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联系和发展 教 目的要求:学习本章要求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基本观点:懂得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联系 形式的复杂多样性:懂得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把握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结构与 功能、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全局与局部等每对范畴的科学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懂得用联系和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含义、特点、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及其本质:时间和 空间的含义、客观性、时空绝对性与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 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全局与局部等六对范畴的科学含 义:每对范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 什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地存在着。对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 题做出系统和一致的回答,构成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在这两个问题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不解决“是什么 的问题,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不进一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对“是什么”的理解就不 深刻、不全面,就不能真正做到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世界。哲学史上,由于对第一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对第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第一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回答,而对第二个问题作了唯物的辩证法的回 答,这就不仅科学地解决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正确回答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真 正做到了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世界,展示出了真实的、全面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掌 握了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后,还需要系统地把握作为对“怎么样”问题之科学回答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 法是内容极其丰富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则是它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 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都是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本质的。本章分 为四小节,主要学习和探讨以下四个大问题:一是世界的普遍联系:二是世界的运动发展:三是联系和发 展的时空形式:四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 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 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本节我们主要学 习四个问题:一是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二是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三是世界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 立性,四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涵义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 教 案 目的要求:学习本章要求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基本观点;懂得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联系 形式的复杂多样性;懂得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把握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结构与 功能、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全局与局部等每对范畴的科学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懂得用联系和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含义、特点、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及其本质;时间和 空间的含义、客观性、时空绝对性与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 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全局与局部等六对范畴的科学含 义;每对范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 什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地存在着。对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 题做出系统和一致的回答,构成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在这两个问题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不解决“是什么” 的问题,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不进一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对“是什么”的理解就不 深刻、不全面,就不能真正做到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世界。哲学史上,由于对第一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对第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第一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回答,而对第二个问题作了唯物的辩证法的回 答,这就不仅科学地解决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正确回答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真 正做到了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世界,展示出了真实的、全面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掌 握了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后,还需要系统地把握作为对“怎么样”问题之科学回答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 法是内容极其丰富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则是它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 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都是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本质的。本章分 为四小节,主要学习和探讨以下四个大问题:一是世界的普遍联系;二是世界的运动发展;三是联系和发 展的时空形式;四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 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 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本节我们主要学 习四个问题:一是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二是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三是世界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 立性,四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涵义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一种关系。但是,并非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叫做联系。就是说,联系是一种特定的关 系。从晢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 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孤立存在的事物。一方面,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的:另一方面,它们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并由此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和历史过程。 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既不存在毫不相干、纯粹并列的事物,也不存在其小无内、毫无结构的事物:从 时间上看,既不存在前后无关、无中生有的事物,也不存在有因无果、有果无因的事物。设想没有联系的 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一句话,物质存在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 互转化之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之外不存在物质。猫、田 鼠、雄蜂和三色堇(即蝴蝶花)彼此之间就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联系作为一种关系,并不指一般的关系,而是指那种具有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这几种关系中,相互作用具有基本的和根本的性质,因为说到底,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 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源于相互作用关系,相互作用导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进而形成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既是相互作用 关系的结果,也是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深刻地指出:事物运动变化的终 极原因”就是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 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就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 因。否认了这一点,就否认了联系,就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就要陷入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的泥潭。 第三,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物质世界中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科学发现,在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的联系形式,即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 用。带电体和磁体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主体,实物是引力相互作用的主体,强子(即介子和重子)是强相互 作用的主体,轻子是弱相互作用的主体。物质主体不同,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形式也就不同。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同化与异化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 运动的基本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的社会关系: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构 成人类社会的国际关系;等等。总之,联系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否认相互作用的 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 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 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一种关系。但是,并非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叫做联系。就是说,联系是一种特定的关 系。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 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 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孤立存在的事物。一方面,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的;另一方面,它们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并由此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和历史过程。 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既不存在毫不相干、纯粹并列的事物,也不存在其小无内、毫无结构的事物;从 时间上看,既不存在前后无关、无中生有的事物,也不存在有因无果、有果无因的事物。设想没有联系的 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一句话,物质存在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 互转化之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之外不存在物质。猫、田 鼠、雄蜂和三色堇(即蝴蝶花)彼此之间就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联系作为一种关系,并不指一般的关系,而是指那种具有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这几种关系中,相互作用具有基本的和根本的性质,因为说到底,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 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源于相互作用关系,相互作用导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进而形成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既是相互作用 关系的结果,也是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深刻地指出:事物运动变化的“终 极原因”就是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 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就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 因。否认了这一点,就否认了联系,就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就要陷入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的泥潭。 第三,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物质世界中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科学发现,在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的联系形式,即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 用。带电体和磁体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主体,实物是引力相互作用的主体,强子(即介子和重子)是强相互 作用的主体,轻子是弱相互作用的主体。物质主体不同,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形式也就不同。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同化与异化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 运动的基本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的社会关系;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构 成人类社会的国际关系;等等。总之,联系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否认相互作用的 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联系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 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 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
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之中产生的,在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并在一定的联系中趋 于灭亡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此事物以彼事物为 中介而与另一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通过大量的中介和过程统一起来,构成普遍联系的世界整体。任何事 物都是世界发展链条上不同的环节,因而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如恩格斯所 指出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 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任何两个宏观物体 之间都相互吸引,存在着一定的引力。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阐明了物质的各种形态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 在着普遍的转化关系。细胞的发现和进化论的创立揭示出生物界内部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元 素周期律揭示了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相对论向人们展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 测不准关系则向人们展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科学发现揭示出来的自然界中的大量必 然联系,为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在自然界中,从巨大的天体星系到细微的原子 核内部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和生物之间,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一个因素既受到周围其它因素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在人类社会中,各类事物也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虽然有质的区别 但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同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无 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工业依赖农 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日用品等。如果某一部门、某 环节发生问题,比例失调,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别的部门和环节。又例如,生活中住房紧张,有人 多盖点房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要建住房,不仅要解决地皮、下水道、天然气、 暖气、用电、用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交通、服务、托儿、饮食、商店等一系列问题。可见,解 决住房问题就和许多事情联系着。真可谓“牵一发而全身俱动”。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中普 遍联系的程度就越高。当今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度越来越高, 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性的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外开放己成为每个国家必须 坚持的不可逆转的基本国策。这些都是对普遍联系的最好说明。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把人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有力地证明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 性。现代科学在发展中岀现了一系列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传统的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完全 不同的学科日益联系起来,这更进一步地揭示和证明了物质相互联系的普遍性。例如,物理化学、化学物 理等学科的建立,反映了物理运动形式和化学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生物力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 等学科的建立,反映了生物运动形式与机械、物理、化学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横断学科的建立从 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多种学科之间共同的联系和规律:综合学科的建立,例如环境科学的建立,则反映了 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等等。 3、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多样性的涵义 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多样的。所谓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
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之中产生的,在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并在一定的联系中趋 于灭亡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又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此事物以彼事物为 中介而与另一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通过大量的中介和过程统一起来,构成普遍联系的世界整体。任何事 物都是世界发展链条上不同的环节,因而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如恩格斯所 指出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 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任何两个宏观物体 之间都相互吸引,存在着一定的引力。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阐明了物质的各种形态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 在着普遍的转化关系。细胞的发现和进化论的创立揭示出生物界内部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元 素周期律揭示了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相对论向人们展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 测不准关系则向人们展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科学发现揭示出来的自然界中的大量必 然联系,为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在自然界中,从巨大的天体星系到细微的原子 核内部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和生物之间,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一个因素既受到周围其它因素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在人类社会中,各类事物也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虽然有质的区别, 但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同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无 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工业依赖农 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日用品等。如果某一部门、某一 环节发生问题,比例失调,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别的部门和环节。又例如,生活中住房紧张,有人说, 多盖点房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要建住房,不仅要解决地皮、下水道、天然气、 暖气、用电、用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交通、服务、托儿、饮食、商店等一系列问题。可见,解 决住房问题就和许多事情联系着。真可谓“牵一发而全身俱动”。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中普 遍联系的程度就越高。当今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度越来越高, 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性的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外开放已成为每个国家必须 坚持的不可逆转的基本国策。这些都是对普遍联系的最好说明。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把人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有力地证明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 性。现代科学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传统的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完全 不同的学科日益联系起来,这更进一步地揭示和证明了物质相互联系的普遍性。例如,物理化学、化学物 理等学科的建立,反映了物理运动形式和化学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生物力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 等学科的建立,反映了生物运动形式与机械、物理、化学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横断学科的建立从一 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多种学科之间共同的联系和规律;综合学科的建立,例如环境科学的建立,则反映了 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等等。 3、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多样性的涵义 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多样的。所谓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
和多种多样的。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也是具体的、复杂的和 多样的。因此,正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样,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普遍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的 (2)联系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大体说来,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 联系等。不同的联系,不仅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鱼”三者就是相互联系的。池塘里的水能用来灭城门上的火,这是直接联系:池塘里的鱼离不开池塘里的水, 这也是直接联系。但由于灭火用去了大量的池水,最终使池塘中的鱼儿遭殃,鱼儿与城门失火最终发生了 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一水一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是 事物联系最普遍的形式之一。直接联系是指,不通过中间环节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无中介的联系。间接 联系是指,经过中间环节的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有中介的联系。例如,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 语中,“火 生产力这些联系中,教育和人才、人才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前者发展得 怎么样,直接影响后者发展的状况。而教育和生产力之间,由于要经过人才和科学技术这两个环节,因而 是间接联系。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不大。事实上,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是很大的,而且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教育视为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 战略重点,都提到头等地位来看待。—科学技术—人才 般说来,直接联系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 进程,因而是较为重要的联系,其作用比较大,效果往往也比较明显:间接联系由于在时间、空间和层次 上间隔较大,其联系过程较为曲折和迁回,因此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不如直接联系那样显著和及时,它只有 先通过中间环节才能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因而是较为次要的联系。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在 有些情况下,间接联系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教育 中间环节即中介是形成联系的重要因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直接联系往往是有限的,而与众多事物的间接 联系却是无限的,事物本身正是通过有限的直接联系和无限的间接联系才与众多事物联系起来,共存于普 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以他事物为中介环节,与别的事物发生间接联系,而每一个事物 又都是其他事物之间发生间接联系的中介。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互为中介,并因此互相联系,共同 构成了统一的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可见,中介在普遍联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此,列宁指出: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 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僵化。” B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是指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非本质联系是指事物的外在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联 系。本质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非本质联系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俗话所说的“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指瓜种与瓜、豆种与豆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 豆,则是非本质联系。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透过事物的非本质联系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从而把握 事物发展的规律。 C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前者是事物发 展的内在矛盾即内因,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此二者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互不相同。对
和多种多样的。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也是具体的、复杂的和 多样的。因此,正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样,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普遍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的。 (2)联系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大体说来,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 联系等。不同的联系,不仅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A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鱼”三者就是相互联系的。池塘里的水能用来灭城门上的火,这是直接联系;池塘里的鱼离不开池塘里的水, 这也是直接联系。但由于灭火用去了大量的池水,最终使池塘中的鱼儿遭殃,鱼儿与城门失火最终发生了 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水⎯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是 事物联系最普遍的形式之一。直接联系是指,不通过中间环节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无中介的联系。间接 联系是指,经过中间环节的作用而发生的联系,即有中介的联系。例如,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 语中,“火 生产力”这些联系中,教育和人才、人才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前者发展得 怎么样,直接影响后者发展的状况。而教育和生产力之间,由于要经过人才和科学技术这两个环节,因而 是间接联系。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不大。事实上,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是很大的,而且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教育视为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 战略重点,都提到头等地位来看待。⎯⎯科学技术⎯⎯人才⎯⎯一般说来,直接联系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 进程,因而是较为重要的联系,其作用比较大,效果往往也比较明显;间接联系由于在时间、空间和层次 上间隔较大,其联系过程较为曲折和迂回,因此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不如直接联系那样显著和及时,它只有 先通过中间环节才能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因而是较为次要的联系。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在 有些情况下,间接联系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教育 中间环节即中介是形成联系的重要因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直接联系往往是有限的,而与众多事物的间接 联系却是无限的,事物本身正是通过有限的直接联系和无限的间接联系才与众多事物联系起来,共存于普 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以他事物为中介环节,与别的事物发生间接联系,而每一个事物 又都是其他事物之间发生间接联系的中介。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互为中介,并因此互相联系,共同 构成了统一的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可见,中介在普遍联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此,列宁指出: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 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僵化。” B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是指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非本质联系是指事物的外在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联 系。本质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非本质联系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俗话所说的“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指瓜种与瓜、豆种与豆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 豆,则是非本质联系。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透过事物的非本质联系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从而把握 事物发展的规律。 C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前者是事物发 展的内在矛盾即内因,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此二者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互不相同。对
此,我们将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中详细讨论,这里暂不详述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必然联系是指事物间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偶然联系是指事物间的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的 不确定的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在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 与某人之间的偶然联系。必然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偶然联系对事物的发展则起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二者相互之间既有区别,不可混淆:又有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总之,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其联系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事物联系形式的 多样性之中,而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又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揭示和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 1、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承认也罢,不承 认也罢,事物的联系总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 意想象出来的,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 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 联系。例如,虽然地球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由于太阳对地球有巨大的吸 引力,地球由于公转对太阳有巨大的排斥力(离心力),二者的共同作用才使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 绕太阳旋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才不可能随心 所欲地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投掷出去的石块才不可能飞离地球,而总是要落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物体的 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人们只能承认它的存在,而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这是正 确认识它并进而利用它的基本前提。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空间站的建造使用,就是在深刻认识地球引力 作用并定量把握的基础上,对它的有效利用。在这里,地球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任何国家 想要成功发射卫星,就必须使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公里的速度,这个速度是由地球的特点和 引力作用客观地决定的,它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2)承认联系客观性的重要意义 承认并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 本要求。唯物辩证法强调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哲学史上,唯心主义也承认联系, 但是它们却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客观唯 心主义则认为,客观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这些观点是完全唯心主义的。其 实质就是否认联系的客观性,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真实的客观的联系,把虚构出来的不存在的联系人为 地强加给客观事物。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是根本错误的,但却是生活中封建迷信活动的思想根源和理 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所谓“慧星、地震预示国家兴衰”、“指纹、手相、生辰八字决定人的命运”,欧美 国家把13与灾难和不吉利联系起来,我国很多人把8与发财联系起来,把6与顺利联系起来,等等,这些 都是主观“创造”事物之间联系的表现,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是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唯心主义表现形式 因此,只有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才能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其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既然联系是客
此,我们将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中详细讨论,这里暂不详述。 D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必然联系是指事物间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偶然联系是指事物间的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的 不确定的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在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 与某人之间的偶然联系。必然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偶然联系对事物的发展则起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二者相互之间既有区别,不可混淆;又有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总之,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其联系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事物联系形式的 多样性之中,而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又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揭示和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 1、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承认也罢,不承 认也罢,事物的联系总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 意想象出来的,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 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 联系。例如,虽然地球和太阳相距 1.5 亿公里,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由于太阳对地球有巨大的吸 引力,地球由于公转对太阳有巨大的排斥力(离心力),二者的共同作用才使地球以每秒 30 公里的速度围 绕太阳旋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才不可能随心 所欲地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投掷出去的石块才不可能飞离地球,而总是要落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物体的 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人们只能承认它的存在,而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这是正 确认识它并进而利用它的基本前提。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空间站的建造使用,就是在深刻认识地球引力 作用并定量把握的基础上,对它的有效利用。在这里,地球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任何国家 想要成功发射卫星,就必须使它具有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 7.9 公里的速度,这个速度是由地球的特点和 引力作用客观地决定的,它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2)承认联系客观性的重要意义 承认并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 本要求。唯物辩证法强调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哲学史上,唯心主义也承认联系, 但是它们却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客观唯 心主义则认为,客观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这些观点是完全唯心主义的。其 实质就是否认联系的客观性,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真实的客观的联系,把虚构出来的不存在的联系人为 地强加给客观事物。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是根本错误的,但却是生活中封建迷信活动的思想根源和理 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所谓“慧星、地震预示国家兴衰”、“指纹、手相、生辰八字决定人的命运”,欧美 国家把 13 与灾难和不吉利联系起来,我国很多人把 8 与发财联系起来,把 6 与顺利联系起来,等等,这些 都是主观“创造”事物之间联系的表现,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是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唯心主义表现形式。 因此,只有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才能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其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既然联系是客
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 地和客观地研究和把握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真实的、固有的联系。也就是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和工作路线。这同时也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爱因斯坦说:“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 能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科学的真正任务就是揭示事物和现象 之间所固有的联系,把人们通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发现其中的真实联系。技术 的真正任务就是利用科学揭示出来的种种真实联系,为人类实现特定的目的而服务。可以说,一部科技发 展史,就是一部揭示客观联系并利用客观联系的发展史。可以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前不被 人们认识的客观联系,将不断地被人们揭示出来并利用起来。科学技术越发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普遍联 系认识得就越深刻、越清楚,也就利用得越充分、越合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就越 广泛、越普遍 再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联系是客观的,但是, 客观自在的联系和自然存在物的直接的形态并不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然事物丰富的潜在属性 和关系也不因为对人有用就自动展现或暴露出来。因此,要实现人类的目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人还必须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建立各种联系,创造人工自然,以此来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在事物的联系是 客观的,需要人们去揭示;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是实践活动的结 果。然而,人为事物的联系又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因为说到底,人不能凭空创造,也不能无中生有 人为事物的联系说到底是自在事物的潜在属性和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实践活 动就是变潜在联系为现实联系的能动转化过程。众所周知,没有客观的电磁联系,就不会有无线电通信技 术:没有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就不会有原子能发电站:没有光、电、磁、热的自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就不 会有发电、照明、取暖、录音、录像等技术发明及其综合应用。可见,正是自在事物的固有联系为人为事 物的客观联系提供了根据和机制。也正因为这样,客观的联系也对人类实践活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人类 的实践活动如果背离客观联系的内在要求,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实践中的“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 节制浪费”、“无计划生育等等,都是无视联系的客观性、任意破坏事物之间正常联系的做法,它破坏 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使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是违背联系客观性的实践活动的恶果,是人 类应当警惕并加以克服的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很显然,联系的客观性既是人们赖以利用的客观基础,也是 人们必须遵循的实践原则 2、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的含义。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 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联 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 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 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例如 生命现象的产生和维持,就必须具备水、氧气、营养、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具备了这些必要条 件,生物才能够在地球上产生和存在。斯大林说得好:“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离开条件, 切都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离开一定的条件,我们甚至连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搞 不清楚。因为,久旱逢甘霖,下雨是有益的;而久涝盼天晴时,下雨就是有害的。进而言之,没有一定的 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也构不成联系。例如战争与石头,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就谈不上什么联系。但 是,在人类的战争活动中,当人们需要用石头来修筑工事阻击敌人、掩蔽自己的时候,石头就成为战备的 6
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 地和客观地研究和把握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真实的、固有的联系。也就是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和工作路线。这同时也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爱因斯坦说:“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 能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科学的真正任务就是揭示事物和现象 之间所固有的联系,把人们通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发现其中的真实联系。技术 的真正任务就是利用科学揭示出来的种种真实联系,为人类实现特定的目的而服务。可以说,一部科技发 展史,就是一部揭示客观联系并利用客观联系的发展史。可以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前不被 人们认识的客观联系,将不断地被人们揭示出来并利用起来。科学技术越发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普遍联 系认识得就越深刻、越清楚,也就利用得越充分、越合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就越 广泛、越普遍。 再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联系是客观的,但是, 客观自在的联系和自然存在物的直接的形态并不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然事物丰富的潜在属性 和关系也不因为对人有用就自动展现或暴露出来。因此,要实现人类的目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人还必须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建立各种联系,创造人工自然,以此来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在事物的联系是 客观的,需要人们去揭示;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是实践活动的结 果。然而,人为事物的联系又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因为说到底,人不能凭空创造,也不能无中生有。 人为事物的联系说到底是自在事物的潜在属性和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实践活 动就是变潜在联系为现实联系的能动转化过程。众所周知,没有客观的电磁联系,就不会有无线电通信技 术;没有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就不会有原子能发电站;没有光、电、磁、热的自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就不 会有发电、照明、取暖、录音、录像等技术发明及其综合应用。可见,正是自在事物的固有联系为人为事 物的客观联系提供了根据和机制。也正因为这样,客观的联系也对人类实践活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人类 的实践活动如果背离客观联系的内在要求,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实践中的“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 “无节制浪费”、“无计划生育”等等,都是无视联系的客观性、任意破坏事物之间正常联系的做法,它破坏 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使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是违背联系客观性的实践活动的恶果,是人 类应当警惕并加以克服的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很显然,联系的客观性既是人们赖以利用的客观基础,也是 人们必须遵循的实践原则。 2、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的含义。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 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联 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 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 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例如, 生命现象的产生和维持,就必须具备水、氧气、营养、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具备了这些必要条 件,生物才能够在地球上产生和存在。斯大林说得好:“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离开条件,一 切都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离开一定的条件,我们甚至连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搞 不清楚。因为,久旱逢甘霖,下雨是有益的;而久涝盼天晴时,下雨就是有害的。进而言之,没有一定的 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也构不成联系。例如战争与石头,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就谈不上什么联系。但 是,在人类的战争活动中,当人们需要用石头来修筑工事阻击敌人、掩蔽自己的时候,石头就成为战备的
物资:当守卫在山头阵地上的战士弹药耗尽,需要用石头击退敌人的时候,石头就直接地成为战争的武器 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战争和石头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把握联系的条件性十分重要,高开条件谈联 系,就容易陷入诡辩论。 (2)条件的多样性 我们说,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又是具体的和多样的。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非充分 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于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不同的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 的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人有错误,如果不分析他犯错误的条件,包括主观 的和客观的,就不可能弄清他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也就找不到帮助他纠正错误的正确途径和办法。要完 成一项任务,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就匆忙行事的人,只能是一个乱撞乱碰的鲁 莽家 条件的可变性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正如具体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一样。从条件的可变性着眼,当不利条件多于有 利条件时,不必灰心丧气、畏缩不前:当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要束手等待、消极无为。人们可以发 挥主观能动作用,即以主观条件去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设实现预定任务所需的必要 条件。当然,这种改变和创设条件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须知,改变条件和创设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了 解或不具备改变条件和创设条件的条件,改变和创设的活动就会失败和落空。总之,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 象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论同时也 就是条件论。 三、世界的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1、世界的整体性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使世界具有整体性。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一般系统论建立起 来了。近几十年来,系统论得到了迅速发展,系统科学因此也建立起来了。系统科学深入揭示了事物联系 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世界整体性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了。 A系统的含义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 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 对系统概念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单元或部分。 第二,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第三,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功能是系统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 性或能力 第四,功能是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凡是与系统的 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B系统的两大特点 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整体性。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
物资;当守卫在山头阵地上的战士弹药耗尽,需要用石头击退敌人的时候,石头就直接地成为战争的武器。 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战争和石头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把握联系的条件性十分重要,离开条件谈联 系,就容易陷入诡辩论。 (2)条件的多样性 我们说,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又是具体的和多样的。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非充分 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于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不同的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 的必要前提,对做好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人有错误,如果不分析他犯错误的条件,包括主观 的和客观的,就不可能弄清他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也就找不到帮助他纠正错误的正确途径和办法。要完 成一项任务,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就匆忙行事的人,只能是一个乱撞乱碰的鲁 莽家。 条件的可变性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正如具体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一样。从条件的可变性着眼,当不利条件多于有 利条件时,不必灰心丧气、畏缩不前;当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要束手等待、消极无为。人们可以发 挥主观能动作用,即以主观条件去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设实现预定任务所需的必要 条件。当然,这种改变和创设条件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须知,改变条件和创设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了 解或不具备改变条件和创设条件的条件,改变和创设的活动就会失败和落空。总之,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 象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论同时也 就是条件论。 三、世界的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1、世界的整体性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使世界具有整体性。 20 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一般系统论建立起 来了。近几十年来,系统论得到了迅速发展,系统科学因此也建立起来了。系统科学深入揭示了事物联系 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世界整体性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了。 A 系统的含义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 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 对系统概念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单元或部分。 第二,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第三,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功能是系统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 性或能力。 第四,功能是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凡是与系统的 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事物,均属于系统的环境。 B 系统的两大特点 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整体性。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
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例如,一架飞机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按特定的结构方式组装起来时 就会产生出这些零部件本身所没有而只有飞机整体才具有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系统之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 具有的全新的性质和功能,是因为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要素之间通过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这样就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 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系统因此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 整体性的功能往往要比分散的要素的功能强得多。例如,正常人一双眼睛的视力就大于两只眼睛的视力之 和,两只手协同动作的力量就比两只手分别动作的力量之和大得多。整体性的存在,使得把系统约化为 成要素属性之和的方法失去了合理性。因此,在考察系统时,我们一定首先要把握其整体性。可以说,整 体性乃是系统之为系统的根本特点。爱因斯坦就曾注意到这一点,他举例说:“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 ,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它:在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 理解病因 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层次性。系统作为整体又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层次上作为整体,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成 了部分:每一个部分,相对于更低的层次而言,它自身又是一个整体。所以,系统观念内在地包含有层次 的观点 系统的层次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层次。例如,生物系统就可以分为 生态、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等多级层次:国家既可以分为外 交部、国防部、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 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安全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等许多不同的部门,也可以分为省、市、县、乡、村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区:部队可以划分为军、师 旅、团、连、排、班等诸多层次:等等。其二是指,系统之间也有等级。任何一个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也 往往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和它们以外的事物、系统,又通过相互作用组成更大的系统,形成纵横交错具有 层次的网络。因此,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小的范围内是系统,在大的范围内则成为要素:反之,在大 的范围内是要素,在小的范围内则成为系统。例如,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 等各个部门,从它们各自的范围看,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如果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来看,它们就成为构 成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具体要素 2、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使世界具有整体性:联系的多样性和主体性又表明,世界具有可分性,具体事物具 有相对独立性。联系是物质的联系,物质主体不同,联系的方式、性质和作用才不相同。联系的多样性和 主体性意味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意味着世界的可分性。反之,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决 定并表现为联系的多样性和主体性。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对确定的界限,都彼此有别,互不相同。“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 我不是你。”事实上,任何一个事物自身的整体性,恰恰意味着它对其它事物的相对独立性。一个事物转化 为其它事物,既证明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也证明着物质世界的可分性。 承认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是物 质分化和物质形态多样性存在的条件。在物质世界的发展中总会有新东西出现,如果新东西不具有相对独 立性,总是与旧事物合二为一、溶为一体,那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如果这样,整个世界就永远只能是 完全相同的混沌一片。如果这样,就没有世界的分化,就不会有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物质世界,就无法 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又是人们
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例如,一架飞机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按特定的结构方式组装起来时, 就会产生出这些零部件本身所没有而只有飞机整体才具有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系统之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 具有的全新的性质和功能,是因为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要素之间通过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这样就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 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系统因此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 整体性的功能往往要比分散的要素的功能强得多。例如,正常人一双眼睛的视力就大于两只眼睛的视力之 和,两只手协同动作的力量就比两只手分别动作的力量之和大得多。整体性的存在,使得把系统约化为构 成要素属性之和的方法失去了合理性。因此,在考察系统时,我们一定首先要把握其整体性。可以说,整 体性乃是系统之为系统的根本特点。爱因斯坦就曾注意到这一点,他举例说:“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 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它;在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 理解病因。” 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层次性。系统作为整体又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层次上作为整体,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成 了部分;每一个部分,相对于更低的层次而言,它自身又是一个整体。所以,系统观念内在地包含有层次 的观点。 系统的层次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层次。例如,生物系统就可以分为 生态、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等多级层次;国家既可以分为外 交部、国防部、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 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安全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等许多不同的部门,也可以分为省、市、县、乡、村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区;部队可以划分为军、师、 旅、团、连、排、班等诸多层次;等等。其二是指,系统之间也有等级。任何一个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也 往往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和它们以外的事物、系统,又通过相互作用组成更大的系统,形成纵横交错具有 层次的网络。因此,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小的范围内是系统,在大的范围内则成为要素;反之,在大 的范围内是要素,在小的范围内则成为系统。例如,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 等各个部门,从它们各自的范围看,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如果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来看,它们就成为构 成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具体要素。 2、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使世界具有整体性;联系的多样性和主体性又表明,世界具有可分性,具体事物具 有相对独立性。联系是物质的联系,物质主体不同,联系的方式、性质和作用才不相同。联系的多样性和 主体性意味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意味着世界的可分性。反之,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决 定并表现为联系的多样性和主体性。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对确定的界限,都彼此有别,互不相同。“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 我不是你。”事实上,任何一个事物自身的整体性,恰恰意味着它对其它事物的相对独立性。一个事物转化 为其它事物,既证明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也证明着物质世界的可分性。 承认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是物 质分化和物质形态多样性存在的条件。在物质世界的发展中总会有新东西出现,如果新东西不具有相对独 立性,总是与旧事物合二为一、溶为一体,那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如果这样,整个世界就永远只能是 完全相同的混沌一片。如果这样,就没有世界的分化,就不会有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物质世界,就无法 理解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又是人们
区分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只有承认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我们才能够把事物区别 开来,并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和研究。也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质的稳定性,具有确定的形 态、性质和结构,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再一方面,世界 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也是事物普遍联系和世界整体性本身存在的条件。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物质 世界的整体性存在于联系形式的多样性、事物形态的多样性和事物本身的相对独立性之中,离开联系形式 的多样性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也就无所谓联系的普遍性和世界的整体性可言。普遍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 多样性之中体现着普遍性:世界的整体性与世界的可分性互为前提和条件 3、世界的整体性与可分性的关系 世界的整体性与世界的可分性是辩证统一的,物质的普遍联系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由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另 方面,任何事物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个事物都具有自身的整体性和规定性,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 着相对确定的界限。联系的多样性意味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体现着世界的可分性。换句话说,联系的普 遍性和多样性与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也是与世界的整体性和可分性辩证地 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方面,物质相互独立, 各不相同,“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另一方面,物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你离 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生态系统内部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否认联系的普遍性和世界的整体性,是孤立、片 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否认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和世界的可分性,则会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就充分体现了世界的整体性和可分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对独立内在统 一的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中介是实践,这揭示了世界的整体性和多样性联系中的 普遍性。而世界的这种整体性和联系的普遄性,又存在于相互区别、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和具体表现之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正是用这种观点来研究社会现象和思维规律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具体运用 唯物辩证法的典范,他既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系统整体来研究,又严 格区分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和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恩格斯在研究思维规律时,将分析与综合、归纳 与演绎、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规定为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恰恰体现了思维的整体 性与分析性、范畴联系的普遍性与相对独立性的内在统一。毛泽东在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时,也同样 坚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中国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然后综合 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从中引出其发展的规律性。 4、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极化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随着人类历史由区域性发展进入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在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推动下, 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相互联系更成为一个普遍事实,世界的整体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使地球成为一个“地 球村”。新科技革命使人类交通更为发达和畅通,使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方便。信息高速公路使空间距离大 为缩短,世界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给人类的交流带来更大的方便。现在 流行的 INTERNET即国际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网上联系起来,可以打电话、购物、开会、浏览报 纸等,网上信息之多、传播之快是惊人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经济的国际化和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这种世界联系的普遍化又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为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开辟了道路。这不仅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一个开放的整体,而且为每一个民族以至 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和消费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成果,从而为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
区分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只有承认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我们才能够把事物区别 开来,并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和研究。也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质的稳定性,具有确定的形 态、性质和结构,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再一方面,世界 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也是事物普遍联系和世界整体性本身存在的条件。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物质 世界的整体性存在于联系形式的多样性、事物形态的多样性和事物本身的相对独立性之中,离开联系形式 的多样性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也就无所谓联系的普遍性和世界的整体性可言。普遍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 多样性之中体现着普遍性;世界的整体性与世界的可分性互为前提和条件。 3、世界的整体性与可分性的关系 世界的整体性与世界的可分性是辩证统一的,物质的普遍联系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由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另 一方面,任何事物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个事物都具有自身的整体性和规定性,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 着相对确定的界限。联系的多样性意味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体现着世界的可分性。换句话说,联系的普 遍性和多样性与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也是与世界的整体性和可分性辩证地 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一方面,物质相互独立, 各不相同,“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另一方面,物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你离 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生态系统内部植物、动物和微生 物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否认联系的普遍性和世界的整体性,是孤立、片 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否认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和世界的可分性,则会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就充分体现了世界的整体性和可分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对独立内在统 一的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中介是实践,这揭示了世界的整体性和多样性联系中的 普遍性。而世界的这种整体性和联系的普遍性,又存在于相互区别、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和具体表现之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正是用这种观点来研究社会现象和思维规律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具体运用 唯物辩证法的典范,他既把社会历史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系统整体来研究,又严 格区分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和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恩格斯在研究思维规律时,将分析与综合、归纳 与演绎、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规定为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恰恰体现了思维的整体 性与分析性、范畴联系的普遍性与相对独立性的内在统一。毛泽东在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时,也同样 坚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中国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然后综合 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从中引出其发展的规律性。 4、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极化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随着人类历史由区域性发展进入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在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推动下, 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相互联系更成为一个普遍事实,世界的整体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使地球成为一个“地 球村”。新科技革命使人类交通更为发达和畅通,使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和方便。信息高速公路使空间距离大 为缩短,世界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给人类的交流带来更大的方便。现在 流行的 INTERNET 即国际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网上联系起来,可以打电话、购物、开会、浏览报 纸等,网上信息之多、传播之快是惊人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经济的国际化和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这种世界联系的普遍化又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为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开辟了道路。这不仅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一个开放的整体,而且为每一个民族以至 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和消费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成果,从而为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
促进个性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经济的国际化与文化的多元化、人类的一体化与个性的独立化已成为时代 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整体的战略高度上考察,看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 世界”,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又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定不移地从中国国情 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个人来说,则要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 一,把个人价值的追求融入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懂得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就要自觉地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在相互联系 中把握事物。具体地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个别事物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或者把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割开来,单 独地、分别地加以研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研究个别事物或其组成部分时,不能忘记它同周围有关事 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不能忘记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黑格尔曾经生 动地举例说:人的手只有作为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手。把手 割下来,使之脱离开人体,它就不再是现实的手,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考察事物,只有在联系和整体中 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 在数学史上,把三角形和园联系起来考察,发展出一种崭新的三角理论:在物理学上,把非连续性的粒子 性与连续性的波动性联系起来考察,建立起了量子力学:在学科交叉中,把生物有机体知识与环境科学联 系起来考察,产生了生态学:把通讯技术与人及动物的反馈活动联系起来考察,产生了控制论。在人文社 会科学中,普遍联系的认识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开放的视野,为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充分认识并妥善处理经济、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其 协调一致、互动发展。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当代与后代、当前与长远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既重视当代的发 展,也重视未来的发展,并且要求当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构成威胁。走持续发展之路,是从西方国家经济 发展走过的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环境给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弯路中得岀的正确选择。目前,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 足、环境问题严重存在的条件下,尤其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运用了“普遍联系” 的观点 2、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 唯物辩证法在考察事物时,当然要具体地研究事物的各种联系,包括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 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 事物的规律性,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做好工作,就必须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把握其规律性。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例如,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与社会物质生产条件距离最远,彼此之间被许多中介环节所 隔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只是间接联系。然而,正是这种相隔最遥远、关系最间接的联系却是它们之间 的本质联系。如果不揭示宗教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联系,就不能发现宗教的秘密,也就找不到解决
促进个性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经济的国际化与文化的多元化、人类的一体化与个性的独立化已成为时代 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整体的战略高度上考察,看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 世界”,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又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定不移地从中国国情 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个人来说,则要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 一,把个人价值的追求融入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懂得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就要自觉地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在相互联系 中把握事物。具体地说,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个别事物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或者把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割开来,单 独地、分别地加以研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研究个别事物或其组成部分时,不能忘记它同周围有关事 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不能忘记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黑格尔曾经生 动地举例说:人的手只有作为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手。把手 割下来,使之脱离开人体,它就不再是现实的手,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考察事物,只有在联系和整体中, 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 在数学史上,把三角形和园联系起来考察,发展出一种崭新的三角理论;在物理学上,把非连续性的粒子 性与连续性的波动性联系起来考察,建立起了量子力学;在学科交叉中,把生物有机体知识与环境科学联 系起来考察,产生了生态学;把通讯技术与人及动物的反馈活动联系起来考察,产生了控制论。在人文社 会科学中,普遍联系的认识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开放的视野,为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充分认识并妥善处理经济、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其 协调一致、互动发展。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当代与后代、当前与长远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既重视当代的发 展,也重视未来的发展,并且要求当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构成威胁。走持续发展之路,是从西方国家经济 发展走过的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环境给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弯路中得出的正确选择。目前,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 足、环境问题严重存在的条件下,尤其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运用了“普遍联系” 的观点。 2、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 唯物辩证法在考察事物时,当然要具体地研究事物的各种联系,包括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 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 事物的规律性,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做好工作,就必须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把握其规律性。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例如,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与社会物质生产条件距离最远,彼此之间被许多中介环节所 隔开,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只是间接联系。然而,正是这种相隔最遥远、关系最间接的联系却是它们之间 的本质联系。如果不揭示宗教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联系,就不能发现宗教的秘密,也就找不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