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方帽子店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8个生字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 2.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复 3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述这个部分。 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教学课时]2课时 复述这个部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 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听后要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 2.讲述故事: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 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 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 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 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师生交流: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 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4.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课文中结 识一位因循守旧的帽子店的主人。板书课题:方帽子店(学 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施雁冰,女,上海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上海 新陆师范。历任新陆师范文书,上海第一师范附小教导主
26 方帽子店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会 8 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 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 复述这个部分。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 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在用自己的话复 述这个部分。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 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听后要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 2.讲述故事: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 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 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 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 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师生交流: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 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4.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课文中结 识一位因循守旧的帽子店的主人。板书课题:方帽子店(学 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施雁冰,女,上海人。中共党员。1947 年毕业于上海 新陆师范。历任新陆师范文书,上海第一师范附小教导主
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文艺科副科长、文艺编辑室主任, 《儿童文学选刊》主编,编审。上海第三届人大代表,上 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 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创办儿童故事刊物《故 事大王》,任编辑室主任,该刊物第一册印数就达35万, 被新华书店总店评为"1983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创刊 时为丛书)。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初夏奏鸣曲》,童话集《不要脚的朋 友》,短篇小说集《外国蜡烛和镀金戒指》,作品集《施雁 冰作品选》,专著《少年习作讲评》,《小学生作文指导》 等。部分散文作品选入各种选集。儿童文学《外国蜡烛》 和《鸦鸦》均获上海市1987年-1989年儿童文学园丁奖、 《远去的云》获1996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比一比,组词语。 (一)明确初读要求。 厨()橱() (课件出示) 改()放()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蕉()瞧() 段标上序号。 筒()桶()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董()懂()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2写出下面词语的 技巧。 近义词。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从来()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常常() (2)指名领读。 奇怪() (3)开火车读 舒服()
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文艺科副科长、文艺编辑室主任, 《儿童文学选刊》主编,编审。上海第三届人大代表,上 海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 1947 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 年创办儿童故事刊物《故 事大王》,任编辑室主任,该刊物第一册印数就达 35 万, 被新华书店总店评为"1983 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创刊 时为丛书)。1988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初夏奏鸣曲》,童话集《不要脚的朋 友》,短篇小说集《外国蜡烛和镀金戒指》,作品集《施雁 冰作品选》,专著《少年习作讲评》,《小学生作文指导》 等。部分散文作品选入各种选集。儿童文学《外国蜡烛》 和《鸦鸦》均获上海市 1987 年-1989 年儿童文学园丁奖、 《远去的云》获 1996 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 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 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1.比一比,组词语。 厨( )橱( ) 改( )放( ) 蕉( )瞧( ) 筒( )桶( ) 董( )懂( ) 2.写出下面词语的 近义词。 从来( ) 常常( ) 奇怪( ) 舒服( )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喜欢() 橱窗修改香蕉扣上嚷嚷一溜烟圆筒古董漂亮()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假如()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吃惊()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古董()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 确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2.把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读读几遍。 四、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方帽子被圆帽子取代。)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方帽子店写 了哪些事?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预设一:方帽子店的人和大人们是怎样看待方帽子|1.根据意思写出词 的? (1)课件出示: (1)人群如山似海 问他们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他们总是这样回答:“我形容人聚集得非常 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多。( (从词语“从来”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以前的东西就是最(2)形容又多又密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橱窗 修改 香蕉 扣上 嚷嚷 一溜烟 圆筒 古董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 确的字音。 喜欢( ) 漂亮( ) 假如( ) 吃惊( ) 古董(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2.把故事中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读读几遍。 四、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方帽子被圆帽子取代。)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方帽子店写 了哪些事?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 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预设一:方帽子店的人和大人们是怎样看待方帽子 的? (1)课件出示: 问他们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他们总是这样回答:“我 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 (从词语“从来”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以前的东西就是最 1.根据意思写出词 语。 (1)人群如山似海。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 多。( ) (2)形容又多又密
好的,“从来”就有的东西不能改。)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主人的固执。 (3)形容对发生的事 (2)课件出示 感到十分意外。 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戴着方帽子的人在吗路上走着。他( 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4)指多种不同的式 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大汗。大人们样、种类或方式。 总是这样回答:“因为.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从词语“-( 直以来”可以看出,大人们认为“一直以来”的事情是不2照样子写句子 能改变的。) 1)儿子不理他,拾 指导朗读:读出大人们的固执。 起圆帽子戴在头上, (3)课件出示: 溜烟似的跑了。 街上人山人海。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 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最让他吃惊的是 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 在地上。 (2)这种帽子戴在头 “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带圆帽子!”上又舒服又漂亮。 (从加点的词句可以看出,方帽子店老板认为人们戴圆帽 子是让人吃惊的事情,孩子戴圆帽子是不懂事,方帽子才 是好帽子。)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里主人的惊讶、气愤。 预设二:孩子们是怎样看待方帽子的?他们又是怎样 做的? (1)课件出示: 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 的头为什么要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从孩子们的疑 问中可以看出,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发现,大胆质疑,敢 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的疑问
好的,“从来”就有的东西不能改。)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主人的固执。 (2)课件出示: 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戴着方帽子的人在吗路上走着。他 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 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大汗。大人们 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一直以来 ....都是这样的。”(从词语“一 直以来”可以看出,大人们认为“一直以来”的事情是不 能改变的。) 指导朗读:读出大人们的固执。 (3)课件出示: 街上人山人海。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 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 ....。最让他吃惊的是, 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 ......!”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 在地上。 “不懂事的孩子 ......!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带圆帽子!” (从加点的词句可以看出,方帽子店老板认为人们戴圆帽 子是让人吃惊的事情,孩子戴圆帽子是不懂事,方帽子才 是好帽子。)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里主人的惊讶、气愤。 预设二:孩子们是怎样看待方帽子的?他们又是怎样 做的? (1)课件出示: 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 的头为什么要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从孩子们的疑 问中可以看出,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发现,大胆质疑,敢 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的疑问。 ( ) (3)形容对发生的事 感到十分意外。 ( ) (4)指多种不同的式 样、种类或方式。 ( ) 2.照样子写句子。 (1)儿子不理他,拾 起圆帽子戴在头上, 一溜烟似的跑了。 (2)这种帽子戴在头 上又舒服又漂亮
(2)课件出示: 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 圆的、尖的、香蕉型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更符合实际。)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赞叹 (3)课件出示: “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一个小孩子说 “那戴在头上就更舒服了。”另一个小孩子接着说。 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 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敢想、敢说、敢做,在实践 中发现圆帽字确实比方帽子舒服。)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赞叹。 (4)课件出示: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圆形帽子的喜爱。)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坚定 (5)课件出示: 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圆的、 香蕉型的、圆筒形的……夏天戴宽边的香蕉型的草帽,冬 天戴圆筒形的呢绒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型的布帽。(孩子 们长大后,他们小时候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慢慢的改 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认可。 预设三:对面新帽子店开业后方帽子店里的人是怎样 做的? 课件出示:后来,方帽子店的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 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定是方的。方
(2)课件出示: 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 圆的、尖的、香蕉型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更符合实际。)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赞叹。 (3)课件出示: “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一个小孩子说。 “那戴在头上就更舒服了。”另一个小孩子接着说。 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 样扣在头上,很舒服。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敢想、敢说、敢做,在实践 中发现圆帽字确实比方帽子舒服。)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赞叹。 (4)课件出示: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圆形帽子的喜爱。)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坚定。 (5)课件出示: 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圆的、 香蕉型的、圆筒形的……夏天戴宽边的香蕉型的草帽,冬 天戴圆筒形的呢绒帽,春天和秋天戴碗型的布帽。(孩子 们长大后,他们小时候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慢慢的改 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指导朗读:读出对孩子们的认可。 预设三:对面新帽子店开业后方帽子店里的人是怎样 做的? 课件出示:后来,方帽子店的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 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定是方的。方
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玻 璃橱窗里还贴了一张广告:“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 子。”对面的新帽子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 的舒服的好帽子。”(新帽子店的开业并没有改变方帽子店 主人的看法和做法,他们依旧买自己的方帽子。)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老板的固执。 预设四:人们接受了哪家帽子店的帽子? 课件出示:顾客们在方帽子店门前站了一会儿,又到 新帽子店门前站了一会儿,不知道买哪一种好。他们在两 家的橱窗前看了好久,最后还是进了新帽子店。(人们在 对比后走进了新帽子店。) 指导朗读:读出对人们的疑惑。 预设五:结果怎样? 课件出示: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 的香蕉型的帽子,冬天带着圆筒形的呢绒帽· 方帽子店的主人气得几乎昏过去!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 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人们的改变气得方帽子店的主人几乎昏过去,但这并没 有阻挡住世界的改变,方帽子变成了古董。<古董:古董 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珍奇物品。在这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 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因为 古董可以作为一种玩物,所以后来我们也称之为“古玩”。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拓展延伸,练习复述。 1.拓展交流。 (1)你想对方帽子店里的人说点什么?(随着人们的创
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玻 璃橱窗里还贴了一张广告:“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 子。”对面的新帽子店里也贴了一张广告:“专卖各式各样 的舒服的好帽子。”(新帽子店的开业并没有改变方帽子店 主人的看法和做法,他们依旧买自己的方帽子。) 指导朗读:读出方帽子店老板的固执。 预设四:人们接受了哪家帽子店的帽子? 课件出示:顾客们在方帽子店门前站了一会儿,又到 新帽子店门前站了一会儿,不知道买哪一种好。他们在两 家的橱窗前看了好久,最后还是进了新帽子店。(人们在 对比后走进了新帽子店。) 指导朗读:读出对人们的疑惑。 预设五:结果怎样? 课件出示: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 的香蕉型的帽子,冬天带着圆筒形的呢绒帽…… 方帽子店的主人气得几乎昏过去!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 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人们的改变气得方帽子店的主人几乎昏过去,但这并没 有阻挡住世界的改变,方帽子变成了古董。<古董:古董 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珍奇物品。在这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 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 因为 古董可以作为一种玩物,所以后来我们也称之为“古玩”。 >)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练习复述。 1.拓展交流。 (1)你想对方帽子店里的人说点什么?(随着人们的创
新,社会在不断进步,要学会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做事,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一切事情。) (2)你想对文中的孩子们说点什么?(你们善于思考 勇于发现,大胆质疑,敢于通过奇思妙想提出解决问题的 新的方法:;并且敢想、敢说、敢做,在实践中慢慢的改变 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练习复述。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 的,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2)举手自荐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四、作业 浏览网页,搜集施雁冰的其他文章,课外阅读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方帽子店 《方帽子店》教学反思 《方帽子店》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 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 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 读课文教学中的“略”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结 果的“略”一一粗略与肤浅,而应该是教师教学 上的“略”一一简约而恰当。与精读课文的教学 相比,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全班集体交流,就学生 方面来说,是个人汇报的更加系统、互动补充的 更加生动。而教师只在节骨眼给予点拨,把肤浅 导向深刻,把笼统导向具体,把内容导向方法, 把理解导向运用 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
新,社会在不断进步,要学会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做事,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一切事情。) (2)你想对文中的孩子们说点什么?(你们善于思考, 勇于发现,大胆质疑,敢于通过奇思妙想提出解决问题的 新的方法;并且敢想、敢说、敢做,在实践中慢慢的改变 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练习复述。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 的,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 (2)举手自荐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四、作业。 浏览网页,搜集施雁冰的其他文章,课外阅读。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方帽子店 [教学反思] 《方帽子店》教学反思 《方帽子店》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 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 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 读课文教学中的“略”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结 果的“略”——粗略与肤浅,而应该是教师教学 上的“略”——简约而恰当。与精读课文的教学 相比,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全班集体交流,就学生 方面来说,是个人汇报的更加系统、互动补充的 更加生动。而教师只在节骨眼给予点拨,把肤浅 导向深刻,把笼统导向具体,把内容导向方法, 把理解导向运用。 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
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 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 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 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 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 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 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 文章的中心。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厨房橱窗改正放学香蕉瞧见圆筒水桶古董懂事 2.一直经常奇特舒适喜爱美丽惊讶古玩 第二课时 1.人山人海密密麻麻大吃一惊各式各样 2.(1)带球突破像一阵旋风,左右边锋密切配合着他,很多次射门都是由他的脚 完成的。 (2)妈妈给我买的文具盒又漂亮又实用
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 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 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 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 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 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 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 文章的中心。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 厨房 橱窗 改正 放学 香蕉 瞧见 圆筒 水桶 古董 懂事 2.一直 经常 奇特 舒适 喜爱 美丽 惊讶 古玩 第二课时 1.人山人海 密密麻麻 大吃一惊 各式各样 2.(1)带球突破像一阵旋风,左右边锋密切配合着他,很多次射门都是由他的脚 完成的。 (2)妈妈给我买的文具盒又漂亮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