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16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 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思吗?自古以来,说明这 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 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①本性为“无明”②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 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 又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 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学 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 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 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 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 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 家、大事业家,被叫作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 都是骗人的说法。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 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 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联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 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 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既然有了“无 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 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 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 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 了。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 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 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 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 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 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 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 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 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 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 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我敢说道:“个 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 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改)
湖南省株洲市 2016 届高三 3 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 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思吗?自古以来,说明这 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 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①本性为“无明”②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 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 又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 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学 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 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 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 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 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 家、大事业家,被叫作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 都是骗人的说法。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 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 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联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 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 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既然有了“无 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 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 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 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 了。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 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 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 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 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 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 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 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 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 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 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我敢说道:“个 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 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改)
[注]①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②无明:“烦恼” 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真义,不能糊糊涂涂地虚度一生。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所有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2.下列对各家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人的生灭只是“真如”本性为“无明” 所迷产生的幻象 B.孔、孟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义,人要为自 己而生,更应为他人而生。 C.尼采主张人不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尊重自我意志,发挥个人的才能,努力使 自己成为“超人”。 D.科学家将人类视作一种物质,生死只是物质形态变化,苦乐善恶都由物质界 自然法则所支配。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应顺从上帝。作者不赞同这一观 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子、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 显超过对孔孟与墨子。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 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 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 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 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 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 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 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 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 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 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 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 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 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 ①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②无明:“烦恼” 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真义,不能糊糊涂涂地虚度一生。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所有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2.下列对各家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佛教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人的生灭只是“真如”本性为“无明” 所迷产生的幻象。 B.孔、孟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义,人要为自 己而生,更应为他人而生。 C.尼采主张人不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尊重自我意志,发挥个人的才能,努力使 自己成为“超人”。 D.科学家将人类视作一种物质,生死只是物质形态变化,苦乐善恶都由物质界 自然法则所支配。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应顺从上帝。作者不赞同这一观 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子、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 显超过对孔孟与墨子。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 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 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 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 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 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 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 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 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 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 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 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 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 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啬夫:农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 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 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 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 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 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 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 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 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 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 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 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 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题省中院壁①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②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③,退食④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⑤。 注:①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 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②霤: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 竹筒。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④退食:退朝而就食 于家。或公余休息。⑤双南金,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 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 啬夫:农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 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 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 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 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 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 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 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 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 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 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 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 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11 分) 题省中院壁①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②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③,退食④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⑤。 注:①这首诗为杜甫 47 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 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②霤: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 竹筒。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④退食:退朝而就食 于家。或公余休息。⑤双南金,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 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8.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5分) 9.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杜甫表达了自己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 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 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里的小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去年秋天是 我祖母的弥留之际。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 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 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这水里有小青蛇。小青蛇游过 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 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祖母颤抖着,告诉 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老家伙来拉我走了。”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 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 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 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 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 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 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 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 了。”老寿爷说。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 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8.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5 分) 9.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杜甫表达了自己哪些思想感情?(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离骚》中“ , ” 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 “ ,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 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 ”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 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里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去年秋天是 我祖母的弥留之际。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 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 ,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 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这水里有小青蛇。小青蛇游过 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 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祖母颤抖着,告诉 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老家伙来拉我走了。”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 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 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 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 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 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 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 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 了。”老寿爷说。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 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想 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你不 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我在梯子上向 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我 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我摇头。“你这个 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 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有一个瞬间我感到 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 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我抓住了马尾琴弓。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 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祖母焦灼起来, 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母亲把红色的 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后来我母亲打开了祖母 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 后门去 没有了。”母亲对父亲说。“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母亲说 我父亲沉默了一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娘,你的 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娘,我们 不要,让你老带走的。”母亲说。“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母说 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说话, 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里挟 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祭坟以后,我看见父亲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上, 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群枫叶般的火苗来 我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在一片寂静中,我们听见那把二胡在火苗的吞噬 下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是你爹的声 音吗?”母亲的声音打着颤。“不,是娘的声音。”父亲庄严地回答 当蛇皮琴筒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时,我先看见了从琴筒里滚出来的金光闪闪的东 西。那东西渡过火堆,渡过父母亲的身边,落在我的脚下。那是我祖母的金锁。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 到后门去”,表现出母亲害怕被婆婆发现的紧张心理 B.“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采用了 动作描写,表现出祖母达观地对待生死 C.小说多次写到雨,渲染了伤感的气氛,衬托出小说中人物悲伤的心境,也暗 示了情节的发展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想 找块布 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你不 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我在梯子上向 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我。 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我摇头。“你这个 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 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有一个瞬间我感到 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 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我抓住了马尾琴弓。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 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祖母焦灼起来, 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母亲把红色的 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后来我母亲打开了祖母 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 后门去。 “没有了。”母亲对父亲说。“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母亲说。 我父亲沉默了一 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娘,你的 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娘,我们 不要,让你老带走的。”母亲说。“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母说 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说话, 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里挟 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祭坟以后,我看见父亲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上, 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群枫叶般的火苗来。 我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在一片寂静中,我们听见那把二胡在火苗的吞噬 下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是你爹的声 音吗?”母亲的声音打着颤。“不,是娘的声音。”父亲庄严地回答。 当蛇皮琴筒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时,我先看见了从琴筒里滚出来的金光闪闪的东 西。那东西渡过火堆,渡过父母亲的身边,落在我的脚下。那是我祖母的金锁。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注重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 到后门去”,表现出母亲害怕被婆婆发现的紧张心理。 B.“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采用了 动作描写,表现出祖母达观地对待生死。 C.小说多次写到雨,渲染了伤感的气氛,衬托出小说中人物悲伤的心境,也暗 示了情节的发展
D.二胡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在祖母心中,二胡是祖父的寄托;祖父让老寿爷 将二胡带回,表明他对祖母爱情的忠贞 E.小说不靠情节取胜,作者不动声色地表情达意,如包粽子、金锁藏在二胡之 中等都具有象征意义。 (2)小说中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祖母的季节”为题目,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 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4)村里人一直叫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祝福》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 嫂”,原因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在乡下住了七年,周遭大量的动植物使他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变得相当敏锐,无 意中为日后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习 读古文。这个少年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热切寻找着一些“精神上的家人”。除了济慈,余光中的 精神家人”还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雪莱、凡·高、王尔德等。大学 毕业后没过几年,余光中被公费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 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西方摇滚乐, 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 到,后来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 潮 余光中回忆说,当时杨弦来找他,希望能授权他来谱曲,然后他就把余光中的八 首诗谱了曲。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 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 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而诱导因素就是耳闻“文革”惨状,担心自己再 也回不去大陆的愁思。”事实上,《乡愁》之类的诗余光中至少写了二三十首。 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会背。余光中自嘲说 “它好像变成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大到把我的脸遮住了。”在台湾,情况也差不 多 在当时的环境下,余光中的这首《乡愁》简直就是华语诗坛上的一个绝响。对此 夏志清曾经在论文中如此解读:余光中所向往的中国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 唐诗中洋溢着“菊香与兰香”的中国。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却出版了第二卷诗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 中说:“以前所想到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我写的最热烈的诗文是自述,就是 写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前我讲自己一一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 谁,你幻灭。整个中年几乎都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寻寻觅觅,追求归宿。到了《白
D.二胡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在祖母心中,二胡是祖父的寄托;祖父让老寿爷 将二胡带回,表明他对祖母爱情的忠贞。 E.小说不靠情节取胜,作者不动声色地表情达意,如包粽子、金锁藏在二胡之 中等都具有象征意义。 (2)小说中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祖母的季节”为题目,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 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4)村里人一直叫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祝福》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 嫂”,原因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 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在乡下住了七年,周遭大量的动植物使他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变得相当敏锐,无 意中为日后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习 读古文。这个少年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热切寻找着一些“精神上的家人”。除了济慈,余光中的 “精神家人”还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雪莱、凡·高、王尔德等。大学 毕业后没过几年,余光中被公费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 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西方摇滚乐, 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 到,后来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 潮。 余光中回忆说,当时杨弦来找他,希望能授权他来谱曲,然后他就把余光中的八 首诗谱了曲。 1971 年至 1972 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 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 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而诱导因素就是耳闻“文革”惨状,担心自己再 也回不去大陆的愁思。”事实上,《乡愁》之类的诗余光中至少写了二三十首。 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会背。余光中自嘲说: “它好像变成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大到把我的脸遮住了。”在台湾,情况也差不 多。 在当时的环境下,余光中的这首《乡愁》简直就是华语诗坛上的一个绝响。对此, 夏志清曾经在论文中如此解读:余光中所向往的中国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 唐诗中洋溢着“菊香与兰香”的中国。 1988 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却出版了第二卷诗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 中说:“以前所想到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我写的最热烈的诗文是自述,就是 写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前我讲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 谁,你幻灭。整个中年几乎都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寻寻觅觅,追求归宿。到了《白
玉苦瓜》一诗,才算是一一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 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学摄影出身 的陈怀恩原以为余光中的作品就是教科书和校园民歌里的那几首,可以拍成一部 “诗V”。了解后才发现,五十多年来,余光中的著作累计有一千多部,他的诗 集堆起来比他的人还要高!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他与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妻子范我存之间的深情 厚谊。每次朗诵《乡愁》的时候,只要范我存在现场,读到“我在这头,新娘在 那头”一句,余光中总会伸手指向观众席上的妻子,而妻子也会露出新娘般美丽 羞涩的笑颜。 平时,余光中和其他先生没什么两样。早晨起来,会和太太一同散步, 也会帮太太洗碗,驾车送太太去买菜,陪女儿逛商场。看到她们购物时看来看去 都不能决定要不要买的时候,他站在旁边,也会和其他男眷一样不耐烦,手足无 措。不同的是,对妻子的爱激发出了诗人不少创作灵感。看到妻子腕上戴着的玉 镯,余光中便写下了一首诗《问玉镯》。他在结婚三十五周年之际写下的一首《红 烛》,更是令人动容。 最神奇的是,摄制组惊奇地发现,余光中那首《逍遥游》中的文字 竟能和江南景色一一对应起来。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 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 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解与痛苦。比如去看牙医,那么痛苦的事情,竟也被他 写成了一首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 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 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己不再质问,而是报 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摘 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乡愁诗 人。(《白岩松访余光中》) ②谈及对“逍遥”的理解,余光中认为是“不担心”,“但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 需要修养到一定程度可以把事情放下,否则一天到晩要为琐事烦恼。不过,人生 有时要执着,有时要放下,这也是道家的一种境界。”余光中说,尽管自己还没 有完全进入逍遥之境,“不过写作的时候我就放下别的事情。”(访谈录《“想 认识我,暂时忘掉〈乡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乡下住了七年,大自然为日后余光中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而这七 年中学习的古文使得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愿意跟着它走。 B.在青年时期,余光中热切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这些“精神上的家人” 是如济慈、屈原一样的西方诗人和中国古代诗人 C.摇滚乐影响了余光中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 抒发心中的不平,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玉苦瓜》一诗,才算是――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 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 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学摄影出身 的陈怀恩原以为余光中的作品就是教科书和校园民歌里的那几首,可以拍成一部 “诗 V”。了解后才发现,五十多年来,余光中的著作累计有一千多部,他的诗 集堆起来比他的人还要高!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他与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妻子范我存之间的深情 厚谊。每次朗诵《乡愁》的时候,只要范我存在现场,读到“我在这头,新娘在 那头”一句,余光中总会伸手指向观众席上的妻子,而妻子也会露出新娘般美丽 羞涩的笑颜。 平时,余光中和其他先生没什么两样。早晨起来,会和太太一同散步, 也会帮太太洗碗,驾车送太太去买菜,陪女儿逛商场。看到她们购物时看来看去 都不能决定要不要买的时候,他站在旁边,也会和其他男眷一样不耐烦,手足无 措。不同的是,对妻子的爱激发出了诗人不少创作灵感。看到妻子腕上戴着的玉 镯,余光中便写下了一首诗《问玉镯》。他在结婚三十五周年之际写下的一首《红 烛》,更是令人动容。 最神奇的是,摄制组惊奇地发现,余光中那首《逍遥游》中的文字 竟能和江南景色一一对应起来。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 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 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解与痛苦。比如去看牙医,那么痛苦的事情,竟也被他 写成了一首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 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 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 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摘 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乡愁诗 人。(《白岩松访余光中》) ②谈及对“逍遥”的理解,余光中认为是“不担心”,“但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 需要修养到一定程度可以把事情放下,否则一天到晚要为琐事烦恼。不过,人生 有时要执着,有时要放下,这也是道家的一种境界。”余光中说,尽管自己还没 有完全进入逍遥之境,“不过写作的时候我就放下别的事情。”(访谈录《“想 认识我,暂时忘掉〈乡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在乡下住了七年,大自然为日后余光中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而这七 年中学习的古文使得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愿意跟着它走。 B.在青年时期,余光中热切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这些“精神上的家人” 是如济慈、屈原一样的西方诗人和中国古代诗人。 C.摇滚乐影响了余光中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 抒发心中的不平,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D.余光中创作题材经历了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不是谁;在这两个 状态之间寻觅,追求归宿;知道了自己是谁;脱离了三种情况而全凭缘分。 E.作者取得文学上成就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包括大自然的启示,中国古代文学、 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对妻子的爱激发的灵感,等等。 (2)余光中“乡愁”的内涵和《乡愁》的影响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者写到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之间的感情,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陈怀恩将片子定名为“逍遥游”,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逍遥”?请谈谈你 的看法。(8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对于商家而言,假日消费无疑是块“大蛋糕”,面对“节假黄金月”里 的长假短假,商家应加快转型,才能长久俘获消费者的心。 ②北京故宫在其90岁大庆当天新开四大区域举办“庆生”大展,而“甄嬛”的 原型、乾隆母亲钮钴禄氏生前所居的寿康宫首次开放,参观的游人 ③模仿大自然和生物体构造研发新产品已成为日本产业界的一股新潮流,这项 “自然科技”如今已广泛走进当地人们的生活,新产品登场 A.源源不断络绎不绝纷至沓来B.纷至沓来源源不断络绎不绝 C.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源源不断D.源源不断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2015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上,全球30个国家和近300部影片参与了19 个奖项的角逐,华语片《剩男圣女嗨起来》摘取最佳外语片。 B.故宫博物院将探索硏究性保护修复的方法与多学科合作修复,希望能够率先 实现科学修复,为国内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做出表率。 C.中央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加大各类灾害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力度,制定预案, 加强预警及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D.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澳洲美食进口关税将普遍降低,这是国内消费者的 福音,乳制品将在4年内免关税进入中国,得到最直接的实惠。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 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 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 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 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 A.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 B.其实这些小家伙的扇动翅膀是把涡流制造出来 C.这些昆虫使涡流在快速扇动翅膀中制造出来 D.涡流被昆虫的快速扇动的翅膀在空气中制造出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5分)
D.余光中创作题材经历了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不是谁;在这两个 状态之间寻觅,追求归宿;知道了自己是谁;脱离了三种情况而全凭缘分。 E.作者取得文学上成就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包括大自然的启示,中国古代文学、 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对妻子的爱激发的灵感,等等。 (2)余光中“乡愁”的内涵和《乡愁》的影响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者写到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之间的感情,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陈怀恩将片子定名为“逍遥游”,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逍遥”?请谈谈你 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对于商家而言,假日消费无疑是块“大蛋糕”,面对“节假黄金月”里 _________的长假短假,商家应加快转型,才能长久俘获消费者的心。 ②北京故宫在其 90 岁大庆当天新开四大区域举办“庆生”大展,而“甄嬛”的 原型、乾隆母亲钮钴禄氏生前所居的寿康宫首次开放,参观的游人_________。 ③模仿大自然和生物体构造研发新产品已成为日本产业界的一股新潮流,这项 “自然科技”如今已广泛走进当地人们的生活,新产品登场_________。 A.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 B.纷至沓来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C.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源源不断 D.源源不断 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在 2015 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上,全球 30 个国家和近 300 部影片参与了 19 个奖项的角逐,华语片《剩男圣女嗨起来》摘取最佳外语片。 B.故宫博物院将探索研究性保护修复的方法与多学科合作修复,希望能够率先 实现科学修复,为国内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做出表率。 C.中央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加大各类灾害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力度,制定预案, 加强预警及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D.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澳洲美食进口关税将普遍降低,这是国内消费者的 福音,乳制品将在 4 年内免关税进入中国,得到最直接的实惠。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 不仅如此,如果逐格 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 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 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 , 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 A.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 B.其实这些小家伙的扇动翅膀是把涡流制造出来 C.这些昆虫使涡流在快速扇动翅膀中制造出来 D.涡流被昆虫的快速扇动的翅膀在空气中制造出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5 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①,那 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然而其 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 化的过程,②。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 人,③。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 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7.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在黄帝陵人们都要举行公祭中华 民族始 祖轩辕黄帝大典。许多华人华侨,即使相隔千里,也要赶回来与亲人团 聚,参加这 一公祭大典。请为这一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主旨明确,语言通顺, 运用对偶的 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有这样一件事在微博和微信中引发热议 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 清醒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 以检査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已经清醒了,干吗还做进 步的化验,是不是想多收点钱啊。”医生耐心解释,可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 持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 迷,患者年仅3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 生施救。一阵忙乱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整个急诊室里,人们的心情却 轻松不下来。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A、C两项从否定的角度概括,角度不当;B项是论题。这三项都 没有揭示作者的观点,因而不是文章的主旨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① ,那 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然而其 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 化的过程, ② 。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 人, ③ 。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 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7.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在黄帝陵人们都要举行公祭中华 民族始 祖轩辕黄帝大典。许多华人华侨,即使相隔千里,也要赶回来与亲人团 聚,参加这 一公祭大典。请为这一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主旨明确,语言通顺, 运用对偶的 修辞手法,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近日,有这样一件事在微博和微信中引发热议: 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 清醒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 以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已经清醒了,干吗还做进一 步的化验,是不是想多收点钱啊。”医生耐心解释,可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 持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 迷,患者年仅 3 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 生施救。一阵忙乱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整个急诊室里,人们的心情却 轻松不下来。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解析:选 D A、C 两项从否定的角度概括,角度不当;B 项是论题。这三项都 没有揭示作者的观点,因而不是文章的主旨
2解析:选B(特别提示:运用“比对范围”可解答。)B项比对范围即可,原 文“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 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不能包括“真义”,选项扩大范围了 3解析:选B(特别提示:运用“四比四看法”解答。)A项比对对象,“太迂 阔”说法是针对佛教而言的,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宗教家。C项比对分句位置,属 于强加因果,科学家只指出了人类的物质性,没有否定“人生真义”。D项比对 结论,属于无中生有,作者的观点是与前三类相比较而言的,“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我们希望用三套试卷对整个高考语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一个全覆 盖。我们很难猜中试题,但我们可以猜中高考真题所涉及的考点,试卷的题型, 然后加以训练。选文《人生的真义》,命题上第一题是教会学生文本阅读要从对 文本内容、主旨的把握入手,站在整体阅读的角度来把握全文。第二题是教会学 生能分辨文中不同人物的观点及其正误。第三题是从论述类阅读常用设陷手法命 题,教会学生明白命题人挖陷阱的方法。文以载道,选文关注人生的意义,贴近 学生现实。内容也没有假大空。 4.答案:B 5.答案:C(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6.答案:B(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 节操的是黄真。) 7.翻译(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 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得分点,“二千石”“业”“无耻”“奈 翻译(2):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 道理开导他们。(得分点:“争讼”“辄”“譬”) 命题意图:4-7题题型上和15年高考全国卷完全一致。选文上从典范的史学作 品中选材。重在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中文化常识题,希望用三次考试对文 化常识有一个系统涉猎。 参考答案 8.省中院内,髙髙的院墙、矮矮的竹篱,十寻高的梧桐树,一层一层的泂门 残花飘落地上,树上无端飘来一根游丝。暮春时节,在官员办公的省院中,白天 却没有什么人,非常地安静。鸠鸟鸣叫,乳燕已生,春意已经很深了。(2分) 诗人在景物描写中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暮春时节省中的景象画面,渲 染了深幽寂寥的氛围(1分),为下文诗歌抒发失意之情做了感情上的铺垫。(2 分) 9.颈联中“腐儒衰晩”紧承上文“青春深”,言及自己迂腐腐儒,接近暮年 的处境,又含有实现理想而时不我与的紧迫感(2分 衮职曾无一字补” 与“愧比双南金”之语,明写自己做左拾遗的官职,但却无一个字去为皇帝补缺, 的不安与惭愧之情,而暗含杜甫自己怀才不遇,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 (2分)。“退食迟回”、“许身”之语表现诗人退朝之后,仍尽于职守不愿 回家,将自己奉献于朝廷的赤诚忠心(2分) 命题意图:诗歌基本知识、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语言、诗歌的 思想内容、诗歌的比较阅读是诗歌考题的基本命题角度。本次命题考查了诗歌的 形象、诗歌的思想内容两个知识点。其中诗歌的形象是我们把握诗歌作品思想情 感的入口,所以设置第8题。所选诗歌为唐宋名家作品,与高考选诗范围一致
2 解析:选 B (特别提示:运用“比对范围”可解答。)B 项比对范围即可,原 文“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 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不能包括“真义”,选项扩大范围了。 3 解析:选 B (特别提示:运用“四比四看法”解答。)A 项比对对象,“太迂 阔”说法是针对佛教而言的,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宗教家。C 项比对分句位置,属 于强加因果,科学家只指出了人类的物质性,没有否定“人生真义”。D 项比对 结论,属于无中生有,作者的观点是与前三类相比较而言的,“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我们希望用三套试卷对整个高考语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有一个全覆 盖。我们很难猜中试题,但我们可以猜中高考真题所涉及的考点,试卷的题型, 然后加以训练。选文《人生的真义》,命题上第一题是教会学生文本阅读要从对 文本内容、主旨的把握入手,站在整体阅读的角度来把握全文。第二题是教会学 生能分辨文中不同人物的观点及其正误。第三题是从论述类阅读常用设陷手法命 题,教会学生明白命题人挖陷阱的方法。文以载道,选文关注人生的意义,贴近 学生现实。内容也没有假大空。 4.答案:B 5.答案:C(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6.答案:B (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 节操的是黄真。) 7.翻译(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 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得分点,“二千石”“业”“无耻”“奈…… 何”) 翻译(2):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 道理开导他们。(得分点:“争讼”“辄”“譬”) 命题意图:4—7 题题型上和 15 年高考全国卷完全一致。选文上从典范的史学作 品中选材。重在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中文化常识题,希望用三次考试对文 化常识有一个系统涉猎。 参考答案 8.省中院内,高高的院墙、矮矮的竹篱,十寻高的梧桐树,一层一层的洞门; 残花飘落地上,树上无端飘来一根游丝。暮春时节,在官员办公的省院中,白天 却没有什么人,非常地安静。鸠鸟鸣叫,乳燕已生,春意已经很深了。(2 分) 诗人在景物描写中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暮春时节省中的景象画面,渲 染了深幽寂寥的氛围(1 分),为下文诗歌抒发失意之情做了感情上的铺垫。(2 分) 9. 颈联中 “腐儒衰晚”紧承上文“青春深”,言及自己迂腐腐儒,接近暮年 的处境,又含有实现理想而时不我与的紧迫感(2 分); “衮职曾无一字补” 与“愧比双南金”之语,明写自己做左拾遗的官职,但却无一个字去为皇帝补缺, 的不安与惭愧之情,而暗含杜甫自己怀才不遇,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 (2 分)。“退食迟回”、“ 许身”之语表现诗人退朝之后,仍尽于职守不愿 回家,将自己奉献于朝廷的赤诚忠心(2 分)。 命题意图:诗歌基本知识、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语言、诗歌的 思想内容、诗歌的比较阅读是诗歌考题的基本命题角度。本次命题考查了诗歌的 形象、诗歌的思想内容两个知识点。其中诗歌的形象是我们把握诗歌作品思想情 感的入口,所以设置第 8 题。所选诗歌为唐宋名家作品,与高考选诗范围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