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发现与探索)》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6讲 农业革命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43,文件大小:16.44MB,团购合买
农业的起源、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的发现、遗址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层的年代与出土器物、装饰与艺术、动物考古——动物骨骸及制品、生产工具、河姆渡先民的容貌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六讲 农业革命

第 六 讲 农业革命

一农北的起娠 农业起源被称为是“新石器 时代的革命 今在冰后期大约1万年到8千年 前,在全球几乎同步发生了 动植物驯化的过程 农业起源有“绿洲说′ 人口压力说”和“竞争宴 享说”几种 农业起源是考古学战略性研 究课题之 令中国大约在1万年前,开始了 湖南玉蟾岩遗址 水稻的驯化过程

一 农业的起源 ❖ 农业起源被称为是“新石器 时代的革命” ❖ 在冰后期大约1万年到8千年 前,在全球几乎同步发生了 动植物驯化的过程 ❖ 农业起源有“绿洲说”、 “人口压力说”和“竞争宴 享说”几种 ❖ 农业起源是考古学战略性研 究课题之一 ❖ 中国大约在1万年前,开始了 水稻的驯化过程 湖南玉蟾岩遗址

1作骠的新瓴踞 2004年12月17日《科技月报》报道,湖南道县 蟾岩出土了12000年前的5粒炭化稻谷,客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 令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 000年的稻谷,使学界认为长江下游是稻作起源 的中心。 1988年在湖南澧! 出土了9000-7800年 90 00-700 0年前的稻 1993年起,在湖南澧县八十增、道县玉蟾岩陆续 出土了炭化稻谷,后者年代可达一万年以 无独有偶: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和浦江上山遗址 色分别出士了9000年前到1000以上的稻 一个问题是:稻谷起源,何处是摇篮?

1 稻作起源的新证据 ❖ 2004年12月17日《科技日报》报道,湖南道县 玉蟾岩出土了12000年前的5粒炭化稻谷,它们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 ❖ 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 7000年的稻谷,使学界认为长江下游是稻作起源 的中心。 ❖ 1988年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出土了9000-7800年 前的栽培稻,学界又将稻作起源的中心移到了长 江中游。与此同时,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也出土了 9000-7000年前的稻谷。 ❖ 1993年起,在湖南澧县八十垱、道县玉蟾岩陆续 出土了炭化稻谷,后者年代可达一万年以上。 ❖ 无独有偶,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和浦江上山遗址 也分别出土了9000年前到10000年以上的稻谷。 ❖ 一个问题是:稻谷起源,何处是摇篮?

上世纪50年代的“发现论”认为,农业是人类 的一项伟大发明或发现,是社会经济的“革命 性事件。 考古学的实践表现为努力发现最早的谷物来寻 找起源的中心,而传播论倾向认为它起源于 一个中心,然后向外扩散 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过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 说、长江下游说、长江中游说、华南说甚至淮 河流域说

2 “发现论” 的解释 ❖ 上世纪50年代的“发现论”认为,农业是人类 的一项伟大发明或发现,是社会经济的“革命” 性事件。 ❖ 考古学的实践表现为努力发现最早的谷物来寻 找起源的中心 ,而传播论倾向认为它起源于 一个中心,然后向外扩散。 ❖ 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过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 说、长江下游说、长江中游说、华南说甚至淮 河流域说

今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学界认识到,农业起源不是发 明或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令考古学转向探索狩猎采集经济为何向粮食生产转变的原因 和动力机制。伴随这一范例的转变,出现了人口压力、竟 争宴享、社会结构等诸多学说,把农业起源研究推进到更 深的层次。 理论的发展导致了多学科的合作和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 学者们力图从技术、物种、生态环境、气候、社会结构 心理准备等诸多方面的探索来检验这些不同的理论阐释 考古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发现最早的栽培谷物和起源中心 而是转向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观察长时段中人地关系的互动 和变迁,寻找和解释狩猎采集向农业转变的潜因。 令这项工作需要考古学、植物学、地质学、土壤学、生态学 和社会学等各科领域的通力合作

3 理论的进展 ❖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学界认识到,农业起源不是发 明或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考古学转向探索狩猎采集经济为何向粮食生产转变的原因 和动力机制。伴随这一范例的转变,出现了人口压力、竞 争宴享、社会结构等诸多学说,把农业起源研究推进到更 深的层次。 ❖ 理论的发展导致了多学科的合作和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 学者们力图从技术、物种、生态环境、气候、社会结构、 心理准备等诸多方面的探索来检验这些不同的理论阐释。 考古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发现最早的栽培谷物和起源中心, 而是转向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观察长时段中人地关系的互动 和变迁,寻找和解释狩猎采集向农业转变的潜因。 ❖ 这项工作需要考古学、植物学、地质学、土壤学、生态学 和社会学等各科领域的通力合作

4人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提出,认为农 业起源是对人口增长的反应,是在人口压力下强化劳 力投入的结果。 令美国学者雷丁指出,当一个地区人口资源失衡时 般向外移民是代价最小的选择。 当人口接近土地载能而向外移民十分困难时,会迫使 人们利用以前不利用的资源,这种转变会促使形成多 样化的觅食方式和种类多样的食谱,并必须发明和应 用各种新技术来开发和储藏资源以应付粮食短缺的压4 力。农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4 人口压力理论 ❖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提出,认为农 业起源是对人口增长的反应,是在人口压力下强化劳 力投入的结果。 ❖ 美国学者雷丁指出,当一个地区人口/资源失衡时,一 般向外移民是代价最小的选择。 ❖ 当人口接近土地载能而向外移民十分困难时,会迫使 人们利用以前不利用的资源,这种转变会促使形成多 样化的觅食方式和种类多样的食谱,并必须发明和应 用各种新技术来开发和储藏资源以应付粮食短缺的压 力。农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5完宴享 器查支号提会 裕而相对比较复类。 一华首领人物能够利用劳力的控制来驯养主要用 于掌的物种,这些物种因为装力投入比较高 比豆续产生 有在复杂 在农业开始的初期,栽培与驯化的动植物因其在 数量有宁量不稳定,在当时人类的食晋 可很天的 使那些首 领人物利用宴享来控制劳力、忠诚和资源

5 竞争宴享理论 ❖ 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提出了与人口压力相左的一 种理论,认为农业可能起源于资源丰富且供应较 为可靠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会因经济富 裕而相对比较复杂 。 ❖ 一些首领人物能够利用劳力的控制来驯养主要用 于宴享的物种,这些物种因为劳力投入比较高, 但是一种美食或可供酿酒,所以它们只有在复杂 化程度比较高的社会中产生。 ❖ 在农业开始的初期,栽培与驯化的动植物因其在 数量有限与产量不稳定,在当时人类的食谱中不 可能占很大的比重,也有一些驯化物种是与充饥 无关的非主食品种,它们只是在食物资源比较充 裕的条件下,为了增添美食种类,以便使那些首 领人物利用宴享来控制劳力、忠诚和资源

6富聚凛文化凳 美国考古学家索尔套50年代初曾提出过一种 他认为,农业并不起 异物的含,而是发生在夫然 今其论点是,在饥谨阴影之下生活的人们,没有 办法世没有时门来从美慢而经闲的实验生操 瘦时着籍 全的大群牛做到 夫的余来 索尔认为,东南亚地区就是农业起源的一个理 想地区

6 富裕采集文化理论 ❖ 美国考古学家索尔在50年代初曾提出过一种 “富裕采集文化理论”,他认为,农业并不起 源于食物的逐渐或长期减少,而是发生在天然 条件非常富饶的自然环境里。 ❖ 其论点是,在饥谨阴影之下生活的人们,没有 办法也没有时间来从事缓慢而悠闲的实验步骤。 以选择的方式改进植物品种以便于人类利用, 只能有在饥谨水平之上的、有相当大的余暇来 生活的人群中做到。 ❖ 索尔认为,东南亚地区就是农业起源的一个理 想地区

7下游福作骠 今长江下游稻作农业的酝酿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全新世初开始到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时 期,稻子开始在野生资源富饶的环境里被驯化和栽培 但是它在人类食谱中的比例很小,狩猎采集仍然是主 要的经济形态。 第二阶段是良渚文化时期,由于社会复杂化的原因开 始强化稻作生产,并开始取代野生资源成为主要的粮 食来源。 第三阶段,随着良渚酋邦的解体,强化稻作生产的社 会机制消失,马桥文化的先民又倒退到以狩猎采集为 主的经济形态。下面我们从考古发现来观察这一曲折? 的发展过程。 下面从经济背景,稻谷研究,生产工具和农耕规模来 探讨长江下游的稻作起源的生态和社会因素

7 长江下游稻作起源 ❖ 长江下游稻作农业的酝酿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全新世初开始到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时 期,稻子开始在野生资源富饶的环境里被驯化和栽培, 但是它在人类食谱中的比例很小,狩猎采集仍然是主 要的经济形态。 ❖ 第二阶段是良渚文化时期,由于社会复杂化的原因开 始强化稻作生产,并开始取代野生资源成为主要的粮 食来源 。 ❖ 第三阶段,随着良渚酋邦的解体,强化稻作生产的社 会机制消失,马桥文化的先民又倒退到以狩猎采集为 主的经济形态。下面我们从考古发现来观察这一曲折 的发展过程。 ❖ 下面从经济背景,稻谷研究,生产工具和农耕规模来 探讨长江下游的稻作起源的生态和社会因素

8经济背景 纺下游物餐请看5 史前遗址均发现了稻谷遗存,并同时存在大量的野生动 对芋植物比较完整 河姆渡遗址出土各类动物61种,各种鹿类,数倍于家猪的数量 令跨湖桥遗址计有各类动物33种,餐种鹿类利用呈 趋势,从早期的30%到 晚期的37%。猪的莉用则呈下降趋势,百从草前的27%下降到晚期的9%。 ◆马家浜文化的圩墩遗址有动物20种,家畜占15%,野生动物85%。。 令崧泽遗址的动物计有9种,家畜占26%,野生动物占74%。 良渚文化早期的龙南遗址出土动物12种,家畜70%,野生动物30% 马桥遗址良渚时期的动物计有13种,家畜占56%,野生动物占44 令马桥时期出土动物19种,猪等家养动物占21%,野生动物占79%。:

8 经济背景 ❖ 长江下游地区的许多史前遗址均发现了稻谷遗存,并同时存在大量的野生动 植物。动物群资料相对于植物比较完整。 ❖ 河姆渡遗址出土各类动物61种,各种鹿类,数倍于家猪的数量。 ❖ 跨湖桥遗址计有各类动物33种 ,各种鹿类利用呈上升趋势,从早期的30%到 晚期的37%。猪的利用则呈下降趋势,它从早期的27%下降到晚期的9%。 ❖ 马家浜文化的圩墩遗址有动物20种,家畜占15%,野生动物85%。 ❖ 崧泽遗址的动物计有9种,家畜占26%,野生动物占74%。 ❖ 良渚文化早期的龙南遗址出土动物12种,家畜70%,野生动物30%。 ❖ 马桥遗址良渚时期的动物计有13种,家畜占56%,野生动物占44%。 ❖ 马桥时期出土动物19种,猪等家养动物占21%,野生动物占7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3页,可试读15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