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教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人类进步的必然性、标志、内容及其曲折性和辩证性,进一步坚定共产主 义信念,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三、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 人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理论体系的归宿,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要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索人的本质和价值,其根本目 的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寻求进步与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建立在生产力和技术 进步基础之上的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性与人类主体的选择性 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增进,也表现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演化,更表现 为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社会进步的理想境界,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 展的美好远景。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最终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史自然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体现于社会形态的更替中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不仅表现为社会形态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世界的统一性与民族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且体现为由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由狭隘人群向社会化人类的 历史发展 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结构来看,人类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地域性历史和世界历史时期。从 人类产生开始,直到近代以前,人类都处于地域性历史的发展时期。所谓地域性历史时期,是指人类在世 界的各个分散的地点上,以地域性的社会和狭隘的人群共同体为生存单元,各生存单元互不联系、各自独 立发展的时期。地域的分散性、规模的狭小性、相互间的孤立性和自身发展的封闭性是其主要特点。在这 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商品经济还处在萌芽状态。人们活动的空间是地域性的、闭关自守的 甚至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间开展战争,战争本身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125页。)每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每一项发明,都是单独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战争会把辛辛苦 苦得来的劳动成果破坏殆尽。“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教 案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人类进步的必然性、标志、内容及其曲折性和辩证性,进一步坚定共产主 义信念,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主要内容: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三、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理论体系的归宿,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要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索人的本质和价值,其根本目 的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寻求进步与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建立在生产力和技术 进步基础之上的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性与人类主体的选择性 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增进,也表现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演化,更表现 为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社会进步的理想境界,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 展的美好远景。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最终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发展史自然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体现于社会形态的更替中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不仅表现为社会形态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世界的统一性与民族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且体现为由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由狭隘人群向社会化人类的 历史发展。 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结构来看,人类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地域性历史和世界历史时期。从 人类产生开始,直到近代以前,人类都处于地域性历史的发展时期。所谓地域性历史时期,是指人类在世 界的各个分散的地点上,以地域性的社会和狭隘的人群共同体为生存单元,各生存单元互不联系、各自独 立发展的时期。地域的分散性、规模的狭小性、相互间的孤立性和自身发展的封闭性是其主要特点。在这 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商品经济还处在萌芽状态。人们活动的空间是地域性的、闭关自守的。 甚至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间开展战争,“战争本身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125 页。) 每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每一项发明,都是单独进行的。相互之间的战争会把辛辛苦 苦得来的劳动成果破坏殆尽。“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
具有发达生产力和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107页。)而所谓世界历史时期,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类各个生存单元(民 族、国家)已不再相互孤立、闭关自守,相互间的联系和交往已成为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世界 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人类社会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从近代开始的。从地域性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15 16世纪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东西方贸易和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最初的殖民 活动,揭开了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二是产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自由贸易“黄金时代”,不仅为人类的世 界性联系创造出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初次造成了“宗主国工业—殖民地农业”的国际分工格局 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形成的进程:三是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进一步创造 出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并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标志着人类历史已完全进 入了世界历史时期。 本世纪40年代末直到90年代初是世界历史形成以后的自身发展期,是世界历史由最初形态向新的形态的 过渡。这一转变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是40年代末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技 成为直接生产力和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新浪潮:二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帝国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后解体,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摆 脱了其形成时期的野蛮形式:三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冷战时代”的结束,使世界由“两极对抗”转入了“多 极化发展”的新时期,为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人类的世界历史进 程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历史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 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生产力与交往方式(即 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他认为,历史越往前追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 单个民族的狭隘地域内“单独进行”的民族性越发突出,而历史越往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世界性 就越明显。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地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界限被迅速打破,原来“单独进行”的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便真正超出了民族的疆域,进入了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世界的“运动场”, 具有了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某些民族或国家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加速发 展,较快地显示出激化状态。马克思晚年认为东方一些落后国家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 接进入到社会主义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把历史的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又使许多落 后民族饱受剥削与凌辱。当然,它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它第一次突破了狭 隘的地域空间,造成了国际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了狭隘的地域限制,开始走向世 界:它第一次造成了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国际联系,特别是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 用成为世界性的,使生产的社会化超出了民族和国家范围:它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按马克思的说法叫做 它造成了比过去一切历史时代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巨大生产力。二,它造成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各民族相 互隔离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使各个分散的民族经济日益转化为统一的世界经济的各个环节:经济生活的 体化,以及交通运输和一般交往手段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往,使人类 第一次超出了自然形式的联系和狭隘的地方性联系,进入了普遍化的交往时代。三,经济的一体化、交往 的普遍化,再加上科学技术国际化和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和发
具有发达生产力和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07 页。) 而所谓世界历史时期,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类各个生存单元(民 族、国家)已不再相互孤立、闭关自守,相互间的联系和交往已成为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世界 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人类社会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从近代开始的。从地域性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 15、 16 世纪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东西方贸易和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最初的殖民 活动,揭开了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二是产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自由贸易“黄金时代”,不仅为人类的世 界性联系创造出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初次造成了“宗主国工业——殖民地农业”的国际分工格局, 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形成的进程;三是 19 世纪后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进一步创造 出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并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标志着人类历史已完全进 入了世界历史时期。 本世纪 40 年代末直到 90 年代初是世界历史形成以后的自身发展期,是世界历史由最初形态向新的形态的 过渡。这一转变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是 40 年代末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技 成为直接生产力和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新浪潮;二是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帝国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后解体,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摆 脱了其形成时期的野蛮形式;三是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冷战时代”的结束,使世界由“两极对抗”转入了“多 极化发展”的新时期,为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人类的世界历史进 程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人类历史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 民族本身的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与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第 25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生产力与交往方式(即 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他认为,历史越往前追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 单个民族的狭隘地域内“单独进行”的民族性越发突出,而历史越往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世界性” 就越明显。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地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界限被迅速打破,原来“单独进行”的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便真正超出了民族的疆域,进入了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世界的“运动场”, 具有了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某些民族或国家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加速发 展,较快地显示出激化状态。马克思晚年认为东方一些落后国家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 接进入到社会主义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把历史的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又使许多落 后民族饱受剥削与凌辱。当然,它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它第一次突破了狭 隘的地域空间,造成了国际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了狭隘的地域限制,开始走向世 界;它第一次造成了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国际联系,特别是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 用成为世界性的,使生产的社会化超出了民族和国家范围;它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按马克思的说法叫做, 它造成了比过去一切历史时代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巨大生产力。二,它造成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各民族相 互隔离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使各个分散的民族经济日益转化为统一的世界经济的各个环节;经济生活的一 体化,以及交通运输和一般交往手段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交往,使人类 第一次超出了自然形式的联系和狭隘的地方性联系,进入了普遍化的交往时代。三,经济的一体化、交往 的普遍化,再加上科学技术国际化和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和发
展,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们交往极其方便快捷,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极大地推动了各国人 民的精神文化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法权规范、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为人类精神文 明的发展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通过殖民主义的扩张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史同时就是一部殖民主义者历史。即使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玩弄了一些新花招,表面上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但其剥削压迫的实质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在生 产领域,旧的国际分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仍然从属于发达国家资本再生产的需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仍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以工业制成品卖给发展中国家,从中捞取了大量 资材。发达国家通过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高污染工业和“夕阳工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以更好地发 展本国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朝阳工业”,使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其附庸。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 达国家不仅继续使用军事打击和武力威胁,而且进一步运用经济和政治制裁手段,妄图充当“世界警察 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更是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以压促变和“和平演变”的战略,企图用没 有硝烟的战争来颠覆社会主义,以所谓“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否定各国的主权平等 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各种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互联网等等,企图把西方资产 阶级特有的法权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人民,企图在“后冷战时代”重建自己独霸的 统天下” 从当今的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一方面要清楚地看到,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 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全球的 体化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与民族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真正自由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的头脑,坚持民族的自强、自立,坚持各个民族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坚持民族经济的独立性 因家主权的完整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某些大国以“全球利益”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 如江泽民指出的:“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江泽 民:《让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0月 25日《人民日报》。)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一定 能够建立起来,世界历史终将摆脱资本主义的狭隘形式,一个文化多样化、个性独立化和人类一体化相统 的时代终将到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向前发展的,进步的,但是这个过程又不是笔直的、平坦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 上升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社会发展道路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 会主体的选择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主 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 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它既不同于机械决定论,也不 同于唯心主义的决定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 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 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
展,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们交往极其方便快捷,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极大地推动了各国人 民的精神文化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法权规范、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为人类精神文 明的发展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通过殖民主义的扩张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的。世界历史的形成史同时就是一部殖民主义者历史。即使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玩弄了一些新花招,表面上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但其剥削压迫的实质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在生 产领域,旧的国际分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仍然从属于发达国家资本再生产的需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仍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以工业制成品卖给发展中国家,从中捞取了大量 资材。发达国家通过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高污染工业和“夕阳工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以更好地发 展本国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朝阳工业”,使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其附庸。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 达国家不仅继续使用军事打击和武力威胁,而且进一步运用经济和政治制裁手段,妄图充当“世界警察”; 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更是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以压促变和“和平演变”的战略,企图用没 有硝烟的战争来颠覆社会主义,以所谓“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否定各国的主权平等 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各种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互联网等等,企图把西方资产 阶级特有的法权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人民,企图在“后冷战时代”重建自己独霸的“一 统天下”。 从当今的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一方面要清楚地看到,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 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全球的 一体化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与民族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真正自由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的头脑,坚持民族的自强、自立,坚持各个民族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坚持民族经济的独立性、 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某些大国以“全球利益”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 如江泽民指出的:“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江泽 民:《让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的讲话》,1995 年 10 月 25 日《人民日报》。) 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一定 能够建立起来,世界历史终将摆脱资本主义的狭隘形式,一个文化多样化、个性独立化和人类一体化相统 一的时代终将到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向前发展的,进步的,但是这个过程又不是笔直的、平坦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 上升的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社会发展道路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 会主体的选择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主 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 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决定论。它既不同于机械决定论,也不 同于唯心主义的决定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 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观点。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 看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探寻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
地,使人的主体特性能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 自己的历史,由此可见,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现代一些西方哲学 家以人的自由选择而否认历史的决定作用,这完全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因而也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 的,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恩格斯在谈到利润率和一般经济规律的本质时指出:“它们全 都没有任何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其所以如此,部 分地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用被其他规律同时起的作用打乱了,而部分地是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征。”(《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并不是说价 格在任何一个个别场合都与价值相一致,而是说,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 似地符合价值。这样,人们在制定价格政策,规定商品价格上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的余地与可能。而这种 选择又不是任意的,不能违背价值规律。再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并不是说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完全适合生产力,每人种上层建筑都完全适合经济 基础,每一种社会意识都完全适合社会存在。而是说,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上层建筑 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又都是社会系统的一 部分,对于其决定者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发展演变史,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适合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意识,都不是自发地 形成的,而是通过人们的选择建立起来的。这样就给人们对生产关系的选择、上层建筑的选择、社会意识 的选择留下了余地,而这种选择归根结底又不能违背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违背了, 终归要失败。历史上许多归于失败的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违背了这一规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也是 如此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 因果关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或然决定。因此,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 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 可能性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决定于人的选择。例如,在同一种生产力水 平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具体特点不同,有可能建立起不同的生产关系,这就给人们留下了选择 不同生产关系的可能性。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两种前途和命运大决战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或途径 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这些具体的模式或途径在实现主体的目的和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上会 有所差别,甚至可能迥然不同或截然相反。然而被实现的可能性只能有一个,既现实只能有一个。实现的 这一个可能性是否是实现主体目的的最佳模式或途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自身能动 性的发挥,选择则是主体发挥能动作用关键的一环。这一环节,集中体现了人的自由。能够进行能动的选 择是人类的伟大,是人类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之所在,也是人的苦难、人对错误选择的痛悔与愤恨之所在 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我们有选择能力而忘乎所以,陶醉于我们对动物、对自然界的胜利。我 们连同我们的血肉都是属于自然界的。我们的选择能力任何时候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我们的实 践能力的制约,受到我们的认识水平的制约,受到我们的意志、情感、需求和利益的制约。这些主客观条 件是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进行选择时都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前提。 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是人的认识和实践不
地,使人的主体特性能得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从而能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 自己的历史,由此可见,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现代一些西方哲学 家以人的自由选择而否认历史的决定作用,这完全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因而也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 的,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恩格斯在谈到利润率和一般经济规律的本质时指出:“它们全 都没有任何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其所以如此,部 分地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用被其他规律同时起的作用打乱了,而部分地是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征。”(《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45 页。)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并不是说价 格在任何一个个别场合都与价值相一致,而是说,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 似地符合价值。这样,人们在制定价格政策,规定商品价格上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的余地与可能。而这种 选择又不是任意的,不能违背价值规律。再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并不是说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完全适合生产力,每人种上层建筑都完全适合经济 基础,每一种社会意识都完全适合社会存在。而是说,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上层建筑 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又都是社会系统的一 部分,对于其决定者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发展演变史,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适合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意识,都不是自发地 形成的,而是通过人们的选择建立起来的。这样就给人们对生产关系的选择、上层建筑的选择、社会意识 的选择留下了余地,而这种选择归根结底又不能违背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违背了, 终归要失败。历史上许多归于失败的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违背了这一规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也是 如此。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 因果关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或然决定。因此,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 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一 可能性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决定于人的选择。例如,在同一种生产力水 平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具体特点不同,有可能建立起不同的生产关系,这就给人们留下了选择 不同生产关系的可能性。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在中国进行两种前途和命运大决战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或途径 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这些具体的模式或途径在实现主体的目的和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上会 有所差别,甚至可能迥然不同或截然相反。然而被实现的可能性只能有一个,既现实只能有一个。实现的 这一个可能性是否是实现主体目的的最佳模式或途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自身能动 性的发挥,选择则是主体发挥能动作用关键的一环。这一环节,集中体现了人的自由。能够进行能动的选 择是人类的伟大,是人类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之所在,也是人的苦难、人对错误选择的痛悔与愤恨之所在。 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我们有选择能力而忘乎所以,陶醉于我们对动物、对自然界的胜利。我 们连同我们的血肉都是属于自然界的。我们的选择能力任何时候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我们的实 践能力的制约,受到我们的认识水平的制约,受到我们的意志、情感、需求和利益的制约。这些主客观条 件是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进行选择时都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前提。 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是人的认识和实践不
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人们探索的时间越长,探索的范围越广,认识和 践的水平越高,人的选择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程度就越大 既然人们能够选择,人们也就能够根据现在预见未来,把对未来的向往作为理想,支配人们现在的行动 现在又受过去的东西—前人活动的产物的制约。通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选择活动,就把时间三要素一 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了。当然,现实中会永远不断出现新东西,它既不会完全受过去决定,也不会 完全决定未来。人们选择活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用的方法,手段,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现实实践的绚丽多姿和人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总是同人正在进行的新选择,新创造联系在一起的 然人有选择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就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 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同时,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既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只有从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上研究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和更替,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形态发 展的规律。为着讲解的方便,我们着重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分析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的统一性 列宁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 形态这个基本概念。”(《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列宁这里所说的重复性 和常规性,就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亦即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 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没有外来干涉 的条件下,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 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 各国奴隶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具有的共同性主要是: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 者即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打骂、屠杀 买卖奴隶的权利,奴隶劳动是公开的强迫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奴隶只能得到一点勉强维持 生命的生活资料。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便产生了奴隶主阶级的 因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实行专政的国家。奴隶主对奴隶的经 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引起奴隶们的反抗,直至暴发奴隶暴动和起义。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所代替 各国封建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共同性主要是:封建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借助于超经济强制, 主要是通过地租形式,占有农民或农奴的剩余劳动:农民或农奴因为没有或只有很少土地,被迫租种或耕 种封建主的土地,在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封建主,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封建社会以一家一户或 封建庄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使农民或农奴有了自己的私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 比奴隶有所提高,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以封建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国家和封 建等级思想。封建主阶级对农民或农奴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引起农民或农奴的反抗,直至爆 发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 各国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共同性主要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 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商品生产高度发展,自发分工发展到最完备的形态,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人们探索的时间越长,探索的范围越广,认识和 实践的水平越高,人的选择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程度就越大。 既然人们能够选择,人们也就能够根据现在预见未来,把对未来的向往作为理想,支配人们现在的行动; 现在又受过去的东西──前人活动的产物的制约。通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选择活动,就把时间三要素── 过去,现在,未来统一起来了。当然,现实中会永远不断出现新东西,它既不会完全受过去决定,也不会 完全决定未来。人们选择活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用的方法,手段,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现实实践的绚丽多姿和人自身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总是同人正在进行的新选择,新创造联系在一起的。既 然人有选择的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就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 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同时,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既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只有从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上研究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和更替,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形态发 展的规律。为着讲解的方便,我们着重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分析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的统一性 列宁说: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 形态这个基本概念。”(《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 页。)列宁这里所说的重复性 和常规性,就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亦即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 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没有外来干涉 的条件下,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 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 各国奴隶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具有的共同性主要是: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 者即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打骂、屠杀、 买卖奴隶的权利,奴隶劳动是公开的强迫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奴隶只能得到一点勉强维持 生命的生活资料。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便产生了奴隶主阶级的 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实行专政的国家。奴隶主对奴隶的经 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引起奴隶们的反抗,直至暴发奴隶暴动和起义。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所代替。 各国封建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共同性主要是:封建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借助于超经济强制, 主要是通过地租形式,占有农民或农奴的剩余劳动;农民或农奴因为没有或只有很少土地,被迫租种或耕 种封建主的土地,在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封建主,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封建社会以一家一户或 封建庄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使农民或农奴有了自己的私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 比奴隶有所提高,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以封建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国家和封 建等级思想。封建主阶级对农民或农奴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不断引起农民或农奴的反抗,直至爆 发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代替。 各国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共同性主要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 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商品生产高度发展,自发分工发展到最完备的形态,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
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攫为己有,归其享用和不断扩大资本。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 追求是无止境的,为此他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价值率,增强对工人的剥削。资本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导致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 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衰退,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资产阶级国家是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国家机构体制采取分权原则,即立法,司法,行 政三权分立和地方政权机构形成统一整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的基本阶级。无 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它仅仅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一般规律,客观必然性等等,并不能概括它们各自 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不能反映它们各自历史的全部变化和全部细节,不能说明它们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别。 因此,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原理,不是解释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万应灵药。为了具体说明各个国 家和民族的历史,既要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要从社会形态发展 的多样性中概括出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从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中把握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对于第一个方面,我们以奴隶社会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由于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聚居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别,它们在从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 会时,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样。在西欧,是随着铁器的发明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的:在中国, 则是随着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的。在西欧,奴隶社会的社会分工程度比较高,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比较发达,在古希腊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海外贸易:在中国,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比较低,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不够发达,是纯粹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次,东方和西方奴隶社 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具体方式不同。在西欧,主要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 在东方(中国,印度等)则主要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中国西周的“井田制”就是这种土地所有制 的典型。在对奴隶的占有形式上,西欧主要是使用私人奴隶,东方则较多地使用国有奴隶:西欧主要使用 单身奴隶,东方则除使用单身奴隶外,还较多地使用有家室的奴隶:西方的奴隶大都是古典奴隶,只是在 罗马帝国后期才开始使用授产奴隶:东方则较早较多地使用授产奴隶。在东西方国家,奴隶人数在总人口 中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在西欧,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些:在东方,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小些。 再次,不同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具体方式也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在西欧,奴隶主以经营大庄 园或作坊为主,直接驱使和强制奴隶从事较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在东方,奴隶主则主要是把土地划成小块, 分给家庭奴隶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耕作,并较多地使奴隶从事家务劳动。基于这种情况,恩格斯把西欧的奴 隶制称为“古代的劳动奴隶制”,把东方的奴隶制称为“东方的家庭奴隶制”,并指出这两种类型的奴隶制都 是“充分发展的奴隶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77~178页。 与第一个方面紧密相关的是第二方面,即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由于各国 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同,某一国家在某个社会形态发展得比较典型
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攫为己有,归其享用和不断扩大资本。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 追求是无止境的,为此他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剩余价值率,增强对工人的剥削。资本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导致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 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衰退,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资产阶级国家是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国家机构体制采取分权原则,即立法,司法,行 政三权分立和地方政权机构形成统一整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的基本阶级。无 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模式进行的, 它仅仅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一般规律,客观必然性等等,并不能概括它们各自 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不能反映它们各自历史的全部变化和全部细节,不能说明它们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别。 因此,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原理,不是解释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万应灵药。为了具体说明各个国 家和民族的历史,既要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要从社会形态发展 的多样性中概括出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又要从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中把握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对于第一个方面,我们以奴隶社会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由于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聚居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别,它们在从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 会时,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样。在西欧,是随着铁器的发明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的;在中国, 则是随着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进入奴隶社会的。在西欧,奴隶社会的社会分工程度比较高,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比较发达,在古希腊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海外贸易;在中国,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比较低,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不够发达,是纯粹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次,东方和西方奴隶社 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具体方式不同。在西欧,主要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 在东方(中国,印度等)则主要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中国西周的“井田制”就是这种土地所有制 的典型。在对奴隶的占有形式上,西欧主要是使用私人奴隶,东方则较多地使用国有奴隶;西欧主要使用 单身奴隶,东方则除使用单身奴隶外,还较多地使用有家室的奴隶;西方的奴隶大都是古典奴隶,只是在 罗马帝国后期才开始使用授产奴隶;东方则较早较多地使用授产奴隶。在东西方国家,奴隶人数在总人口 中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在西欧,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些;在东方,奴隶占总人口的比重小些。 再次,不同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具体方式也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在西欧,奴隶主以经营大庄 园或作坊为主,直接驱使和强制奴隶从事较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在东方,奴隶主则主要是把土地划成小块, 分给家庭奴隶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耕作,并较多地使奴隶从事家务劳动。基于这种情况,恩格斯把西欧的奴 隶制称为“古代的劳动奴隶制”,把东方的奴隶制称为“东方的家庭奴隶制”,并指出这两种类型的奴隶制都 是“充分发展的奴隶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77~178 页。) 与第一个方面紧密相关的是第二方面,即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由于各国 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同,某一国家在某个社会形态发展得比较典型
在另一社会形态则可能成为落伍者,发展得不够典型。就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罗马可以说是奴隶制社 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近代英、法两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则当之无愧地成 为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形态。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 首先,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史学界对中国 古代史分期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如果从公元前1066年西周开国算起,约有近3000年左右的历史。如果从 春秋战国时期算起,也有2200年到2700年的历史。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如果从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 国灭亡算起,到公元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为止,只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只相当于中国封 建社会历史的一半。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很多科学上的发现 和技术上的发明都早于西欧。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 明传人西方,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成了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再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比较高,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系。与西欧的庄园领主制判然有别,在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自秦汉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这种土地制 度下,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地主占有土地多寡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等级特权:一家 户构成一个生产单位,从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个体小生产,在当时更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最后,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较西方发达,因而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也较西方封建的政治 制度发达。在西欧中世纪,长时期内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况,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可以独立地行使司法 权、行政权,军事权,严重地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才趋于统一。中国自秦始皇灭 六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来,虽然也曾多次出现分裂的局面,但在多数时间里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 制制度占统治地位。全国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税制,统一的车轨等等,对 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的问 题。世界历史有着大量的事例,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最 为典型,反封建最为彻底,而德国和日本向资本主义过渡主要是通过改良的办法,反封建不彻底,过渡不 典型。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形式也不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采取的是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通过剥夺剥夺者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采 取的则是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对官僚 资本主义通过剥夺的政策,而对民族资本主义则通过赎买的政策,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 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例如,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欧洲的日耳曼民族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从农村公社 经过征服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直接建立起封建社会。我国在刚刚解放时,藏、彝等少 数民族还处在奴隶制社会形态,东北的鄂伦春族甚至还处在原始公社的部落所有制阶段。经过民主改革 他们超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过去极左思潮的影响,第四个方面的问题很少被人们注意到,即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 复杂性。过去人们以为,各种成熟的、定型了的社会形态之间是判然有别的,封建社会国家就是封建社会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之间不存在混合与交叉的关系。事实上,在每一个社会形态 中,都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过去遗留下来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
在另一社会形态则可能成为落伍者,发展得不够典型。就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罗马可以说是奴隶制社 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近代英、法两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则当之无愧地成 为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形态。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 首先,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史学界对中国 古代史分期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如果从公元前 1066 年西周开国算起,约有近 3000 年左右的历史。如果从 春秋战国时期算起,也有 2200 年到 2700 年的历史。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如果从公元 5 世纪末西罗马帝 国灭亡算起,到公元 17 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为止,只有 1200 年左右的历史,只相当于中国封 建社会历史的一半。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很多科学上的发现 和技术上的发明都早于西欧。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 明传人西方,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成了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再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比较高,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 系。与西欧的庄园领主制判然有别,在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自秦汉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这种土地制 度下,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地主占有土地多寡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等级特权;一家 一户构成一个生产单位,从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个体小生产,在当时更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最后,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较西方发达,因而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也较西方封建的政治 制度发达。在西欧中世纪,长时期内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况,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可以独立地行使司法 权、行政权,军事权,严重地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才趋于统一。中国自秦始皇灭 六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来,虽然也曾多次出现分裂的局面,但在多数时间里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 制制度占统治地位。全国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税制,统一的车轨等等,对 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的问 题。世界历史有着大量的事例,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法国 1789 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最 为典型,反封建最为彻底,而德国和日本向资本主义过渡主要是通过改良的办法,反封建不彻底,过渡不 典型。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形式也不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采取的是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通过剥夺剥夺者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采 取的则是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对官僚 资本主义通过剥夺的政策,而对民族资本主义则通过赎买的政策,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 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例如,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欧洲的日耳曼民族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从农村公社 经过征服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直接建立起封建社会。我国在刚刚解放时,藏、彝等少 数民族还处在奴隶制社会形态,东北的鄂伦春族甚至还处在原始公社的部落所有制阶段。经过民主改革, 他们超越了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过去极左思潮的影响,第四个方面的问题很少被人们注意到,即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 复杂性。过去人们以为,各种成熟的、定型了的社会形态之间是判然有别的,封建社会国家就是封建社会 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之间不存在混合与交叉的关系。事实上,在每一个社会形态 中,都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过去遗留下来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
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残余,而且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还会产生出未来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萌 芽或因素。而在较大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在同一时期,不同民族有时又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为了 掌握每一个国家在某一社会形态中的全面情况,就必须既研究这一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又研究这一社会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不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组织与 意识形态。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同其他社会形态 相联系的历史发展的链条中。只有全面考察存在于每一个国家某个社会形态中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交互作 用,才能全面地、具体地了解这个国家在这个社会形态的发展状况,否则就会陷入对历史的抽象研究之中。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四、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为社会进步有其内在根据,所以,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然而社会进步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恰恰 相反,总是要经历许多曲折,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 人社会进步的质的方面来说,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有些国家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较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更发达、更进步,表现了历史前进 运动的具体历程,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任意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过程。任何一个新社会形态 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赐的。它是由原来的社会形态准备和孕育而成的。当新社会形态的根据和 条件一旦在旧的社会形态中孕育成熟时,它迟早会降生的,但这种更替从来不是毫无阻碍的,它不可避免 地要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抵抗。因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对于旧势力和反动阶级来说,就意味着被推翻、 被打倒、被抛出历史舞台。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抵御和反抗是顽固而持久的。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和反复 性的根本原因。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最终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常常要经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反复较量。例 如中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历时八百多年,其间曲折反复不可胜记。又如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 社会也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其间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在有些国家发生过不止一次。这些以一种剥削形 式取代另一种剥削形式的变化,斗争尚且如此复杂,道路尚且如此曲折,若是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社 会,其道路必然更加曲折、复杂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已 经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要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剥削,这一取代过程的艰巨性 和复杂性,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因此,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曲折,发生许多更为复杂的情况。对 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这样,在曲折和反复面前才能处变不惊,冷静沉着。20世纪80年 代末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十月革命的故乡,搞了70多年社会主义的苏联一朝覆灭。其 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内部原因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国际上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的颠覆和破 坏,历史上国际势力干涉一国的发展以至几国联合起来破坏世界和平与进步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这也是 世界进步复杂与曲折的重要原因。因此,由此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发生动摇是不懂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的表现,邓小平当时对这种现象曾作过非常科学的分析。 他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 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 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的 分析既揭示了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又揭示了历史进步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残余,而且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还会产生出未来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萌 芽或因素。而在较大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在同一时期,不同民族有时又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为了 掌握每一个国家在某一社会形态中的全面情况,就必须既研究这一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 关系、上层建筑,又研究这一社会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不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组织与 意识形态。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同其他社会形态 相联系的历史发展的链条中。只有全面考察存在于每一个国家某个社会形态中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交互作 用,才能全面地、具体地了解这个国家在这个社会形态的发展状况,否则就会陷入对历史的抽象研究之中。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 四、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为社会进步有其内在根据,所以,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然而社会进步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恰恰 相反,总是要经历许多曲折,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 人社会进步的质的方面来说,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有些国家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较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更发达、更进步,表现了历史前进 运动的具体历程,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任意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过程。任何一个新社会形态 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神赐的。它是由原来的社会形态准备和孕育而成的。当新社会形态的根据和 条件一旦在旧的社会形态中孕育成熟时,它迟早会降生的,但这种更替从来不是毫无阻碍的,它不可避免 地要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抵抗。因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对于旧势力和反动阶级来说,就意味着被推翻、 被打倒、被抛出历史舞台。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抵御和反抗是顽固而持久的。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和反复 性的根本原因。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最终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常常要经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反复较量。例 如中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历时八百多年,其间曲折反复不可胜记。又如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 社会也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其间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在有些国家发生过不止一次。这些以一种剥削形 式取代另一种剥削形式的变化,斗争尚且如此复杂,道路尚且如此曲折,若是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社 会,其道路必然更加曲折、复杂。 1917 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已 经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社会要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剥削,这一取代过程的艰巨性 和复杂性,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因此,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曲折,发生许多更为复杂的情况。对 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这样,在曲折和反复面前才能处变不惊,冷静沉着。20 世纪 80 年 代末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十月革命的故乡,搞了 70 多年社会主义的苏联一朝覆灭。其 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内部原因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国际上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的颠覆和破 坏,历史上国际势力干涉一国的发展以至几国联合起来破坏世界和平与进步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这也是 世界进步复杂与曲折的重要原因。因此,由此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发生动摇是不懂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复杂性的表现,邓小平当时对这种现象曾作过非常科学的分析。 他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 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 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的 分析既揭示了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又揭示了历史进步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反复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从社会进步的量上看,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往往只有通过改良、改革 的方式才能够实现,而改良与改革的实质必然是社会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但是,社会既得利益者 总会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这种调整与分配。如果政府或各阶级、阶层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与关 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或改良方案,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的动荡、曲折乃至倒退,破坏社会文明健康 有序的发展进程。再者,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确立、成熟以至衰落的历史,无论是在其产生之 初,还是在其衰落之时,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和偏离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产生更为直 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进一步坚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 准,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紧紧地团结和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切实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法制的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作,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持 续地发展。 第二节: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当代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派别大都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学的空场”。(萨特语)这要么是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知,要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污蔑。事实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 别是他的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因为马克思坚信“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离开了对人的本质、价值 等等的研究,历史也就成了“非人的历史”。但是马克思却坚决地反对那种脱离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来抽象地 谈论人的本质、价值、意义等等的做法,因为人从来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因此,马克 思从辩证的立场和实践的观点出发,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的价 值问题上坚持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生境界问题上坚持人的客观境界和主体境遇的辩证统 地回答了有关人的本质及价值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如何看待人的变化、人的价 以及人生境遇,相信是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军校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论述为我们 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人生境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指明了可行的方向。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九章:人的 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 一、人的本质 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 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可以说,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人们就己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与意义的思考。因此在各民 族的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几乎都有关于人类起源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传说,中国关于伏羲与女娲的神 话传说,西方亚当与夏娃的传说是我们都比较熟悉、也较具代表性的两个。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 于人类不仅要求摆脱自然束缚,而且要进一步摆脱社会压迫: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类自我 意识的要求更加强烈,使这一问题日益成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人们一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认为物有物性 人有人性,只要找到人性是什么,“人”也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而在物性的区分上又主要把人与动物加以 区别
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从社会进步的量上看,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往往只有通过改良、改革 的方式才能够实现,而改良与改革的实质必然是社会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但是,社会既得利益者 总会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这种调整与分配。如果政府或各阶级、阶层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与关 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或改良方案,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的动荡、曲折乃至倒退,破坏社会文明健康 有序的发展进程。再者,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确立、成熟以至衰落的历史,无论是在其产生之 初,还是在其衰落之时,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发生扭曲和偏离。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产生更为直 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进一步坚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 准,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紧紧地团结和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切实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法制的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作,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持 续地发展。 第二节: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当代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派别大都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学的空场”。(萨特语)这要么是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知,要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污蔑。事实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 别是他的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因为马克思坚信“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离开了对人的本质、价值 等等的研究,历史也就成了“非人的历史”。但是马克思却坚决地反对那种脱离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来抽象地 谈论人的本质、价值、意义等等的做法,因为人从来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因此,马克 思从辩证的立场和实践的观点出发,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的价 值问题上坚持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生境界问题上坚持人的客观境界和主体境遇的辩证统 一。科学地回答了有关人的本质及价值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如何看待人的变化、人的价值 以及人生境遇,相信是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军校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论述为我们 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人生境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指明了可行的方向。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九章:人的 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 一、人的本质 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 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可以说,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与意义的思考。因此在各民 族的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几乎都有关于人类起源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传说,中国关于伏羲与女娲的神 话传说,西方亚当与夏娃的传说是我们都比较熟悉、也较具代表性的两个。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 于人类不仅要求摆脱自然束缚,而且要进一步摆脱社会压迫;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类自我 意识的要求更加强烈,使这一问题日益成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人们一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认为物有物性, 人有人性,只要找到人性是什么,“人”也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而在物性的区分上又主要把人与动物加以 区别
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提出“仁者,人也”,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懂得“礼义廉耻”, 即是说,人是“伦理的生物”。在这之后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就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最 早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头 这两句,说明性善论已深入到民众之中。与“性善论”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性恶》中说:“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意思是说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 能去恶从善。另外告子“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善恶混合”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在古代影响也不小。 在古代欧洲,与中国的孔子处于大约同一时期,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与孔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家和哲 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这就开创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人性论传统。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骂 某人是畜生的理由仍不外是有悖人伦,当然,除了柏拉图的理性论而外,古希腊的其他哲学家也提出过不 同的见解,例如德谟克里特提出“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意识到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己经把人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的观点。然而,这些观点都没能超过理性论对西方的影响 进入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 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并由此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主体观: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 强调人的自然的、固有的本性,认为它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同性: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 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是由深层 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 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前一种观点来自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发生的提倡和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以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提出要关心人的世俗生活,动摇了神学的绝对统治地位,因为在欧洲中世纪 整个社会完全被神学所统治,宗教是唯一的意识形态,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权威。文艺复兴运动 的思想家们不是强调神,而是强调人本身,他们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突出表现为人有思想,人是“先思而 后行”。不仅如此,他们还指出人是自由的,人有“自由意志”,这同宗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奴仆、没有 任何权利和自由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还提出人具有满足自己欲望和追求享乐的 本性,这是对封建神学所宣扬的禁欲主义的反抗。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人看作是有理性,有自 由意志、追求享乐的,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现在,我们通常说,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 的古代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许多传统确实通过这一运动形式而得以“复兴”和保存 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古希腊、古罗马何以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紧随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自然人”理论的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发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家冲破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用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考察人,他们提出“天赋人权”论,认为人不是 上帝创造的,而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的权利既不是神赐的,也不是人给的,而是天赋的,这里讲 的“天”就是自然,人的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生来具有哪些权利呢?第一是自由的权利。卢梭提出“人是 生而自由的”。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道:“这种人人共有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结果。”第二是平等 的权利。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不仅生而自由,而且生而平等。第三是人有追求幸福和享乐的权利,除了这 些思想之外,他们中有些人还提出人性的善恶是由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教 育的产物。霍尔巴哈说:“我愿意把人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总之,启蒙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
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提出“仁者,人也”,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懂得“礼义廉耻”, 即是说,人是“伦理的生物”。在这之后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就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最 早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头 这两句,说明性善论已深入到民众之中。与“性善论”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性恶》中说:“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意思是说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 能去恶从善。另外告子“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善恶混合”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在古代影响也不小。 在古代欧洲,与中国的孔子处于大约同一时期,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与孔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家和哲 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这就开创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人性论传统。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骂 某人是畜生的理由仍不外是有悖人伦,当然,除了柏拉图的理性论而外,古希腊的其他哲学家也提出过不 同的见解,例如德谟克里特提出“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意识到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已经把人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的观点。然而,这些观点都没能超过理性论对西方的影响。 进入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 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并由此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主体观: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 强调人的自然的、固有的本性,认为它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同性;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 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是由深层 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 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前一种观点来自于 14~16 世纪在意大利发生的提倡和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以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提出要关心人的世俗生活,动摇了神学的绝对统治地位,因为在欧洲中世纪, 整个社会完全被神学所统治,宗教是唯一的意识形态,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权威。文艺复兴运动 的思想家们不是强调神,而是强调人本身,他们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突出表现为人有思想,人是“先思而 后行”。不仅如此,他们还指出人是自由的,人有“自由意志”,这同宗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奴仆、没有 任何权利和自由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还提出人具有满足自己欲望和追求享乐的 本性,这是对封建神学所宣扬的禁欲主义的反抗。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人看作是有理性,有自 由意志、追求享乐的,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现在,我们通常说,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 的古代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许多传统确实通过这一运动形式而得以“复兴”和保存。 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古希腊、古罗马何以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紧随 17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自然人”理论的是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发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家冲破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用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考察人,他们提出“天赋人权”论,认为人不是 上帝创造的,而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的权利既不是神赐的,也不是人给的,而是天赋的,这里讲 的“天”就是自然,人的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生来具有哪些权利呢?第一是自由的权利。卢梭提出“人是 生而自由的”。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道:“这种人人共有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结果。”第二是平等 的权利。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不仅生而自由,而且生而平等。第三是人有追求幸福和享乐的权利,除了这 些思想之外,他们中有些人还提出人性的善恶是由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教 育的产物。霍尔巴哈说:“我愿意把人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总之,启蒙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