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1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 和实际问题。 川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 2018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 和实际问题。 Ⅱ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 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3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 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有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4.我因的教育目的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4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4.我国的教育目的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5.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二)课程类型 (三)课程编制 1.泰勒原理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苹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5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二)课程类型 (三)课程编制 1.泰勒原理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三)教学过程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 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的关系。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6 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三)教学过程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 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的关系。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仁)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有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五)德育方法 (六)德育途径 (七)德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7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五)德育方法 (六)德育途径 (七)德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专业素养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 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有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 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 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8
8 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专业素养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 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 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 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两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有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 育作用和地位: 有教无类”与教有对象:“学而优则什” 与教育目的: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 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 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有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有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9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两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 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 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 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3.察举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戳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 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 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 6
10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 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3.察举制度 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 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 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