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 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重点]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 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识记积累】(学习单元导读时已做补充) 署(sh)名苏家驹(j)扉(fei)页怠(dai)慢吴筱(xiao)元 拐一瘸(qu e)怜悯(min)停滞(zhi)不前蜚(fei)声金瓯(σu)鹯(zhan)褒(bao)奖追 溯(su)商榷(que)置若罔(wang)闻出类拔萃(cui) ※补充词解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怠慢:冷淡。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商榷:商讨。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 运筹学: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 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75岁的 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也就在 这一天,他去世了。生前,有记者采访过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 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用派敌)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 吗?(华罗庚)很好,看来大家对华罗庚这位科学教都很熟悉,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好,今天,老 师就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华罗庚的人生与精神!(题目8华罗) 二、作者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著有大量 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华罗庚》就是其作品 的一篇 分析文章 同学们先来梳理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说的时候强调所在课文的位置什么时间在哪里做了什么/有哪 些人/有怎样的成就 同学们,不要怕这篇文章长,我们不要先急着通读全文,以小标题下划分层次找出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课 文也就读懂了一半了。好,现在找同学来说说他完成的结果。(同学回客)(PPT展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方面,华罗庚的优选法就是一个创举,就是一个典型 同学们,至此能否感受到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勤奋、拼搏、爱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 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
《华罗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 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重点] 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 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识记积累】(学习单元导读时已做补充) 署(shǔ)名 苏家驹(jū)扉(fēi)页 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一拐一瘸(qu é)怜悯(mǐn)停滞(zhì)不前 蜚(fēi)声 金瓯(ōu) 鹯(zhān) 褒(bāo)奖 追 溯(sù)商榷(qùe)置若罔(wǎng)闻 出类拔萃(cuì) ※补充词解: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怠慢:冷淡。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商榷:商讨。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象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 运筹学: 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 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1985 年 6 月 12 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 75 岁的 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也就在 这一天,他去世了。生前,有记者采访过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 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用多媒体展示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 吗?(华罗庚)很好,看来大家对华罗庚这位科学教都很熟悉,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好,今天,老 师就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华罗庚的人生与精神!(板书题目:华罗庚) 二、作者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著有大量 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华罗庚》就是其作品 的一篇。 三、分析文章 同学们先来梳理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说的时候,强调所在课文的位置,什么时间/在哪里/做了什么/有哪 些人/有怎样的成就.) 同学们,不要怕这篇文章长,我们不要先急着通读全文,以小标题下划分层次,找出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课 文也就读懂了一半了。 好,现在找同学来说说他完成的结果。(同学回答) (PPT 展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方面,华罗庚的优选法就是一个创举,就是一个典型! 同学们,至此,能否感受到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勤奋、拼搏、爱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 (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
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 (2)、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 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他在公开信中说到:“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P34 (3)把数学知识运用下乡。1958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四、问题探究 我们已经整体地把握了课文,那现在来看看这篇文章写房上有什么特点?又又什么好处昵? 文章小标题有怎样的好处? 是突出了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二是遵循了时间顺序。三是很好的统领了所辖部分的内容。这样 纲举目张,眉清目晰,使人一目了然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了,课文还多处引用了华罗庚的何句,给给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诗句对理 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起到什么作用?(传记的文学性) 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第一处P31神奇妙算古名词…这首诗表达了华罗庚强调人生要埋头苦干的思想,他认为“天 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智力不足。正是依靠这个,华罗庚才做成了一份事业。第二处P3(寄旅 昆明日,金瓯半缺时…」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华罗庚对国土受侵、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的愤慨,体现了他的爱国精 神。此诗还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国土比喻为金瓯,生动形象。第三处P36(向在城市里,金来大地边…这首诗极好 地表现了华罗庚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第四处 P37(五十年来心愿……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喜悦心情。华罗庚一生,几次写入党申请书,但 都没被批准,直到1979年自己已近古稀之年,才被批准,他自然是十分高兴。从中也可看出这位科学家对党忠心 耿耿。捐:舍弃 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岀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课文是采用什么圆序的吗?(传记的真实性 (恂序)作者按照主人公的出生直到了他取得成就,从1910年到1985年,沿着成长一路追随下去。同学 们翻到课文的30页,课文的最前部分“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为什么这里刚刚开头,就到了1930 年呢?他采取的是什么手法呢?《倒)倒叙,开头就把最精彩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所以说,这篇 文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 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 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大家在写作时可以借 鉴。(PPT分享主要记叙方法) 老师想问同学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们觉得趣吗?为什么有趣呢?老师觉得文章中讲述了许多华罗庚的小故 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我请同学们来讲讲,文章中的小欲画哪个最有越?哪个给你 印象最深刻? (例子:P30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 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P31姐姐华莲青回忆当时华罗庚刻苦自学的情景; 学们今后如果再写人物传记中,也可以学习本文的方法,穿插一些小故事,会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五、小结 这是第一篇传记,除了文章本身,人物品质的学习之外,更要学会读传记。读传记要从人物事迹、人物精神品 质、写法上入手,注意分析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 ( 2 )、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 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他在公开信中说到:“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P34 ( 3 )把数学知识运用下乡。 1958 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 四、问题探究. 我们已经整体地把握了课文,那现在来看看这篇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又又什么好处呢? 文章小标题有怎样的好处? 一是突出了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二是遵循了时间顺序。三是很好的统领了所辖部分的内容。这样 纲举目张,眉清目晰,使人一目了然。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了,课文还多处引用了华罗庚的诗句,给给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诗句对理 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起到什么作用?(传记的文学性) 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第一处 P31(神奇妙算古名词……)这首诗表达了华罗庚强调人生要埋头苦干的思想,他认为“天 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智力不足。正是依靠这个,华罗庚才做成了一份事业。第二处 P33(寄旅 昆明日,金瓯半缺时……)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华罗庚对国土受侵、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的愤慨,体现了他的爱国精 神。此诗还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国土比喻为金瓯,生动形象。第三处 P36(向在城市里,金来大地边……)这首诗极好 地表现了华罗庚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 第四处 P37(五十年来心愿……)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喜悦心情。华罗庚一生,几次写入党申请书,但 都没被批准,直到 1979 年自己已近古稀之年,才被批准,他自然是十分高兴。从中也可看出这位科学家对党忠心 耿耿。 捐:舍弃。 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课文是采用什么顺序叙述的吗?(传记的真实性) (时间顺序)作者按照主人公的出生直到了他取得成就,从 1910 年到 1985 年,沿着成长一路追随下去。同学 们翻到课文的 30 页,课文的最前部分“1930 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为什么这里刚刚开头,就到了 1930 年呢?他采取的是什么手法呢?(倒叙)倒叙,开头就把最精彩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所以说,这篇 文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 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 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大家在写作时可以借 鉴。 (PPT 分享主要记叙方法) 老师想问同学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们觉得有趣吗?为什么有趣呢?老师觉得文章中讲述了许多华罗庚的小故 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我请同学们来讲讲,文章中的小故事哪个最有趣?哪个给你 印象最深刻? (例子:P30 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 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 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P31 姐姐华莲青回忆当时华罗庚刻苦自学的情景; …… ) 同学们今后如果再写人物传记中,也可以学习本文的方法,穿插一些小故事,会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五、小结 这是第一篇传记,除了文章本身,人物品质的学习之外,更要学会读传记。读传记要从人物事迹、人物精神品 质、写法上入手,注意分析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