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讲稿 授课教师:宋海峰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日期:2007.3-2007.7
劳 动 经 济 学 讲 稿 授课教师: 宋 海 峰 单 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日 期:2007.3 — 2007.7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人类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也是一种最普遍 的社会现象。在生产中,劳动又是财富的源泉。随着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的 日益深入和广泛,劳动经济学从经济学的发展和分化中独立出来,成为经济学的 重要分支之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要弄清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 么,首先必须明确本学科所考察的特定现象领域 经济学科是研究经济活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劳动经济学所研究同样是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但是它的研究具有自己特 定的侧重点。 劳动经济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和与人的劳动直接有关的局部领 域 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和人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的劳动力 人的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活的人体中的一种功能,是人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时所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一切经济 过程得以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原动力。 另外,研究劳动力还有许多学科,如劳动社会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 等。但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是更本质、更重要的研究,它 研究的是经济范畴的劳动力 (二)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 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即劳动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研究范围很广,劳动只是其中的的一个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并不研 究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而只是研究其中与人的劳动直接有关的部分,即劳动关 系,人一旦参与社会劳动,就必然要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联系。 (三)劳动中人与物的关系 劳动中人与物的关系,也即劳动的自然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指劳动者和 他用来进行劳动的物质资料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和他在劳动过程所使用的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人的劳动的物质内容,是劳动中人与 人关系的自然基础,即劳动关系的自然基础 劳动经济学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的着眼点并不是这种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这 种人与物的关系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劳动经济学在研究劳动的自然过程或技术
1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人类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也是一种最普遍 的社会现象。在生产中,劳动又是财富的源泉。随着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的 日益深入和广泛,劳动经济学从经济学的发展和分化中独立出来,成为经济学的 重要分支之一。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要弄清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 么,首先必须明确本学科所考察的特定现象领域。 经济学科是研究经济活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劳动经济学所研究同样是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但是它的研究具有自己特 定的侧重点。 劳动经济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和与人的劳动直接有关的局部领 域。 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和人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的劳动力 人的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活的人体中的一种功能,是人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时所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一切经济 过程得以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原动力。 另外,研究劳动力还有许多学科,如劳动社会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 等。但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是更本质、更重要的研究,它 研究的是经济范畴的劳动力。 (二)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 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即劳动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研究范围很广,劳动只是其中的的一个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并不研 究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而只是研究其中与人的劳动直接有关的部分,即劳动关 系,人一旦参与社会劳动,就必然要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联系。 (三)劳动中人与物的关系 劳动中人与物的关系,也即劳动的自然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指劳动者和 他用来进行劳动的物质资料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和他在劳动过程所使用的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人的劳动的物质内容,是劳动中人与 人关系的自然基础,即劳动关系的自然基础。 劳动经济学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的着眼点并不是这种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这 种人与物的关系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劳动经济学在研究劳动的自然过程或技术
过程时,其着眼点是这些过程后面包含着的、体现着的劳动的社会过程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劳动力、劳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 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它主要研究劳动中的 人与人的关系,即劳动关系。因此我们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研究劳 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一)劳动关系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劳动活动中,不仅 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他们彼此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因此,所谓劳动 关系,就是指建立在人与物的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参加社会劳动过程中相互之 间必然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 劳动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关 系主要表现为雇工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统 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与企业行政 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劳动者个人与劳动集体之间的关系。 当代西方经济学所讲的劳动关系主要指劳资关系。但在一些西方国家,劳动 关系有时还称产业关系。所谓产业关系,是指产业社会领域内,政府、雇主和劳 工(工会)围绕有关劳动问题而发生的相互关系。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关系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社会主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 系。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现阶段的劳动 关系是互相合作、平等互助。 (二)劳动关系的内容 1、劳动的从业关系,即劳动者因参加社会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 经济关系。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也就是说, 要实现再生产,必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必要性,并不以社会形态 为转移。社会主义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从业关系上,具体内容表现在 三个方面:(1)就业的权利:(2)择业的权利;(3)社会制定职业规范 2、劳动的组合关系,即劳动者因参加社会劳动,由劳动过程的具体分工与 协作而形成的经济关系。 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是劳动的组合关系的自然基础。没有分工就无所谓社会 劳动,没有协作则无法协调和组织劳动者共同劳动。因此,分工与协作是一切社 会劳动的客观要求。然而,分工与协作不仅仅是劳动的自然过程的要求,同时也
2 过程时,其着眼点是这些过程后面包含着的、体现着的劳动的社会过程。 二、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劳动力、劳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 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它主要研究劳动中的 人与人的关系,即劳动关系。因此我们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研究劳 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一)劳动关系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劳动活动中,不仅 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他们彼此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因此,所谓劳动 关系,就是指建立在人与物的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参加社会劳动过程中相互之 间必然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 劳动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关 系主要表现为雇工和雇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统 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与企业行政 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劳动者个人与劳动集体之间的关系。 当代西方经济学所讲的劳动关系主要指劳资关系。但在一些西方国家,劳动 关系有时还称产业关系。所谓产业关系,是指产业社会领域内,政府、雇主和劳 工(工会)围绕有关劳动问题而发生的相互关系。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关系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社会主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 系。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现阶段的劳动 关系是互相合作、平等互助。 (二)劳动关系的内容 1、劳动的从业关系,即劳动者因参加社会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 经济关系。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也就是说, 要实现再生产,必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必要性,并不以社会形态 为转移。社会主义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劳动从业关系上,具体内容表现在 三个方面:(1)就业的权利;(2)择业的权利;(3)社会制定职业规范。 2、劳动的组合关系,即劳动者因参加社会劳动,由劳动过程的具体分工与 协作而形成的经济关系。 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是劳动的组合关系的自然基础。没有分工就无所谓社会 劳动,没有协作则无法协调和组织劳动者共同劳动。因此,分工与协作是一切社 会劳动的客观要求。然而,分工与协作不仅仅是劳动的自然过程的要求,同时也
是劳动的经济过程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的组合关系在本质上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物质利 益关系的反映。确立这种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就是互助互利 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即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和福利 待遇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这主要是由生产关系的性 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行按资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 (三)劳动关系的特点 1、劳动关系对生产关系在性质上具有从属性。 2、劳动关系与生产关系在范围上具有差异性 3、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关系在内容上表现出它的独立性。 4、与生产关系的其他部分相比,劳动关系在过程上具有突出的活跃性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劳动经济学与有关基础学科的关系 与劳动经济学有关的基础学科,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 治经济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作为劳动经济学的指导理论,其指导 意义主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研究社会主 义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它的研究必然要受社会主义 般规律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在研究劳动关系特定规律时,必然要 遵循科学社会主义所阐明的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所以,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劳动 经济学的指导理论。 政治经济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劳动经济学最直接、最密切 的指导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科学的关系 当代经济科学体系包括三类经济科学,即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技术经 济学 理论经济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经济活动中某些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的经济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各类经济史等。 应用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经济学所阐明的理论与方法在现实经济活动 中应用方面的研究。依据研究范围,它包括部门经济学、专门经济学和综合经济 学三类。劳动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很密切,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 是劳动的经济过程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的组合关系在本质上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物质利 益关系的反映。确立这种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就是互助互利。 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即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和福利 待遇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关系。这主要是由生产关系的性 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行按资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 (三)劳动关系的特点 1、劳动关系对生产关系在性质上具有从属性。 2、劳动关系与生产关系在范围上具有差异性。 3、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关系在内容上表现出它的独立性。 4、与生产关系的其他部分相比,劳动关系在过程上具有突出的活跃性。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劳动经济学与有关基础学科的关系 与劳动经济学有关的基础学科, 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 治经济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作为劳动经济学的指导理论,其指导 意义主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研究社会主 义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它的研究必然要受社会主义一 般规律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在研究劳动关系特定规律时,必然要 遵循科学社会主义所阐明的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所以, 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劳动 经济学的指导理论。 政治经济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劳动经济学最直接、最密切 的指导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科学的关系 当代经济科学体系包括三类经济科学,即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技术经 济学。 理论经济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经济活动中某些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的经济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各类经济史等。 应用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经济学所阐明的理论与方法在现实经济活动 中应用方面的研究。依据研究范围,它包括部门经济学、专门经济学和综合经济 学三类。劳动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很密切,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方法的经济科学。包括统计学、会计 学、审计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经济系统论和经济信息论等。劳动经济 学与技术经济学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三)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劳动科学的关系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劳动科学体系。从与劳 动经济学的关系看,它主要有两个层次的科学组成:(1)与劳动经济学并列的劳动 科学;(2)属于劳动经济学分支的劳动科学。与劳动经济学并列的劳动科学主要有: 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劳动统计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卫生学等 等。劳动经济学同这些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些科学研究的领域,都涉及人的劳 动,都是以劳动作为研究中心的。但是,他们又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的具体研究 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也不同,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谁也不能代替 谁 劳动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越来越丰富,体系越来越庞大,它自己已成为 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科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分支学科,比如劳动报酬学、劳动保护 学、劳动保险学等等。 劳动经济学的作用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西方劳动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经济学对政府、企业、工人和普通公民的行为,都起着重要 的指导作用,因而这门学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是个非常有用的理论 工具。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指导作 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劳动经济学为充分合理利用社会劳动力提供有利的理论指导。 其次,劳动经济学理论,可以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 产率提供理论依据 再次,劳动经济学原理,可以为劳动政策和劳动制度的制定及其改革提供坚 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说是随着人类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 的。它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孕育阶段 人类社会如何生存并发展下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心的中心课题。古代思 想家早就研究了许多经济问题和劳动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影响的劳动经 济思想。例如,西方最古老的《荷马史诗》,著名哲学家:色诺芬、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中国古代有管仲、商鞅、荀况、墨翟等。这一阶段的特点 是,劳动经济学说还包含在一般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学说中,还是这些学说的一部
4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方法的经济科学。包括统计学、会计 学、审计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经济系统论和经济信息论等。劳动经济 学与技术经济学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三)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劳动科学的关系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劳动科学体系。从与劳 动经济学的关系看,它主要有两个层次的科学组成:(1)与劳动经济学并列的劳动 科学;(2)属于劳动经济学分支的劳动科学。与劳动经济学并列的劳动科学主要有: 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劳动统计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卫生学等 等。劳动经济学同这些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些科学研究的领域,都涉及人的劳 动,都是以劳动作为研究中心的。但是,他们又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的具体研究 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也不同,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谁也不能代替 谁。 劳动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越来越丰富,体系越来越庞大,它自己已成为 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科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分支学科,比如劳动报酬学、劳动保护 学、劳动保险学等等。 二、 劳动经济学的作用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西方劳动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经济学对政府、企业、工人和普通公民的行为,都起着重要 的指导作用,因而这门学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是个非常有用的理论 工具。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指导作 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劳动经济学为充分合理利用社会劳动力提供有利的理论指导。 其次, 劳动经济学理论,可以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 产率提供理论依据。 再次, 劳动经济学原理,可以为劳动政策和劳动制度的制定及其改革提供坚 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说是随着人类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 的。它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 孕育阶段 人类社会如何生存并发展下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心的中心课题。古代思 想家早就研究了许多经济问题和劳动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影响的劳动经 济思想。例如,西方最古老的《荷马史诗》,著名哲学家:色诺芬、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中国古代有管仲、商鞅、荀况、墨翟等。这一阶段的特点 是,劳动经济学说还包含在一般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学说中,还是这些学说的一部
分或附属,不但不具有独立的形态,而且其内容也是分散的。 二、萌芽阶段 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劳动迅速扩大,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无论在范围上 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劳动经济学说就开始破土出芽,成为新兴的经 济学科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对劳 动经济理论的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基础理论范畴的研究 中,系统地奠定了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集 大成者,他研究的中心是分配理论,与其他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不同,他把工资理 论看作是整个分配理论的关键。他认为在商品的价值中,利润所占的份额,首先决 定于工资所占的份额,并且始终坚持工资由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决定的观点,并 在此基础上阐述工资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对社会劳动和劳动管理活动 作了全面的、大量的科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经济 思想和理论。 三、独立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由于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的独立化,关于劳动经济和管 理的理论学说也日益集中化和系统化,使之终于发展为独立的经济学科一劳动经 济学 西方劳动经济学主要受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影响。新古典学派研究的核 心始终是劳动力市场问题。在早期研究中,侧重于微观经济领域,侧重于研究劳 动力的需求;而在后期,由于后凯恩斯主流派思潮的介入,其侧重点逐步转到宏 观经济领域,转到对劳动运行全局的经济要素和对劳动力供给的硏究上。制度学 派则主要从劳资关系方面研究劳动经济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 产业大规模兴起,高质量劳动力供给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人力资本 学说由此应运而生,成为西方劳动经济学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创建于一战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把有计划的 社会劳动组织和企业劳动管理作为主要研究方面。50年代后期,尤其是80年代 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认识的深化,才逐步开始研究商品经济因素对劳 动经济活动的作用和影响。无论在苏联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经济理论都 有了新的发展,当时一些积极倡导改革的知名经济学家,在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 上作出了许多贡献。例如,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提出工资由劳动力市场决定,劳动 者有职业选择的自由。有“东欧经济改革首创人”之称的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认 为,选择职业和工作地点的自由,是社会主义经济必不可少的特征,并提出分权 式劳动决策理论。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 我国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当时这些问题大多被
5 分或附属,不但不具有独立的形态,而且其内容也是分散的。 二、 萌芽阶段 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劳动迅速扩大,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无论在范围上 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劳动经济学说就开始破土出芽,成为新兴的经 济学科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对劳 动经济理论的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基础理论范畴的研究 中,系统地奠定了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集 大成者,他研究的中心是分配理论,与其他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不同,他把工资理 论看作是整个分配理论的关键。他认为在商品的价值中,利润所占的份额,首先决 定于工资所占的份额,并且始终坚持工资由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决定的观点,并 在此基础上阐述工资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对社会劳动和劳动管理活动 作了全面的、大量的科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经济 思想和理论。 三、 独立发展阶段 20 世纪初期,由于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的独立化,关于劳动经济和管 理的理论学说也日益集中化和系统化,使之终于发展为独立的经济学科—劳动经 济学。 西方劳动经济学主要受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影响。新古典学派研究的核 心始终是劳动力市场问题。在早期研究中,侧重于微观经济领域,侧重于研究劳 动力的需求;而在后期,由于后凯恩斯主流派思潮的介入,其侧重点逐步转到宏 观经济领域,转到对劳动运行全局的经济要素和对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上。制度学 派则主要从劳资关系方面研究劳动经济现象。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 产业大规模兴起,高质量劳动力供给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人力资本 学说由此应运而生,成为西方劳动经济学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创建于一战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把有计划的 社会劳动组织和企业劳动管理作为主要研究方面。50 年代后期,尤其是 80 年代 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认识的深化,才逐步开始研究商品经济因素对劳 动经济活动的作用和影响。无论在苏联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经济理论都 有了新的发展,当时一些积极倡导改革的知名经济学家,在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 上作出了许多贡献。例如,波兰经济学家兰格提出工资由劳动力市场决定,劳动 者有职业选择的自由。有“东欧经济改革首创人”之称的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认 为,选择职业和工作地点的自由,是社会主义经济必不可少的特征,并提出分权 式劳动决策理论。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 我国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但当时这些问题大多被
纳入劳动社会学研究或劳动立法研究的范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建立劳动经济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经济学 科的基础理论建设有了重大的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劳动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为劳动关系的观点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其次,对劳动关系的全局性研究成为 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第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要素也都具有了商品性特征 第四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决定的。劳动关系是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有一般方 法,而且还必须有一些具体方法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必须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中好的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①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收集并分类相关的 事实资料 ②设定假设条件 ③提出理论假说 ④验证 2、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 题。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对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 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符合或实 现这些标准。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规范硏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 该是什么”的问题。 其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对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 政策服务。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社会调查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统计分析法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6 纳入劳动社会学研究或劳动立法研究的范围。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开始建立劳动经济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经济学 科的基础理论建设有了重大的发展。表现在 3 个方面:首先,劳动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为劳动关系的观点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其次,对劳动关系的全局性研究成为 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第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要素也都具有了商品性特征。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决定的。劳动关系是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有一般方 法,而且还必须有一些具体方法。 一、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必须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西方劳动经济学中好的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2) 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①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收集并分类相关的 事实资料。 ②设定假设条件 ③提出理论假说 ④验证 2、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 题。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对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 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符合或实 现这些标准。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 该是什么”的问题。 其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对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 政策服务。 二、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社会调查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统计分析法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市场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力市场可以极大地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和 合理配置,把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和环节中去,从而提髙整个经济 运行的效率与活力。 第一节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的几种涵义 劳动力概念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最常见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有三种涵义: 第一,人的劳动能力;第二,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 第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和。 劳动力三种涵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两种涵义是以第一种涵义为基础的。 二、劳动力的科学定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力定义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对这个定义,我们应该 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第二,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第三,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之内的能力 第四,劳动力是在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相关概念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有: (一)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和。人口包括一切 有劳动能力的人和无劳动能力的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增加了4050万人,增长3.2%。年 均增加80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63%。2005年底我国总 人口达到13.07亿人 (二)劳动适龄人口,指的是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人开始 具备劳动能力的年龄,叫劳动年龄的下限,最终开始丧失劳动能力的 年龄,是劳动年龄的上限。处于劳动能力上限和下限之间年龄的人口 即劳动适龄人口。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 长,到2020年劳动适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十五” 时期(2001-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 长1360万人。在劳动适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
7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概论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市场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力市场可以极大地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和 合理配置,把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和环节中去,从而提高整个经济 运行的效率与活力。 第一节 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一、 劳动力的几种涵义 劳动力概念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最常见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有三种涵义: 第一,人的劳动能力;第二,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 第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和。 劳动力三种涵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两种涵义是以第一种涵义为基础的。 二、 劳动力的科学定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力定义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对这个定义,我们应该 着重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第二,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第三,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之内的能力 第四,劳动力是在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三、 劳动力的相关概念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有: (一)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和。人口包括一切 有劳动能力的人和无劳动能力的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增加了4050万人,增长3.2%。年 均增加80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63%。2005年底我国总 人口达到13.07亿人。 (二)劳动适龄人口,指的是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人开始 具备劳动能力的年龄,叫劳动年龄的下限,最终开始丧失劳动能力的 年龄,是劳动年龄的上限。处于劳动能力上限和下限之间年龄的人口 即劳动适龄人口。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 长,到2020年劳动适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十五” 时期(2001—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 长1360万人。在劳动适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 再就业 (三)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拥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 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综合。包括劳动适龄人口中绝大部分可以参加劳 动和一小部分劳动适龄人口以外的可以参加劳动的人 劳动力资源,从内涵上讲,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劳动力资源从数量上看,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 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总体 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群 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条件 (四)劳动力,是指一个地区中,有劳动能力并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劳动力 和劳动力资源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五)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关系,四个概念在外延 上从大到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四者的关系如图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涵义与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目前理论界对劳动力市场内涵的理解仍存在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1)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按照市场规律对劳 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2)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买卖关 系的总和,是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3)劳动力市场是 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换的场所。(4)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 置的方式,是其内在机制和实现形式的统 这四种观点,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接近了对劳动力市场这一概念 的科学界定,但同时也稍显不足。 我们认为,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劳动力市场是 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其内 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等 等。从狭义上说,劳动力市场又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 交换的场所,同时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 成:一极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二极是使用劳动力的劳动者集体,主要是 企业。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出卖和购买
8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 再就业。 (三)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拥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 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综合。包括劳动适龄人口中绝大部分可以参加劳 动和一小部分劳动适龄人口以外的可以参加劳动的人。 劳动力资源,从内涵上讲,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劳动力资源从数量上看,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 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总体。 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群 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条件。 (四)劳动力,是指一个地区中,有劳动能力并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劳动力 和劳动力资源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五)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关系,四个概念在外延 上从大到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四者的关系如图: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一、 劳动力市场的涵义与特征 (一) 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目前理论界对劳动力市场内涵的理解仍存在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1)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按照市场规律对劳 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2)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买卖关 系的总和,是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3)劳动力市场是 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换的场所。(4)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 置的方式,是其内在机制和实现形式的统一。 这四种观点,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接近了对劳动力市场这一概念 的科学界定,但同时也稍显不足。 我们认为,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劳动力市场是 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其内 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等 等。从狭义上说,劳动力市场又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 交换的场所,同时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 成:一极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二极是使用劳动力的劳动者集体,主要是 企业。 (二)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出卖和购买
2、劳动者对劳动力具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即使通过市场发生支配权的 转移,劳动力也永远不能脱离劳动者而独立存在,其所有权永远属于 劳动者本身。 3、劳动力的价格不只是当时提供劳动的报酬,而且也包括劳动者人力投 资应获得的报酬。 4、劳动力受雇或出租的条件不仅是工资的多少,而且还有工作时间长短 工作环境好坏等其他因素。 5、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 工会、雇主团体和社会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和类型 (一)劳动力市场的构成 1、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方 2、用人单位,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方 3、工资,是劳动力交换的支付手段,在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4、劳动力市场机构,是劳动力供需之间洽谈、互相选择的场所,也是最直 接体现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形式。 (二)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1、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范围来划分 (1)区域劳动力市场 (2)产业劳动力市场 (3)职业劳动力市场 (4)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2、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来划分 (1)国家公务员市场 (2)经理市场 (3)专业技术人员市场 (4)普通劳动力市场 3、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划分 (1)有形市场 (2)无形市场 4、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1)完全竞争市场 (2)垄断市场 (3)不完全竞争市场 三、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9 2、劳动者对劳动力具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即使通过市场发生支配权的 转移,劳动力也永远不能脱离劳动者而独立存在,其所有权永远属于 劳动者本身。 3、劳动力的价格不只是当时提供劳动的报酬,而且也包括劳动者人力投 资应获得的报酬。 4、劳动力受雇或出租的条件不仅是工资的多少,而且还有工作时间长短、 工作环境好坏等其他因素。 5、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 工会、雇主团体和社会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二、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和类型 (一)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 1、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方。 2、用人单位,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方。 3、工资,是劳动力交换的支付手段,在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4、劳动力市场机构,是劳动力供需之间洽谈、互相选择的场所,也是最直 接体现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形式。 (二) 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1、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范围来划分 (1) 区域劳动力市场 (2) 产业劳动力市场 (3) 职业劳动力市场 (4)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2、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来划分 (1) 国家公务员市场 (2) 经理市场 (3) 专业技术人员市场 (4) 普通劳动力市场 3、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划分 (1) 有形市场 (2) 无形市场 4、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1) 完全竞争市场 (2) 垄断市场 (3)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三、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