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豆制品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知识 二:发展问题
第六章大豆制品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知识 二:发展问题
第二节 大豆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大豆的种子结构
第二节 大豆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大豆的种子结构
二 大豆化学结构 大豆种子中大约含有38%的蛋白质,18%的 脂肪,15%的碳水化合物,10%的水分,5%的 纤维,4%的灰分
二 大豆化学结构 大豆种子中大约含有38%的蛋白质,18%的 脂肪,15%的碳水化合物,10%的水分,5%的 纤维,4%的灰分
蛋白质 大豆中平均含有40%的蛋白质,其中有 80~88%是可溶的,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组成大豆蛋白的氨基酸有18种之多,含 有8种必需氨基酸,且比例比较合理,赖氨 酸含量相对稍高,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 略低
蛋白质 大豆中平均含有40%的蛋白质,其中有 80~88%是可溶的,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组成大豆蛋白的氨基酸有18种之多,含 有8种必需氨基酸,且比例比较合理,赖氨 酸含量相对稍高,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 略低
油脂 大豆油脂不含胆固醇而含大量的亚油 酸和亚麻酸,故不仅不会造成血管壁上 的胆固醇沉积,而且还对血管壁上沉积 的胆固醇具有溶解作用。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豆腥味: 大豆中的脂类(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氧 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降解,形成氢过氧化物, 它们极不稳定,裂解后形成异味化合物。加工 过程中经常采用加热、调整pH、闪蒸、添加还 原剂和铁离子络和剂等方法脱除豆腥味
油脂 大豆油脂不含胆固醇而含大量的亚油 酸和亚麻酸,故不仅不会造成血管壁上 的胆固醇沉积,而且还对血管壁上沉积 的胆固醇具有溶解作用。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豆腥味: 大豆中的脂类(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氧 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降解,形成氢过氧化物, 它们极不稳定,裂解后形成异味化合物。加工 过程中经常采用加热、调整pH、闪蒸、添加还 原剂和铁离子络和剂等方法脱除豆腥味
大豆中的维生素主要是VB1 、VB2、烟酸、VE 等,基本上不含VA、VD、VB12和VC。 大豆含钾量高,可以缓冲肉类、鱼、蛋、家 禽等酸性食品的不良作用,维持人体的酸碱 平衡。 大豆中约含25%的碳水化合物,其特点是几 乎不含淀粉
大豆中的维生素主要是VB1 、VB2、烟酸、VE 等,基本上不含VA、VD、VB12和VC。 大豆含钾量高,可以缓冲肉类、鱼、蛋、家 禽等酸性食品的不良作用,维持人体的酸碱 平衡。 大豆中约含25%的碳水化合物,其特点是几 乎不含淀粉
大豆中含有的能抑制机体对大豆营 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以及影响机 体健康和动物体生产性能的物质。 热稳定的 热不稳定的 雌激素 抗胰蛋白酶(TI) 皂角苷 血细胞凝集素(Hg) 大豆抗原 肌醇六磷酸 致甲状腺肿素 抗维生素因子 ——蛋白质消化率下降 ——降低表观代谢能 ——内源性蛋白质消耗 ——降低养分消化率 ——降低维生素利用率 ——降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利用率 ⚫ 抗营养因子
大豆中含有的能抑制机体对大豆营 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以及影响机 体健康和动物体生产性能的物质。 热稳定的 热不稳定的 雌激素 抗胰蛋白酶(TI) 皂角苷 血细胞凝集素(Hg) 大豆抗原 肌醇六磷酸 致甲状腺肿素 抗维生素因子 ——蛋白质消化率下降 ——降低表观代谢能 ——内源性蛋白质消耗 ——降低养分消化率 ——降低维生素利用率 ——降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利用率 ⚫ 抗营养因子
(一)蛋白质 •分类 根据蛋白质的溶解特性,大豆蛋白可分 为二类: 清蛋白 球蛋白 根据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分 为二大类 贮存蛋白 生物活性蛋白
(一)蛋白质 •分类 根据蛋白质的溶解特性,大豆蛋白可分 为二类: 清蛋白 球蛋白 根据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分 为二大类 贮存蛋白 生物活性蛋白
•大豆蛋白的结构特点 属于结合蛋白质,绝大部分属于糖蛋白 1.大豆球蛋白 分为 四个组分: 2S, 7S, 11S, 15S
•大豆蛋白的结构特点 属于结合蛋白质,绝大部分属于糖蛋白 1.大豆球蛋白 分为 四个组分: 2S, 7S, 11S, 15S
2.大豆乳清蛋白
2.大豆乳清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