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邹忌讽齐王纳谏 班级姓名 学号 编写者:彭宏兰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工于对话、巧于设喻、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讽谏艺术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弊、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课文导读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 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 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 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 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 张和纵横摆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 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 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 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 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游说诸侯采纳。各国统治 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 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善辩著称。据史称,一次 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 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 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 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 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战国策》之评价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 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李叔文《书《战国策〉后》 《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 编写者:彭宏兰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古人工于对话、巧于设喻、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讽谏艺术。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3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 理解“修、窥、美、私、弊、刺”等词语的意义。 2 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课文导读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 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 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 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 452 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16 年), 共 245 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 张和纵横摆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 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 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 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 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游说诸侯采纳。各国统治 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 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善辩著称。据史称,一次 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 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 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 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 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战国策》之评价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 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李叔文《书〈战国策〉后》 《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
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 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古文观止》评《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 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六、学法建议 1、文言文要放声朗读,诵读时,要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并注意用普通话读准字音, 异读字按课本注释标的音去读,一些较长的句子必须辨清语意和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 和语意结构一致,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和感情,培养语感。在诵读的同时,利用注释理解课 文的词句,掌握课文的内容,这样边理解边记忆,达到背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效果 2、将《语文读本》第一册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 七、综合练习 (一)预习作业 1、完成课课练1、2、3三道题 2、熟读课文,思考书后练习 (二)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邹(z0u)忌 谤bdng讥朝(cho)于齐昳(yi)丽 B进谏(jin) 期j1)年 衣冠(guin) 面刺chi) C窥(kuei)镜弗(6)如数(shuo)月暮寝(qin) D间(jion)进有you)余旦(dan)日朝廷(ting) 2、判断下列句子的语音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加点词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项是( A忌不自信心 B自以为弗如C今齐地方千里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朝廷,朝堂)何能及君(比得上) 纳谏(直言劝告) B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蔽甚矣(蒙蔽)虽欲言(言语) C服衣冠(穿着)讽齐王(委婉地规劝)修八尺(长,指身高) D虽欲言(即使)私臣(偏爱)昳丽(光艳)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C晋军函陵 D稍稍宾客其父 6、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的排列顺序是
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 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4《古文观止》评《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 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六、学法建议 1、文言文要放声朗读,诵读时,要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并注意用普通话读准字音, 异读字按课本注释标的音去读,一些较长的句子必须辨清语意和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 和语意结构一致,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和感情,培养语感。在诵读的同时,利用注释理解课 文的词句,掌握课文的内容,这样边理解边记忆,达到背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效果。 2、将《语文读本》第一册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 七、综合练习 (一) 预习作业: 1、 完成课课练 1、2、3 三道题。 2、 熟读课文,思考书后练习一。 (二) 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 zōu)忌 谤.(bàng)讥 朝.(cháo)于齐 昳.(yì)丽 B 进谏.(jiàn) 期.(jī)年 衣冠.(guàn) 面刺.chī) C 窥.(kuēi)镜 弗.(fó)如 数.(shuò)月 暮.寝(qǐn) D 间.(jiàn)进 八尺有.(yòu)余 旦.(dàn)日 朝廷.(tíng) 2、判断下列句子的语音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加点词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项是( ) A 忌不自信..心 B 自以为..弗如 C 今齐地方..千里 D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E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 朝.服衣冠(朝廷,朝堂)何能及.君(比得上) 纳谏.(直言劝告) B 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蔽.甚矣(蒙蔽)虽欲言.(言语) C 服.衣冠(穿着)讽.齐王(委婉地规劝)修.八尺(长,指身高) D 虽.欲言(即使)私.臣(偏爱)昳.丽(光艳)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C 晋军.函陵 D 稍稍宾客..其父 6、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7、下列评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两项是( A本文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直言敢谏的古代贤臣形象 B本文既表现了邹忌高明的讽谏方法,同时也表现了他大胆进谏的勇气。他用日常生活中的 一件小事,又是从自己的受蔽谈起,因此受到了好的效果,齐威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C邹忌进谏的成功,还在于齐威王能够纳谏;齐威王对于邹忌的进谏表示接受,并制定了奖 励进谏者的方案,可见是一位开明的君主 D齐威王以悬赏的方法鼓励群臣吏民提意见,结果各种人都为得奖而来,弄得门庭若市。 听到齐国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燕、赵、韩、魏都到齐国朝拜,表示尊重。 8、翻译下列各句。 (1)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9、填空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阅读巩固: 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回答问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 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 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 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 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弭:止息。虐:残暴。国人:住在都城的工商业者及其他平民。谤:指责。 壅:堵塞。溃:决口。宣:放,指开放言路。听政:处理政事。列士:等级不同的士。 史:史官。百工:指百官。教诲;教诲国君(使他改善政治)。斟酌:权衡得失,决定取 舍。悖:违背。原隰:广平与低湿的地。阜:丰厚。宣:说出。 10、下列各句中“以”的意思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事行而不悖 A以告,则杀之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皆以美于徐公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7、下列评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两项是( ) A 本文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直言敢谏的古代贤臣形象。 B 本文既表现了邹忌高明的讽谏方法,同时也表现了他大胆进谏的勇气。他用日常生活中的 一件小事,又是从自己的受蔽谈起,因此受到了好的效果,齐威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C 邹忌进谏的成功,还在于齐威王能够纳谏;齐威王对于邹忌的进谏表示接受,并制定了奖 励进谏者的方案,可见是一位开明的君主。 D 齐威王以悬赏的方法鼓励群臣吏民提意见,结果各种人都为得奖而来,弄得门庭若市。 听到齐国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燕、赵、韩、魏都到齐国朝拜,表示尊重。 8、翻译下列各句。 (1)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9、填空 令初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月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期年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巩固: 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回答问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 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 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 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 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 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弭:止息。 虐:残暴。 国人:住在都城的工商业者及其他平民。 谤:指责。 壅:堵塞。 溃:决口。 宣:放,指开放言路。 听政:处理政事。 列士:等级不同的士。 史:史官。 百工:指百官。 教诲;教诲国君(使他改善政治)。 斟酌:权衡得失,决定取 舍。 悖:违背。 原隰:广平与低湿的地。 阜:丰厚。 宣:说出。 10、下列各句中“以”的意思与例句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以.事行而不悖 A 以.告,则杀之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皆以.美于徐公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颠沛流离 (4)三年,乃流王于彘 A(1)与(2)相同,(3)与(4)相同B(1)与(2)不同,(3)与(4)也不 C(1)与(2)相同,(3)与(4)不同D(1)与(2)不同,(3)与(4)相同 12、对下面句子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全国的人没有敢说话的在道路上用眼睛示意(表示愤怒) B是以事行而不悖。 因此做事不违背事理 C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住决堤的河水还严重 D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与你合作的还有几个人呢?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B财用于是乎出 C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D而后王斟酌焉 14、下面对本文的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以防民之口有大害为重点,有喻有证,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 B本文记载了厉王残暴地压迫人民,不听召公的劝告,终于被国人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历史事 件 C本文重点是记言,目的是借召公的话,说明统治者必须广开言路,重视老百姓意见的道理。 D本文所阐述的道理,与“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是一样的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颠沛流.离 (4) 三年,乃流.王于彘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 C(1)与(2)相同,(3)与(4)不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12、对下面句子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全国的人没有敢说话的,在道路上用眼睛示意(表示愤怒) B 是以事行而不悖。 因此做事不违背事理。 C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住决堤的河水还严重。 D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与你合作的还有几个人呢?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B 财用于是..乎出 C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D 而后王斟酌..焉 14、下面对本文的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防民之口有大害为重点,有喻有证,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 B 本文记载了厉王残暴地压迫人民,不听召公的劝告,终于被国人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历史事 件。 C 本文重点是记言,目的是借召公的话,说明统治者必须广开言路,重视老百姓意见的道理。 D 本文所阐述的道理,与“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