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语言的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新的学期,孩子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天下父母的心()又一次被拨动。“我们 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家长如此 迫切开口沉重的叩问源于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和“学()竞赛”的压力 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节目 《爸爸去哪儿》,人们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 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弦xian历档dang即 B.弦xuan力档dang即 C.弦xian历挡dang及 D.弦xudn力挡dang及 【答案】A.(玄xuan、弦xian学历:学习的经历。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 度。即:靠近,接触。可望而不可~。及:赶上。望尘莫~。)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线处,选项是 A.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欢乐的童年与孩子们拉开了距离。 B.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使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C.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拉开了与欢乐童年的距离。 D.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答案】D.(主语必须是“孩子们”。将介词短语“与欢乐的童年”提前,就 强调“欢乐的童年”。) 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 不具有这种寓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深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唐·韩 偓《新秋》)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丹摇衍镜中酣。(唐·张 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唐·罗 虬《红儿诗》) D.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唐·施 肩吾《佳人览镜》) 【答案】B. 4.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个成语是 在山林中行走,脚下踏的,从不是泥泞腥臭的泥土,而是凋零飘落的桃花,虽已 不再风华,清香却依旧 A.不绝如缕B.连绵不绝C.经久不息D.接踵而至 【答案】B.(A、C写声音,B才可写气味,D写人。)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稼说送张琥 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 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 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
湖南省永州市 2015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一、语言的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新的学期,孩子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天下父母的心( )又一次被拨动。“我们 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家长如此 迫切开口沉重的叩问源于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和“学( )竞赛”的压力。 ______________。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 )节目—— 《爸爸去哪儿》,人们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 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 )。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弦 xián 历 档 dàng 即 B.弦 xuán 力 档 dǎng 即 C.弦 xián 历 挡 dǎng 及 D.弦 xuán 力 挡 dàng 及 【答案】A.(玄 xuán 、弦 xián 学历:学习的经历。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 度。即:靠近,接触。可望而不可~ 。及:赶上。望尘莫~。)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线处,选项是 A.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欢乐的童年与孩子们拉开了距离。 B.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使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C.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拉开了与欢乐童年的距离。 D.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答案】D.(主语必须是“孩子们”。将介词短语“与欢乐的童年”提前,就 强调“欢乐的童年”。) 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 不具有这种寓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深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唐·韩 偓《新秋》)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丹摇衍镜中酣。(唐·张 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唐·罗 虬《红儿诗》) D.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唐·施 肩吾《佳人览镜》) 【答案】B. 4.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个成语是 在山林中行走,脚下踏的,从不是泥泞腥臭的泥土,而是凋零飘落的桃花,虽已 不再风华,清香却依旧________。 A.不绝如缕 B.连绵不绝 C.经久不息 D.接踵而至 【答案】B.(A、C 写声音,B 才可写气味,D 写人。)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稼说送张琥 宋·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 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 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
夜以望之,锄、擾、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 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 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 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 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 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 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 卷十》)(1l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③擾:捣土块的农具。 铚:镰刀。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 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敛之常及其熟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闵焉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爵:爵位 D.其亦以是语之语:转告 【答案】C。“爵”前有“五十而后”,应该活用为动词,封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其熟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以待其成者,闵闵焉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之望之长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D。A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递进,而且。B代词,它/副词,表 反问语气,难道。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D助词,用于主 谓短语中。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 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 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 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 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 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答案】C。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 也,其亦以是语之。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 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 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 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 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 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 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 卷十》)(11 上海卷) [注]①古同“盍”,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③耰:捣土块的农具。 铚:镰刀。艾:通“刈”,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 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敛之常及其熟 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闵焉 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爵:爵位 D.其亦以是语之 语:转告 【答案】C。 “爵”前有“五十而后”,应该活用为动词,封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其熟 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以待其成者,闵闵焉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D。A 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递进,而且。B 代词,它/副词,表 反问语气,难道。C 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 D 助词,用于主 谓短语中。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 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 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 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 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 深刻:文章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答案】C。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 也,其亦以是语之。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答案】A。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注意句式与虚词。难点在句子的后面部分“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9.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4分) 译文: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分) 译文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3分) 译文 【答案】(1)对孱弱的人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的人注意教 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4分,“虚者、弱者”“养”“刚、充”“以至”各 1分) (2)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火、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3分,“所 以”“过”“及”各1分) (3)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3分,“归”“过”“问”各1分) 译文]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 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 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 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 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 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 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 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 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昐望婴儿快 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 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 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 满弓之极一样。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 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 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 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 话也转告他。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款写(13分)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8分)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答案】A。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注意句式与虚词。难点在句子的后面部分“吾 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 9.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4 分) 译文: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 分) 译文: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3 分) 译文: 【答案】 (1)对孱弱的人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的人注意教 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4 分,“虚者、弱者”“养 ”“刚、充”“以至”各 1 分) (2)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火、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3 分,“所 以”“过”“及”各 1 分) (3)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3 分,“归” “过”“问”各 1 分) [译文]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 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 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 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 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 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 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 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 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 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 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 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 满弓之极一样。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 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 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 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 话也转告他。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8 分)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分) 答 【答案】(1)“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 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1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 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1分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 致的。(1分) (②)诗的第二、第四句集中写景。(1分)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 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2分)(写出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的 第四句则写日暮苍茫,酒醒朦胧,风雨迷蒙,诗人倍感孤寂。借景寓情,以景结 情,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愁情。(2分)(也可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 景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 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 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②劳歌:原本 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 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 劳送客亭”。③叶:一作“树”。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 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④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 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 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 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 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 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 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 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 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 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 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 法。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 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 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 分) 答: 【答案】(1)“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 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1 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 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1 分)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 一致的。(1 分) (2)诗的第二、第四句集中写景。(1 分)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 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2 分)(写出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的) 第四句则写日暮苍茫,酒醒朦胧,风雨迷蒙,诗人倍感孤寂。借景寓情,以景结 情,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愁情。(2 分)(也可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 景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 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 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②劳歌:原本 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 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 劳送客亭”。③叶:一作“树”。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 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④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 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 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 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 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 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 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 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 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 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 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 法。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 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 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
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 的心境是相一致的。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 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 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 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 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 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蒙昽,追忆别时情景所 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 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第三句极写别后酒 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 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 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 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这首诗前后两联 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 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 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 统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李密《陈情表》) (3)可堪回首,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冯骥才 ①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 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 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②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 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 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串对 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 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人们把 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一一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 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 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过 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③关于贴福字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我相信的还是民俗学的原理,它是数千年来代 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灵方式,深切和无形地潜藏 在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谁也不可能改变它,谁也不会拒绝它。于是,福字包括 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
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 的心境是相一致的。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 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 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 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 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 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蒙眬,追忆别时情景所 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 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第三句极写别后酒 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 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 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 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这首诗前后两联 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 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 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 统一。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 。(李密《陈情表》) (3)可堪回首,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 (2)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 鼓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l0 分。填空题 4 分;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冯骥才 ①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 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 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②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 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 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串对 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 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人们把 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 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 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过 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③关于贴福字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我相信的还是民俗学的原理,它是数千年来代 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灵方式,深切和无形地潜藏 在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谁也不可能改变它,谁也不会拒绝它。于是,福字包括 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
④中国春节的福字早已经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的符号。只要 人们需要它,它就不会消失,还会不断被创造。记得多年前一位记者采访我,他 想了解此地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拿一个小福字给他看,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 大一点儿贴在电脑上。平日电脑屏幕是黑的,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 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没有的,但人们对它的再创造还是缘自节日的 情感,顺由着传统 ⑤再有,民俗都是可参与的,就像写在红纸上的这个福字;真草隶篆怎么好看怎 么写,任由人们表达着各自的心愿。因为福字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是一种自我的 慰藉,自我的支持与勉励,也为了把自己这种生活的兴致传递给别人 ⑥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大门上的 福字不宜倒贴》,是讲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见一位 长者写福字,他写好了看了看,摇摇头不大满意,但他并不像写一般字一一写坏 了就把纸扯掉,而是好好地压在一摞纸下边。他说福字是不能撕掉的。这种对生 活的敬重与虔诚、对文化的虔诚,一直记在我心里。这是多美的生活情感,多美 的民俗,多美的文化方式与心灵方式。中华民族不就凭着这种执着不灭的生活精 神与追求,在东方大地上生生不息了五千年吗? ⑦别小看这小小的红纸上简简单单一个墨写的福字,它竟然包含着我们民族生活 情感与追求的全部和极致。它称得上我们一种深切的春节符号。因而,每每春节 到来,不论陕北的山村还是江南水乡,不论声光化电的都会还是地远人稀的边城 大大小小耀眼的福字随处可见:一年一度,它总是伴随着繁纷的雪花,光鲜地来 到人间,来到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希望里 12.文章从_、、可参与性及敬畏心等四个方面,对“福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 尽阐释 【答案】福的寓意福的缘起与流变(创造) 13.“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下列不能支撑作者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福”字囊括了人们对生活的一切盛情与企盼,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 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 B.“贴福”的民俗是一种根性文化,这种无形地潜藏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的根 性文化是人人可参与的,也是可创造的。 C.福文化具有创新性,如在电脑上贴一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的微型福字就是 种创新。 D.春节来了,人们写“福”、贴“福”,是为了对自我慰藉、支持和勉励,并 把自己的生活兴致传递给别人 【答案】C 14.根据文章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门贴“福”字,有“迎福”“纳福”之意,寄寓了全家人沉甸甸的幸福期 望 B.过年时倒贴“福”字,则不正不恭,有悖中国“年文化”“门文化”的精神, C.如同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万圣节的南瓜灯等,“福”字是中国人喜闻乐见 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符号。 D.贴“福”字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文化,所以,“福” 是没有学究气、知识味、阶层化差异的 【答案】D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④中国春节的福字早已经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的符号。只要 人们需要它,它就不会消失,还会不断被创造。记得多年前一位记者采访我,他 想了解此地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拿一个小福字给他看,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 大一点儿贴在电脑上。平日电脑屏幕是黑的,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 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没有的,但人们对它的再创造还是缘自节日的 情感,顺由着传统。 ⑤再有,民俗都是可参与的,就像写在红纸上的这个福字;真草隶篆怎么好看怎 么写,任由人们表达着各自的心愿。因为福字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是一种自我的 慰藉,自我的支持与勉励,也为了把自己这种生活的兴致传递给别人。 ⑥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大门上的 福字不宜倒贴》,是讲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见一位 长者写福字,他写好了看了看,摇摇头不大满意,但他并不像写一般字——写坏 了就把纸扯掉,而是好好地压在一摞纸下边。他说福字是不能撕掉的。这种对生 活的敬重与虔诚、对文化的虔诚,一直记在我心里。这是多美的生活情感,多美 的民俗,多美的文化方式与心灵方式。中华民族不就凭着这种执着不灭的生活精 神与追求,在东方大地上生生不息了五千年吗? ⑦别小看这小小的红纸上简简单单一个墨写的福字,它竟然包含着我们民族生活 情感与追求的全部和极致。它称得上我们一种深切的春节符号。因而,每每春节 到来,不论陕北的山村还是江南水乡,不论声光化电的都会还是地远人稀的边城, 大大小小耀眼的福字随处可见:一年一度,它总是伴随着繁纷的雪花,光鲜地来 到人间,来到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希望里。 12.文章从 、 、可参与性及敬畏心等四个方面,对“福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 尽阐释。 【答案】 福的寓意 福的缘起与流变(创造) 13.“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下列不能支撑作者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福”字囊括了人们对生活的一切盛情与企盼,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 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 B.“贴福”的民俗是一种根性文化,这种无形地潜藏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的根 性文化是人人可参与的,也是可创造的。 C.福文化具有创新性,如在电脑上贴一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的微型福字就是 一种创新。 D.春节来了,人们写“福”、贴“福”,是为了对自我慰藉、支持和勉励,并 把自己的生活兴致传递给别人。 【答案】C 14.根据文章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门贴“福”字,有“迎福”“纳福”之意,寄寓了全家人沉甸甸的幸福期 望。 B.过年时倒贴“福”字,则不正不恭,有悖中国“年文化”“门文化”的精神。 C.如同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万圣节的南瓜灯等,“福”字是中国人喜闻乐见、 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符号。 D.贴“福”字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文化,所以,“福” 是没有学究气、知识味、阶层化差异的。 【答案】D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河在远方 魏志远 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片树林,一条河,或者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我 们住在城市里,我们熟悉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 有孩子问我,叔叔,井?井是什么呢? 我给她讲井。给这个孩子。她九岁了,她的连衣裙是白色的,一层又一层的花边 这个女孩子像个公主。她见过狮子、狐狸,还有蛇,还有孔雀。在动物园里,她 知道人和动物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动物关在铁笼里。可是她不知道井,井是什 么呢? 我怎能说得清楚 并是一个深洞,就像这个杯子。井里有水。是的,总是有水,我们放下一个木桶, 晃荡一下,水就提上来了 她不懂,我是说这个女孩子。她穿着白色连衣裙,她就像童话里迷路的小公主 她说,我还能够看到井吗? 几天之后,这个小女孩子敲响了我的门,她说她看到井了。她说,就像我们乘坐 的电梯 她看见的是煤井,有现代化设备的煤井,是在电视显 想到这个,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为这些孩子,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他们生 活在城市里,他们看见小乌在笼里歌唱,看见草地像一张帕子。河在远方,森林 和田野在远方,他们无法想象河水奔涌的样子。 大自然啊。 我是看见那些河流,那些树琳和飞禽,那些星星点点的野花是怎样像一枚果子 口又一口地被我们迫不及待啃掉的。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 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是的,孩子。 河水很清亮?河里有鱼鹰和水獭捕鱼?沙滩上有成群的鹭鸶?大片大片的乌鸦 在河岸上飞来飞去? 是的,孩子。 真是不可思议。儿子摇着头,儿子的嘴角浮出一丝笑容。那笑容是讥讽的,我看 见了 儿子说,爸,你是在做小说吧? 这是暑假,我的儿子在家里等候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傍晚,我们穿过钢铁和水 泥构筑的世界去寻找河的印迹。风向我们吹来,风夹着尘粒和腐烂的气味扑进我 们的鼻孔。儿子说,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我们看脚下的水洼,水绿得发黑。水洼像一个巨大的垃圾箱,浮着纸屑和果皮 以及猫狗的尸体。 儿子,我能说一些什么呢?河是有过的,还有鱼鹰和水獭,还有在你梦中闪现的 鹭鸶和乌鸦。那条河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它流过我,流过你的爷爷,你爷爷的 爷爷。那条给我们乳汁和生命的河流啊。 现在,我似乎看见它掩面抽泣,那条河。它哭着,放声痛哭。它一步步地离开我 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能回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18 题。 河在远方 魏志远 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片树林,一条河,或者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我 们住在城市里,我们熟悉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 有孩子问我,叔叔,井?井是什么呢? 我给她讲井。给这个孩子。她九岁了,她的连衣裙是白色的,一层又一层的花边。 这个女孩子像个公主。她见过狮子、狐狸,还有蛇,还有孔雀。在动物园里,她 知道人和动物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动物关在铁笼里。可是她不知道井,井是什 么呢? 我怎能说得清楚? 并是一个深洞,就像这个杯子。井里有水。是的,总是有水,我们放下一个木桶, 晃荡一下,水就提上来了。 她不懂,我是说这个女孩子。她穿着白色连衣裙,她就像童话里迷路的小公主。 她说,我还能够看到井吗? 几天之后,这个小女孩子敲响了我的门,她说她看到井了。她说,就像我们乘坐 的电梯。 她看见的是煤井,有现代化设备的煤井,是在电视显。 想到这个,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为这些孩子,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他们生 活在城市里,他们看见小乌在笼里歌唱,看见草地像一张帕子。河在远方,森林 和田野在远方,他们无法想象河水奔涌的样子。 大自然啊。 我是看见那些河流,那些树琳和飞禽,那些星星点点的野花是怎样像一枚果子, 一口又一口地被我们迫不及待啃掉的。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 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是的,孩子。 河水很清亮?河里有鱼鹰和水獭捕鱼?沙滩上有成群的鹭鸶?大片大片的乌鸦 在河岸上飞来飞去? 是的,孩子。 真是不可思议。儿子摇着头,儿子的嘴角浮出一丝笑容。那笑容是讥讽的,我看 见了。 儿子说,爸,你是在做小说吧? 这是暑假,我的儿子在家里等候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傍晚,我们穿过钢铁和水 泥构筑的世界去寻找河的印迹。风向我们吹来,风夹着尘粒和腐烂的气味扑进我 们的鼻孔。儿子说,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我们看脚下的水洼,水绿得发黑。水洼像一个巨大的垃圾箱,浮着纸屑和果皮, 以及猫狗的尸体。 儿子,我能说一些什么呢?河是有过的,还有鱼鹰和水獭,还有在你梦中闪现的 鹭鸶和乌鸦。那条河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它流过我,流过你的爷爷,你爷爷的 爷爷。那条给我们乳汁和生命的河流啊。 现在,我似乎看见它掩面抽泣,那条河。它哭着,放声痛哭。它一步步地离开我 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能回来
儿子14岁了。前些日子,在他考完最后一门功课之后他向我们宣布,他要烧掉 所有的中学课本。他说,我可以玩两天了吗? 儿子想玩什么呢?有什么可以让他玩呢?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已经听不见青 蛙、听不见蟋蟀的呜叫。我们看电视或者电影,我们为别人快乐或者流泪,我们 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公园是有的,游乐场也是有的,而儿子却不喜欢。他说那 些地方像集市,那些地方除了看人的面孔又能看一些什么? 儿子说,我可以看我喜欢看的那些书了吗? 儿子喜欢看小说,他在日记中这么写着:我喜欢做梦,梦就是一种生活。我喜欢 生活在梦里。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座孤岛,就我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动物能够进 入 现在,我的儿子就在我的身边,他陷在沙发里,他的身体弓成一只大虾,他沉醉 在一部书里,那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感谢作家,感谢他们给我几子带来那么贵重的假日礼物,他们给他大海和江河, 给他森林和原野,他们给他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儿子,你满意了吗? 我看见另一个少年了,那个少年在沙滩赤条条地来回奔跑;那个少年的弹弓在树 林一闪又一闪;那个少年目光像一条纤绳,在地平线上拉着一只只帆船。风吹来 风漫上河岸,风像少年起伏的头发。风吹来,风扬起一树树玉兰花瓣,像纷纷扬 扬的雪片,覆盖少年的肩头。那个少年是我。 还是同一片天空,还是同一个太阳,同一个月亮,而河流已经消失,少年也再不 是那个少年了。今天的少年靠在窗外眺望远方,他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的声音是 铁器的碰撞。他说他喜欢做梦,他说,梦就是一种生活 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 (选自《小作家选刊》) 1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小女孩”和“儿子”的性格特点。(4分) 答 【答案】小女孩:天真单纯,好奇心强,对了解和探究自然怀有浓厚兴趣。(2 分) 儿子: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和环境,向往美好的大自然;喜欢梦想,追求自由。(2 分) [解析]找出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加以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6.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2)它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 能回来。 答 【答案】(1)采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表明我曾经生活中的美好大自然消失殆 尽,已不能被儿子理解,从而抒发作者无奈和悲哀之情。(3分)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河流对人类的眷恋和即 将消失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正在被现代物质文明侵蚀的忧患。(3 分) [解析]分析句子的特点,注意其在文本、段落中所处的位置,进而理解其含意。 17.小说最后说“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请简要分析这一问句结尾的好处 (5分) 答
儿子 14 岁了。前些日子,在他考完最后一门功课之后他向我们宣布,他要烧掉 所有的中学课本。他说,我可以玩两天了吗? 儿子想玩什么呢?有什么可以让他玩呢?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已经听不见青 蛙、听不见蟋蟀的呜叫。我们看电视或者电影,我们为别人快乐或者流泪,我们 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公园是有的,游乐场也是有的,而儿子却不喜欢。他说那 些地方像集市,那些地方除了看人的面孔又能看一些什么? 儿子说,我可以看我喜欢看的那些书了吗? 儿子喜欢看小说,他在日记中这么写着:我喜欢做梦,梦就是一种生活。我喜欢 生活在梦里。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座孤岛,就我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动物能够进 入。 现在,我的儿子就在我的身边,他陷在沙发里,他的身体弓成一只大虾,他沉醉 在一部书里,那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感谢作家,感谢他们给我几子带来那么贵重的假日礼物,他们给他大海和江河, 给他森林和原野,他们给他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儿子,你满意了吗? 我看见另一个少年了,那个少年在沙滩赤条条地来回奔跑;那个少年的弹弓在树 林一闪又一闪;那个少年目光像一条纤绳,在地平线上拉着一只只帆船。风吹来, 风漫上河岸,风像少年起伏的头发。风吹来,风扬起一树树玉兰花瓣,像纷纷扬 扬的雪片,覆盖少年的肩头。那个少年是我。 还是同一片天空,还是同一个太阳,同一个月亮,而河流已经消失,少年也再不 是那个少年了。今天的少年靠在窗外眺望远方,他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的声音是 铁器的碰撞。他说他喜欢做梦,他说,梦就是一种生活。 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 (选自《小作家选刊》) 15.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小女孩”和“儿子”的性格特点。(4 分) 答: 【答案】小女孩:天真单纯,好奇心强,对了解和探究自然怀有浓厚兴趣。(2 分) 儿子: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和环境,向往美好的大自然;喜欢梦想,追求自由。(2 分) [解析] 找出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加以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6.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1)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2)它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 能回来。 答: 【答案】 (1)采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表明我曾经生活中的美好大自然消失殆 尽,已不能被儿子理解,从而抒发作者无奈和悲哀之情。(3 分)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河流对人类的眷恋和即 将消失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正在被现代物质文明侵蚀的忧患。(3 分) [解析]分析句子的特点,注意其在文本、段落中所处的位置,进而理解其含意。 17.小说最后说“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请简要分析这一问句结尾的好处。 (5 分) 答:
【答案】①从表达角度来说,采用反问句式,在拷问自我的同时也拷问所有人, 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忧思,深化主题。(2分)②从情节、主题来说,“我”看到 儿子因无法享受真正的自然,而沉浸在书所提供的自然梦境中,看到儿子虽有梦 境却无法实现的悲哀,以这一问句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3分) [解析](1)句子、段落的内容、思想感情、写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格) 语言、位置。(2)与写作对象(人、物、景)、情节、主题、结构、读者的阅读的 关系 18.概括小说主题,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1)小说通过对“小女孩问井”“儿子寻河”“我的回想”三个场景描 写,借助“我”的感受表达对物质文明侵蚀人类美好自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忧患 之情。(3分) (2)可以从珍惜美好自然、反思现代文明、理智面对新生活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 自己的看法。(3分) [解析](1)①主要分析人物、情节与环境,注意表现手法与语言。②概括的格式: 内容思想感情。(2)最主要的是要讲出一定的理由(2、3个),再辅以精当的事例。 六、选做题(19、20、21小题任选做2题,12分) 注意: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两题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酡酮[注],便成恶境矣。履盈满 者,宜思之。(明·洪应明《菜根谭》) [注]氈酶: mao tao大醉的样子。 这则材料体现了儒家基本思想的哪一个方面,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示例)这则材料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 的处世哲学。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实际上也是处事的 盈亏之道。凡事做到七八分处才有佳趣,太过则易衰,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开 我们往往在事业初创时小心谨慎:而到成功之时,骄奢之心就来了。所以每个欲 有作为的人都应记住“月盈则亏,履满者戒”的道理,否则人类将永远在上演 “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答出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并有具体分析,且联系 了实际,即可。) [解析]①语言→内容→思想 ②古代思想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6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晢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论 学习》)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 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 上的讲话)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读书和学习,请概括它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①从表达角度来说,采用反问句式,在拷问自我的同时也拷问所有人, 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忧思,深化主题。(2 分) ②从情节、主题来说,“我”看到 儿子因无法享受真正的自然,而沉浸在书所提供的自然梦境中,看到儿子虽有梦 境却无法实现的悲哀,以这一问句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3 分) [解析](1)句子、段落的内容、思想感情、写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格)、 语言、位置。(2)与写作对象(人、物、景)、情节、主题、结构、读者的阅读的 关系。 18.概括小说主题,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答案】(1)小说通过对“小女孩问井”“儿子寻河”“我的回想”三个场景描 写,借助“我”的感受表达对物质文明侵蚀人类美好自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忧患 之情。(3 分) (2)可以从珍惜美好自然、反思现代文明、理智面对新生活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 自己的看法。(3 分) [解析](1) ①主要分析人物、情节与环境,注意表现手法与语言。②概括的格式: 内容思想感情。(2)最主要的是要讲出一定的理由(2、3 个),再辅以精当的事例。 六、选做题(19、20、21 小题任选做 2 题,12 分) 注意:选做题共 3 道小题,请任选其中两题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 分)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酡酮[注],便成恶境矣。履盈满 者,宜思之。(明·洪应明《菜根谭》) [注]酕醄:máo táo 大醉的样子。 这则材料体现了儒家基本思想的哪一个方面,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 【答案】(示例)这则材料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 的处世哲学。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实际上也是处事的 盈亏之道。凡事做到七八分处才有佳趣,太过则易衰,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开。 我们往往在事业初创时小心谨慎;而到成功之时,骄奢之心就来了。所以每个欲 有作为的人都应记住“月盈则亏,履满者戒”的道理,否则人类将永远在上演 “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答出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并有具体分析,且联系 了实际,即可。) [解析] ①语言→内容→思想 ②古代思想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6 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论 学习》)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 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 上的讲话)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读书和学习,请概括它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
【答案】(示例)不管是西方的大师还是东方的伟人,他们在谈到学习和品性的问 题时,都特别强调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约而同地承认了 学习知识对于塑造人的品质性格的决定作用。 [解析](1)①材料的性质、写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格) ②材料的关键词语、句子 ③材料的主要内容、思想。 ⑤材料内容、思想的异同之处 (2)材料体现的思想观点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有了这般持久的“诗书”的熏陶,自然会使人的气质谈吐 不凡,言行举止也不一般。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礼乐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孕育 出来的儒家思想,最讲究伦理、道德和秩序。学习、掌握、运用这些知识,不仅 可以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还可从中汲取人生经验,领悟为人为政之道。(答出 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对于塑造人的品质性格的决定作 用,并结合实际有具体分析即可。) 2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的开头,根据情节发展,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不少 于100字。(6分)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 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 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答案】(示例)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 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 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 只蜗牛牵我去散步。(符合情境,符合寓言主旨即可。) [解析]根据开头或前文,把握情节的走向、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 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既 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 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 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 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请根据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指导] 1、研读材料,把握其思想观点。 (1)材料的性质、写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格) (2)材料的主要内容。要素:人,物,言,事 (3)材料的关键词语、句子 (4)材料思想观点:青春的弯路非走不可 2、以材料的主要思想观点为中心,观照当下的生活,确定文章的主题(论点)
【答案】(示例)不管是西方的大师还是东方的伟人,他们在谈到学习和品性的问 题时,都特别强调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约而同地承认了 学习知识对于塑造人的品质性格的决定作用。 [解析] (1)①材料的性质、写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格)。 ②材料的关键词语、句子。 ③材料的主要内容、思想。 ⑤材料内容、思想的异同之处。 (2)材料体现的思想观点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有了这般持久的“诗书”的熏陶,自然会使人的气质谈吐 不凡,言行举止也不一般。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礼乐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孕育 出来的儒家思想,最讲究伦理、道德和秩序。学习、掌握、运用这些知识,不仅 可以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还可从中汲取人生经验,领悟为人为政之道。(答出 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对于塑造人的品质性格的决定作 用,并结合实际有具体分析即可。) 2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的开头,根据情节发展,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不少 于 100 字。(6 分)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 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 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答: 【答案】(示例)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 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 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 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符合情境,符合寓言主旨即可。) [解析]根据开头或前文,把握情节的走向、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 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既 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 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 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 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请根据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指导] 1、研读材料,把握其思想观点。 (1)材料的性质、写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格) (2)材料的主要内容。要素:人,物,言,事。 (3)材料的关键词语、句子。 (4)材料思想观点:青春的弯路非走不可 2、以材料的主要思想观点为中心,观照当下的生活,确定文章的主题(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