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线性禹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重点与难点 、基本概念 1.脉冲传递函数及其特性 +∞(t=0 脉冲函数的定义:(1)= 0(t≠0) 脉冲函数的基本性质:d()dn=1 脉冲函数的抽样性质:x()6(-0)dt=x() 冲函数的频幸特性6()的频谱:⊥)c-dr=1 时移脉冲6(-10)的频谱:」o(-b6)e-d=e 均匀脉冲序列:67()=∑(t-m7 其频谱为 dr(De-joundr 22 ∑a(o-non)=a2o(o) 式中o 为采样角频率 按照傅里叶反变换公式可得: 6,0)=r2(o)-do=1∑ 2.信号的采样及恢复 设连续信号x()的频谱为x(a)=x()edo,x()的采样信号为 x(1)=x(1)6n(01)=∑x(n7)o(-nT 故采样信号的频谱为 X(o)=r(e"d=T 2X(-noo2Xo-nt
·1· 第 7 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重点与难点 一、基本概念 1. 脉冲传递函数及其特性 脉冲函数的定义: 0 ( 0) ( 0) ( ) t t t 脉冲函数的基本性质: (t)dt 1 脉冲函数的抽样性质: ( ) ( )d ( ) 0 0 x t t t t x t 脉冲函数的频率特性[ (t)的频谱]: (t)e dt 1 jt 时移脉冲 ( ) 0 t t 的频谱: 0 ( ) d 0 j t j t t t e t e 均匀脉冲序列: n T (t) (t nT ) 其频谱为: n j t T n T t e t ( ) ( ) 2 ( ) d 0 0 0 式中 T 2 0 为采样角频率。 按照傅里叶反变换公式可得: n j t jn t T e T t e 0 0 1 ( ) d 2 1 ( ) 0 2. 信号的采样及恢复 设连续信号 x(t) 的频谱为 ( ) ( ) d , ( ) 0 X x t e t x t jt 的采样信号为 0 * ( ) ( ) ( ) ( ) ( ) n T x t x t t x nT t nT 故采样信号的频谱为: T X n T X n T X x t e t n n j t 1 2 ( ) 1 ( ) ( ) d 0 * *
即连续信号经采样后,频谱产生周期性延拓 如果要使采样信号x(1)不失真地复显出x(1),采样频率Oo(或采样周期T)与频 谱X(O)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X()当有载止频率o,即|o卜o时X(o)=0 O 或T 为了避免高于ω_/2频率的干扰频谱进入采样,造成频谱混淆,可以在采样信号后 加一低通滤波器。最简单的低通滤波器是零阶保持器,它能把某一时刻nT的采样值,恒 值地保持到下一个采样时刻(n+1)T,其传递函数为 频率特性为 G1(j0)=7.Sn(o7/2),-1/2 T/2 3.z变换 离散函数x(m)的Z变换定义为 X(-)=2x(n)=∑x(m) z变换存在的条件是 ∑|x(m)|=n<∞ 离散函数的Z变换方法有级数求和法、部分分式法和留数计算法等 Z反变换的方法有长除法、部分分式法、留数计算法等 4.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字描述 差分方程表达了系统输出在采样时刻的性能。对于完全是离散的系统,其输入、输 出信号均为离散信号的线性系统,可用N阶线性差方程来描述: y(n)=∑axmn-)-∑by(n-0 如图7.1所示的开环系统,g()为 (1) (1) 系统的连续时间脉冲响应。根据卷积和 g(t) 公式,t=kT时系统的输出为 y(7)=∑[g(k-n)]x(n7 y(O 图7.1开环采样系统
·2· x(t) x*(t) y*(t) y (t) 即连续信号经采样后,频谱产生周期性延拓。 如果要使采样信号 ( ) * x t 不失真地复显出 x(t) ,采样频率 0 (或采样周期T )与频 谱 X ()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c c c c T X X 或 当有载止频率 即 时 2 ( ) , | | ( ) 0 0 为了避免高于 / 2 c 频率的干扰频谱进入采样,造成频谱混淆,可以在采样信号后 加一低通滤波器。最简单的低通滤波器是零阶保持器,它能把某一时刻 nT 的采样值,恒 值地保持到下一个采样时刻 (n 1)T ,其传递函数为 s e G s Ts h 1 ( ) 频率特性为 / 2 / 2 sin( / 2) ( ) j T h e T T G j T 3. Z 变换 离散函数 x(n) 的 Z 变换定义为 0 ( ) [ ( )] ( ) n n X z Z x n x n z Z 变换存在的条件是 0 | ( ) | n n x n z 离散函数的 Z 变换方法有级数求和法、部分分式法和留数计算法等。 Z 反变换的方法有长除法、部分分式法、留数计算法等。 4. 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字描述 差分方程表达了系统输出在采样时刻的性能。对于完全是离散的系统,其输入、输 出信号均为离散信号的线性系统,可用 N 阶线性差方程来描述: n i n i i i y n a x n i b y n i 0 1 ( ) ( ) ( ) 如图 7.1 所示的开环系统,g(t)为 系统的连续时间脉冲响应。根据卷积和 公式,t kT 时系统的输出为: kn y kT g k n T x nT 0 ( ) [ ( ) ] ( ) g(t) 图 7.1 开环采样系统
当系统给定时,g(iT)为常数。这样根据上式就可写出系统的差分方程。 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又叫〓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的Z变换 与输入的Z变换之比,即 G() X(二 脉冲传递函数即可根据系统连续传递函数G(s)或脉冲响应g(1)求取,也可根据系 统的差分方程求取 可以证明:当若干个环节串联时,如果环节间均有同步采样器,则系统总的传递 函数等于各组成环节z传递函数的乘积,即 G(=)=G1()G2(=)…Gn(二) 如果串联环节之间无同步采样器,则系统的〓传递函数G(二)等于各组成环节的s传 递函数相乘后的Z变换,即 (=)=G1G2…Gn(=)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根据采样开关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几种典型闭环离 散系统的方框图及其输出的Z变换参见表7-1 表7-1几种典型闭环离散系统的方框图及其输出的Z变换 序号 系统方框图 输出的Z变换Y() Y()=G()R() 1+GH(=) (=)=.G=R() GR(=) G2() (-)sG2(z)GR() 1+G1G2H(=)
·3· 当系统给定时, g(iT ) 为常数。这样根据上式就可写出系统的差分方程。 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又叫 z 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的 Z 变换 与输入的 Z 变换之比,即 ( ) ( ) ( ) X z Y z G z 脉冲传递函数即可根据系统连续传递函数G(s) 或脉冲响应 g(t) 求取,也可根据系 统的差分方程求取。 可以证明:当若干个环节串联时,如果环节间均有同步采样器,则系统总的 z 传递 函数等于各组成环节 z 传递函数的乘积,即 ( ) ( ) ( ) ( ) 1 2 G z G z G z G z n 如果串联环节之间无同步采样器,则系统的 z 传递函数G(z) 等于各组成环节的 s 传 递函数相乘后的 Z 变换,即 ( ) ( ) 1 2 G z G G G z n 闭环系统的 z 传递函数,根据采样开关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几种典型闭环离 散系统的方框图及其输出的 Z 变换参见表 7-1。 表 7-1 几种典型闭环离散系统的方框图及其输出的 Z 变换 序号 系 统 方 框 图 输出的 Z 变换 Y(z) 1 1 ( ) ( ) ( ) ( ) GH z G z R z Y z 2 1 ( ) ( ) ( ) ( ) ( ) G z H z G z R z Y z 3 1 ( ) ( ) ( ) GH z GR z Y z 4 1 ( ) ( ) ( ) ( ) 1 2 2 1 G G H z G z G R z Y z
G() k~01x0 G1(=)G2(=)R(=) 1+G(=)G2H(=) G() GO)Lr( r()=-G()G2()R(=) 1+G1(=)G2()H(=) G2(=)G3(=)G1R(=) G2()GG3H(=) 5.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主要是稳定性、瞬态质量和稳态误差的分析。 (1)稳定性。对于离散系统,其稳定的条件是系统的极点均在平面上以原点为圆 心的单位圆内。判定系统的极点是否在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内可以对系统的〓传递函 数进行W变换或R变换,即 1+W -1 H变换 1-W z+1 1-R 或R= R变换 +R 然后对变换后的W(或R)传递函数的特征方程,应用劳斯判据进行系统稳定性判别 (2)瞬态质量。如果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已知,则通过Z变换,可以方便地求出 系统在典型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从而知道系统的瞬态质量。离散系统的瞬态响应决 定于系统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在z平面上的分布。图72和图7.3示意性地绘制出了系统 的极点位置与瞬态响应的对应关系 图7.2不同实数根对应的时间响应
·4· 5 1 ( ) ( ) ( ) ( ) ( ) ( ) 1 2 1 2 G z G H z G z G z R z Y z 6 1 ( ) ( ) ( ) ( ) ( ) ( ) ( ) 1 2 1 2 G z G z H z G z G z R z Y z 7 1 ( ) ( ) ( ) ( ) ( ) ( ) 2 1 3 2 3 1 G z G G H z G z G z G R z Y z 5. 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主要是稳定性、瞬态质量和稳态误差的分析。 (1)稳定性。对于离散系统,其稳定的条件是系统的极点均在 z 平面上以原点为圆 心的单位圆内。判定系统的极点是否在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内可以对系统的 z 传递函 数进行W 变换或 R 变换,即 或 变换 或 变换 R z z R R R z W z z W W W z 1 1 1 1 1 1 1 1 然后对变换后的W (或 R )传递函数的特征方程,应用劳斯判据进行系统稳定性判别。 (2)瞬态质量。如果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已知,则通过 Z 变换,可以方便地求出 系统在典型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从而知道系统的瞬态质量。离散系统的瞬态响应决 定于系统 z 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在 z 平面上的分布。图 7.2 和图 7.3 示意性地绘制出了系统 的极点位置与瞬态响应的对应关系。 图 7.2 不同实数根对应的时间响应
(1)P>1,极点在单位圆外正实轴上,时间响应是发散的:(2)P1=1,极点在正实轴的单位圆上,时间 应始终等于Ak:(3)0Pk>1,极点在单位圆内负实轴上,时间响应为衰减振荡过程,系正负 交替衰减振荡,振荡频率最高(周期为2T):(6)Pk=-1,极点在负实轴的单位圆上,响应的幅值为Ak的正负交 替等幅振荡:(7)P<-1,极点在单位圆外负实轴上,响应为正负交替发散振荡过程 (3)稳态误差。单位反馈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R(=) e(oo)=lime(0)=lim(2-1)1+G(=) 由此可见,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和系统本身均有关系。和连续系统一样 对于不同参考输入,其稳态误差分别如下。 当单位阶跃输入时, e(∞)=lim(=-1) 1+G(=)2-1 1+linG(=) K 式中Kn=1+limG(z),称为位置误差系数。 图7.3不同实数根对应的时间响应 (1)|Pk卜1,极点在单位圆外正实轴上,时间响应序列是发散振荡的:(2)|Pk上=1,极点在正实轴的单位 圆上,时间响应序列为等幅振荡:(3)Pkk1,极点在单位圆内,时间响应是衰减振荡序列,振荡周期为nr 如P3的 的振荡周期为87,P4的O 的振荡周期为4T °5的=2z 的振荡周期为3T
·5· (1) 1 kp ,极点在单位圆外正实轴上,时间响应是发散的;(2) 1 kp ,极点在正实轴的单位圆上,时间 响应始终等于 k A ;(3) 0 1 kp ,极点在单位圆内正实轴上,时间响应为单调衰减过程;(4) 0 1 kp ,同 (3),更接近圆心,衰减过程更快;(5) 0 1 kp ,极点在单位圆内负实轴上,时间响应为衰减振荡过程,系正负 交替衰减振荡,振荡频率最高(周期为 2T);(6) 1 kp ,极点在负实轴的单位圆上,响应的幅值为 k A 的正负交 替等幅振荡;(7) 1 kp ,极点在单位圆外负实轴上,响应为正负交替发散振荡过程。 (3)稳态误差。单位反馈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1 ( ) ( ) ( ) lim ( ) lim( 1) 1 * * G z R z e e t z l z 由此可见,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和系统本身均有关系。和连续系统一样, 对于不同参考输入,其稳态误差分别如下。 当单位阶跃输入时, p z z z G z K z G z e z 1 1 lim ( ) 1 1 ( ) 1 1 ( ) lim( 1) 1 1 * 式中 1 lim ( ) 1 K G z z p ,称为位置误差系数。 图 7.3 不同实数根对应的时间响应 (1)| |1 kp ,极点在单位圆外正实轴上,时间响应序列是发散振荡的;(2)| | 1 kp ,极点在正实轴的单位 圆上,时间响应序列为等幅振荡;(3)| | 1 kp ,极点在单位圆内,时间响应是衰减振荡序列,振荡周期为 T k nT 2 , 如 3 p 的 3 4 的振荡周期为 8T , 4 p 的 4 2 的振荡周期为 4T , 5 p 的 3 2 5 的振荡周期为 3T
当单位斜坡输入时, e()=lim(-1)1 =lr 1+G(=)(二-1) (二-1)G(z)K2 式中K,=lim(2-1)G(=),称为速度误差系数。 当单位抛物线输入时, e(∞)=lim(二-1) (二+1) lim 1+G(x)2(z-1)3(x-1)2G(x)K 式中K lim(二-1)G(=),称为加速度误差系数。 和连续系统类似,离散系统可按G(二)有几个z=1的极点来确定系统的类型 6.最小拍采样系统的综合 0(s) 图7.4采样控制系统综合 如图7.4所示,离散控制系统的综合,就是确定满足一定性能指标的数字校正装置 D(=)。最小拍采样系统是从瞬态过程快速性加以考虑的。综合的目的是使系统在一定输 入信号作用下,其瞬态过程能在有限个采样周期(拍)内结束。综合的任务是要确定采 样控制器D()的脉冲传递函数,保证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Φ()=φ+q2-+…+nnn为有限值 如图74所示的系统,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D(=) 1d(=) G0(=)1-d() 式中G0()=1-e()对于无稳态误差的最少拍系统的综合,因d()不同 最少拍系统的性能也就不同。因此可以选择适当的Φ(=),使系统对某种输入信号的稳态 误差为零
·6· T G0(s) T 当单位斜坡输入时, K z G z T z Tz G z e z z z 1 ( 1) ( ) lim 1 ( ) ( 1) 1 ( ) lim( 1) 1 2 1 * 式中 lim( 1) ( ) 1 1 z G z T K z ,称为速度误差系数。 当单位抛物线输入时, a z z z G z K T z T z z G z e z 1 ( 1) ( ) lim 2( 1) ( 1) 1 ( ) 1 ( ) lim( 1) 2 2 1 3 2 1 * 式中 lim( 1) ( ) 1 2 1 2 z G z T K z a ,称为加速度误差系数。 和连续系统类似,离散系统可按G(z) 有几个 z 1的极点来确定系统的类型。 6. 最小拍采样系统的综合 图 7.4 采样控制系统综合 如图 7.4 所示,离散控制系统的综合,就是确定满足一定性能指标的数字校正装置 D(z)。最小拍采样系统是从瞬态过程快速性加以考虑的。综合的目的是使系统在一定输 入信号作用下,其瞬态过程能在有限个采样周期(拍)内结束。综合的任务是要确定采 样控制器 D(z)的脉冲传递函数,保证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z z z n n n ( ) 1 0 1 为有限值 如图 7.4 所示的系统,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 ( ) ( ) ( ) 1 ( ) 0 z z G z D z 式中 ( ) 1 ( ) 0 G s s e G z z Ts 。对于无稳态误差的最少拍系统的综合,因(z)不同, 最少拍系统的性能也就不同。因此可以选择适当的(z),使系统对某种输入信号的稳态 误差为零。 D(z) G(s) s e Ts 1
难点及求解方法 1.Z变换及反变换 在进行Z变换时必须注意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均可以按开关方式传输信号,否则会 引起错误,Z的反变换可用G(=)进行部分分式展示,然后再进行Z反变换 2.校正网络的设计 当采样周期T较小时,可以用连续域的方法先设计连续系统,然后再离散化。连续 域的设计方法可参见第六章 3.W变换时的处理 为了简化计算,在分析系统稳定性时,W变换应该按下面方法进行 若特征方程按 1+GH(二)=0 形式给出,则 1+GH(=) 即先代入后展开 若特征方程按 的多项式表达的形式给出,则 1+(=) 0 1( q1()+q2(2)=(=) 用上述方法可以减少计算量。 三、基本要求 (1)掌握采样定理及采样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2)Z变换及反变换、二域稳定性、稳态误差分析方法,系统的响应求法 (3)离散域及连续一离散化设计方法。 φ例题解析 例71根据定义E*(s)=∑e(m7)em试求E(s)= 的z变换 (S+a)
·7· 二、难点及求解方法 1. Z 变换及反变换 在进行 Z 变换时必须注意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均可以按开关方式传输信号,否则会 引起错误, Z 的反变换可用 ( ) 1 G z z 进行部分分式展示,然后再进行 Z 反变换。 2. 校正网络的设计 当采样周期T 较小时,可以用连续域的方法先设计连续系统,然后再离散化。连续 域的设计方法可参见第六章。 3. W 变换时的处理 为了简化计算,在分析系统稳定性时,W 变换应该按下面方法进行。 若特征方程按 1 GH (z) 0 形式给出,则 1 ( ) | 0 1 1 W W z GH z 即先代入后展开。 若特征方程按 (z) 0 的多项式表达的形式给出,则 0 ( ) ( ) 1 1 1 1 2 W W z z z ( ) ( ) ( ) 1 2 z z z 用上述方法可以减少计算量。 三、基本要求 (1)掌握采样定理及采样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2) Z 变换及反变换、 z 域稳定性、稳态误差分析方法,系统的响应求法; (3)离散域及连续—离散化设计方法。 例题解析 例 7-1 根据定义 0 * ( ) ( ) n nTs E s e nT e 试求 2 ( ) 1 ( ) s a E s 的 z 变换
解:本例是根据E(s)求z变换。求解过程如下 求e(1),得;e(1)=te- 求e*() e*()=∑e(m7)8(-m7),e(n7)=e()l 所以 ①求E*(s) E*(s)=∑e(mn)e"b=∑ nte·em ②求E(z) E()=E*(s,=EnTe -ant +2-m =e"=)+2(e2)2+…+me")"+…pr 令(ez)-1=y,则 E(y)=(1+2y+3y2+…+my1+…)yT=(y+y2+y3+…+y+…)yT 将y=(e“)代入上式,可得E(二)为 T(ea=- -(e" 例7-2试求E() 已的二变换。 解:求二变换的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利用变换表。先将E(S)展为部分分式,然后求 每一部分分式项的z变换,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便可得E()。 ①将E(s)展成部分分式,则有 E(小)s1-e=(1-e) s2(s+1) sss+I
·8· 解:本例是根据 E(s) 求 z 变换。求解过程如下: ① 求e(t) ,得: at e t te ( ) 。 ② 求e * (t) 0 * ( ) ( ) n e t e nT δt nT ,e(nT ) e(t) | tnT anT nTe 所以 0 * ( ) n anT e t nTe δ(t nT ) 1 求 E * (s) 0 * ( ) ( ) n nTs E s e nT e = n 0 anT nTe * nTs e 2 求 E(z) n n anT E z E s nTe z Inz T s ( ) *( ) * 0 1 e z e z n e z T ( aT ) 1 2( aT ) 2 ( aT ) n 令 e z y aT 1 ( ) ,则 E y y y ny yT y y y y yT n n ( ) (1 2 3 ) ( ) 2 1 2 3 2 1 1 y Ty yT y y 将 1 ( ) y e z aT 代入上式,可得 E(z)为 2 2 1 1 ( ) 1 ( ) ( ) ( ) aT aT aT aT z e Tze e z T e z E z 例 7-2 试求 ( 1) 1 ( ) 2 s se E s s 的 z 变换。 解:求 z 变换的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利用 z 变换表。先将 E(s) 展为部分分式,然后求 每一部分分式项的 z 变换,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便可得 E(z)。 ① 将 E(s) 展成部分分式,则有: 1 1 1 1 (1 ) ( 1) 1 ( ) 2 2 s s s e s s e E s Ts Ts
+1)(s2 ②求每一部分分式项的z变换:得与(1-1+1)相应的变换 T 与 r2~+1)n相应的z变换为 所以 E()=(1 T 11-(T+l)e+(T-1+e-)z z2-(1+e)z+e 例7-3试用部分分式法,幂级数法和反变换公式法求函数E()= 0.8)(二-0.1) 的〓反变换 解一:用幂级数法求z反变换 用长除法将E()展为 1+09=-+0732+05852 0.9z+0.08 0.9z+008 0.9z-0.81+0.072 0.73-0.072 0.73-0.657x-1+0.0584 0.585z1-0.0584x-2 所以E()=1+0.9+073x2+0.5853+…,相应的脉冲序列为 *(1)=(1)+0.96(t-7)+0.736(1-27)+0.5856(-37)+ e*(1)代表的脉冲序列如图7-1所示。 相应采样时刻的e(1)值为 e(0)=1,e(T)=0.9,e(2T)=0.73,e(37)=0.585, 解二:将E(s)展开成部分分式求二反变换 为了能在Z变换表中得到相应的E(S)的形式,需将E(s)表示为如下形式:
·9· Ts e s s s s s s 1 1 1 1 1 1 1 1 2 2 ② 求 每 一 部 分 分 式 项 的 z 变 换 : 得 与 1 1 1 1 2 s s s 相 应 的 z 变 换 T z e z z z z Tz ( 1) 1 2 ,与 Ts e s s s 1 1 1 1 2 相应的 z 变换为 1 2 ( 1) 1 z z e z z z z Tz T , 所以 T z e z z z z Tz E z z ( 1) 1 (1 ) 2 1 ( 1)( ) 1 1 ( 1) ( 1 ) 1 1 T T T T z z e T e T e z z e z zT T T T T z e z e T e T e z (1 ) 1 ( 1) ( 1 ) 2 例 7-3 试用部分分式法,幂级数法和反变换公式法求函数 ( 0.8)( 0.1) ( ) 2 z z z E z 的 z 反变换。 解一: 用幂级数法求 z 反变换 用长除法将 E(z)展为 1 2 1 2 1 1 2 1 2 3 2 2 0.73 0.657 0.0584 0.585 0.0584 0.9 0.81 0.072 0.73 0.072 0.9 0.08 0.9 0.08 1 0.9 0.73 0.585 0.9 0.08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所以 E(z) 1 0.9z 1 0.73z 2 0.585z 3 ,相应的脉冲序列为 e*(t) (t) 0.9 (t T) 0.73 (t 2T) 0.585 (t 3T) e * (t) 代表的脉冲序列如图 7-1 所示。 相应采样时刻的e(t) 值为: e(0) 1,e(T) 0.9,e(2T) 0.73,e(3T) 0.585, 解二:将 E(s) 展开成部分分式求 z 反变换 为了能在 Z 变换表中得到相应的 E(s) 的形式,需将 E(s) 表示为如下形式:
8/71/7 (-0.8)(二-0.1)z-0.8-0.1 所以 8 2 0.87 e(nT)==(0.8)"-2(0.1)”,n=0,2,… 采样时刻的值为 e(0)=1,e(7)=0.9,e(27)=0.73,e(37)=0.585 0rz4丌8 所以 e*(t)=∑e(n7)o(t-n7) ∑[。(0.8)-01)(t-n7) =6(1)+0.98(t-7)+0.736(1-27)+0.5856(1-37)+ 解三:用反变换公式法求z反变换 由c(m=2)”=∑(极点:处的留数知,它有两个极点 0.8和z2=0.1,所以 e(nT)=[E(x)2="在1=0.8处的留数]HE()=在z1=0.1处的留数 其中 61=im(2-08()2=lm(=-08)2-08X-“m (0.8) c2=lim(z-0.1)E()2=-(0.1) 所以 n1)= (0.1)",n=0,1,2 采样时刻的e()值为
·10· 图 7-1 0.1 1/ 7 0.8 8/ 7 ( 0.8)( 0.1) ( ) z z z z z z E z 所以 0.1 * 7 1 0.8 * 7 8 ( ) z z z z E z 得: (0.1) , 0,1,2, 7 1 (0.8) 7 8 e(nT) n n n 采样时刻的值为 e(0) 1,e(T) 0.9,e(2T) 0.73,e(3T) 0.585, 所以 ( ) 0.9 ( ) 0.73 ( 2 ) 0.585 ( 3 ) (0.1) ] ( ) 7 1 (0.8) 7 8 [ *( ) ( ) ( ) 0 0 t t T t T t T t nT e t e nT t nT n n n n 解三: 用反变换公式法求 z 反变换 由 i i n n e nT E(z)z dz [E(z)z z ] 2 j 1 ( ) 1 1极点 处的留数 知,它有两个极点 z1 =0.8 和 z2=0.1,所以 [ ] [ ] ( ) [ ( ) 0.8 ] [ ( ) 0.1 ] 1 2 1 1 1 1 c c e nT E z z z E z z z n n 在 处的留数 + 在 处的留数 其中 n z n n z n z z z z z z z c z E z z z (0.8) 7 8 0.1 * ( 0.8)( 0.1) lim ( 0.8) ( ) lim ( 0.8) 0.8 1 1 2 0.8 1 0.8 1 n n z c z E z z (0.1) 7 1 lim( 0.1) ( ) 1 0.1 2 所以 (0.1) , 0,1,2, 7 1 (0.8) 7 8 e(nT) n n n 采样时刻的e(t) 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