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黄桥中学、口岸中学三校2018届高三12月联考 、语言基础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 的价值基因。 ②有着学界楷模,一代宗师之美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 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 ③这次,他平时自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 会儿工夫就把电脑故障排除了 A.薪火相传融贯中西 二一添作五 B.薪火相传融会贯通 下五去 C.衣钵相传融贯中西 三下五去二 D.衣钵相传融会贯通 添作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一定要 在理解成语的意思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①句,薪火相传,指穷于为薪,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 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 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根据语境“在注重乐教 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语句强调的是“尊师重教是代 代相传的价值基因”,所以用“薪火相传”恰当。②句,融贯中西:融:融合; 贯:贯通。中西:中国和西洋。融合贯通中国和西洋,一般指学问。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 透彻的理解。根据“中国文化各种思想”只能选“融会贯通”。③句,“二一添 作五”是指双方平分,“三下五除二”,形容很快。句子意思是说他速度快,选 用“三下五除二”。故选B。 2.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 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 回) B.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 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手下留情。”(腾讯体 育消息) C.“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 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 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欺骗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某 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述不 准确的一项”,A项,令千金:意思是“你的女儿”,符合语境;B项,手下留 情:下手的时候留点情面。比喻处理事情不要太苛刻。符合语境;C项,忝列 为谦词,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如果用来评说别人则有贬抑的意味。不和语 境;D项,当事人:当事人,是指民事诉讼中以自己的名义要求人民法院保护民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黄桥中学、口岸中学三校 2018 届高三 12 月联考 一、语言基础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 的价值基因。 ②有着学界楷模,一代宗师之美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 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 。 ③这次,他平时自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 他 ,—会儿工夫就把电脑故障排除了。 A. 薪火相传 融贯中西 二一添作五 B. 薪火相传 融会贯通 三下五去二 C. 衣钵相传 融贯中西 三下五去二 D. 衣钵相传 融会贯通 二一添作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一定要 在理解成语的意思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①句,薪火相传,指穷于为薪,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 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 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根据语境“在注重乐教 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语句强调的是“尊师重教是代 代相传的价值基因”,所以用“薪火相传”恰当。②句,融贯中西:融:融合; 贯:贯通。中西:中国和西洋。融合贯通中国和西洋,一般指学问。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 透彻的理解。根据“中国文化各种思想”只能选“融会贯通”。③句,“二—添 作五”是指双方平分,“三下五除二”,形容很快。句子意思是说他速度快,选 用“三下五除二”。故选 B。 2. 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 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 回) B.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 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手下留情。”(腾讯体 育消息) C.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 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 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欺骗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某 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述不 准确的一项”,A 项,令千金:意思是“你的女儿”,符合语境;B 项,手下留 情:下手的时候留点情面。比喻处理事情不要太苛刻。符合语境;C 项,忝列: 为谦词,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如果用来评说别人则有贬抑的意味。不和语 境;D 项,当事人:当事人,是指民事诉讼中以自己的名义要求人民法院保护民
事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起诉方和被诉方。符合语境。故选 C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 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 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 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 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 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 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 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3.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焰万点灯。 ②叶脱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树齐香 ③禁火今年逢春早,飞花镇日为人忙。 ④何处题诗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A.②④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 排列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先判定对联涉及的节日是什么,然后根据节日时间 的先后排序。根据各副对联中关键词来判断其涉及的传统节日,①中,根据 “月”“银花”“灯”可以判定为元宵节;②中,根据“叶脱”“秋正半”“丛 桂树齐香”,可以判定为中秋节;③中,根据“禁火”“逢春早”,可以判定为 清明节(寒食节);④中,根据“酒”“黄花(菊花)”,可以判定为重阳节。 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元宵节,清明(寒食),中秋节,重阳节 故选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 ,光是那么一点 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 A.④②①⑤③ B.④⑤①③② C.⑤②①③④ D.⑤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语句衔接与连贯。需要对文意进行理解,兼有 比喻修辞。“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明言时间已久,因此接用④“仍 然可以”。⑤①与③②之间构成比喻,从③“太极云手般”可知,故③②在后。 点睛:对于考査语句连贯性的题目,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 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 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 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如本题从③“太极云手般”, ②“向左缓缓推出”可知,故③在②后
事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起诉方和被诉方。符合语境。故选 C。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 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 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 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 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 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 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 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3. 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焰万点灯。 ②叶脱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树齐香。 ③禁火今年逢春早,飞花镇日为人忙。 ④何处题诗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A. ②④①③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 排列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先判定对联涉及的节日是什么,然后根据节日时间 的先后排序。根据各副对联中关键词来判断其涉及的传统节日,①中,根据 “月”“银花”“灯”可以判定为元宵节;②中,根据“叶脱”“秋正半”“丛 桂树齐香”,可以判定为中秋节;③中,根据“禁火”“逢春早”,可以判定为 清明节(寒食节);④中,根据“酒”“黄花(菊花)”,可以判定为重阳节。 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元宵节,清明(寒食),中秋节,重阳节。 故选 C。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 ,光是那么一点, 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 A. ④②①⑤③ B. ④⑤①③② C. ⑤②①③④ D. ⑤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与连贯。需要对文意进行理解,兼有 比喻修辞。“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明言时间已久,因此接用④“仍 然可以”。⑤①与③②之间构成比喻,从③“太极云手般”可知,故③②在后。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 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 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 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如本题从③“太极云手般”, ②“向左缓缓推出”可知,故③在②后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在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起身给爷爷祝酒:“‘莫道桑榆晩,为霞尚满天’。 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 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 痕迹。 C.看着满池残荷擎叶,黄鑫感慨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荷花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真令人感动 D.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 人仰慕、追思,但毕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才是历史的 真正创造者。 【答案】A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 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 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②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 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 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 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 解去。 ③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金城、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 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 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 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 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 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 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④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 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 【注】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师复畔 畔:通“叛”,反叛 B.坐征下狱 坐:因为 C.恭上疏言方略 方略:方法,谋略 D.宜奉大使,镇抚凉部奉:赐予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护:古代官名。汉、唐等时代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 关叫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
5.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在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起身给爷爷祝酒:“‘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 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 痕迹。 C. 看着满池残荷擎叶,黄鑫感慨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荷花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真令人感动。” D. 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 人仰慕、追思,但毕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才是历史的 真正创造者。 【答案】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 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 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②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 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 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 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 解去。 ③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金城、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 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 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 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 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 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 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④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 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 【注】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车师复畔 畔:通“叛”,反叛 B. 坐征下狱 坐:因为 C. 恭上疏言方略 方略:方法,谋略 D. 宜奉大使,镇抚凉部 奉:赐予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护:古代官名。汉、唐等时代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 关叫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 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 C.苏武:西汉名臣。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 欲使其投降,誓死不从;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 年,持节不屈。 D.崩:又称驾崩,指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古代对不同身份的人死亡说法不同, 如:候王死亡称薨,大夫死亡称不禄,士死亡称卒,平民死亡称死。 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2)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 (3)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 9.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B 7.D 8.①答案示例:穿着破裂的衣服,形体容颜憔悴不堪。 ②答案示例:耿恭登上城墙拼搏作战,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出 毒箭。 ③答案示例:我初次读《苏武传》,被他在荒凉的北海过着艰苦的生活,没有使 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 9.答案示例:①与士兵同患难共生死,②不为名利女色诱惑,③不惜牺牲生命, ④不怕冒犯权贵。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言文诗词含义能力。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坐征下 狱”意思是“获罪被(朝廷)投入监狱”,所以“坐”的意思是“犯罪、获罪” 故选B。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D项,“大夫死亡称不禄,士死亡称卒”说法不对,古代,大夫死亡称卒 士死亡称不禄。故选D。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句中:“衣屦穿决”译为“穿着破裂的衣服”;“形容”译为“形体容颜”;“枯 槁”译为“憔悴不堪”。(2)句中:“乘”译为“登上”;“傅”译为“涂” “发”译为“拉开”;(3)句中:“茹毛”喻指艰苦生活:“茹毛穷海”定语 后置句,译为“在荒凉的北海过着艰苦的生活”;“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 被动句,或者说“感”译为“被………感动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B.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 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 苏武:西汉名臣。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 欲使其投降,誓死不从;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 年,持节不屈。 D. 崩:又称驾崩,指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古代对不同身份的人死亡说法不同, 如:候王死亡称薨,大夫死亡称不禄,士死亡称卒,平民死亡称死。 8.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⑵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 ⑶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 9. 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B 7. D 8. ①答案示例:穿着破裂的衣服,形体容颜憔悴不堪。 ②答案示例:耿恭登上城墙拼搏作战,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出 毒箭。 ③答案示例:我初次读《苏武传》,被他在荒凉的北海过着艰苦的生活,没有使 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 9. 答案示例:①与士兵同患难共生死,②不为名利女色诱惑,③不惜牺牲生命, ④不怕冒犯权贵。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诗词含义能力。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 项,“坐征下 狱”意思是“获罪被(朝廷)投入监狱”,所以“坐”的意思是“犯罪、获罪”。 故选 B。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 D 项,“大夫死亡称不禄,士死亡称卒”说法不对,古代,大夫死亡称卒, 士死亡称不禄。故选 D。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 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 句中:“衣屦穿决”译为“穿着破裂的衣服”;“形容”译为“形体容颜”;“枯 槁”译为“憔悴不堪”。(2)句中:“乘”译为“登上”;“傅”译为“涂”, “发”译为“拉开”;(3)句中:“茹毛”喻指艰苦生活;“茹毛穷海”定语 后置句,译为“在荒凉的北海过着艰苦的生活”;“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 被动句,或者说“感”译为“被……感动”。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9.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在哪些 方面。”是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恭 与士推诚同死生”“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 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上言:‘故 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 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 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 郡,卒于家”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的几个方面。 参考译文: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 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 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朝廷)开始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 尉,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 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最终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 接着进攻金蒲城。正巧这时显宗皇帝去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 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 耿恭通报敌人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陷入 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穿着破裂的衣服,形体容颜 僬悴不堪。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 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 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 子。”耿恭登上城墙拼搏作战,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岀毒箭, 中了箭的匈奴兵,看着创口都溃烂了,于是大惊失色。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 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相互 传说道:“汉兵真是神人啊,太可怕了!”于是解兵离去了 第二年,耿恭任长水校尉。同年秋天,金城、陇西羌叛汉。耿恭上表陈述方法谋 略,皇帝下诏召他入宫咨询。于是派他率领五校(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 声)士卒三千人,作为车骑将军马防的副将出征西羌。耿恭驻军枹罕,多次与敌 作战。第二年秋天,烧当羌(西羌之一支)投降,马防还京师,耿恭留驻攻打尚未 平服者,歼敌千余人,获牛、羊四万多头,勒姐、烧河羌等十三种羌几万人,都 到耿恭军中投降。当初,耿恭出陇西时,曾上书朝廷,说:“故安丰侯窦融昔在 凉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窦固),即其子孙。前时窦固出兵天山,战 功卓著,为全军之冠,适宜赐予大使职任,坐镇安抚凉州。可令车骑将军马防驻 防汉阳,作为重要的威慑力量。”他这个建议违忤了马防的心意。于是,马防回 京,指使监营谒者李谭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埋怨之 辞色。(因此)获罪被朝廷征召回京,把他下狱审治,后来,免除他的官职,责 令他还归本郡。不久,耿恭死于家中 (作者)评论说:我初次读《苏武传》,被他在蛮荒之地坚持过艰苦生活,没有让 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披阅耿恭坚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知不觉长叹着 眼泪不知从哪里流了下来。哎!追求正义比求生还重要,才使他达到这样的境界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
9.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在哪些 方面。”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恭 与士推诚同死生”“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 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上言:‘故 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 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 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 郡,卒于家”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的几个方面。 参考译文: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 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 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朝廷)开始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 尉,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 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最终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 接着进攻金蒲城。正巧这时显宗皇帝去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 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 耿恭通报敌人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陷入 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穿着破裂的衣服,形体容颜 憔悴不堪。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 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 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 子。” 耿恭登上城墙拼搏作战,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出毒箭, 中了箭的匈奴兵,看着创口都溃烂了,于是大惊失色。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 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相互 传说道:“汉兵真是神人啊,太可怕了!”于是解兵离去了。 第二年,耿恭任长水校尉。同年秋天,金城、陇西羌叛汉。耿恭上表陈述方法谋 略,皇帝下诏召他入宫咨询。于是派他率领五校(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 声)士卒三千人,作为车骑将军马防的副将出征西羌。耿恭驻军枹罕,多次与敌 作战。第二年秋天,烧当羌(西羌之一支)投降,马防还京师,耿恭留驻攻打尚未 平服者,歼敌千余人,获牛、羊四万多头,勒姐、烧河羌等十三种羌几万人,都 到耿恭军中投降。当初,耿恭出陇西时,曾上书朝廷,说:“故安丰侯窦融昔在 凉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窦固),即其子孙。前时窦固出兵天山,战 功卓著,为全军之冠,适宜赐予大使职任,坐镇安抚凉州。可令车骑将军马防驻 防汉阳,作为重要的威慑力量。”他这个建议违忤了马防的心意。于是,马防回 京,指使监营谒者李谭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埋怨之 辞色。(因此)获罪被朝廷征召回京,把他下狱审治,后来,免除他的官职,责 令他还归本郡。不久,耿恭死于家中。 (作者)评论说:我初次读《苏武传》,被他在蛮荒之地坚持过艰苦生活,没有让 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披阅耿恭坚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知不觉长叹着 眼泪不知从哪里流了下来。哎!追求正义比求生还重要,才使他达到这样的境界 吗!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 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0.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1.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 【答案】10.“幅巾”“藜杖”描绘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北城头”“卷地西 风”交待诗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卷地西风”渲染肃杀凄凉的氛围;“满眼愁” 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点明题旨 11.秋景肃杀之愁;山河沦丧之愁;身世遭际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考查学生赏 析诗歌首联作用能力。本诗为七言律诗写法是记叙与抒情相结合,开头两句记叙 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第二联写远望烽火,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山河兴废” 和“身世安危”,第四联主要写了诗人登城楼的所见所感。第一联“幅巾藜杖北 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意思是“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晩独登上城北门 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为“幅巾”“藜杖”,出游的地点为“北城头”,反映 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 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 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 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 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 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 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 “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 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11.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是 考査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本诗首联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晩秋萧 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 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卷地西风”点出了秋景肃杀之愁。 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 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 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 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 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 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 诗人身世遭际之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 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 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 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0. 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1.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 【答案】10. “幅巾”“藜杖”描绘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北城头”“卷地西 风”交待诗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卷地西风”渲染肃杀凄凉的氛围;“满眼愁” 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点明题旨。 11. 秋景肃杀之愁;山河沦丧之愁;身世遭际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考查学生赏 析诗歌首联作用能力。本诗为七言律诗写法是记叙与抒情相结合,开头两句记叙 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第二联写远望烽火,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山河兴废” 和“身世安危”,第四联主要写了诗人登城楼的所见所感。第一联“幅巾藜杖北 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意思是“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 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为“幅巾”“藜杖”,出游的地点为“北城头”,反映 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 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 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 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 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 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 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 “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 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11.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是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本诗首联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 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 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卷地西风”点出了秋景肃杀之愁。 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 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 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 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 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 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 诗人身世遭际之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 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 指乾道八年 (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
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 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 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这 联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 考査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 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 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 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査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 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以逐联分析,得出诗歌“满眼愁”的具体内 容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2)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 房宫赋》) (4) ,不思其反。(《氓》) (5)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8) 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答案】 (1).大弦嘈嘈如急雨 (2).以手抚膺坐长叹 弃掷逦迤 (4).信誓旦旦 (5).故不积跬步 (6).渺沧海 之一粟 (7).决眦入归鸟 (8).千淘万漉虽辛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査分 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 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 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嘈、膺、逦迤、誓、旦、跬、渺、沧、眦、淘、漉。 点睛:此题考査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不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 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 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 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 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间话絮
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 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 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这一 联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 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 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 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 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 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以逐联分析,得出诗歌“满眼愁”的具体内 容。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 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5)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8)________________,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答案】 (1). 大弦嘈嘈如急雨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弃掷逦迤 (4). 信誓旦旦 (5). 故不积跬步 (6). 渺沧海 之一粟 (7). 决眦入归鸟 (8). 千淘万漉虽辛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 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 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 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嘈、膺、逦迤、誓、旦、跬、渺、沧、眦、淘、漉。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 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 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 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 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 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 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间话絮
和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 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 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 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 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 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 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 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 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 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 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 语是雪霁睛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挖荠菜 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 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一一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 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丕 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 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髙,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増量 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 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 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 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 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 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钟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 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増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 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 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 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 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 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 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 不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其作用。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和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 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 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 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 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 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 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 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 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 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 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 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挖荠菜 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 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 ——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 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 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 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 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 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 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 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 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 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 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 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 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 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 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 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 不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 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其作用。 14.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15.分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16.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答案】13.作用:串联全文;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 真实见解;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14.(1)五叔的严肃表情和话语表现了他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 (2)通过对人的味觉和花椒退化的疑问,表达了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 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15.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使用叠词、拟声词,语 言表达富有韵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霁后乡野的景象。 16.残雪消融:时节变化的必然性;碎爷和五叔的感慨:暗含农村变化的必然趋 势;对发展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 其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作用能力。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 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等。本文线索:我与碎爷、 五叔在田间谈话。线索主要作用是贯穿全文。文章通过“我”与碎爷、五叔在田 间的谈话,表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农作物的变化以及以碎爷和五叔为代表的农民 对农村生活变化的见解,表达了老一辈农民对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对过去农作 物农产品比如小油菜籽、狗椒等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 和批判。表达了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所以文章以 “我”和碎爷、五叔的田间谈话串联全文;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表达农民对于 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 点睛: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 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 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 难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人物情感心理分析能力。答题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不如本题,(1)根据句子中“板着脸”“好烟烂烟一个 味儿”“不如”等词,可以推知此句表达了五叔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2) “是……还是”的选择关系,这个选择关系的复句,表达了碎爷和五叔对过去狗 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 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 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画线句子“屋檐上的 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 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 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 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写景角度上运用了远近结合和 视听结合。“屋檐上……”是近景,“朝南的向阳山……”是远景:“屋檐上的 冰凌”“晶莹透亮的水珠”“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摇落了柳树、桐树 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 有”为视觉,“冰凌在滴答”“滋滋地融化”“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为听觉; “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运用了夸张手法,“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 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运用了比喻修辞,“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
15. 分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16. 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答案】13. 作用:串联全文;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 真实见解;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14. (1)五叔的严肃表情和话语表现了他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 (2)通过对人的味觉和花椒退化的疑问,表达了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 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15. 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使用叠词、拟声词,语 言表达富有韵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霁后乡野的景象。 16. 残雪消融:时节变化的必然性;碎爷和五叔的感慨:暗含农村变化的必然趋 势;对发展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 其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作用能力。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 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等。本文线索:我与碎爷、 五叔在田间谈话。线索主要作用是贯穿全文。文章通过“我”与碎爷、五叔在田 间的谈话,表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农作物的变化以及以碎爷和五叔为代表的农民 对农村生活变化的见解,表达了老一辈农民对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对过去农作 物农产品比如小油菜籽、狗椒等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 和批判。表达了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所以文章以 “我”和碎爷、五叔的田间谈话串联全文;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表达农民对于 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 点睛: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 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 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 难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情感心理分析能力。答题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不如本题,(1)根据句子中“板着脸”“好烟烂烟一个 味儿”“不如”等词,可以推知此句表达了五叔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2) “是……还是”的选择关系,这个选择关系的复句,表达了碎爷和五叔对过去狗 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 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 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画线句子“屋檐上的 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 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 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 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写景角度上运用了远近结合和 视听结合。“屋檐上……”是近景,“朝南的向阳山……”是远景;“屋檐上的 冰凌”“晶莹透亮的水珠”“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摇落了柳树、桐树、 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 有”为视觉,“冰凌在滴答”“滋滋地融化”“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为听觉; “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运用了夸张手法,“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 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运用了比喻修辞,“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
吸着”运用了拟人手法;还有叠词拟声词,比如“滋滋”“喳喳”。这些表现手 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霁后乡野的景象 6.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是考査学生探究能 力。此类题,既要结合文本拟人分析,也要拓展延伸。探究文章结尾一段意蕴, 要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具体分析。分析的方向为文章标题、主旨、情感、精神等 本文的尾段前半部分“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 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说明因为时节的变化必然性一一“春分之后 就是清明”,残雪消融也是必然的。后半部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 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 饶人”表面是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人挡不住季节的变化,其实是说时代 在发展,农村的变化是必然趋势,任何也也阻挡不了。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生活 的留恋和对发展趋势的无奈之情。 六、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 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 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 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 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 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 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 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 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 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 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 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 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 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 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吸着”运用了拟人手法;还有叠词拟声词,比如“滋滋”“喳喳”。这些表现手 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霁后乡野的景象。 1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是考查学生探究能 力。此类题,既要结合文本拟人分析,也要拓展延伸。探究文章结尾一段意蕴, 要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具体分析。分析的方向为文章标题、主旨、情感、精神等。 本文的尾段前半部分“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 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说明因为时节的变化必然性——“春分之后 就是清明”,残雪消融也是必然的。后半部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 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 饶人”表面是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人挡不住季节的变化,其实是说时代 在发展,农村的变化是必然趋势,任何也也阻挡不了。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生活 的留恋和对发展趋势的无奈之情。 六、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 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 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 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 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 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 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 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 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 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 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 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 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 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 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