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市2015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题卷共七道大题,21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 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 《百年孤独》的泥(),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 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力不从心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 昧不辨轮():《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 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 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百年孤独》之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 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 善心,对世人作了一次满怀()隐的安抚。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孱(chan)胚廓(guo)侧 B.孱(can)胚廓(kuo)侧 C.孱(chan)坯廓(kuo)恻 D.孱(can)坯廓(guo)恻 2.下列选项中的“气象”与语段中加点词“气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风雨云烟,晨夕之气象万变 B.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风游秋空 C.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 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 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 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 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4.文段作者对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作品的态度是 A.厌倦 B.赞赏 C.遗憾 D.崇拜 二、文言文阅读(2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游衡岳记 (明)张居正 《山海经》,衡山在《中山之经》,而不列为岳,岂禹初奠山川望秩,犹未逮与? 《舜典》:“南巡狩,至于南岳。”今潇湘、苍梧,故多舜迹,殆治定功成,乃 修堙祀与?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 乙未晨,从庙侧右转而上,仄径缥缈,石磴垂接,悬崖巨壑,不敢旁瞬。十步九 折,气填胸臆,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也。午乃至半山亭,少憩,复十五里,乃
湖南永州市 2015 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共七道大题,21 小题,共 8 页,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 ) 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 《百年孤独》的泥( ),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 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力不从心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 昧不辨轮(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 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 。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 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百年孤独》之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 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 善心,对世人作了一次满怀( )隐的安抚。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孱(chán) 胚 廓(guō) 侧 B.孱(càn) 胚 廓 (kuò) 侧 C.孱(chán) 坯 廓 (kuò) 恻 D.孱(càn) 坯 廓 (guō) 恻 2.下列选项中的“气象”与语段中加点词“气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风雨云烟,晨夕之气象万变 B.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C.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 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 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 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 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4.文段作者对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作品的态度是 A.厌倦 B.赞赏 C.遗憾 D.崇拜 二、文言文阅读(23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简答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题。 游衡岳记 (明)张居正 《山海经》,衡山在《中山之经》,而不列为岳,岂禹初奠山川望秩,犹未逮与? 《舜典》:“南巡狩,至于南岳。”今潇湘、苍梧,故多舜迹,殆治定功成,乃 修堙祀与?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 乙未晨,从庙侧右转而上,仄径缥缈,石磴垂接,悬崖巨壑,不敢旁瞬。十步九 折,气填胸臆,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也。午乃至半山亭,少憩,复十五里,乃
至祝融。初行山间,望芙蓉、烟霞、石廪、天柱诸峰,皆摩霄插云,森如列戟, 争奇竞秀,莫肯相下。而祝融乃藏诸峰间,才露顶如髻。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 名焉。暮宿观音岩。岩去峰顶可一里许,夜视天垣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 时所见也。 晨登上封观海,日初出,金光烁烁,若丹鼎之方开。少焉,红轮涌于海底,火珠 跃于洪炉。旋磨旋莹,苍茫云海之间。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噫吁嘻!奇 哉伟与!山僧谓此日澄霁,实数月以来所无。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 去。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乃得快睹,盖亦有天幸云。然心悚神慑,不能久留 遂下兜率,抵南台,循黄庭观登魏夫人升天石。谒晦庵、南轩二贤祠,宿嘉会堂。 又从庙侧东转十余里,得朱陵洞,云是朱陵大帝之所居。瀑泉洒落,水帘数叠, 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飞花散雪,萦洒衣襟。若畔有冲退石,大可径 丈。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当此之时,意惬心融,居然有舞雩沂水之 足为累 自甲午迄辛丑,八日往来诸峰间,足穷于攀登,神罢于应接,然犹未尽其梗概也 聊以识大都云。张子曰,昔向平欲俟婚嫁已毕,当遍游五岳。嗟乎,人生几许时 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余弱冠登仕,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宣 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夫物,唯自适其性,乃可永年要鉷。乃今 齿壮力健,当遍游寰中许名胜,游目骋怀,以极平生之愿。今兹发轫衡岳,遂以 告于山灵。(有删节) 【注】①簪祓():即“簪绂”,古代官员的礼服。簪,冠簪;绂:丝制的缨 带。②尘鞅:谓世俗事务的束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类平时所见也类:像 B.悬崖巨壑,不敢旁瞬瞬:瞬间 C.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勒:镌刻 D.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掣:被拉、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蚓无爪牙之利 B.午乃至半山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红轮涌于海底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A.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B.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C.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D.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8.“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阅读本文,作者看到了衡岳哪些 美妙景观,请概括。(4分) 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去。(3分) 译: (2)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3分
至祝融。初行山间,望芙蓉、烟霞、石廪、天柱诸峰,皆摩霄插云,森如列戟, 争奇竞秀,莫肯相下。而祝融乃藏诸峰间,才露顶如髻。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 名焉。暮宿观音岩。岩去峰顶可一里许,夜视天垣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 时所见也。 晨登上封观海,日初出,金光烁烁,若丹鼎之方开。少焉,红轮涌于海底,火珠 跃于洪炉。旋磨旋莹,苍茫云海之间。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噫吁嘻!奇 哉伟与!山僧谓此日澄霁,实数月以来所无。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 去。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乃得快睹,盖亦有天幸云。然心悚神慑,不能久留, 遂下兜率,抵南台,循黄庭观登魏夫人升天石。谒晦庵、南轩二贤祠,宿嘉会堂。 又从庙侧东转十余里,得朱陵洞,云是朱陵大帝之所居。瀑泉洒落,水帘数叠, 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飞花散雪,萦洒衣襟。若畔有冲退石,大可径 丈。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当此之时,意惬心融,居然有舞雩沂水之 乐,诚不如簪祓①尘鞅②之足为累也。 自甲午迄辛丑,八日往来诸峰间,足穷于攀登,神罢于应接,然犹未尽其梗概也, 聊以识大都云。张子曰,昔向平欲俟婚嫁已毕,当遍游五岳。嗟乎,人生几许时 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余弱冠登仕,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 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夫物,唯自适其性,乃可永年要谼。乃今 齿壮力健,当遍游寰中许名胜,游目骋怀,以极平生之愿。今兹发轫衡岳,遂以 告于山灵。(有删节) 【注】①簪祓(fú):即“簪绂”,古代官员的礼服。簪,冠簪;绂:丝制的缨 带。②尘鞅:谓世俗事务的束缚。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类平时所见也 类:像 B.悬崖巨壑,不敢旁瞬 瞬:瞬间 C.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 勒:镌刻 D.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 掣:被拉、拽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 蚓无爪牙之利 B.午乃至半山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红轮涌于海底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A.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B.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C.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D.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8.“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阅读本文,作者看到了衡岳哪些 美妙景观,请概括。(4 分) 答: 9.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 分) (1)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去。(3 分) 译: (2)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3 分)
译: (3)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4分) 译 三、古代诗歌赏析及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7分) 清平乐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以红笺、斜阳、遥山、帘钩、绿水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 意境,语淡情深,闲雅从容,感人肺腑。 B.词的上阕说自己诉说情事、相思的书信“难寄”而惆怅万端,押仄韵与这种 悲慨之情相吻合。 C.“鸿雁在云鱼在水”句用典,使难寄惆怅之情更显蕴藉风致。“雁足传书” 出自《汉书·苏武传》,“鱼传尺素”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D.下阕中“远山恰对帘钩”句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有象征意义。 (2)词的下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4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2)燎沉香 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李白《蜀道难》)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2~14题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李拯 不妨把时针拨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个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那是一个 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类型破茧而出的时期。苏格拉底用思辨晢学开辟 了西方文明,释迦牟尼在冥想中启发了印度文明,而中国的孔子,则在世界的东 方写下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点亮了熠熠生辉的中国星。 这颗中国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愈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在人类历史上,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断层而保持了连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仍能 从容阅读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今 天这个东方民族仍将“尚和合”写在自己的大旗上。“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 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 话,代表着一个古老文明深刻的自我认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地区冲突不断 上演,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欠发达国家的妇女与儿童,如果跨 国公司能想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 环境伤害得千疮百孔,如果每个人能想想“克己复礼为仁”……即便“回到孔
译: (3)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4 分) 译: 三、古代诗歌赏析及默写(12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7 分) 清平乐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词以红笺、斜阳、遥山、帘钩、绿水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 意境,语淡情深,闲雅从容,感人肺腑。 B.词的上阕说自己诉说情事、相思的书信“难寄”而惆怅万端,押仄韵与这种 悲慨之情相吻合。 C.“鸿雁在云鱼在水”句用典,使难寄惆怅之情更显蕴藉风致。“雁足传书” 出自《汉书·苏武传》,“鱼传尺素”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D.下阕中“远山恰对帘钩”句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有象征意义。 (2)词的下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4 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2)燎沉香, 。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12~14 题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李 拯 不妨把时针拨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个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那是一个 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类型破茧而出的时期。苏格拉底用思辨哲学开辟 了西方文明,释迦牟尼在冥想中启发了印度文明,而中国的孔子,则在世界的东 方写下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点亮了熠熠生辉的中国星。 这颗中国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愈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在人类历史上,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断层而保持了连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仍能 从容阅读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今 天这个东方民族仍将“尚和合”写在自己的大旗上。“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 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 话,代表着一个古老文明深刻的自我认知。 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00 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地区冲突不断 上演,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欠发达国家的妇女与儿童,如果跨 国公司能想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 环境伤害得千疮百孔,如果每个人能想想“克己复礼为仁”……即便“回到孔
子”只是一种软约束,它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踏上歧途时,听到内心的“咯噔” 声。 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 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 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 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 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 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技术的无远弗届,并不代表文化的逐渐趋同。亨廷顿早就观察到,现代化并 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 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也是一个记忆的共同体;若丧失这一记忆,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了。传统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 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 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 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 毕竟,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到孔子”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误入歧途时,内心受到一种冲撞。 B.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 精神 给养 C.“去中国化”就是脱离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割裂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 D.文化的共存,不仅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且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 和公 约数。 13.下列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像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 那样经历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或外族进攻。 B.我们惟有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才能最终解决困绕人类的战 争、暴力、饥饿、贫困等现实问题 C.如果每个人都能想想“克己复礼”,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来约束自己,那么不断膨胀的欲望会得到稍许的遏制。 D.习近平主席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引用了孟子的“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这一说法与文中孔子的“尚和合”“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一脉相 承 14.综观全文,请你从两个方面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4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子”只是一种软约束,它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踏上歧途时,听到内心的“咯噔”一 声。 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 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 和情感上的回归。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 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 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 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精神给养。 技术的无远弗届,并不代表文化的逐渐趋同。亨廷顿早就观察到,现代化并 不意味着西方化,反而会促进本土文化的复兴。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 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民族既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也是一个记忆的共同体;若丧失这一记忆,也就不成其为一个民族了。传统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 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千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这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 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 文化的共存,不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和公约数。 毕竟,只有每一颗星星都发光,人类文明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 选自《人民日报》2014 年 9 月 25 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到孔子”至少能让现代人在误入歧途时,内心受到一种冲撞。 B.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需要仰望历史星空,校准价值航向,补充 精神 给养。 C.“去中国化”就是脱离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割裂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 D.文化的共存,不仅是让一种文明普适化,而且是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 和公 约数。 13.下列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像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 那样经历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或外族进攻。 B.我们惟有回到 2500 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才能最终解决困绕人类的战 争、暴力、饥饿、贫困等现实问题。 C.如果每个人都能想想“克己复礼”,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来约束自己,那么不断膨胀的欲望会得到稍许的遏制。 D.习近平主席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引用了孟子的“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这一说法与文中孔子的“尚和合”“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一脉相 承。 14.综观全文,请你从两个方面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4 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 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 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 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 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 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 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 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 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 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 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 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 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 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 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 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 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 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 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 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 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 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 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 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 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 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 去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 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 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 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 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 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 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 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 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 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 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 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 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 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 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 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 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 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 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 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 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 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 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 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 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 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 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 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 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 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 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 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 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 15.结合文本,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 6.作者说“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我”和父母付出了 哪些“成本”。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5分) 答 17.本文运用了多重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答 18.本文题为“背叛炊烟”,其中“背叛”包含哪两层含义,联系实际,谈谈你 对这种“背叛”的理解。(6分) 答 六、选做题(12分。19、20、21题任选做两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 “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 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 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孔子家语·贤君》) (2)罗斯福说:“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并不在于我们为那些家境富裕的人增 添了多少财富,而要看我们是否为那些穷困贫寒的人提供了充足的生活保障。” (3)一个54岁下岗工人说了一句震惊中外的话:“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 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则可考验这个民族的良心。” 以上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以民为本的问题,请比较分析它们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并 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20.阅读下面图片及文字,完成题目。 左图是一组真实的照片。二十年前奶奶推着孙子,二十年后孙子推着奶奶,照片 拍摄于同一个地点。请你仔细观察,捕捉画面动情点,续写一段话,不超过100 字。(6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您却老了 21.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6分)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 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 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 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 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 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 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 年 9 月 24 日 15.结合文本,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 分) 答: 16.作者说“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我”和父母付出了 哪些“成本”。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5 分) 答: 17.本文运用了多重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 分) 答: 18. 本文题为“背叛炊烟”,其中“背叛”包含哪两层含义,联系实际,谈谈你 对这种“背叛”的理解。(6 分) 答: 六、选做题(12 分。19、20、21 题任选做两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 “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 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 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孔子家语·贤君》) (2)罗斯福说:“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并不在于我们为那些家境富裕的人增 添了多少财富,而要看我们是否为那些穷困贫寒的人提供了充足的生活保障。” (3)一个 54 岁下岗工人说了一句震惊中外的话:“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则可考验这个民族的良心。” 以上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以民为本的问题,请比较分析它们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并 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 20.阅读下面图片及文字,完成题目。 左图是一组真实的照片。二十年前奶奶推着孙子,二十年后孙子推着奶奶,照片 拍摄于同一个地点。请你仔细观察,捕捉画面动情点,续写一段话,不超过 100 字。(6 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您却老了。 21.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6 分)
关心别人 (印尼)意如香 阔别卅年的校友聚会。晚会开始。主持人“小李子”取出三个精致盒子:“这里 备有三个盒子,每个盒里各有三张字条。现在,请大家推举三对已过金婚的夫妻 来。三对夫妻各取一个盒子,然后,选出他们认为不要的字条交出来。选中暗猜 的都会得奖!……”大家轰然,热热闹闹地推出三对老夫妻上台 三张字条的内容是:第一:我希望出人头地:第二:我要有幽默感;第 我要关心别人。现在,请三对夫妻把他们认为不要的字条交出来……”三对老搭 档看着字条,揣摩着,交头接耳一番,然后大大方方地把各自不要的字条递交给 “小李子”。 小李子”接过三张字条,逐一看了看,会心微笑,大声宣布:“恭喜三对都 选中了暗猜。大家见解一致:都不要‘我要关心别人’这张字条……”联欢会上 爆出热烈掌声与笑声。三对金婚夫妻兴髙采烈地领取奖品,都笑得合不拢嘴。接 下来,“小李子”手捧一张白布条,走到台中央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大染缸前 “小李子”庄重地把那白布条摊开来,白布上面苍劲写着:“三十年”。 小李子”一言不发,双手就把那白布浸入大染缸里,再取出来时,那“三 十年”白布,早已染变成红、黄、蓝、绿、黑…… 暂聚匆别,校友们余兴未尽地各自回山庄别墅憩去。老吴别有省思地对着枕边老 伴感喟道:“我们那时代,这些朋友向来都挺关心别人的嘛,为啥现在都不要了? 真糟糕!”秋风过耳,三十年不算短。老吴蹙着眉,感到莫可奈何…… 小说结尾写主持人“小李子”把白布浸入大染缸里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上国画课,教授说:“画柳,要表现顺风的美;画松,要表现逆风的美;画牛, 要顺风而走;画马,要逆风而奔;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 的悠然 “那么画人呢?”学生问。 上面师生的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永州市2015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题号123456710(1)1213 「答案 C B 二、文言文阅读表述题部分(14分) 8.(4分。答对3点给4分)(1)登山十步九折,攀云扪天;(2)五峰争奇竞 秀,莫肯相下;(3)祝融藏诸峰,露顶如髻(4)上封观日出,云海澄霁;(5) 朱陵洞水帘数叠,飞花散雪。 9.(10分)(1)(3分,“往”“竟”“去”各1分)先前有一些好事的人 (在这里)等候日出十天甚至一个月之久,最终不能看到,只好离开了。 (2)(3分,“其次”“濯”“酌”各1分)(我们)排列坐在它的旁边,脱 下帽子,在水中洗脚,一边喝酒一边大声唱歌
关心别人 (印尼)意如香 阔别卅年的校友聚会。晚会开始。主持人“小李子”取出三个精致盒子:“这里 备有三个盒子,每个盒里各有三张字条。现在,请大家推举三对已过金婚的夫妻 来。三对夫妻各取一个盒子,然后,选出他们认为不要的字条交出来。选中暗猜 的都会得奖!……”大家轰然,热热闹闹地推出三对老夫妻上台。 “三张字条的内容是:第一:我希望出人头地;第二:我要有幽默感;第三: 我要关心别人。现在,请三对夫妻把他们认为不要的字条交出来……”三对老搭 档看着字条,揣摩着,交头接耳一番,然后大大方方地把各自不要的字条递交给 “小李子”。 “小李子”接过三张字条,逐一看了看,会心微笑,大声宣布:“恭喜三对都 选中了暗猜。大家见解一致:都不要‘我要关心别人'这张字条……”联欢会上 爆出热烈掌声与笑声。三对金婚夫妻兴高采烈地领取奖品,都笑得合不拢嘴。接 下来,“小李子”手捧一张白布条,走到台中央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大染缸前。 “小李子”庄重地把那白布条摊开来,白布上面苍劲写着:“三十年”。 “小李子”一言不发,双手就把那白布浸入大染缸里,再取出来时,那“三 十年”白布,早已染变成红、黄、蓝、绿、黑…… 暂聚匆别,校友们余兴未尽地各自回山庄别墅憩去。老吴别有省思地对着枕边老 伴感喟道:“我们那时代,这些朋友向来都挺关心别人的嘛,为啥现在都不要了? 真糟糕!”秋风过耳,三十年不算短。老吴蹙着眉,感到莫可奈何…… 小说结尾写主持人“小李子”把白布浸入大染缸里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七、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上国画课,教授说:“画柳,要表现顺风的美;画松,要表现逆风的美;画牛, 要顺风而走;画马,要逆风而奔;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 的悠然。” “那么画人呢?”学生问。 上面师生的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永州市 2015 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 30 分,每小题 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10(1) 12 13 答案 C B A C B D C B D B 二、文言文阅读表述题部分(14 分) 8.(4 分。答对 3 点给 4 分)(1)登山十步九折,攀云扪天;(2)五峰争奇竞 秀,莫肯相下;(3)祝融藏诸峰,露顶如髻(4)上封观日出,云海澄霁;(5) 朱陵洞水帘数叠,飞花散雪。 9.(10 分)(1)(3 分,“往”“竟”“去”各 1 分)先前有一些好事的人, (在这里)等候日出十天甚至一个月之久,最终不能看到,只好离开了。 (2)(3 分,“其次”“濯”“酌”各 1 分)(我们)排列坐在它的旁边,脱 下帽子,在水中洗脚,一边喝酒一边大声唱歌
(3)(4分,“几许”“了”“乘间”“适”各1分)唉,人生什么时候才能 了却这世俗之事,只有利用闲暇的时候自己求得安逸罢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4分)(2)词中“斜阳”“遥山”“帘钩”“绿波”等相对静止的景物, 蕴含着词人怀远人而人不知何处的情感。(2分)“斜阳”两句借景抒情,斜阳 下,独倚孤楼,孤对遥山,遥山兀立,以远山为伴,倍感凄凉,缺少“那人”的 寂寞弥漫于开阔的空间。(1分)“人面不知何处”,曾照倩影的绿波依旧东流, 和着绵远的惆怅、悠长的相思。后两句以景结情,淡远舒缓的景中,翻滚的是别 离后惆怅的波澜。(1分) 11.(5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1)架梁之椽多于在庾之粟粒(2)消溽暑侵晓窥檐语 (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非选择题4分) 14.(4分,每点2分)①孔子思想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② 孔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回到孔子”是中华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 归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15.(4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在贫困中 艰难经营生活的状况,表现了父母对炊烟的虔诚之心,(2分)为下文写父母“背 叛”炊烟作铺垫。(1分 16.(5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答:(1)“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 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体力的付出远 大于同村人:(2)要顶住认为读书无用的同村人的冷嘲热讽。精神上的自我支 撑,尤其需要勇气和识见:(3)“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勤奋 学习,勉力奋斗,矢志不渝,需要极大的勇气;(4)“背叛炊烟”成功之后, 身处异乡,忍受对故乡的思念,时间越久,“成本”越高。 17.(6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答:(1)“我对炊烟的矛盾 态度与父母怀着虔诚之心”形成对比,表现出父母对炊烟的敬畏之情:(2)“对 炊烟,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与“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 烟的‘背叛’”形成对比,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3)村人的百思不解和父 母的冷静坚决形成对比,表现出父母的识见;(4)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心中 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眷恋;(5)“现代化的炊 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怀揣希冀 归乡,与对现实失望的碰撞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对炊烟即将被替代的担忧 18.(6分)(1)(2分)“背叛”的含义:①“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农村,到 城市寻求新的生活:;②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农耕文明。 (2)(4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六、选做题(从19、20、21小题中任选做两题,12分) 19.(6分)①孔子认为使民众富裕且长寿是君王最大的政事,强调要富民;罗 斯福认为关心穷困贫寒的人是国家进步的标准,强调要关注弱势群体;下岗工人 认为关注工人农民是民族的良心,强调为政者的态度。(3分) ②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民富才能国强。当今社会,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减轻 民众负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富民梦、强国梦
(3)(4 分,“几许”“了”“乘间”“适”各 1 分)唉,人生什么时候才能 了却这世俗之事,只有利用闲暇的时候自己求得安逸罢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 分) 10.(4 分)(2)词中“斜阳”“遥山”“帘钩”“绿波”等相对静止的景物, 蕴含着词人怀远人而人不知何处的情感。(2 分)“斜阳”两句借景抒情,斜阳 下,独倚孤楼,孤对遥山,遥山兀立,以远山为伴,倍感凄凉,缺少“那人”的 寂寞弥漫于开阔的空间。(1 分)“人面不知何处”,曾照倩影的绿波依旧东流, 和着绵远的惆怅、悠长的相思。后两句以景结情,淡远舒缓的景中,翻滚的是别 离后惆怅的波澜。(1 分) 11.(5 分,每空 1 分,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1)架梁之椽 多于在庾之粟粒 (2)消溽暑 侵晓窥檐语 (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非选择题 4 分)。 14.(4 分,每点 2 分)①孔子思想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② 孔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回到孔子”是中华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 归。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 分) 15. (4 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在贫困中 艰难经营生活的状况,表现了父母对炊烟的虔诚之心,(2 分)为下文写父母“背 叛”炊烟作铺垫。(1 分) 16.(5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得 5 分)答:(1)“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 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体力的付出远 大于同村人;(2)要顶住认为读书无用的同村人的冷嘲热讽。精神上的自我支 撑,尤其需要勇气和识见;(3)“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 ,勤奋 学习,勉力奋斗,矢志不渝,需要极大的勇气;(4)“背叛炊烟”成功之后, 身处异乡,忍受对故乡的思念,时间越久,“成本”越高。 17.(6 分,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答:(1)“我对炊烟的矛盾 态度与父母怀着虔诚之心”形成对比,表现出父母对炊烟的敬畏之情;(2)“对 炊烟,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与“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 烟的‘背叛’”形成对比,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3)村人的百思不解和父 母的冷静坚决形成对比,表现出父母的识见;(4)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心中 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眷恋;(5)“现代化的炊 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怀揣希冀 归乡,与对现实失望的碰撞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对炊烟即将被替代的担忧。 18.(6 分)(1)(2 分)“背叛”的含义:①“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农村,到 城市寻求新的生活;② 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农耕文明。 (2)(4 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六、选做题(从 19、20、21 小题中任选做两题,12 分) 19.(6 分)①孔子认为使民众富裕且长寿是君王最大的政事,强调要富民;罗 斯福认为关心穷困贫寒的人是国家进步的标准,强调要关注弱势群体;下岗工人 认为关注工人农民是民族的良心,强调为政者的态度。(3 分) ②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民富才能国强。当今社会,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减轻 民众负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富民梦、强国梦
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弱势群体。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导致 贫富差距悬殊,而政府积极主动关注弱势群体,会使社会更和谐,从而走向共同 富裕之路。 第三则材料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工人农民的利益。我们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工人农 民的利益最先受到冲击,而他们正是国家的基石,保障他们的利益,是改革成功 的关键。 (任选一则材料,联系现实进行分析,3分) 20.(6分)答案示例:二十年前,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快乐的童年,推着我 幸福地成长。二十年后,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您身前的小孩也已风华正 茂,而您却已华发苍颜。奶奶,今天,我会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健康平安的 晚年。(要求:扣准画面细节,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21.(6分)①揭示主旨。人生如一大染缸,三十年的浸染会让人发生很大的改 变,正如小说中三十年前人人具有的基本道德一一关心别人,三十年后竟然成为 “选中暗猜”。青少年时纯真而美好的品德是怎么丢失的呢?这启示我们只有树 立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坚守自己的美德。②使小说情节有起伏,引人深思, 为主旨揭示作铺垫。 七、写作(60分) 22.(60分)略。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执行评分
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弱势群体。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导致 贫富差距悬殊,而政府积极主动关注弱势群体,会使社会更和谐,从而走向共同 富裕之路。 第三则材料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工人农民的利益。我们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工人农 民的利益最先受到冲击,而他们正是国家的基石,保障他们的利益,是改革成功 的关键。 (任选一则材料,联系现实进行分析,3 分) 20.(6 分)答案示例:二十年前,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快乐的童年,推着我 幸福地成长。二十年后,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您身前的小孩也已风华正 茂,而您却已华发苍颜。奶奶,今天,我会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健康平安的 晚年。(要求:扣准画面细节,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21.(6 分)①揭示主旨。人生如一大染缸,三十年的浸染会让人发生很大的改 变,正如小说中三十年前人人具有的基本道德——关心别人,三十年后竟然成为 “选中暗猜”。青少年时纯真而美好的品德是怎么丢失的呢?这启示我们只有树 立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坚守自己的美德。②使小说情节有起伏,引人深思, 为主旨揭示作铺垫。 七、写作(60 分) 22.(60 分)略。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执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