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课堂学案 要点突破 、感悟主旨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 性传记。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分别记叙了沈从文 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打架、追求新鲜事物,考进新式小学后依然热衷于玩 耍、探险、猎奇,甚至随便就请假去看戏、钓鱼、打猎、游泳……少年时在辰州军营书记处 的行伍生涯,以及后来调进部队报馆做校对时受进步印刷工人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 巨大转折,并萌生了要到更远处的生疏世界去闯一把的想法,并带着这一想法,辞别了军营, 在二十岁的年纪上怀着一个执著而懵懂的梦想离开了湘西,踏上了奔向北京这个现代大都市 的征程,开始了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传记叙述与描写并重,以质朴文字向我们展现了 沈从文早年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不啻是一篇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 书 二、把握结构 是 生 活 阶段 经历 (一)私塾 读小书,又读大书:逃学猎奇的乡野童年 (二)小学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身在 曹营心在汉”式的童真与童趣 (三)军旅书记处求职:默默奋斗、健康 生活的行伍少年 (四)报馆由校对到只身远行:接受新知、思考人生、 胸怀抱负、开辟转机的青年生涯 三、重点难点 1.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 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剖析在表达人物个性时采用清新质朴的语言,并较多直接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是本 文的一大特点。例如此处,作者以其极自然朴实的生活化语言,通过“家中”和“我”的两 个“不了解”的强烈对比和尖锐冲突,准确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家庭和儿童之间那种相互矛 盾、相互对立、相互隔膜的苦闷和困惑心理,揭示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扼杀及其二者之间的尖锐对立,表现了作为儿童的“我”对于刻板、单调的私塾教育方式的 不解和不满。其中,家庭所谓的“不想上进”、“不好好用功”指的是作者不能专心一意地 读书以求取功名,而作为儿童的作者所不解的“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显然也并不是指作 者不喜欢读书,排拒读书,只是在“读书”之外,作者认为还应有玩耍,实即接触自然和社 会生活,这是一本远比教科书丰富重要得多的“大书”,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的 冲突,它充分显示了儿童时期的作者在内心深处就有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切 新鲜事物并对世界充满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个性特征 2.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第七课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一、感悟主旨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节选自《从文自传》,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文学 性传记。它节选的部分是书中的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八章。分别记叙了沈从文 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打架、追求新鲜事物,考进新式小学后依然热衷于玩 耍、探险、猎奇,甚至随便就请假去看戏、钓鱼、打猎、游泳……少年时在辰州军营书记处 的行伍生涯,以及后来调进部队报馆做校对时受进步印刷工人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 巨大转折,并萌生了要到更远处的生疏世界去闯一把的想法,并带着这一想法,辞别了军营, 在二十岁的年纪上怀着一个执著而懵懂的梦想离开了湘西,踏上了奔向北京这个现代大都市 的征程,开始了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传记叙述与描写并重,以质朴文字向我们展现了 沈从文早年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不啻是一篇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 书”。 二、把握结构 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阶段 经历 (一)私塾 读小书,又读大书:逃学猎奇的乡野童年 (二)小学 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身在 曹营心在汉”式的童真与童趣 (三)军旅 书记处求职:默默奋斗、健康 生活的行伍少年 (四)报馆 由校对到只身远行:接受新知、思考人生、 胸怀抱负、开辟转机的青年生涯 三、重点难点 1.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 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剖析 在表达人物个性时采用清新质朴的语言,并较多直接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是本 文的一大特点。例如此处,作者以其极自然朴实的生活化语言,通过“家中”和“我”的两 个“不了解”的强烈对比和尖锐冲突,准确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家庭和儿童之间那种相互矛 盾、相互对立、相互隔膜的苦闷和困惑心理,揭示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扼杀及其二者之间的尖锐对立,表现了作为儿童的“我”对于刻板、单调的私塾教育方式的 不解和不满。其中,家庭所谓的“不想上进”、“不好好用功”指的是作者不能专心一意地 读书以求取功名,而作为儿童的作者所不解的“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显然也并不是指作 者不喜欢读书,排拒读书,只是在“读书”之外,作者认为还应有玩耍,实即接触自然和社 会生活,这是一本远比教科书丰富重要得多的“大书”,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的 冲突,它充分显示了儿童时期的作者在内心深处就有着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 新鲜事物并对世界充满无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个性特征。 2.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剖析这句话以细腻、朴实的语言逼真地刻画了童年时代的作者那种对周围的一切充满 新鲜、好奇和热爱的心理以及对未知世界的那分无穷无尽的求知欲,尤其是“似乎”一词更 是十分传神地刻画岀蕴藏于作者内心深处那种近乎本能的渴望探究本人生活以外更广阔的 生活的冲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那充满童真、童趣而又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开拓的个性特征 3.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若有一闪光焰。到后来我能 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8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所想到的事情写出,不明白什么叫做疲倦 这分耐力与习惯,都出于我那做书记的习惯和命运 剖析这段文字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了作者在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中所得 到的深切感悟和生命体验尤其是抒写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坎坷经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所产生 的巨大影响,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甚至是对苦难的深深感恩之情。在作者眼中,生活中的种 种坎坷和磨难非但不是那么的可恶和可怕,相反却“营养到我的魂灵”,开拓了“我”的视 野,丰富了“我”的创作素养,磨砺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良好的生活和创作习惯 从而成了生活对“我”的丰厚恩赐。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及泰然 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不仅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沈从文的生活阅历、创作思想和创作 源泉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地面对逆境、正确地看待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启迪。 4.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 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 思些。 剖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两千多年前 的那位古人所曾思考过的这一古老而悲壮的命题,在青年沈从文这里同样以一种近似悲壮、 近似宿命式的思索再一次被提起。所不同的是,那位古人用的是慷慨激昂的典雅的文言,而 沈从文用的则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朴素逼人的白话那位古人是在书信中向对自己心存误会的 友人进行悲偾的明志式的倾诉,而沈从文则是在自传中对过往的经历作回顾和自省式的梳 理,并通过这种梳理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 挑战。“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说得是多么的平淡和轻巧,然而透过这举重若轻、看似 平淡和轻巧的内省我们却分明又体会到一种对自己命运坎坷宿命式的沉重和哀戚。“多见几 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 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理想又是多么的直观、朴实和低 调,然而透过这直观、朴实和低调我们分明又可感受出他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坚韧、执著的性 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其中“似乎”一词看似犹疑和含混,然而正是这一犹疑和含混逼真 地展现出沈从文苦苦思索和探寻的心路历程以及思索和探寻后的那分执著和坚定地把所经 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是这种了悟式的思索和独白使作者 完成了对过往经历的绾结和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上的升华也正是这种绾结和升华使作者的人 生得以开始了一个由生命的自在状态到明确的自我认知的伟大转折,因此,这段话完全可以 看作是沈从文在痛定思痛之后所作的一个沉重而坚定的人生宣言,它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 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以无穷的教益和启示。 5.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 有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既把我 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剖析该段以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作者儿时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生活经历
剖析 这句话以细腻、朴实的语言逼真地刻画了童年时代的作者那种对周围的一切充满 新鲜、好奇和热爱的心理以及对未知世界的那分无穷无尽的求知欲,尤其是“似乎”一词更 是十分传神地刻画出蕴藏于作者内心深处那种近乎本能的渴望探究本人生活以外更广阔的 生活的冲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那充满童真、童趣而又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开拓的个性特征。 3.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若有一闪光焰。到后来我能 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 8 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所想到的事情写出,不明白什么叫做疲倦。 这分耐力与习惯,都出于我那做书记的习惯和命运。 剖析 这段文字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了作者在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中所得 到的深切感悟和生命体验,尤其是抒写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坎坷经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所产生 的巨大影响,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甚至是对苦难的深深感恩之情。在作者眼中,生活中的种 种坎坷和磨难非但不是那么的可恶和可怕,相反却“营养到我的魂灵”,开拓了“我”的视 野,丰富了“我”的创作素养,磨砺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良好的生活和创作习惯, 从而成了生活对“我”的丰厚恩赐。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及泰然 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不仅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沈从文的生活阅历、创作思想和创作 源泉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地面对逆境、正确地看待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启迪。 4.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 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 思些。 剖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两千多年前 的那位古人所曾思考过的这一古老而悲壮的命题,在青年沈从文这里同样以一种近似悲壮、 近似宿命式的思索再一次被提起。所不同的是,那位古人用的是慷慨激昂的典雅的文言,而 沈从文用的则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朴素逼人的白话,那位古人是在书信中向对自己心存误会的 友人进行悲愤的明志式的倾诉,而沈从文则是在自传中对过往的经历作回顾和自省式的梳 理,并通过这种梳理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 挑战。“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说得是多么的平淡和轻巧,然而透过这举重若轻、看似 平淡和轻巧的内省我们却分明又体会到一种对自己命运坎坷宿命式的沉重和哀戚。“多见几 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儿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 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理想又是多么的直观、朴实和低 调,然而透过这直观、朴实和低调我们分明又可感受出他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坚韧、执著的性 格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其中“似乎”一词看似犹疑和含混,然而正是这一犹疑和含混逼真 地展现出沈从文苦苦思索和探寻的心路历程以及思索和探寻后的那分执著和坚定:他把所经 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正是这种了悟式的思索和独白使作者 完成了对过往经历的绾结和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上的升华,也正是这种绾结和升华使作者的人 生得以开始了一个由生命的自在状态到明确的自我认知的伟大转折,因此,这段话完全可以 看作是沈从文在痛定思痛之后所作的一个沉重而坚定的人生宣言,它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 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以无穷的教益和启示。 5.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 有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既把我 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剖析 该段以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作者儿时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生活经历
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一方面照应了上文有关自己幼年“不用心念书”、反抗私塾而逃学的深 层原因—我不但要“读一本小书”,更要“读一本大书”,一方面又通过“各处去看” 各处去听”、“各处去嗅闻”揭示了这“一本大书”的内容概述了自己儿时生活的情形, 从而领起下文对童年生活的具体描述 6.下河的事若在平常日子,多半是3点晚饭以后才去。如遇星期日,则常常几人先一 天就邀好,过河上游一点儿棺材潭的地方去,泡一个整天,泅一阵水又摸一会儿鱼,把鱼从 水中石底捉得,就用枯枝在河滩上烧来当点心。……各人来那么一块,蘸了盐水往嘴上送 剖析这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刻画了童年时期游泳、摸鱼、逛场集 看苗人决斗、看竹筏上年轻漂亮的青年苗族女人、恋狗肉地摊儿等一系列生活情景,既在我 们眼前展现岀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又如实地展现了童年的自己天 生的野性,洋溢着浓浓的童趣、童真,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 的人生理想,读来不由勾起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的无限怀念和向往 感悟总结 旦纳体验,独树一-似重要 、启智人生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 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 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 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我们要在感受传主苦难经历的同时得到启迪: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方式滋润着 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开阔的心胸 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 二、合作研讨 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导思《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阅读提示中谈到: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对 他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大概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位穿着草鞋 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自身就极富传奇色 彩 是的,读罢《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联系自传中作家有关自身从私塾到离开 湘西为止的这段人生经历的描述,我们不能不深深慨叹:这位确实没上过多少学,又确实没 读过多少书,并且童年时期还经常逃学、撒谎,经历同一般贪玩散漫的乡野儿童似乎并无二 致甚至在贪玩野性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平凡人物这位在早年的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伟 大明确的志向抑或显示什么独特的文学和写作天赋的“乡下人”居然最终能成为著名的教 授和大作家,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传奇之至,堪称奇迹! 奇迹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渺小变成伟大。那么,这样一位看似极不可能伟大的渺 小人物居然可能并且无可争议地伟大起来这奇迹到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文中是否也给 我们以某些线索或启示?古往今来也曾涌现过许许多多这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渺小变成 伟大的传奇式的人物和传奇式的事迹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创造出这种种奇迹的?这些人都具 有怎样独特的气质和素养?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探究第一步,充分了解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及作品内容。 第二步,利用网络等工具搜集创造奇迹的人物、事迹
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一方面照应了上文有关自己幼年“不用心念书”、反抗私塾而逃学的深 层原因——我不但要“读一本小书”,更要“读一本大书”,一方面又通过“各处去看”、 “各处去听”、“各处去嗅闻”揭示了这“一本大书”的内容,概述了自己儿时生活的情形, 从而领起下文对童年生活的具体描述。 6.下河的事若在平常日子,多半是 3 点晚饭以后才去。如遇星期日,则常常几人先一 天就邀好,过河上游一点儿棺材潭的地方去,泡一个整天,泅一阵水又摸一会儿鱼,把鱼从 水中石底捉得,就用枯枝在河滩上烧来当点心。……各人来那么一块,蘸了盐水往嘴上送。 剖析 这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刻画了童年时期游泳、摸鱼、逛场集、 看苗人决斗、看竹筏上年轻漂亮的青年苗族女人、恋狗肉地摊儿等一系列生活情景,既在我 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又如实地展现了童年的自己天 生的野性,洋溢着浓浓的童趣、童真,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 的人生理想,读来不由勾起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的无限怀念和向往。 一、启智人生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记录作者童年和一般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 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 生 活,同时以湘西为背景,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 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我们要在感受传主苦难经历的同时得到启迪: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方式滋润着 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开阔的心胸 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 二、合作研讨 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导思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阅读提示中谈到:读过沈从文作品的读者,对 他笔下原始、神奇而又富于生命活力的湘西世界,大概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位穿着草鞋 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自身就极富传奇色 彩。 是的,读罢《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联系自传中作家有关自身从私塾到离开 湘西为止的这段人生经历的描述,我们不能不深深慨叹:这位确实没上过多少学,又确实没 读过多少书,并且童年时期还经常逃学、撒谎,经历同一般贪玩散漫的乡野儿童似乎并无二 致甚至在贪玩野性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平凡人物,这位在早年的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伟 大明确的志向抑或显示什么独特的文学和写作天赋的“乡下人”,居然最终能成为著名的教 授和大作家,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传奇之至,堪称奇迹! 奇迹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渺小变成伟大。那么,这样一位看似极不可能伟大的渺 小人物居然可能并且无可争议地伟大起来,这一奇迹到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文中是否也给 我们以某些线索或启示?古往今来也曾涌现过许许多多这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渺小变成 伟大的传奇式的人物和传奇式的事迹,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创造出这种种奇迹的?这些人都具 有怎样独特的气质和素养?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探究 第一步,充分了解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及作品内容。 第二步,利用网络等工具搜集创造奇迹的人物、事迹
第三步,整理掌握的资料,在班级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涨水( zhang) 信札(zha) 粗粝(i)擘画(bo) B.肖像(xao)似的(s 佛像(fu)豁达大度(huo) C.尸骸(hai)调度(diao) 淬火(cui)大模大样(mu) D.镌雕(juan)猛鸷(zhi) 规矩(ju)漫无涯涘(si) 答案C 解析A项,“涨”应读“hang”B项,“佛”应读“fo”;D项,“矩”应读“ju”。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尘封蔽病田塍举步维艰 B.强悍暴躁忿怒报残守缺 C.拮据惊骇抱歉龙飞凤舞 D.擘画字帖誊录遂心所欲 答案C 解析A项,“蔽”应写为“弊”;B项,“报”应写为“抱”;D项,“遂”应写为 随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 琅琅上口。 2)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 的性格,激励人 追寻生活的意义 (3)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 要我 却十分容易 (4)在生活方面我的 便是,即或家中明知我下河洗了澡,只要不是当面被捉 家中可不能用爬搔皮肤方法决定我应否受罚了。 A.竟然坚忍鉴别权力 B.竟然坚韧辨别权利 C.居然坚忍鉴别权力 D.居然坚韧辨别权利 答案D 解析“居然”、“竟然”都是副词,都含有出乎意料的意味,但“竟然”多用在不好 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感叹句,语气较重;“坚韧”和“坚忍”都是形 容词,前者指坚固有韧性,后者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壓坚持而不动摇,由于要修饰的是“性 格”,故只能用“坚韧”与之搭配;“辨别”指分辨、区别,“鉴别”指通过审察而确定事 物的性质或特征,语境中强调的是分辨各种气味,故只能选“辨别”;“权利”指公民或法 人依法行使的权力、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而“权力”则指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的 强制或支配力量,根据语境应指“我”享受的利益,故应选“权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第三步,整理掌握的资料,在班级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涨.水(zhànɡ) 信札.(zhá) 粗粝.(lì) 擘.画(bò) B.肖.像(xiào) 似.的(shì) 佛.像(fú) 豁.达大度(huò) C.尸骸.(hái) 调.度(diào) 淬.火(cuì) 大模.大样(mú) D.镌.雕(juān) 猛鸷.(zhì) 规矩.(jù) 漫无涯涘.(sì) 答案 C 解析 A 项,“涨”应读“zhǎnɡ”;B 项,“佛”应读“fó”;D 项,“矩”应读“ju”。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尘封 蔽病 田塍 举步维艰 B.强悍 暴躁 忿怒 报残守缺 C.拮据 惊骇 抱歉 龙飞凤舞 D.擘画 字帖 誊录 遂心所欲 答案 C 解析 A 项,“蔽”应写为“弊”;B 项,“报”应写为“抱”;D 项,“遂”应写为 “随”。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________琅琅上口。 (2)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________的性格,激励人 追寻生活的意义。 (3)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 要我________却十分容易。 (4)在生活方面我的________便是,即或家中明知我下河洗了澡,只要不是当面被捉, 家中可不能用爬搔皮肤方法决定我应否受罚了。 A.竟然 坚忍 鉴别 权力 B.竟然 坚韧 辨别 权利 C.居然 坚忍 鉴别 权力 D.居然 坚韧 辨别 权利 答案 D 解析 “居然”、“竟然”都是副词,都含有出乎意料的意味,但“竟然”多用在不好 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感叹句,语气较重;“坚韧”和“坚忍”都是形 容词,前者指坚固有韧性,后者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由于要修饰的是“性 格”,故只能用“坚韧”与之搭配;“辨别”指分辨、区别,“鉴别”指通过审察而确定事 物的性质或特征,语境中强调的是分辨各种气味,故只能选“辨别”;“权利”指公民或法 人依法行使的权力、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而“权力”则指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的 强制或支配力量,根据语境应指“我”享受的利益,故应选“权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现在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宏大与抽象命题的冷漠:不论是国家的民主进程,还是 世界和平的局势,他们均漠不关心,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B.那些在内容与表达方面不可理喻的作品,如《等待戈多》,一般读者往往会对其敬 远之 C.万杰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万杰医学院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以及后面的家 属楼鳞次栉比,完全是村庄里的新城,而它的前身则是贫瘠的巴山村 D.2007年5月中旬,上海市教育局突然决定另起炉灶——今年9月1日,必须出版新 的高一历史教材,其间留给编写者的时间不足两个月。 答案B 解析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固执,不通情理。此处对象用错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90分钟涉及广泛议题的谈话后,布什总统在悉尼接受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 邀请,将出席2008年北京奥运会 B.潜泉印泥产品行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它是工业部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和著名的 出口创汇企业。 C.把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训练提前到中学教育阶段,已是人们的共识,创 新教育不仅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更重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D.爱心协会日前主办的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普及预防爱滋病知识的公益行动,已 在北京朝阳公园启程上路前往全国各地 答案A 解析B项结构混乱。去掉“和…企业”或换“和”为“该厂家是”。C项搭配不当 应将“尊重”改为“重视”。D项成分赘余。应将“上路”去掉。 阅读达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7题。 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 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 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 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 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子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 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 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 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 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 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 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 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岀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 到将近20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 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
A.现在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宏大与抽象命题的冷漠:不论是国家的民主进程,还是 世界和平的局势,他们均漠不关心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B.那些在内容与表达方面不可理喻 ....的作品,如《等待戈多》,一般读者往往会对其敬 而远之。 C.万杰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万杰医学院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以及后面的家 属楼鳞次栉比 ....,完全是村庄里的新城,而它的前身则是贫瘠的巴山村。 D.2007 年 5 月中旬,上海市教育局突然决定另起炉灶 ....——今年 9 月 1 日,必须出版新 的高一历史教材,其间留给编写者的时间不足两个月。 答案 B 解析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固执,不通情理。此处对象用错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 90 分钟涉及广泛议题的谈话后,布什总统在悉尼接受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 邀请,将出席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B.潜泉印泥产品行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它是工业部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和著名的 出口创汇企业。 C.把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训练提前到中学教育阶段,已是人们的共识,创 新教育不仅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更重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D.爱心协会日前主办的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普及预防爱滋病知识的公益行动,已 在北京朝阳公园启程上路前往全国各地。 答案 A 解析 B 项结构混乱。去掉“和……企业”或换“和”为“该厂家是”。C 项搭配不当。 应将“尊重”改为“重视”。D 项成分赘余。应将“上路”去掉。 二、阅读达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7 题。 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 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 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 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 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子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 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 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 时便有点儿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 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 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插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 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泼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 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 ........。这些梦直 到将近 20 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 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
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 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 只好做梦。(节选自《从文自传》,有删节) 6.本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结合全文说说“小书”和“大书” 分别指什么? 答案“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解析文中虽没有明确说出,但读完全文,我们可体味出:一个是课堂学过的,一个是 在生活中自然中学到的知识 7.“无数稀奇古怪的梦”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自己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的幻想 解析这句话的含意应从二、三两个自然段中体味出来:应是作者的幻想,还是作者对 生活、对自然的思考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阿炳的月光 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这样一番景象:一个头上戴顶破毡帽,身着一袭补丁长衫脸上挂 副暗无天日的墨镜,手拎—把破旧二胡的瞎子,整日游荡在无锡城里的街头巷尾。黃昏的 夕阳将那蹒跚的倒影拉得瘦瘦长长,仿若刻在五干年历史的古中国额头上的道深深伤口。 风送来若有若无的紫荆花的香气,又如那只打了结的破胡琴拉出的如泣如诉的曲调。 阿炳的墓如今就在惠山的半山腰上。墓修得很阔绰,与生前那个不名-文的长街卖艺的 潦倒乞土极不相配。阿炳生只遗下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 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但仅此却足以奠定他作为现代中国最后位 民乐大师的地位了。尤其那首《二泉映月》,在我看来,这是一首诉说尽了人生之无奈的曲 子。是的,就是无奈!无边无际无痛无苦的无奈!缠绵悱恻悲愤莫名的无奈!长歌当哭辛酸 当忆的无奈!所以日本最杰出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后即泪流满面,他沉默良久,只 说了一句话:这首曲子,只能跪着听!我理解小泽征尔,他所敬畏的不是那位演奏苍凉此曲 的阿炳,而是作为他的同类——对人类苦难的敬畏 许多年前,远在无锡城靠卖艺糊口的阿炳无意间将此曲拉给了隔壁的一个穷学生听,后 来那穷学生有幸考上了一所音乐学院。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又拉给他的教授听,那教 授当下便呆住了,急问曲子的来源,那惶惶然的学生说了,教授便表示要用当时最先进的苏 制的钢丝录音机将它刻录下来。他们从南京赶来无锡找到已数年没拉琴的体弱多病的瞎子。 瞎子听说要录音,十分激动,说自己手生了,恳求允他习练三日,教授同意了,并到琴行替 他借了一把新二胡。阿炳原先琴上的弦早断了,是随手打了个结连上的。三日之后,录音开 始了,由于钢丝有限,他们只录下了区区六首,这与瞎子所会的七百余首简直不成比例!但 即便如此,当录音机流淌岀那熟悉的曲调时,瞎子枯瘦的身子微微颤抖着,一宿也没睡着。 不久,阿炳录音的事传遍无锡城,当地牙医协会开会时,就请他去演奏,这是瞎子第 次也是平生惟一的一次坐在舞台上演奏,以往他都是在街头站着拉的。瞎孑拉完,掌声雷动。 不过据此也仅三日之后面色苍白病入膏肓的瞎子便开始大口大口吐起血来。挨至傍晚, 终于痛苦地故去了,他只活了短短的五十七岁。 昨夜我于灯下重温了一遍诗人梁晓明十余年前作的那首《瞎子阿炳》,那是我所读过
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 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 只好做梦。(节选自《从文自传》,有删节) 6.本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结合全文说说“小书”和“大书” 分别指什么? 答案 “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解析 文中虽没有明确说出,但读完全文,我们可体味出:一个是课堂学过的,一个是 在生活中自然中学到的知识。 7.“无数稀奇古怪的梦”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自己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的幻想。 解析 这句话的含意应从二、三两个自然段中体味出来:应是作者的幻想,还是作者对 生活、对自然的思考。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阿炳的月光 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这样一番景象:一个头上戴顶破毡帽,身着一袭补丁长衫,脸上挂 一副暗无天日的墨镜,手拎一把破旧二胡的瞎子,整日游荡在无锡城里的街头巷尾。黄昏的 夕阳将那蹒跚的倒影拉得瘦瘦长长,仿若刻在五千年历史的古中国额头上的一道深深伤口。 风送来若有若无的紫荆花的香气,又如那只打了结的破胡琴拉出的如泣如诉的曲调。 阿炳的墓如今就在惠山的半山腰上。墓修得很阔绰,与生前那个不名一文的长街卖艺的 潦倒乞士极不相配。阿炳一生只遗下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 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但仅此却足以奠定他作为现代中国最后一位 民乐大师的地位了。尤其那首《二泉映月》,在我看来,这是一首诉说尽了人生之无奈的曲 子。是的,就是无奈!无边无际无痛无苦的无奈!缠绵悱恻悲愤莫名的无奈!长歌当哭辛酸 当忆的无奈!所以日本最杰出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后即泪流满面,他沉默良久,只 说了一句话:这首曲子,只能跪着听!我理解小泽征尔,他所敬畏的不是那位演奏苍凉此曲 的阿炳,而是作为他的同类——对人类苦难的敬畏! 许多年前,远在无锡城靠卖艺糊口的阿炳无意间将此曲拉给了隔壁的一个穷学生听,后 来那穷学生有幸考上了一所音乐学院。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又拉给他的教授听,那教 授当下便呆住了,急问曲子的来源,那惶惶然的学生说了,教授便表示要用当时最先进的苏 制的钢丝录音机将它刻录下来。他们从南京赶来无锡,找到已数年没拉琴的体弱多病的瞎子。 瞎子听说要录音,十分激动,说自己手生了,恳求允他习练三日,教授同意了,并到琴行替 他借了一把新二胡。阿炳原先琴上的弦早断了,是随手打了个结连上的。三日之后,录音开 始了,由于钢丝有限,他们只录下了区区六首,这与瞎子所会的七百余首简直不成比例!但 即便如此,当录音机流淌出那熟悉的曲调时,瞎子枯瘦的身子微微颤抖着,一宿也没睡着。 不久,阿炳录音的事传遍无锡城,当地牙医协会开会时,就请他去演奏,这是瞎子第一 次也是平生惟一的一次坐在舞台上演奏,以往他都是在街头站着拉的。瞎子拉完,掌声雷动。 不过据此也仅三日之后,面色苍白病入膏肓的瞎子便开始大口大口吐起血来。挨至傍晚, 终于痛苦地故去了,他只活了短短的五十七岁。 昨夜我于灯下重温了一遍诗人梁晓明十余年前作的那首《瞎子阿炳》,那是我所读过的
抒写阿炳的最好的一首诗歌。后来我也曾尝试学写一首,但是几番动笔,终于不能超其上, 只好作罢。诗是这样写的:太阳离开了无锡以后外那块最冷的石头上坐着个人是瞎子 阿炳每个夜晚都会有一盏灯阿炳没有四十多年来阿炳像一根被抛弃的拐杖没有人用手去 扶过他—次在街上阿炳始终被关在门的外面阿炳曾敲过一扇又一扇的窗子阿炳的手掌上 /从来没有讨到过微笑阿炳只能独自去郊外/坐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拉点二胡温暖自己/当黑 夜像锅盖从天上盖下来的时候/人们都熄灯了只有阿炳的泪水从脸上流下来/像一个个无家 可归的流浪孩子在阿炳的嘴边颤抖在中国的梦外徘徊/后来越来越冷阿炳便不停地拉二胡 后来到了早晨阿炳拉的这把二胡把许多人的心给拉热了阿炳死的时候/嘴边还是有泪的 失明以后,阿炳便陷入了一片漆黑的黑暗之中,代表灼灼光明的太阳早已沉入谷底并且 永远不再升起,而此时能给他—丝慰藉的只有一枚指纹一样薄而且清凉的苦月。月牙儿凄凉 地升至半空,映照在这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既没有了生,也没有了死的漫漫无涯的煎熬的 灵魂上 阿炳的人生让我想起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只不过一个是处事不惊——对痛苦失去知觉 的认知和无奈;一个是对艺术狂热追索并最终进入癫痴结束挣扎的壮烈。他们都学会了死亡 这门稀有的诗意课程,他们都在冷彻骨髓的生命路途中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大苦大难,并 最终到达了一种尘世中光辉的澄明之境——颂歌死神的苦难的境界! 仔细阅读作者引用的梁晓明十余年前作的诗歌《瞎子阿炳》,请你简要概括该诗歌的 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并分析作者引用该诗的妙处 答案诗人梁晓明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阿炳凄凉的生活现实以及对二胡艺 术的追求。表达出诗人对阿炳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阿炳艺术境界的赞颂。本文作者引用该诗歌 既丰富了阿炳的形象,也表达出作者的同情与赞美之情 9.请结合文章主旨,对句子“黄昏的夕阳将那蹒跚的倒影拉得瘦瘦长长,仿若刻在五 千年历史的古中国额头上的一道深深伤口。风送来若有若无的紫荆花的香气,又如那只打了 结的破胡琴拉出的如泣如诉的曲调”作一简要赏析。 答案该句子以形象的语言既刻画出外形瘦弱的阿炳命运的艰难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 的深远的影响,又写出了阿炳艰难的艺术创作与优美的艺术作品对后人的影响。 10.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 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通读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形象化的方法再现阿炳形象的,刻画 了阿炳怎样的形象 答案(1)形象塑造的方法:①借助作者自身的联想与想像形象描绘阿炳的人物形象: ②使用小泽征尔与凡高等形象进行烘托对比,借助别人的诗歌进行形象地补充;③利用直接 的正面描写进行刻画(如描写阿炳的录音与舞台上的表演等)。 (2)阿炳是一位生长在旧中国而长期被冷落的具有精湛的二胡表演才能的民间艺人形 象 11.从阿炳、小泽征尔、梵高等人的身上,你能获得哪些人生财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 答案(1)从阿炳的经历里,我们要学会在逆境里仍要坚持追求的精神;(2)从小泽征尔 的身上我们要理解悲天悯人情怀;(3)从梵高身上我们要学会在把满腔激情投身艺术或为理 想奋斗的时候,一定懂得在理性中狂热 三、语言运用 1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选择两个角度评价下面一则 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40字 近一段时间,“于丹现象”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于丹在“百家讲坛”主讲的节目收视率 一直很高,她的通俗化解读经典的书籍销售得异常火爆。《于丹(庄子〉心得》新书签售活 动曾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与此同时,就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会场,脱去外
抒写阿炳的最好的一首诗歌。后来我也曾尝试学写一首,但是几番动笔,终于不能超其上, 只好作罢。诗是这样写的:太阳离开了无锡以后/郊外/那块最冷的石头上坐着一个人/是瞎子 阿炳/每个夜晚都会有一盏灯/阿炳没有/四十多年来阿炳像一根被抛弃的拐杖/没有人用手去 扶过他一次/在街上/阿炳/始终被关在门的外面/阿炳曾敲过一扇又一扇的窗子/阿炳的手掌上 /从来没有讨到过微笑/阿炳只能独自去郊外/坐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拉点二胡温暖自己/当黑 夜像锅盖从天上盖下来的时候/人们都熄灯了/只有阿炳的泪水从脸上流下来/像一个个无家 可归的流浪孩子/在阿炳的嘴边颤抖/在中国的梦外徘徊/后来越来越冷/阿炳便不停地拉二胡/ 后来到了早晨/阿炳拉的这把二胡/把许多人的心给拉热了/阿炳死的时候/嘴边还是有泪的 失明以后,阿炳便陷入了一片漆黑的黑暗之中,代表灼灼光明的太阳早已沉入谷底并且 永远不再升起,而此时能给他一丝慰藉的只有一枚指纹一样薄而且清凉的苦月。月牙儿凄凉 地升至半空,映照在这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既没有了生,也没有了死的漫漫无涯的煎熬的 灵魂上。 阿炳的人生让我想起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只不过一个是处事不惊——对痛苦失去知觉 的认知和无奈;一个是对艺术狂热追索并最终进入癫痴结束挣扎的壮烈。他们都学会了死亡 这门稀有的诗意课程,他们都在冷彻骨髓的生命路途中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大苦大难,并 最终到达了一种尘世中光辉的澄明之境——颂歌死神的苦难的境界! 8.仔细阅读作者引用的梁晓明十余年前作的诗歌《瞎子阿炳》,请你简要概括该诗歌的 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并分析作者引用该诗的妙处。 答案 诗人梁晓明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阿炳凄凉的生活现实以及对二胡艺 术的追求。表达出诗人对阿炳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阿炳艺术境界的赞颂。本文作者引用该诗歌 既丰富了阿炳的形象,也表达出作者的同情与赞美之情。 9.请结合文章主旨,对句子“黄昏的夕阳将那蹒跚的倒影拉得瘦瘦长长,仿若刻在五 千年历史的古中国额头上的一道深深伤口。风送来若有若无的紫荆花的香气,又如那只打了 结的破胡琴拉出的如泣如诉的曲调”作一简要赏析。 答案 该句子以形象的语言既刻画出外形瘦弱的阿炳命运的艰难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 的深远的影响,又写出了阿炳艰难的艺术创作与优美的艺术作品对后人的影响。 10.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 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通读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形象化的方法再现阿炳形象的,刻画 了阿炳怎样的形象。 答案 (1)形象塑造的方法:①借助作者自身的联想与想像形象描绘阿炳的人物形象; ②使用小泽征尔与凡高等形象进行烘托对比,借助别人的诗歌进行形象地补充;③利用直接 的正面描写进行刻画(如描写阿炳的录音与舞台上的表演等)。 (2)阿炳是一位生长在旧中国而长期被冷落的具有精湛的二胡表演才能的民间艺人形 象。 11.从阿炳、小泽征尔、梵高等人的身上,你能获得哪些人生财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 答案 (1)从阿炳的经历里,我们要学会在逆境里仍要坚持追求的精神;(2)从小泽征尔 的身上我们要理解悲天悯人情怀;(3)从梵高身上我们要学会在把满腔激情投身艺术或为理 想奋斗的时候,一定懂得在理性中狂热。 三、语言运用 1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选择两个角度评价下面一则 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 40 字。 近一段时间,“于丹现象”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于丹在“百家讲坛”主讲的节目收视率 一直很高,她的通俗化解读经典的书籍销售得异常火爆。《于丹〈庄子〉心得》新书签售活 动曾创下日签售 1.5 万册的纪录。与此同时,就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会场,脱去外
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清华大学等知名高 校的一些博土生在网上联合发帖,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甚至希望 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答案示例:(1)学者个性化(或“通俗化”)的解读经典值得肯定。(2)受众要理智宽容。 (3)媒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要注意社会责仼 13.有些评语虽寥寥数字,却能体现作品的主题或写作特点。请参照以下示例,从下列 作品中任选两篇,分别写一句简短评语。(每句不超过20字) 示例:《卫风氓》一痴情女子与负心汉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 《项脊轩志》——一点点滴滴都是爱,一丝一毫总关情 《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雷雨》《道士塔》 答案示例:《陈情表》——真情至性诉孝心,感天动地赤子情。/字字出肺腑,句句断 时肠图十二即文)一一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至悲至痛之曲,一首生者对死者的祭之 《雷雨》—最残忍的爱,最不忍的恨。 《道士塔》 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4.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 再 如 荡①偷② 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责公开抢劫、暗中 再 如 答案示例:①“明人不做暗事”,赞扬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②“明哲保 身”,多指为了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四、写作训练 15.沈从文是湘西人民的精神瑰宝,常香玉是河南人民心目中的艺术常青树,曾任北京 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一直是北大精神的精髓· 同学们可以寻找家乡的伟人名人,也可以查找自己学校的历任校长……请为这些充满人 格魅力的人物写一篇小传。写作时注意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展现人物身上的人格 魅力 示例 柔石小传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于一九O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的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 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 九—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 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岀版,是为柔 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 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 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
套,露出 T 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清华大学等知名高 校的一些博士生在网上联合发帖,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甚至希望 “‘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答案 示例:(1)学者个性化(或“通俗化”)的解读经典值得肯定。(2)受众要理智宽容。 (3)媒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要注意社会责任。 13.有些评语虽寥寥数字,却能体现作品的主题或写作特点。请参照以下示例,从下列 作品中任选两篇,分别写一句简短评语。(每句不超过 20 字) 示例:《卫风·氓》——痴情女子与负心汉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 《项脊轩志》——点点滴滴都是爱,一丝一毫总关情。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雷雨》 《道士塔》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陈情表》——真情至性诉孝心,感天动地赤子情。/字字出肺腑,句句断 肝肠。 《祭十二郎文》——一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至悲至痛之曲。/一首生者对死者的祭奠之 曲。 《雷雨》——最残忍的爱,最不忍的恨。 《道士塔》——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4.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 荡 , 行 为 正 派 ; 再 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责公开抢劫、暗中 偷盗的行为 ; 再 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明人不做暗事”,赞扬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②“明哲保 身”,多指为了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四、写作训练 15.沈从文是湘西人民的精神瑰宝,常香玉是河南人民心目中的艺术常青树,曾任北京 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一直是北大精神的精髓…… 同学们可以寻找家乡的伟人名人,也可以查找自己学校的历任校长……请为这些充满人 格魅力的人物写一篇小传。写作时注意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展现人物身上的人格 魅力。 示例 柔石小传 鲁 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于一九〇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的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 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 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 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 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 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 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
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 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 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 中止 九三O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他也为基本构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 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 印象》一篇。 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 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 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 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 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 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 中止。 一九三〇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他也为基本构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 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 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 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 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 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