页)1990 年 12 月又在上海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 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与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 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64 页)1992 年初,邓小平到南方 视察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字幕)(《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3 页)。 市场经济体现着积极性和消极性的统一。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社 会的巨大进步,这是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着许多 缺陷和失灵等消极因素。如有些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社会利益,市场上的垄断、假冒 等不正当竞争,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市场调节的盲目性等,这些消极因素可能导致周期性经济衰退及其他 社会经济矛盾。为了减少和避免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国家就有必要干预经济,通过经济的、法律的甚至 行政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三)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社会经济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的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质 ,是在社会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中,生产关系各方面、各层次怎样相互联系,怎样相 互作用,从而使生产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使社会经济过程保持活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从总体上说, 是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法、手段和环节的体系,如计划机制、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等。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是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经济制度相对稳定,体现生产关系 的性质,是决定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 体表现,它本身比较灵活,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它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改变。至于经 济运行机制则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手段、方法和环节,不借助于经济运行机制或者经济运行机制失灵,社会 经济制度就不会成为鲜活的有机整体,就会不断枯萎、衰退下去。 四、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什么是阶级呢?列宁曾经给阶级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 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 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11 页。)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不是根据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来划分的。既然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那 么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 定的。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劳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参与分配的方式和取 得收入的数量不同,因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虽然阶级在形成之后,会在政治思想、情感以及生 活方式等方面有所表现,具有相应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特征,但是,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 归根

到底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这是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恩格斯讲得好:“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 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特定的经济结构产生特定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着阶级结构的变化。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社会结构即人们的结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联系起来的结构转化为以 阶级关系为主线的阶级结构。在每一个特定的阶级社会里有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之分、历史上存在过奴 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工人,每一社会形态除了两个基本阶级以外,还有一些非基本阶级 的存在,这就是奴隶社会的自由民和手工业者、封建社会的小生产者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小商品生产者, 其根源在于该社会中存在着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阶级之间的 关系以及它们与非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变化发展的。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恩格斯说:阶级的“划分是以 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剩余产品,不 存在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劳动的可能性,因而不存在阶级。阶级的形成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 而又相对发展不足的结果。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为一个集团占 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分工以及由此而来的交换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使这种可能 性变成现实。正像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地引起阶级的产生一样,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 必然地使阶级归于消灭。不同的是,阶级的产生是社会自发发展的结果,而阶级的消灭则是通过无产阶级 自觉的革命斗争实现的。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需要创造一系列物质条件和精 神条件,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则是其基本的条件 第二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特征 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人们政治生活、政治交往的产物。政治结构以 经济结构为基础并给予经济结构巨大的反作用。社会政治结构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其中国家政权是政 治结构的核心,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和柱石 1、政治结构的要素 社会的政治结构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构成。政治制度是指社会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包括 国家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以及选举制度、人们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法律、执行 法律和遵守法律的各项制度等。政治法律设施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以及与 此相联系的一整套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等。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 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2、政治结构的特征 不同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政治结构来体现的,政党则是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 的代表,政党在政治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执政党在政治结构中的领导地位,直接影响着政治结构 的性质和功能的发挥。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控制社会的是政治结构,而国家政权则是它 的控制中心。国家政权通过政治结构控制社会,通过这个机构来控制和管理全部社会生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人们的日常交往关系是分散的、随机的和变动的

到底决定于它的经济方面。这是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恩格斯讲得好:“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 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特定的经济结构产生特定的阶级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着阶级结构的变化。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社会结构即人们的结合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联系起来的结构转化为以 阶级关系为主线的阶级结构。在每一个特定的阶级社会里有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之分、历史上存在过奴 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工人,每一社会形态除了两个基本阶级以外,还有一些非基本阶级 的存在,这就是奴隶社会的自由民和手工业者、封建社会的小生产者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小商品生产者, 其根源在于该社会中存在着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阶级之间的 关系以及它们与非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变化发展的。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恩格斯说:阶级的“划分是以 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在原始社会初期 ,由于没有剩余产品,不 存在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劳动的可能性,因而不存在阶级。阶级的形成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而又相对发展不足的结果。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为一个集团占 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分工以及由此而来的交换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使这种可能 性变成现实。正像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地引起阶级的产生一样,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 必然地使 阶级归于消灭。不同的是,阶级的产生是社会自发发展的结果,而阶级的消灭则是通过无产阶级 自觉的革命斗争实现的。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需要创造一系列物质条件和精 神条件,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则是其基本的条件。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 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特征 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人们政治生活、政治交往的产物 。政治结构以 经济结构为基础并给予经济结构巨大的反作用。社会政治结构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其中国家政权是政 治结构的核心,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和柱石。 1、政治结构的要素: 社会的政治结构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构成。政治制度是指社会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包括 国家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以及选举制度、人们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法律、执行 法律和遵守法律的各项制度等。政治法律设施包括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以及与 此相联系的一整套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等。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 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2、政治结构的特征: 不同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政治结构来体现的,政党则是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 的代表,政党在政治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执政党在政治结构中的领导地位,直接影响着政治结构 的性质和功能的发挥。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控制社会的是政治结构,而国家政权则是它 的控制中心。国家政权通过政治结构控制社会,通过这个机构来控制和管理全部社会生活。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人们的日常交往关系是分散的、随机的和变动的

是无序的,要使人们的经济、社会交往稳定有序,必须运用政治力量对其进行协调、规范。因此,政治是 集中了的经济,是直接为社会的经济、社会交往活动设置并存在的。政治结构主要是通过有组织的强制性 力量来履行社会职能的,不仅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国家政权等机构和设施表现为一种强制性力量, 而且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条文也对人们具有强制作用。通过政治力量的强制作用,社会秩序得以建立, 社会交往得以在一定社会规范约束下协调、有序地进行。可见,政治结构不仅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的经济结 构,而且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并广泛地影响和制约着观念结构。资产阶级各国宪法所规定的私有财产神圣 不可侵犯,我国宪法所规定必须遵守的四项基本原则,都说明政治结构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对经济生活、 精神生活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政治结构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并随着经济结构发展而演变。因此,必须按照现实的经济结构,建立 健全相应的政治结构。当政治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或者政治结构成为经济结构改革的主要障碍时,改 革政治结构的任务就势必提上议事日程 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自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种地位极为特殊、作用十分强大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 (一)、国家的起源 1、历史上关于国家起源的种种说法: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来加以主观解释,把这个问题弄得神 秘而混乱 “君权神授”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宣扬“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即“君权神授”论,宣扬 国家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假借所谓“天命”或“神意”,掩盖其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实质 “道德外化论”: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断言国家是“道德观念的现实”外化,“理性的形象和现 实”,是“地上的神物”。这不过是用精致的哲学语言表述的宗教唯心主义。 社会契约论”: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了“社会契约论”,把国家说成是由于人们相互约定而形成 的。这种思想与“君权神授”相对立,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皇权的要求,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 用。但它在理论上仍然是错误的,因为首先出现的国家类型—奴隶制社会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代表所有社 会成员权益的国家。 以上这些理论都离开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脱离阶级对抗这一基本事实,力图把国家说成是永恒的和 超阶级的,以掩盖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都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同阶级对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在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情况下作为阶级统 治的工具产生的,将来也必将随着阶级的彻底消灭而失去其历史作用 阶级根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 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和表现,这是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我们知道,历史上最先出现的阶级是奴隶主和奴 隶。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奴隶一无所有,而且连奴隶本身也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被奴隶主随 意鞭打,买卖或屠杀。奴隶主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残酷地剥削奴隶,而奴隶不断用逃亡、暴动、起义等 方式进行反抗,力图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奴隶主阶级 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对奴隶进行剥削,只用经济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在政治上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是无序的,要使人们的经济、社会交往稳定有序,必须运用政治力量对其进行协调、规范。因此,政治是 集中了的经济,是直接为社会的经济、社会交往活动设置并存在的。政治结构主要是通过有组织的强制性 力量来履行社会职能的,不仅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国家政权等机构和设施表现为一种强制性力量, 而且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条文也对人们具有强制作用。通过政治力量的强制作用,社会秩序得以建立, 社会交往得以在一定社会规范约束下协调、有序地进行。可见,政治结构不仅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的经济结 构,而且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并广泛地影响和制约着观念结构。资产阶级各国宪法所规定的私有财产神圣 不可侵犯,我国宪法所规定必须遵守的四项基本原则 ,都说明政治结构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对经济生活、 精神生活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 政治结构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并随着经济结构发展而演变。因此,必须按照现实的经济结构,建立、 健全相应的政治结构。当政治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或者政治结构成为经济结构改革的主要障碍时,改 革政治结构的任务就势必提上议事日程。 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自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种地位极为特殊、作用十分强大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 (一)、国家的起源 1、历史上关于国家起源的种种说法: 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来加以主观解释,把这个问题弄得神 秘而混乱。 “君权神授”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宣扬“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即“君权神授”论,宣扬 国家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假借所谓“天命”或“神意”,掩盖其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实质。 “道德外化论”: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断言国家是“道德观念的现实”外化,“理性的形象和现 实”,是“地上的神物”。这不过是用精致的哲学语言表述的宗教唯心主义。 “社会契约论”: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了“社会契约论”,把国家说成是由于人们相互约定而形成 的。这种思想与“君权神授”相对立,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皇权的要求,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 用。但它在理论上仍然是错误的,因为首先出现的国家类型——奴隶制社会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代表所有社 会成员权益的国家。 以上这些理论都离开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脱离阶级对抗这一基本事实,力图把国家说成是永恒的和 超阶级的,以掩盖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都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同阶级对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在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情况下作为阶级统 治的工具产生的,将来也必将随着阶级的彻底消灭而失去其历史作用。 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 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和表现,这是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 我们知道,历史上最先出现的阶级是奴隶主和奴 隶。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奴隶一无所有,而且连奴隶本身也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被奴隶主随 意鞭打,买卖或屠杀。奴隶主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残酷地剥削奴隶,而奴隶不断用逃亡、暴动、起义等 方式进行反抗,力图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奴隶主阶级 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对奴隶进行剥削,只用经济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在政治上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用强力使奴隶服从自己的剥削,并且借助于强力缓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维护奴隶主剥削、压迫奴 隶的秩序,使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合法化、固定化。特别是因为奴隶主是少数,奴隶是多数,奴隶 主的少数如果不用强力和暴力,根本不能剥削、压迫奴隶的多数。比如,在古希腊雅典国家的全盛时代, 自由民的总数(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只有9万人,而男女奴隶加在一起有36.5万人,另外还有被保护民 外地人和被释放的奴隶)45万人。每个成年的男性公民平均有18个奴隶和2个以上被保护民。而且自 由民中只有一部分是奴隶主,另一部分是平民。平民也在不断分化为富人和穷人,富人成为奴隶主,穷人 沦为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不用强力、暴力,就不能维护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列宁说:“要强 迫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经常替另一部分人做工,就非有一种经常性的强制机构不可。”(《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奴隶主阶级所建立的这种经常的强制机构,就是奴隶制的国家。由 此可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 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所以,列宁强调:“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 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一些集团的劳动的 地方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的。”(《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8页) 社会根源 最初的国家就是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它对基本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多数人的剥削统治,并使之固定化、 法化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 始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比较单纯,管理职能也十分简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种独立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生,生产活动、产品交换以及其他交往活动在规模上和复杂程度上有了 很大发展,需要一个权威组织来保证生产、交换和其他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 脱离并成为某些人的专门职业,使得建立一种权威的管理机构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在国家产生的阶级根 源和一般社会根源中,前者是本质的、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从属的。从历史上看,社会管理职能的独 立化与阶级的形成是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分工同时造成社会职能的分离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当国家 成为管理社会生活的独立机枃时,它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二)、国家的本质 国家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阶级范畴、政治范畴。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 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也管 理一些公共事务,调控一定的社会秩序,但其目的都是服务和服从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本质上是统治 阶级的工具。 (三)、国家的职能 因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 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国家的对外职能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 和颠覆:另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剥削阶级国家在对 外职能上,还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掠夺和奴役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兼有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1、国家的对内职能 因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政治统治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

用强力使奴隶服从自己的剥削,并且借助于强力缓和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维护奴隶主剥削、压迫奴 隶的秩序,使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合法化、固定化。特别是因为奴隶主是少数,奴隶是多数,奴隶 主的少数如果不用强力和暴力,根本不能剥削、压迫奴隶的多数。比如,在古希腊雅典国家的全盛时代, 自由民的总数(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只有 9 万人,而男女奴隶加在一起有 36.5 万人,另外还有被保护民 (外地人和被释放的奴隶)4.5 万人。每个成年的男性公民平均有 18 个奴隶和 2 个以上被保护民。而且自 由民中只有一部分是奴隶主,另一部分是平民。平民也在不断分化为富人和穷人,富人成为奴隶主,穷人 沦为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不用强力、暴力,就不能维护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列宁说:“要强 迫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经常替另一部分人做工,就非有一种经常性的强制机构不可。”(《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 页)奴隶主阶级所建立的这种经常的强制机构,就是奴隶制的国家。由 此可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 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所以,列宁强调:“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 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一些集团的劳动的 地方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的。”(《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28 页) 社会根源 最初的国家就是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它对基本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多数人的剥削统治,并使之固定化、合 法化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 。原 始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比较单纯,管理职能也十分简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种独立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生,生产活动、产品交换以及其他交往活动在规模上和复杂程度上有了 很大发展,需要一个权威组织来保证生产、交换和其他社 会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 脱离并成为某些人的专门职业,使得建立一种权威的管理机构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在国家产生的阶级根 源和一般社会根源中,前者是本质的、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从属的。从历史上看,社会管理职能的独 立化与阶级的形成 是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分工同时造成社会职能的分离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当国家 成为管理社会生活的独立机构时,它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二)、国家的本质 国家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阶级范畴、政治范畴。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 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也管 理一些公共事务,调控一定的社会秩序,但其目的都是服务和服从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本质上是统治 阶级的工具。 (三)、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 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国家 的对外职能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 和颠覆;另一方面 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剥削阶级国家在对 外职 能上,还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掠夺和奴役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兼有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1、国家的对内职能 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政治统治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

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维护 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等。具体职能包括:第一,调整本 阶级内部各个社会成员,各种政治派别以及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 的共同利益,免得因内部矛盾而使其阶级利益受损害,第二,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如不同地区之间的 关系,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纠纷等,以保持 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保障各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三,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这 项任务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国家里尤其重要,更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主要任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要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当然,国家承担这些社会管理职能,也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 统治阶级服务的,因而首先有利于统治阶级。同时,客观上在某些方面也对全体社会成员有利。而且,承 担这些社会职能,对于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只有行 使好这些社会管理职能,它的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和强大有力,才能使国家发挥阶级压迫工具的作用。这就 是说,国家行使社会职能是它行使阶级压迫工具职能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 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2、国家的对外职能 因家的对外职能是以国家为特定的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方面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 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剥削阶级的国家还执行本国统治阶级的意 志,在一定条件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四)、国体和政体 把握国家的本质,要正确认识国体和政体 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国体问题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可以把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奴隶主阶 级专政的国家、封建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前三种是剥削阶级 专政的国家,最后一种是被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所谓政体则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政体的形式 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只有两种:君主制和共和制。其中,君主制可分为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以及君 主立宪制:共和制则分为总统制、半总统制和议会制。 在君主制国家中,国家最高权力在形式上是由君主一人来行使,此所谓“主权在君”。在君主专制制度下 君主被尊为神的化身,是臣民崇拜的偶像,是国家的象征。正如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所言:“朕即国家 在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不再拥有“绝对王权 共和制国家主张“主权在民”,无论在名义上或实际上中,国家主权都不属于个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 有一定任期,国家由普选产生的总统和议会治理。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决定国家本质的是国体,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 服务,一定的政体要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哪个阶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生产方式如何,这 是决定一个国家政体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政体还受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受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地理条件、民族特点、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观察、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研究国体问题,而且要研究政体问题。同一种类型的

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维护 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等。具体职能包括:第一,调整本 阶级内部各个社会成员,各种政治派别以及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 的共同利益,免得因内部矛盾而使其阶级利益受损害,第二,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如不同地区之间的 关系,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纠纷等,以保持 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保障各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三,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这 项任务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国家里尤其重要,更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主要任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要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当然,国家承担这些社会管理职能,也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 统治阶级服务的,因而首先有利于统治阶级。同时,客观上在某些方面也对全体社会成员有利。而且,承 担这些社会职能,对于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只有行 使好这些社会管理职能,它的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和强大有力,才能使国家发挥阶级压迫工具的作用。这就 是说,国家行使社会职能是它行使阶级压迫工具职能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 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23 页)。 2、国家的对外职能 国家的对外职能是以国家为特定的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 方面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 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剥削阶级的国家还执行本国统治阶级的意 志,在一定条件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四)、国体和政体 把握国家的本质,要正确认识国体和政体。 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国体问题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可以把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奴隶主阶 级专政的国家、封建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前三种是剥削阶级 专政的国家,最后一种是被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所谓政体则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政体的形式 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只有两种:君主制和共和制。其中,君主制可分为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以及君 主立宪制;共和制则分为总统制、半总统制和议会制。 在君主制国家中,国家最高权力在形式上是由君主一人来行使,此所谓“主权在君”。在君主专制制度下, 君主被尊为神的化身,是臣民崇拜的偶像,是国家的象征。正如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所言:“朕即国家”。 在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不再拥有“绝对王权”。 共和制国家主张“主权在民”,无论在名义上或实际上中,国家主权都不属于个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 有一定任期,国家由普选产生的总统和议会治理。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决定国家本质的是国体,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 服务,一定的政体要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哪个阶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生产方式如何,这 是决定一个国家政体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政体还受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受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地理条件、民族特点、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观察、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研究国体问题,而且要研究政体问题。同一种类型的

因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例如,美国和英国、日本同为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相同的国体,但美国是一 个共和国,英、日则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完全不同。不同类型的国家,又可能采取相同的政体,例如, 古希腊共和国、古罗马共和国、现代法兰西共和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实行共和政体,但国家的性质大 不相同。另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例如,有些资产阶级国家,曾经交 替使用过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但是,任何形式的政体都不是独立于国体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不管资 产阶级国家在政体上有多大区别,或发生什么变化,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是资本压迫雇佣劳动 的工具。资产阶级思想家总是掩盖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描绘成“自由”、“平等 的乐园,用以欺骗群众,实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 无产阶级国家的特点:自有国家以来,历史上的政体曾有许许多多的具体形式,如单一制和联邦制、专制 制和民主制、君主制和共和制、总统制和议会制等等,还有它们交互结合的各种复杂形式。但是,从国体 上看,迄今为止的国家只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剥削阶级国家,即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另一种 是无产阶级国家,即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它具有与以往国家根本不同的崭新特点。首先,它有着全新的 阶级内容。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劳动者自己的国家,在这里,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其次, 它的对内对外职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它在强化对内对外阶级斗争职能的同时,将日益把组织经济建设、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调整与改革,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自己的重 只能,国家的社会公共权力性质将不断得到加强。此外,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担负着消灭阶级、废除 因家、实现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全新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从有 阶级向无阶级、有国家向无国家转变的过渡性国家,因而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国家。随着阶级的消 灭,国家也将走向消亡。当国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第三节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构成的有机系统,它包括晢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 艺术思想等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它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是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 一、社会意识及其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及类型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 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一类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 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这些社会意识形式,构成了思想上层建筑,并同政治上层建筑一起 构成了全部上层建筑的有机体系:为决定它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服务。历史表明,意识形态总是具有阶 级性的,并且是作为一定阶级的自我意识(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必然因素和重要方面而发挥作用的。 具体阶级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利益、需要和目的,以及相应的感情、信念等,首先在意识形态中得到 程度不同的的反映。所以,意识形态是这些阶级的社会、政治、世界观的思想和信念的具体的理论体系 也是这些阶级的规范和评价的具体的理论体系。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社会形态,往往存在着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意识形态,旧社会意识形态的残余和新社会意识形态的萌芽。它们之间的斗争,显示出强烈的阶级性

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例如,美国和英国、日本同为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相同的国体,但美国是一 个共和国,英、日则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完全不同。不同类型的国家,又可能采取相同的政体,例如, 古希腊共和国、古罗马共和国、现代法兰西共和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实行共和政体,但国家的性质大 不相同。另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例如,有些资产阶级国家,曾经交 替使用过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但是,任何形式的政体都不是独立于国体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不管资 产阶级国家在政体上有多大区别,或发生什么变化,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是资本压迫雇佣劳动 的工具。资产阶级思想家总是掩盖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描绘成“自由”、“平等” 的乐园,用以欺骗群众,实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 无产阶级国家的特点:自有国家以来,历史上的政体曾有许许多多的具体形式,如单一制和联邦制、专制 制和民主制、君主制和共和制、总统制和议会制等等,还有它们交互结合的各种复杂形式。但是 ,从国体 上看,迄今为止的国家只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剥削阶级国家,即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的国家,另一种 是无产阶级国家,即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它具有与以往国家根本不同的崭新特点。首先,它有着全新的 阶级内容。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劳动者自己的国家,在这里,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其次, 它的对内对外职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它在强化对内对外阶级斗争职能的同时,将日益把组织经济建设、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 行调整与改革,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自己的重 要职能,国家的社会公共权力性质将 不断得到加强。此外,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还担负着消灭阶级、废除 国家、实现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全新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从有 阶级向 无阶级、有国家向无国家转变的过渡性国家,因而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国家。随着阶级 的消 灭,国家也将走向消亡。当国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 第三节 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构成的有机系统,它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 艺术思想等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它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是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 一、社会意识及其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及类型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 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一类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 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这些社会意识形式,构成了思想上层建筑,并同政治上层建筑一起 构成了全部上层建筑的有机体系;为决定它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服务。历史表明,意识形态总是具有阶 级性的,并且是作为一定阶级的自我意识(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必然因素和重要方面而发挥作用的。 具体阶级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利益、需要和目的,以及相应的感情、信念等,首先在意识形态中得到 程度不同的的反映。所以,意识形态是这些阶级的社会、政治、世界观的思想和信念的具体的理论体系, 也是这些阶级的规范和评价的具体的理论体系。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社会形态,往往存在着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意识形态,旧社会意识形态的残余和新社会意识形态的萌芽。它们之间的斗争,显示出强烈的阶级性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