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李凭箜篌引》 课型:比较探究课文 授课时间:2013-9-25 作者:刘军 单位:滕州市至善中学 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李凭箜篌引》(1课时) 课前预习: 1.读熟诗歌。 2.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
课 题:《李凭箜篌引》 课 型:比较探究课文 授课时间:2013-9-25 作 者:刘军 单 位:滕州市至善中学 北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李凭箜篌引》 (1 课时) 课前预习: 1.读熟诗歌。 2.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髙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审美情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 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4、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5、用学过的手法表现乐曲《赛马》,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 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 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 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自主学习 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 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 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 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 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审美情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 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4、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5、用学过的手法表现乐曲《赛马》,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 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 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 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自主学习 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 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 做过 3 年奉礼郎,卒时仅 27 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 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 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 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23 根弦。 三、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纠错。 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3、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朗读的乐趣 4、风采展示,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赛 四、交流研讨 )、说一说,感意境之美。 1、要求:选取你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 (本题设计意图:李贺的诗是很难懂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明确: 例如:我喜欢“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诗的意境是: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 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又彷佛 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一一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 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 少女 2、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 曲箜篌曲,时而像芙蓉泣露,时而如香兰欢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 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温暖人间百姓,可以感动天上紫皇;一曲箜篌 曲,陶醉了女娲,陶醉了神妪,陶醉了老鱼,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吴刚,陶醉了 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载,至今依然弹奏在我们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 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议一议,明手法之妙
3、认识 “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 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 23 根弦。 三、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纠错。 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3、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朗读的乐趣。 4、风采展示,比一比,谁的朗读最精彩: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赛。 四、交流研讨。 (一)、说一说,感意境之美。 1、要求:选取你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 (本题设计意图:李贺的诗是很难懂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明确: 例如:我喜欢“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句诗的意境是: 那曲尽妙处的箜篌声,其凄婉动人,犹如一朵朵不胜寒风 而呜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忽而,乐曲又彷佛 想起了一阵阵欢愉的笑声,这大概是秋之骄子——那高雅不凡的幽兰吧?你看, 它笑得那么欣悦,那么美好,笑得张开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犹如嫣然含笑的 少女。 2、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 一曲箜篌曲,时而像芙蓉泣露,时而如香兰欢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 云,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温暖人间百姓,可以感动天上紫皇;一曲箜篌 曲,陶醉了女娲,陶醉了神妪,陶醉了老鱼,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吴刚,陶醉了 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载,至今依然弹奏在我们的心上。那么,作者是如何做 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议一议,明手法之妙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箜篌曲之美的? 明确:a.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b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c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 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异。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墓写声音之至文”, 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确: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直接描写,只 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李 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本身着墨不多,只有“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音乐,其余全为侧面烘托手法。 五、学一学,写乐曲之美。 听笛子独奏《赛马》,请大家试着用学过的手法把这段乐曲表现出来 六、各抒己见,盘点收获 七、布置作业 默写诗句。 2、把课上描摹声音的语段整理成篇 板书设计: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箜篌曲之美的? 明确:a.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b.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c.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 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异。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摹写声音之至文”, 这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确: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直接描写,只 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李 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音乐本身着墨不多,只有“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音乐,其余全为侧面烘托手法。 五、学一学,写乐曲之美。 听笛子独奏《赛马》,请大家试着用学过的手法把这段乐曲表现出来。 六、各抒己见,盘点收获。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诗句。 2、把课上描摹声音的语段整理成篇。 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 侧通浪 漫 烘夸主 托义 惊天地,泣鬼神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紧扣目标设计,“读熟诗句一理解诗意一分析写法一比较阅读”各环 节循序渐进,完成比较顺利。其中“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听到《赛马》全都 活跃起来,写作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这让我很惊喜 不足: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少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紧扣目标设计,“读熟诗句—理解诗意—分析写法—比较阅读” 各环 节循序渐进,完成比较顺利 。其中“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听到《赛马》全都 活跃起来,写作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这让我很惊喜。 2、不足: 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少了。 侧 面 烘 托 通 感 夸 张 浪 漫 主 义 李 凭 箜 篌 引 —————→ 惊 天 地 , 泣 鬼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