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第4-7题) 第4题断句题 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始自2014年,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15年全国卷对 此又做了微调,把断句题放在了文言文阅读题的第一小题的位置,顺序的调整是 种新的导向,足见命题人对文言文断句题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断句 题是一个送分题,因此,文言文阅读类题目要想取得高分,断句题不容有失。 必须掌握的解题3步骤一一解题快又准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考生拿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上搞 清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 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下例: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 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髙义也 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赵国因为战争,国内粮食匮乏, 赵王向齐王求救,齐王却不愿拿出粮食来救助,周子通过“唇亡齿寒”的比喻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各个方面对齐王进行劝说。理解了这些,便可对上面语段 进行初步断句。 首先根据文意从“今日”前断开,将本语段分成两层,前一层是比喻导入,后 层是实质问题,故应从“今日”前断开。接着,分别审视前一层和后一层,通过 语感和对语段的理解,不难将前一层从“犹”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本体和喻体 的关系),将后一层从“且”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从“不”之前断 开(据句间层次关系而断),初步断句如下: 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 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 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句式。 1.词语 (1)根据标志词断句 儆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 般需在其前面等) 停顿的5类词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 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一般需在其后面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
2016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第 4—7 题) 第 4 题 断句题 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始自 2014 年,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15 年全国卷对 此又做了微调,把断句题放在了文言文阅读题的第一小题的位置,顺序的调整是 一种新的导向,足见命题人对文言文断句题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断句 题是一个送分题,因此,文言文阅读类题目要想取得高分,断句题不容有失。 必须掌握的解题 3 步骤——解题快又准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考生拿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上搞 清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 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下例: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 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 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赵国因为战争,国内粮食匮乏, 赵王向齐王求救,齐王却不愿拿出粮食来救助,周子通过“唇亡齿寒”的比喻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各个方面对齐王进行劝说。理解了这些,便可对上面语段 进行初步断句。 首先根据文意从“今日”前断开,将本语段分成两层,前一层是比喻导入,后一 层是实质问题,故应从“今日”前断开。接着,分别审视前一层和后一层,通过 语感和对语段的理解,不难将前一层从“犹”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本体和喻体 的关系),将后一层从“且”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从“不”之前断 开(据句间层次关系而断),初步断句如下: 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 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 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句式。 1.词语 (1)根据标志词断句 一般需在其前面 停顿的 5 类词 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 等) 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 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一般需在其后面 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
停顿的2类词等等) 话词(白曰、道、言、云,等等) 或在前停顿,或在传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 后停顿的词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做主语还 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般需在其前后向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 都要停顿的词顿 根据语气助词“也”可将上例继续断句如下: 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 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至此,只剩下“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 矣”“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五处。前两处 通过划分句子成分(下面讲到)可断为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根据句式 相关知识(下面讲到)可将后面三处断为“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 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三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要 断开)。 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 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根据谓语成分(动词、形容词)断句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 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 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如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 谓常公能识真。(2014·浙江高考) 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加、逾、深、腾、达、谓、识等。这些词语中可能 做谓语的有:加、逾、腾、达、谓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 停顿点。比如:“加”,“以谦德”是介宾短语,做状语,是来修饰限制“加” 的,此处,“以谦德”是状语后置,故可以判断“谦德”后要停顿:再如“谓”, 其主语应该是“时人”,宾语部分应该是“常公能识真”这个主谓短语,这样可 以判断“时人”前要停顿。 参考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 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处可断可不断) 2.句式 (1)特殊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 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 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 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 反问句式;“为……所 于……”等被动句式
停顿的 2 类词 等等) 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 或在前停顿,或在 后停顿的词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 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做主语还 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一般需在其前后 都要停顿的词 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 顿 根据语气助词“也”可将上例继续断句如下: 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 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至此,只剩下“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 矣”“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五处。前两处 通过划分句子成分(下面讲到)可断为: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根据句式 相关知识(下面讲到)可将后面三处断为“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 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三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要 断开)。 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 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根据谓语成分(动词、形容词)断句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 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 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如: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 谓常公能识真。(2014·浙江高考) 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加、逾、深、腾、达、谓、识等。这些词语中可能 做谓语的有:加、逾、腾、达、谓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 停顿点。比如:“加”,“以谦德”是介宾短语,做状语,是来修饰限制“加” 的,此处,“以谦德”是状语后置,故可以判断“谦德”后要停顿;再如“谓”, 其主语应该是“时人”,宾语部分应该是“常公能识真”这个主谓短语,这样可 以判断“时人”前要停顿。 参考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 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处可断可不断) 2.句式 (1)特殊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 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 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 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 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 很好的帮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亦……乎”这一句式可用于准确理解句意并断句 (2)整句 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 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 来判断断句点。比如: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 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这段话中,第一句,用了“他日”“今兹”对比;第二句,用“杨意”“钟期” 的事例对举。断句时,考虑这些内容,就比较容易判断出断句点。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断完句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 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 用“/”给下面语段断句。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 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选自《六韬·盈虚》)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通读这段文字,可知其大意是:当自己厌恶的人有功时或喜爱的人有过时应该如 何做,对待鳏寡孤独、遭受灾祸的人应该如何做以及如何向百姓收取赋税等。根 据语感及文段大意初步断句如下: /振赡祸亡之家//故万民富乐而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初断后,再对所断开的句子逐个分析,发现第①句中有“所憎 所爱者”,可判断其是个对偶句,应从“所爱者”之前断开;第②句通过 抓谓语动词“存善”“振赡”,可知有两个句子,故从“振赡”之前断开;第③ 句的句式对称,抓住关键词“甚”可断为两个句子;第④句中“而”是并列连词, 不必断开。 参考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 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反复通读可以判定,上面答案中的断句符合语意,关键处断句精准 必须练熟的高考2题型一一题型不同,方法略 (一)客观型断句题
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 很好的帮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亦……乎”这一句式可用于准确理解句意并断句。 (2)整句 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 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 来判断断句点。比如: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 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这段话中,第一句,用了“他日”“今兹”对比;第二句,用“杨意”“钟期” 的事例对举。断句时,考虑这些内容,就比较容易判断出断句点。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断完句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 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 用“/”给下面语段断句。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 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选自《六韬·盈虚》)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通读这段文字,可知其大意是:当自己厌恶的人有功时或喜爱的人有过时应该如 何做,对待鳏寡孤独、遭受灾祸的人应该如何做以及如何向百姓收取赋税等。根 据语感及文段大意初步断句如下: / 振赡祸亡之家//故万民富乐而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初断后,再对所断开的句子逐个分析,发现第①句中有“所憎 者”“所爱者”,可判断其是个对偶句,应从“所爱者”之前断开;第②句通过 抓谓语动词“存善”“振赡”,可知有两个句子,故从“振赡”之前断开;第③ 句的句式对称,抓住关键词“甚”可断为两个句子;第④句中“而”是并列连词, 不必断开。 参考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 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反复通读可以判定,上面答案中的断句符合语意,关键处断句精准。 必须练熟的高考 2 题型——题型不同,方法略 异 (一)客观型断句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客观型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去掉标点,设置的停顿一般为8处左右, 难度不大。考生在解题时只要遵循“3步骤”,熟练运用其中的技巧,同时巧用 排除法即可准确选定答案。 1.(2015·全国卷I)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选A解题时,在通读的前提下,要抓住三点:一是名词或代词,做主语 时在前边提顿,做宾语时在后边提顿。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二是谓词,主 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一般情况下,出现谓词,就是一次停顿。三是特殊结构, 如介宾结构后置,后边必须停顿。本题中,“高丽入贡”与“高丽入贡使者”看 似都可停顿,然“高丽入贡使者”是一偏正短语,不是一个句子,在此停顿不合 语法规范,据此可排除C、D两项。从语意上看,“宰相谓其所论”语意不完整, 因此在此停顿不合语意,所以可排除B项 2.(2015·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注]护儿,人名。 解析:选D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根据词语词性、句式特点,利用排除 法,便可准确判定答案。具体做题时,要充分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和句子结构等进行断句,比较四个选项,发现突兀之处即予以排除。本 题中“会周师定淮南所”与“会周师定淮南”,“定”为“平定”义,因此“会 周师定淮南所”句意不通,据此可排除A、B两项。“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无 主语,句子结构不完整,且“数见军旅护儿”句意不通,所以在“护儿”后断句 错误,所以答案为D。 3.(2015·重庆高考)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客观型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去掉标点,设置的停顿一般为 8 处左右, 难度不大。考生在解题时只要遵循“3 步骤”,熟练运用其中的技巧,同时巧用 排除法即可准确选定答案。 1.(2015·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选 A 解题时,在通读的前提下,要抓住三点:一是名词或代词,做主语 时在前边提顿,做宾语时在后边提顿。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二是谓词,主 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一般情况下,出现谓词,就是一次停顿。三是特殊结构, 如介宾结构后置,后边必须停顿。本题中,“高丽入贡”与“高丽入贡使者”看 似都可停顿,然“高丽入贡使者”是一偏正短语,不是一个句子,在此停顿不合 语法规范,据此可排除 C、D 两项。从语意上看,“宰相谓其所论”语意不完整, 因此在此停顿不合语意,所以可排除 B 项。 2.(2015·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注] 护儿,人名。 解析:选 D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根据词语词性、句式特点,利用排除 法,便可准确判定答案。具体做题时,要充分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和句子结构等进行断句,比较四个选项,发现突兀之处即予以排除。本 题中“会周师定淮南所”与“会周师定淮南”,“定”为“平定”义,因此“会 周师定淮南所”句意不通,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无 主语,句子结构不完整,且“数见军旅护儿”句意不通,所以在“护儿”后断句 错误,所以答案为 D。 3.(2015·重庆高考)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选C首先,通读这段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 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D项。“责”是“要 求,索要”的意思,“信”是“相信”的意思,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所以不会同 在一个分句里,从而排除A项。“去”是“离开”的意思,“不顾”是“不回头 看”的意思,“自是”是“从此”的意思,所以“不顾”与“自是”之间应该断 开,从而排除B项。故C项正确 4.(2015·山东高考)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 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 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5.(2015·湖南高考)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解析:选A这句话批判了那些在位但不作为的为官者。“何预我事”意思是与 我有什么关系,要停顿;“自苦奚为”意思是自找苦吃干什么,要停顿;“此念” 代指前面那种想法,应和前面顿开。 6.(2015·广东高考)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解析:选A首先,通读文章,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 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矣”后面要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要之” 是“总而言之”的意思,据文意,“人实为之要之”不通,排除B项。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 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生物弭灾之功也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选 C 首先,通读这段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 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 D 项。“责”是“要 求,索要”的意思,“信”是“相信”的意思,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所以不会同 在一个分句里,从而排除 A 项。“去”是“离开”的意思,“不顾”是“不回头 看”的意思,“自是”是“从此”的意思,所以“不顾”与“自是”之间应该断 开,从而排除 B 项。故 C 项正确。 4.(2015·山东高考)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选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 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 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5.(2015·湖南高考)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解析:选 A 这句话批判了那些在位但不作为的为官者。“何预我事”意思是与 我有什么关系,要停顿;“自苦奚为”意思是自找苦吃干什么,要停顿;“此念” 代指前面那种想法,应和前面顿开。 6.(2015·广东高考)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 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解析:选 A 首先,通读文章,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 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矣”后面要断开,据此可排除 C、D 两项。“要之” 是“总而言之”的意思,据文意,“人实为之要之”不通,排除 B 项。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 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 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 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 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生物弭灾之功也 解析:选D根据句意可知,“冰雪冱寒”“有成物之心”之间不应断开,据此 可排除A、C两项。而将B、D两项进行对比会发现D项的断法更合适 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解析:选C联系语境可知,前面三个“之”在句中都是代词,代指“舜”。再 根据句意可知,句中动词“禅”“享”“戴”所支配的宾语皆为“舜”,据此可 以排除A、B两项。剩下的C、D两项中,最后一个“之”应为助词,“孝友之德 为偏正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项,可知正确答案为C。 (二)主观型断句题 主观型断句题有两类:一类是提供语境的主观型断句题,即从选文中截取一段话, 去掉标点,设置试题,一般停顿8处左右,分值为3~5分,如2014年、2015 年高考浙江卷;另一类是提供非充分语境的主观断句题,即指不在前文给出的阅 读文段中选取材料,而是另选一个小文段,要求考生进行断句。如2014年高考 重庆卷、2015年高考四川卷。此题型与客观型选择题相似,难度稍大,考生在 做题时,尝试用“3步骤”解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节选),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 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 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 法一宜书不苟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 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解析:首先,通读全文,得知画波浪线处内容是对为滕侯作传的理由的总结;其 次,看到三个并列句式,“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可以粗略将其分为 三层;最后,寻找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标出停顿处。值得 注意的是,并列关系、连动关系一般不停顿。第一层“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 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中,“虑熟谋审”是并列关系,中间一般不停顿;“力 不劳而功倍”是由连词连接的并列结构,其后可断开;“作事”是动宾短语做主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 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生物弭灾之功也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 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生物弭灾之功也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 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生物弭灾之功也 解析:选 D 根据句意可知,“冰雪冱寒”“有成物之心”之间不应断开,据此 可排除 A、C 两项。而将 B、D 两项进行对比会发现 D 项的断法更合适。 8.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解析:选 C 联系语境可知,前面三个“之”在句中都是代词,代指“舜”。再 根据句意可知,句中动词“禅”“享”“戴”所支配的宾语皆为“舜”,据此可 以排除 A、B 两项。剩下的 C、D 两项中,最后一个“之”应为助词,“孝友之德” 为偏正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D 项,可知正确答案为 C。 (二)主观型断句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主观型断句题有两类:一类是提供语境的主观型断句题,即从选文中截取一段话, 去掉标点,设置试题,一般停顿 8 处左右,分值为 3~5 分,如 2014 年、2015 年高考浙江卷;另一类是提供非充分语境的主观断句题,即指不在前文给出的阅 读文段中选取材料,而是另选一个小文段,要求考生进行断句。如 2014 年高考 重庆卷、2015 年高考四川卷。此题型与客观型选择题相似,难度稍大,考生在 做题时,尝试用“3 步骤”解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节选),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 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 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 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 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 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解析:首先,通读全文,得知画波浪线处内容是对为滕侯作传的理由的总结;其 次,看到三个并列句式,“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可以粗略将其分为 三层;最后,寻找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标出停顿处。值得 注意的是,并列关系、连动关系一般不停顿。第一层“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 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中,“虑熟谋审”是并列关系,中间一般不停顿;“力 不劳而功倍”是由连词连接的并列结构,其后可断开;“作事”是动宾短语做主
语,“作事可以为后法”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可断开。第二层“不苟一时 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中,“思为利”是动宾关系,中间不 停顿;“于无穷”是后置的介宾结构,其后必须停顿。第三层“岳之民人与湖中 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中,“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是主语,因为 比较长,习惯上停顿;谓词有“欲、纪”,但“为滕侯纪”是“欲”的宾语,“欲 后不停顿 参考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 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 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参考译文: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 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不只是想着当世人的 赞誉,而是考虑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写此记的 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 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写下了此篇文章。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10.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 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 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 《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 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 /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 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 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 提示要停顿三处。最后,再次通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 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 正确。 参考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 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参考译文: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进谏说:“君王 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建造了髙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 行为,百姓一定很悲伤。把加重百姓的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利。”齐景公 于是停止了造钟。 11.(2015·四川高考)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已离别愁思申杼」 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沮罗死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内容,然后借助虚词“乃”“因”“卒”“遂” 和词语间的语法关系,结合句意逐步断开 参考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 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语,“作事可以为后法”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可断开。第二层“不苟一时 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中,“思为利”是动宾关系,中间不 停顿;“于无穷”是后置的介宾结构,其后必须停顿。第三层“岳之民人与湖中 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中,“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是主语,因为 比较长,习惯上停顿;谓词有“欲、纪”,但“为滕侯纪”是“欲”的宾语,“欲” 后不停顿。 参考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 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 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参考译文: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 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不只是想着当世人的 赞誉,而是考虑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写此记的 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 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写下了此篇文章。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10.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景 公 为 台 台 成 又 欲 为 钟 晏 子 谏 曰 君 不 胜 欲 为台 今 复 欲 为 钟 是 重 敛 于 民 民 必哀矣 夫 敛 民 之 哀 而 以 为 乐 不 祥 景 公 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 《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 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 /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 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 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 提示要停顿三处。最后,再次通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 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 正确。 参考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 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参考译文: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进谏说:“君王 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建造了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 行为,百姓一定很悲伤。把加重百姓的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利。”齐景公 于是停止了造钟。 11.(2015·四川高考)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 8 处) 楚有贤臣屈原,被_谗_放_逐_乃_著_离_骚_八_篇_言_己_离_别_愁_思_申_杼_ 其_心_自_明_无_罪_因_以_讽_谏_冀_君_觉_悟_卒_不_省_察_遂_赴_汨_罗_死_ 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内容,然后借助虚词“乃”“因”“卒”“遂” 和词语间的语法关系,结合句意逐步断开。 参考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 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12.(2015·浙江高考)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 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几个 可以做主语的词——“郡”“材”“侯”,“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 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参考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 有/无一不备 13.(2015·湖北高考)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处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 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二意师仿尤 于曾巩唐顺之初 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 的地方。如文中“已而”前要断开,名词“秦汉”“旧作”作宾语,后面都要断 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参考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 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 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14.(2015·江苏高考)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处)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 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 二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二 其大要采诸序记杂 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先断开比较 明显的地方。标志词多为虚词,画线句中的两个“者”后面要断开,虚词 “因”“以”“其”前面要断开。点断之后,再翻译一遍看能不能读通,最后确 定点断处 参考答案: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 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1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 患莤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 让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 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解析:“遁入”是动词,要带宾语,所以在“山谷”后断开;根据语意,应在“保 险自固”后断开;“之”是代词,后面应断开;“江阴侯吴良”做主语,领起后 面“承诏求寇”“移檄旁县”两句;“兵且集”后面应断开。 参考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 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12.(2015·浙江高考)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既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 其 门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不备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几个 可以做主语的词——“郡”“材”“侯”,“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 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参考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 有/无一不备 13.(2015·湖北高考)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6 处) 王慎中为文,初_亦_高_谈_秦_汉_谓_东_京_以_下_无_可_取_已_而_悟_欧_曾_ 作_文_之_法_乃_尽_焚_旧_作_一_意_师_仿_尤_得_力_于_曾_巩_唐_顺_之_初_ 不_服_其_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 的地方。如文中“已而”前要断开,名词“秦汉”“旧作”作宾语,后面都要断 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参考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 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 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14.(2015·江苏高考)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处)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 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_一_ 言_一_行_之_可_纪_述_者_靡_不_旁_搜_广_辑_因_文_析_类_以_成_一_家_言_ 其_大_要_采_诸_序_记_杂_文_之_行_世_者_而_不_敢_妄_缀_一_词,其详慎不 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先断开比较 明显的地方。标志词多为虚词,画线句中的两个“者”后面要断开,虚词 “因”“以”“其”前面要断开。点断之后,再翻译一遍看能不能读通,最后确 定点断处。 参考答案: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 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1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_麾_下_数_十_人_遁_入_山_谷_保_险_自_固_郡_邑_ 患_苦_之_江_阴_侯_吴_良_承_诏_求_寇_已_移_檄_旁_县_兵_且_集_召_德_基_ 计_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 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解析:“遁入”是动词,要带宾语,所以在“山谷”后断开;根据语意,应在“保 险自固”后断开;“之”是代词,后面应断开;“江阴侯吴良”做主语,领起后 面“承诏求寇”“移檄旁县”两句;“兵且集”后面应断开。 参考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 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第5题词语题 知道了高考考什么,也就知道了怎么办一一高考都是有 目的”的 考什么一一洞悉考情 (一)考查方式 高考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考查 时,以单音节词居多,有时也考查双音节词;一种是以翻译题的形式结合其他考 点共同考查。 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点 中都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类词语的含义。如全国卷Ⅰ考查的“登进士第”“兵 部”“庙号”“太子”,全国卷Ⅱ考查的“字”“谥号”“嗣位”“诣阙”等, 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类题目的出现,预示着实词考查的新动向 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判断。针对这一新动向,本书专门为考生系统 梳理了古代文化常识,置于本书后附的《课下一刻钟增分无形中》,以备考生 考前识记,敬请关注。 (二)选词特点 命题者往往对以下三类词情有独钟: 如:2015年全国卷I翻译句子“庶或万一可济”中的“济” 词多义再如:2015年山东卷考查的“敢问其目”中的“目”、“军皆定 次”中的“次”、“白刃始合”中的“合”等 如:2015年全国卷I翻译句子“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中的 “帝”,属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吾当死之”中的“死” 词类活用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再如:2014年山东卷考查的“而舍县之大家”中的“舍”,属动词 安排住宿” 通假字如:2015年重庆卷考查的“不以证”中的“证”。 (三)选词来源 基本上都来自于课本,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2015年天津卷考查的 “赍物具千数谢之”中的“赍”,可联系课本中的《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赠 送)钱三百万”中的“赍”,推知解释。因此,判定一个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 依课本词义推断,二是代入语境 二、怎么办—-8法推断 根据对文言词语考情考向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文言词语题在设题上的特点,根据 设题特点,考生在复习时应立足课本,“死记而活用”。落实到解答题目中,就 是要静心进入文本语境,利用科学的推断方法解题。具体的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 八种 (一)从字的角度推断 形声字、会意字
第 5 题 词语题 知道了高考考什么,也就知道了怎么办——高考都是有 “目的”的 一、考什么——洞悉考情 (一)考查方式 高考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考查 时,以单音节词居多,有时也考查双音节词;一种是以翻译题的形式结合其他考 点共同考查。 2015 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点 中都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类词语的含义。如全国卷Ⅰ考查的“登进士第”“兵 部”“庙号”“太子”,全国卷Ⅱ考查的“字”“谥号”“嗣位”“诣阙”等, 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类题目的出现,预示着实词考查的新动向 ——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判断。针对这一新动向,本书专门为考生系统 梳理了古代文化常识,置于本书后附的《课下一刻钟 增分无形中》,以备考生 考前识记,敬请关注。 (二)选词特点 命题者往往对以下三类词情有独钟: 一词多义 如:2015 年全国卷Ⅰ翻译句子“庶或万一可济”中的“济”。 再如:2015 年山东卷考查的“敢问其目”中的“目”、“军皆定 次”中的“次”、“白刃始合”中的“合”等。 词类活用 如:2015 年全国卷Ⅰ翻译句子“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中的 “帝”,属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吾当死之”中的“死” 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再如:2014 年山东卷考查的“而舍县之大家”中的“舍”,属动词, “安排住宿”。 通假字 如:2015 年重庆卷考查的“不以证”中的“证”。 (三)选词来源 基本上都来自于课本,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 2015 年天津卷考查的 “赍物具千数谢之”中的“赍”,可联系课本中的《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赠 送)钱三百万”中的“赍”,推知解释。因此,判定一个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 依课本词义推断,二是代入语境。 二、怎么办——8 法推断 根据对文言词语考情考向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文言词语题在设题上的特点,根据 设题特点,考生在复习时应立足课本,“死记而活用”。落实到解答题目中,就 是要静心进入文本语境,利用科学的推断方法解题。具体的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 八种。 (一)从字的角度推断 1.形声字、会意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则显示 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寒暄”的“暄”从“日”,指(太阳)温暖,见面时谈 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叫“寒暄”。除了形声字,还有会意字,如“旦”,上面 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即“天明”“早上”,有成语“通宵达旦”“枕戈待旦”为佐证。但汉字除了本 义,还有引申义、比喻义,所以造字法只能帮助我们根据偏旁推断出该字的意义 范围,为词义的推断提供依据。 常见偏旁部首的含义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多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鸟、虫”多与动物有关 从“之、辶(走)、彳(行)”多与人的行为有关。 再如 忄一心理系一捆绑礻一神祇 衤一衣服禾一五谷贝一金钱 歹一死亡皿一器具纟一丝麻 房舍求一毛皮髟一毛发 攴一敲击尸一身体隹一鸟雀 目一眼自一鼻月一肉 [示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 诡:妄言 B.以文贽郎中庄昶,庄公读而奇之 贽:推辞 C.先生固谢不受曰 谢:推辞 D.念先生贪而才,欲遗之金 遗:馈赠 [解析]A项,“诡”以“讠”为形符,译为“妄言”,符合意义范围。C项 “谢”也用“讠”字旁,且后面接“不受”两字,译为“推辞”应正确。D项, 遗”用“贝”字旁,与钱财有关,再联想常用词“遗赠”,译为“馈赠”应正 确。B项,“贽”,以“贝”为形符,应与财物相关,译为“推辞”便与“贝 无关了。査词典可知“贽”为“初见尊长赠送礼物”,符合“贝”的意义范围 [答案]B 1.根据形符的意义,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 ①弊在赂秦 ②自缢于庭树 ③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④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⑤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⑥可以独飨白粲 ⑦王怒曰:“劓之。” 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则显示 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寒暄”的“暄”从“日”,指(太阳)温暖,见面时谈 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叫“寒暄”。除了形声字,还有会意字,如“旦”,上面 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即“天明”“早上”,有成语“通宵达旦”“枕戈待旦”为佐证。但汉字除了本 义,还有引申义、比喻义,所以造字法只能帮助我们根据偏旁推断出该字的意义 范围,为词义的推断提供依据。 常见偏旁部首的含义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多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鸟、虫”多与动物有关; 从“之、辶(走)、彳(行)”多与人的行为有关。 再如: 忄—心理 系—捆绑 礻—神祇 衤—衣服 禾—五谷 贝—金钱 歹—死亡 皿—器具 纟—丝麻 宀—房舍 求—毛皮 髟—毛发 攴—敲击 尸—身体 隹—鸟雀 目—眼 自—鼻 月—肉 [示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 诡:妄言 B.以文贽郎中庄昶,庄公读而奇之 贽:推辞 C.先生固谢不受曰 谢:推辞 D.念先生贪而才,欲遗之金 遗:馈赠 [解析] A 项,“诡”以“讠”为形符,译为“妄言”,符合意义范围。C 项, “谢”也用“讠”字旁,且后面接“不受”两字,译为“推辞”应正确。D 项, “遗”用“贝”字旁,与钱财有关,再联想常用词“遗赠”,译为“馈赠”应正 确。B 项,“贽”,以“贝”为形符,应与财物相关,译为“推辞”便与“贝” 无关了。查词典可知“贽”为“初见尊长赠送礼物”,符合“贝”的意义范围。 [答案] B 1.根据形符的意义,为下列加点的词释义。 ①弊在赂秦 ②自缢于庭树 ③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④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⑤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⑥可以独飨白粲 ⑦王怒曰:“劓之。” 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