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性枣性 霍建民
霍建民
COPD是什么? a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间对其定义不同 口COPD的组成成分描述不同 口这些差异影响到我们对COPD在流行病学上的认识
COPD是什么?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间对其定义不同 COPD的组成成分描述不同 这些差异影响到我们对COPD在流行病学上的认识
Boehringer Ingelheim 六版教材:COPD是一种具有 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 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确切 的病因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与肺部 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 反应有关
3 六版教材:COPD是一种具有气 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 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确切 的病因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与肺部 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 反应有关
Definition of coPd ATS-1995 COPD is a disease st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airflow obstruction due to chronic bronchitis or emp hy sema; the airflow obstruction is generally progressive, may be accompanied by airway hy perreactivity, and may be partially reversible 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 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发展,可能伴有气道高反应,部分 有可逆性
Definition of COPD ATS - 1995 COPD is a disease st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airflow obstruction due to chronic bronchit is or em phy sem a ; t he airf low obstruction is generally progressive, may be accompanied by airway hyperreactivity, and may be partially reversible . 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 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发展,可能伴有气道高反应,部分 有可逆性, 。
三环理论-ATS 慢支炎-/ 肺气肿 COPD ←气流阻塞 哮喘 Adapted from Snider 1995
三环理论 - ATS 慢支炎 肺气肿 哮喘 气流阻塞 COPD Adapted from Snider 1995
三环更紧密的联系-GOLD 慢支炎一 肺气肿 COPD 气流阻塞 哮喘 Fiel adapted from Snider 1995
慢支炎 肺气肿 哮喘 气流阻塞 三环更紧密的联系 - GOLD COPD Fiel adapted from Snider 1995
为什么关注cOPD? 发病率高 发病率不断增加 社会经济负担重
为什么关注COPD? ➢ 发病率高 ➢ 发病率不断增加 ➢ 社会经济负担重
coPD的严峻形势与病因 □WHO COPD占所有死因的第4位 大约50%的吸烟者会患COPD ■COPD的患病率与年龄和吸烟密 切相关 45岁后的患病率随年龄迅速增长 口中国 农村慢性病死亡率的首位
COPD的严峻形势与病因 WHO ◼ COPD占所有死因的第4位 ◼ 大约50%的吸烟者会患COPD ◼ COPD的患病率与年龄和吸烟密 切相关 ◼ 45岁后的患病率随年龄迅速增长 中国 ◼ 农村慢性病死亡率的首位
B Ingelheim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口吸烟 口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 口空气污染 口感染:流感、鼻、腺、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 球、流感嗜血杄、卡他莫拉、葡萄球菌。 口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口机体的内在因素
9 病因与发病机制 吸烟 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 空气污染 感染:流感、鼻、腺、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 球、流感嗜血杆、卡他莫拉、葡萄球菌。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机体的内在因素
■cOPD是当前全球第4位死亡原因 ■2000年WHO估计全世界有274万人死于COPD 每年COPD可能影响多达6亿人 ■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90年COPD 在疾病造成的负担中位居第12位,预计到2020年 将达到疾病负担第五位,并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
COPD是当前全球第4位死亡原因 2000年WHO估计全世界有274万人死于COPD 每年COPD可能影响多达6亿人 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90年COPD 在疾病造成的负担中位居第12位,预计到2020年 将达到疾病负担第五位,并成为第三大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