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体会诗词曲各自的特色。 教学内容: 1、介绍元曲的有关知识 学习两首小令和一支套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生课下查阅有关元曲常识和马致远、关汉卿、睢景臣等大家的资料。 【双调】蟾宫曲·叹世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元曲的一般常识的介绍,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把握这首曲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和对这首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课下自查资料与课上总结结 合 四、教学过程 (一)关于元曲 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市民阶层对通俗文 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 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 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 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 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 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 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 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 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 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 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 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 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体会诗词曲各自的特色。 教学内容: 1、 介绍元曲的有关知识。 2、 学习两首小令和一支套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生课下查阅有关元曲常识和马致远、关汉卿、睢景臣等大家的资料。 【双调】蟾宫曲•叹世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元曲的一般常识的介绍,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把握这首曲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和对这首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课下自查资料与课上总结结 合。 四、教学过程: (一)关于元曲 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市民阶层对通俗文 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 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 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 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 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 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 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 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 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 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 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 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 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
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 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 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 《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 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 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 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 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 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 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 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 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 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 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 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 剧一百六十余部(本)。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 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 迴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 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 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 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 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 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 思等 总之,作为“一代之文学”,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 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 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二)关于马致远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 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其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语言优美,被誉为 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
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 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 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 《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 335 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 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 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 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 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 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 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 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 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 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 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 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 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 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 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 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 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 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 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 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 思等。 总之,作为“一代之文学”,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 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 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二)关于马致远 马致远( 1250 ? ---1321?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 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其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语言优美,被誉为 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
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 将的昏庸和无能 (三)解读文本 由学生朗读并讨论来解决文本的字面意思,并讨论把握这支曲所表达的思想感 理解关键:“梦说南柯”,“醉了由他” 历史事件:强秦灭亡项羽自刎刘邦兴汉韩信成败蒯通 装疯 明确: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 反感,表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态度。 【南吕】四块玉·别情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关汉卿。 2、体会这首曲的意境和曲中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对曲的意境和曲中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过程 关于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 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 家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被称为“十三世纪的莎 士比亚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 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 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 其中《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窦 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附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攀岀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 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 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 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 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
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 将的昏庸和无能。 (三)解读文本 由学生朗读并讨论来解决文本的字面意思,并讨论把握这支曲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理解关键:“梦说南柯”,“醉了由他”。 历史事件:强秦灭亡 项羽自刎 刘邦兴汉 韩信成败 蒯通 装疯 明确: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 反感,表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态度。 【南吕】四块玉•别情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关汉卿。 2、体会这首曲的意境和曲中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曲的意境和曲中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关于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 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析津志》: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 60 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8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 家”。 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被称为“十三世纪的莎 士比亚”。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 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 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 其中《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窦 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附: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 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 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 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 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
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 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 花路儿上走! (二)文本解读 1、鉴赏“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1)点明描写的时间和内容 (2)比较这句和欧阳修“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不同韵味。 (3)“一点”与“几时”对举的妙处。 2、鉴赏“凭栏袖拂杨花雪”:这一句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试描述之。 3、鉴赏“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溪又斜,山又遮”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 (2)体会“人去也”的深长意味 4、总结: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 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本曲 语言浅近如话,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读来韵味 悠长。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学目的 1结合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三、教学方法 自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 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 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 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 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 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二)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 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 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 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 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
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 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 花路儿上走! (二)文本解读 1、鉴赏“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1)点明描写的时间和内容。 (2)比较这句和欧阳修“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不同韵味。 (3)“一点”与“几时”对举的妙处。 2、鉴赏“凭栏袖拂杨花雪”:这一句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试描述之。 3、鉴赏“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溪又斜,山又遮”写出了怎样一种意境? (2)体会“人去也”的深长意味。 4、总结: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 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本曲 语言浅近如话,通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读来韵味 悠长。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一.教学目的: 1 结合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 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3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 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三、教学方法: 自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 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 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 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 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 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二)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 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 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 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 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
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 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酒酣,高 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 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还说:“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 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 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 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 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 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 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 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 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三)思路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只要有差使派下来 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这样 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车 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 不知道。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 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 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 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 种人的厌恶情绪 2第二部分: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 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 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 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 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这里也是按 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 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 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 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 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 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总 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
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 亲切的。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酒酣,高 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 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还说: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 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 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 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 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特别是在 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 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 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 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三) 思路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1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只要有差使派下来 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这样 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车 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 不知道。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 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 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 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 种人的厌恶情绪。 2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 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 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 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 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这里也是按 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 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 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 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 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 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总 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
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 的 3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写见驾。 在仪仗队过后,汉高祖出现了。这里三次称汉高祖为“那大汉”,真是 不敬得很,但也表现出这个农民到此时还没有弄清来的人是谁。看到众乡亲都向 他跪拜,而他只是欠欠身,十分高傲,并不尊重他们。突然抬头一看,这个农民 差点气死了,原来被人们被称作“车驾”、“鸾舆”的就是无赖刘三。这里呼应 了开头的疑问 第二层:写骂驾 情节至此也急转直下,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怒揭露和斥责, 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都数落了出来(见课文[二][一])。刘邦 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的人,不过刘邦还是一个 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 光也被抹掉了,“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这几句话把事情说 到了十分,真可谓淋漓尽致,不留余地。这样,又把刘邦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 来。在这个农民的眼里流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皇帝的公开税赋不过是流氓的敲 榨勒索。在[尾]中更逼进了一层,转向刘邦索债,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 中私准除”都可以。最后结尾“谁肯把你揪捉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 做汉高祖!”似乎刘邦是为了赖帐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其实,汉高祖是 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 出奇、有趣。这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四)探讨鉴赏 1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 有什么长处? 分析: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 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 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 揭露了最髙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由于使用 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2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 分析: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 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 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 子,则是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也有些文章把这组套曲分成两部分, 以刘邦出场为界,前四支曲子为一部分,描述刘邦下车前的种种景象:后四支曲 子,则是叙述刘邦下车后,农民对他的鄙视和揭露 3第一支曲子可以看作是序曲,为什么开首说:“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似乎人 人都受拖累,可结尾又说:“畅好是妆云大户”,前后是否有矛盾? 分析:起始一句“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就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
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 的。 3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 写见驾。 在仪仗队过后,汉高祖出现了。这里三次称汉高祖为“那大汉”,真是 不敬得很,但也表现出这个农民到此时还没有弄清来的人是谁。看到众乡亲都向 他跪拜,而他只是欠欠身,十分高傲,并不尊重他们。突然抬头一看,这个农民 差点气死了,原来被人们被称作“车驾”、“鸾舆”的就是无赖刘三。这里呼应 了开头的疑问。 第二层: 写骂驾。 情节至此也急转直下,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怒揭露和斥责, 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都数落了出来(见课文[二][一])。刘邦 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的人,不过刘邦还是一个 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 光也被抹掉了,“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这几句话把事情说 到了十分,真可谓淋漓尽致,不留余地。这样,又把刘邦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 来。在这个农民的眼里流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皇帝的公开税赋不过是流氓的敲 榨勒索。在[尾]中更逼进了一层,转向刘邦索债,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 中私准除”都可以。最后结尾“谁肯把你揪捉住?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 做汉高祖! ”似乎刘邦是为了赖帐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其实,汉高祖是 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 出奇、有趣。这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四)探讨鉴赏 1 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 有什么长处? 分析: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 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 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 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由于使用 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2 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 分析: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 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 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 子,则是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也有些文章把这组套曲分成两部分, 以刘邦出场为界,前四支曲子为一部分,描述刘邦下车前的种种景象;后四支曲 子,则是叙述刘邦下车后,农民对他的鄙视和揭露。 3 第一支曲子可以看作是序曲,为什么开首说:“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似乎人 人都受拖累,可结尾又说:“畅好是妆云大户”,前后是否有矛盾? 分析:起始一句“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就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
氛,社长亲自挨门挨户通知,这次支差,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得推脱,看来这 差使真是“不寻俗”。什么差使呢?都是劳务差使:缴纳喂牲口的草料,这草料 还必须除草根;支应服劳役的苦力。这种苦差使,村里的平民百姓没有一个能免 除。为的是什么呢?这时曲子才点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故乡” 活脱脱反应出普通老百姓的心情,谁知道是“车驾”,还是“銮舆”,反正我们 又得去应付那些苦力活了。 往下笔锋一转,贫苦百姓忙着支应苦役,那些有钱的富户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在 忙,不过不是作苦力,而是忙于场面上的应酬接待。你看那王乡老托了个盛献礼 物的盘子,赵忙郎抱着个献酒的葫芦。一个个戴着新洗刷的帽子,穿着刚浆过的 绸衫,呆呆地站在那儿准备接驾,心里争着要向上献媚,在庄户人看来真正是装 模作样 车驾还乡,全村都忙煞,只不过平民老百姓是为支应差役苦煞,大户人家是为邀 恩求宠急煞,目的完全不同。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 的悬殊,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地主的鄙视 这里要指出的是,“忙郎”在宋元时期是村童的通称,一般不分贫贱。“赵忙郎” 意即赵家的孩子,从曲子前后内容看,当是富户子弟。 4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 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分析: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 你看当瞎五留引着一帮不务正业的家伙,胡乱地吹笛擂鼓奏起乐来,宣告皇帝车 驾到达时。先来的是一彪仪仗队,引头的是彩旗队,许多面旗帜迎风舒展,有月 旗、日旗、飞虎旗、凤凰旗,还有蟋龙戏珠旗,各种图案,五颜六色,真让人目 不暇接。紧接着是一队兵器,有叉,有斧,有金瓜锤,有朝天,光彩耀眼,威 势逼人。再下来的是引道的鹅毛宫扇。最后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到了,驾车的一色 都是壮马,车上用黄色丝绸做成圆盖,车前八个大官导驾,车后跟着一群捧着皇 帝用物的内侍,还随着一群嫔妃宫女,真是好大的气派 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 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 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 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 跳舞的鸡;飞虎,他看了还觉得可笑;狗干吗要插上翅膀:而那象征帝皇的龙, 他觉得和蛇也没啥区别。那些光闪锃亮的武器,有些他是从来没看见过,只能拿 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去猜想,于是金瓜锤成了甜瓜苦瓜,朝天成了倒放的马鞍, 显得那么不伦不类。东西怪,人也怪,穿了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一个个板起面孔, 没有一点表情,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装模作样, 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 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 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5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 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分析: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车驾 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个农
氛,社长亲自挨门挨户通知,这次支差,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得推脱,看来这 差使真是“不寻俗”。什么差使呢?都是劳务差使:缴纳喂牲口的草料,这草料 还必须除草根;支应服劳役的苦力。这种苦差使,村里的平民百姓没有一个能免 除。为的是什么呢?这时曲子才点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故乡”。 活脱脱反应出普通老百姓的心情,谁知道是“车驾”,还是“銮舆”,反正我们 又得去应付那些苦力活了。 往下笔锋一转,贫苦百姓忙着支应苦役,那些有钱的富户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在 忙,不过不是作苦力,而是忙于场面上的应酬接待。你看那王乡老托了个盛献礼 物的盘子,赵忙郎抱着个献酒的葫芦。一个个戴着新洗刷的帽子,穿着刚浆过的 绸衫,呆呆地站在那儿准备接驾,心里争着要向上献媚,在庄户人看来真正是装 模作样。 车驾还乡,全村都忙煞,只不过平民老百姓是为支应差役苦煞,大户人家是为邀 恩求宠急煞,目的完全不同。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 的悬殊,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地主的鄙视。 这里要指出的是,“忙郎”在宋元时期是村童的通称,一般不分贫贱。“赵忙郎” 意即赵家的孩子,从曲子前后内容看,当是富户子弟。 4 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 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分析: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 你看当瞎五留引着一帮不务正业的家伙,胡乱地吹笛擂鼓奏起乐来,宣告皇帝车 驾到达时。先来的是一彪仪仗队,引头的是彩旗队,许多面旗帜迎风舒展,有月 旗、日旗、飞虎旗、凤凰旗,还有蟋龙戏珠旗,各种图案,五颜六色,真让人目 不暇接。紧接着是一队兵器,有叉,有斧,有金瓜锤,有朝天 ,光彩耀眼,威 势逼人。再下来的是引道的鹅毛宫扇。最后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到了,驾车的一色 都是壮马,车上用黄色丝绸做成圆盖,车前八个大官导驾,车后跟着一群捧着皇 帝用物的内侍,还随着一群嫔妃宫女,真是好大的气派。 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 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 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 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 跳舞的鸡;飞虎,他看了还觉得可笑;狗干吗要插上翅膀;而那象征帝皇的龙, 他觉得和蛇也没啥区别。那些光闪锃亮的武器,有些他是从来没看见过,只能拿 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去猜想,于是金瓜锤成了甜瓜苦瓜,朝天 成了倒放的马鞍, 显得那么不伦不类。东西怪,人也怪,穿了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一个个板起面孔, 没有一点表情,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装模作样。 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 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 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5 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 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分析: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车驾 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个农
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猜想一定是个了 不得的人要来了。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 场面,但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 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第五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 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 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这 是农民的口语,但是很真实,一年四季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第一眼是 看他长得壮实不壮实。)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 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 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句词好像 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求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6第六、七两支曲子是写刘邦的出身和经历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第六支曲子是写刘邦的出身。起首一句,直截了当指出:你本身姓刘,你 妻子本姓吕。什么皇帝、天子,什么汉高祖或其他尊号都瞒不了我。这样立刻就 给读者一种印象:“我”是个知根知底的人物,所说的事应该都是可信赖的 接着叙述了刘邦的身世,意在指出,你一家都是平民百姓,种过地,喂过牛,丈 人读过几卷书,但也只不过教个村学而己(有的文章把“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 书”,解释为“胸无点墨”。纯属臆测)。你和“我”没有什么两样,今天却大 耍威风,大摆架子,你昂首阔步,目中无人,我却得恭恭敬敬,下跪叩头,这怎 么能叫人不气恼。 除这层意思外,作者还有更深的含意。皇家史书记载,刘邦出生前,他母亲“梦 与神遇”,当他挥剑斩了白帝子后,就决定了他这个赤帝子必然将来要当皇帝的 命运。他出生后,上空总有祥云伴着他。这种非凡的出生就决定了他辉煌的前途。 岂止是刘邦,一切帝王登基后,那些曲意奉承的史家,总要编造出无数谎话来 意在说明这是天命。而雅景臣却敢于打破这种谎言,指出皇帝和平民百姓都是 样的,没有什么区别。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向皇权的一次挑战。 第七支曲子是叙述刘邦在村里的所作所为,着意在揭露刘邦的隐私(当然是皇帝 最忌讳的东西)。春采桑(这里的“采”,可理解为“借”,因为借桑叶得到主 人允许后,还要自己去采),冬借粟,其间零零星星借支的米麦数也数不清。说 是借,实质是拿,从来没见归还过。经手换田契(因为刘邦是亭长),却借机勒 索三秤麻,这不是无赖吗!说是还酒债,又乘机偷去几斛豆,真正是流氓!这些 不是“我”胡编乱造,都有帐本、借据可查。斩钉截铁的语句,使人深信不疑。 欠帐不还,还要我跪拜,怎不气破肚皮!一个被达官贵人捧入云端,至高无上的 人物,原来有着这么许多劣迹,剥开他虚假的神圣外衣,说到底,这皇帝还不如 个正直的平民百姓。对最高统治者进行这样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无情的斥责,表 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和胆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读者,皇帝并不是什么真命 天子,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甚至还不如老百姓。 7结尾一曲可以说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后三句:“白什么改了姓,更了 名,唤做汉高祖”,更是余味无穷。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 分析:汉高祖还乡,结尾结在向他要帐上,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结局。而且最后 三句意在指责他至今还想赖帐不还,更使人料想不到。但仔细想来,却又是合情
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猜想一定是个了 不得的人要来了。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 场面,但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 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第五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 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 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这 是农民的口语,但是很真实,一年四季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第一眼是 看他长得壮实不壮实。)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 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 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句词好像 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求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6 第六、七两支曲子是写刘邦的出身和经历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第六支曲子是写刘邦的出身。起首一句,直截了当指出:你本身姓刘,你 妻子本姓吕。什么皇帝、天子,什么汉高祖或其他尊号都瞒不了我。这样立刻就 给读者一种印象:“我”是个知根知底的人物,所说的事应该都是可信赖的。 接着叙述了刘邦的身世,意在指出,你一家都是平民百姓,种过地,喂过牛,丈 人读过几卷书,但也只不过教个村学而已(有的文章把“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 书”,解释为“胸无点墨”。纯属臆测)。你和“我”没有什么两样,今天却大 耍威风,大摆架子,你昂首阔步,目中无人,我却得恭恭敬敬,下跪叩头,这怎 么能叫人不气恼。 除这层意思外,作者还有更深的含意。皇家史书记载,刘邦出生前,他母亲“梦 与神遇”,当他挥剑斩了白帝子后,就决定了他这个赤帝子必然将来要当皇帝的 命运。他出生后,上空总有祥云伴着他。这种非凡的出生就决定了他辉煌的前途。 岂止是刘邦,一切帝王登基后,那些曲意奉承的史家,总要编造出无数谎话来, 意在说明这是天命。而雅景臣却敢于打破这种谎言,指出皇帝和平民百姓都是一 样的,没有什么区别。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向皇权的一次挑战。 第七支曲子是叙述刘邦在村里的所作所为,着意在揭露刘邦的隐私(当然是皇帝 最忌讳的东西)。春采桑(这里的“采”,可理解为“借”,因为借桑叶得到主 人允许后,还要自己去采),冬借粟,其间零零星星借支的米麦数也数不清。说 是借,实质是拿,从来没见归还过。经手换田契(因为刘邦是亭长),却借机勒 索三秤麻,这不是无赖吗!说是还酒债,又乘机偷去几斛豆,真正是流氓!这些 不是“我”胡编乱造,都有帐本、借据可查。斩钉截铁的语句,使人深信不疑。 欠帐不还,还要我跪拜,怎不气破肚皮!一个被达官贵人捧入云端,至高无上的 人物,原来有着这么许多劣迹,剥开他虚假的神圣外衣,说到底,这皇帝还不如 一个正直的平民百姓。对最高统治者进行这样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无情的斥责,表 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和胆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读者,皇帝并不是什么真命 天子,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甚至还不如老百姓。 7 结尾一曲可以说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后三句:“白什么改了姓,更了 名,唤做汉高祖”,更是余味无穷。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 分析:汉高祖还乡,结尾结在向他要帐上,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结局。而且最后 三句意在指责他至今还想赖帐不还,更使人料想不到。但仔细想来,却又是合情
合理的。 套曲起首写圣驾要来,因为刘邦做了皇帝,要避讳,村里人当然不能直呼其名, 只是恭恭敬敬地称髙祖皇帝。而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搞不清汉高祖是谁,还以 为是另外一位大人物。及至见面仔细辨认,才认出来这个高祖,原来就是刘三。 那刘三干吗要改名汉高祖呢?于是“我”从自己切身的遭遇出发,很自然地就会 认定改名是为了躲债赖帐。这是符合“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心理特征的,在 “我”的眼里,始终把刘邦看作是个流氓,作者也自始至终抓住刘邦的无赖行径 做文章,把其写成一个丑角(包括对仪仗队扭曲的描写,渲染了一个丑角登场的 气氛)。这样全套散曲尾首呼应,而且更加强了嘲讽和抨击的力量。 同时这结尾一曲,也最后完成对“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一方面明确表明欠 的债要还,而且提出了还债的具体办法,另一方面又故意揶揄刘邦,不想还债也 不要紧,谁又会揪住你不放呢?你尽管堂堂正正地叫刘三,干什么平白无故偷偷 改姓更名,“唤做汉高祖”(他并不了解“汉高祖”这个尊号和刘邦这个名字之 间的关系)。在老百姓看来改姓换名实在是不光彩的事。这样就充分表露了“我” 这个人物正直朴实,泼辣敢斗,同时又诙谐幽默。是个十分成功的喜剧人物。 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故意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一则是因为这个 尊号已为大家所熟悉,这里借用一下;二则活人为了赖债,竟然要用死人的尊号, 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也增加了喜剧的效果。 8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这些人物 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 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 象 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 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 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 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 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 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 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 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 散无赖的画像。 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 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9这篇套曲构思的新奇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 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 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 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改为由乡 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 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 象。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
合理的。 套曲起首写圣驾要来,因为刘邦做了皇帝,要避讳,村里人当然不能直呼其名, 只是恭恭敬敬地称高祖皇帝。而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搞不清汉高祖是谁,还以 为是另外一位大人物。及至见面仔细辨认,才认出来这个高祖,原来就是刘三。 那刘三干吗要改名汉高祖呢?于是“我”从自己切身的遭遇出发,很自然地就会 认定改名是为了躲债赖帐。这是符合“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心理特征的,在 “我”的眼里,始终把刘邦看作是个流氓,作者也自始至终抓住刘邦的无赖行径 做文章,把其写成一个丑角(包括对仪仗队扭曲的描写,渲染了一个丑角登场的 气氛)。这样全套散曲尾首呼应,而且更加强了嘲讽和抨击的力量。 同时这结尾一曲,也最后完成对“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一方面明确表明欠 的债要还,而且提出了还债的具体办法,另一方面又故意揶揄刘邦,不想还债也 不要紧,谁又会揪住你不放呢?你尽管堂堂正正地叫刘三,干什么平白无故偷偷 改姓更名,“唤做汉高祖”(他并不了解“汉高祖”这个尊号和刘邦这个名字之 间的关系)。在老百姓看来改姓换名实在是不光彩的事。这样就充分表露了“我” 这个人物正直朴实,泼辣敢斗,同时又诙谐幽默。是个十分成功的喜剧人物。 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故意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一则是因为这个 尊号已为大家所熟悉,这里借用一下;二则活人为了赖债,竟然要用死人的尊号, 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也增加了喜剧的效果。 8 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这些人物 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 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 象。 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 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 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 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 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 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 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 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 散无赖的画像。 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 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9 这篇套曲构思的新奇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 的新奇处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这一视角给作者的 描写和叙述带来许多方便,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 假如由作者直接叙述,那么“飞虎旗”怎么能说成“狗生双翅”呢?而改为由乡 民这一观察认识角度叙述就可以了。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 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 象。二是作者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
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 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 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 和流氓无赖。以上两个方面是该曲构思的新奇独特之处。 该曲在语言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分析: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通俗性是元曲的“本色”特征。凌 蒙初在《谭曲杂剖》中说:“自成一家言谓之‘本鱼’,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 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快意。”这里强调的是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该曲这 特点是很鲜明的。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二是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 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徐 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常言俗字,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本篇 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 诙谐感和轻松感。 11曲子的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分析:这篇套曲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曲 子中的乡民不仅不尊重刘邦,反而当众抖搂刘邦的丑事,使皇帝“原形”毕露, 否定了皇帝不是什么奉天承运、高贵得不可侵犯的圣人。曲子中的被嘲弄的皇帝 刘邦,只不过是作者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邦而表 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 12从这篇套曲看,散曲有些什么特点?散曲与诗词在语言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分析: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由多支 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 子连贯而成,如本篇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 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 是一韵到底。本篇也是如此。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 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 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 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 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之所以要求通 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这是从总 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的作者又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 概而论。宫调名,“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宫调” 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以“宫”声 为主的乐调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六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统称“宫调” “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 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如“叨叨令”属 “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 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 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五)小结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八支曲子分为三层意思: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
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 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 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 和流氓无赖。以上两个方面是该曲构思的新奇独特之处。 10.该曲在语言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分析:语言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通俗性。通俗性是元曲的“本色”特征。凌 蒙初在《谭曲杂剳》中说:“自成一家言谓之‘本鱼’,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 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快意。”这里强调的是通俗,要求人人都听得懂。该曲这一 特点是很鲜明的。全曲俗语、口语用得很多。二是趣味性。语言的趣味性表现在 用语很形象、描摹生动风趣。如“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徐 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常言俗字,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本篇 曲用常言俗字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水平,增添了曲子的民间性、通俗性,给读者以 诙谐感和轻松感。 11 曲子的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分析:这篇套曲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曲 子中的乡民不仅不尊重刘邦,反而当众抖搂刘邦的丑事,使皇帝“原形”毕露, 否定了皇帝不是什么奉天承运、高贵得不可侵犯的圣人。曲子中的被嘲弄的皇帝 刘邦,只不过是作者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邦而表 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 12 从这篇套曲看,散曲有些什么特点?散曲与诗词在语言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分析: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由多支 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 子连贯而成,如本篇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 8 支曲子组成。8 支曲子分属于“哨 遍”、“耍孩儿”、“煞”、“尾”4 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 是一韵到底。本篇也是如此。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 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 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 益,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 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之所以要求通 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这是从总 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的作者又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 一概而论。宫调名,“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宫调”, 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以“宫”声 为主的乐调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六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统称“宫调”。 “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 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如“叨叨令”属 “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 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 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五)小结: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八支曲子分为三层意思: 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