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字音(红色字) 缪贤纰缪绸缪睨广成传汤镬渑池盆瓿不 怿刎颈之交 、文学常识 (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五种体例本纪 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 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 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按 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这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 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 实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 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汉文学史纲》)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音(红色字) 缪贤 纰缪 绸缪 睨 广成传 汤镬 渑池 盆缻 不 怿 刎颈之交 二、文学常识 (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五种体例本纪 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 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 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按 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这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 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 实录。”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 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汉文学史纲》)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 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 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 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 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 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 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 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 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 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二十四史(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第一部是《史记》, 最后一部是《明史》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 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 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 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 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 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 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 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 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 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二十四史(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 ):第一部是《史记》, 最后一部是《明史》
(二)司马迁(约前145一约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 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 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 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闕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 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 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 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 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 匈奴的李陵辫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 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 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 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 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 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 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 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 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 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 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三、《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代背景 战国(前475或前403一前221)是一个兼并剧 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 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 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 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 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 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 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 (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 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 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 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三、《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代背景 战国(前475或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 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 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 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 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 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 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 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 (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 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 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 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四、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廉颇为赵将以勇气闻于诸侯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翻译。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四、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廉颇为赵将 以勇气闻于诸侯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翻译。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问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廉颇、蔺相如的?其内容 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比。 个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 个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人食客。 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问2: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介绍廉、蔺的身份和地位
问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廉颇、蔺相如的?其内容 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比。 一个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 一个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人食客。 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问2: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介绍廉、蔺的身份和地位
(二)、第二部分(第2—7段):完璧归赵。 1第一层(第2一3段)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宁许以负秦曲 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使人遗赵王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窃计欲亡走燕 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其势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归赵矣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城入赵而璧留秦
(二)、第二部分(第2-7段):完璧归赵。 1.第一层(第2-3段)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宁许以负秦曲 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 使人遗赵王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窃计欲亡走燕 而君幸于赵王 则幸得脱矣 大王亦幸赦臣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其势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归赵矣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城入赵而璧留秦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求人可使报秦者 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6)翻译。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求人可使报秦者 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6)翻译。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问1:概括这一层的内容。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 问2:这一层中,怎样刻画蔺相如的? 先由缪贤推荐介绍,从侧面表现他过人的见识。接着写 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 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表现其智谋和勇气
问1:概括这一层的内容。 写蔺相如奉璧出使。 问2:这一层中,怎样刻画蔺相如的? 先由缪贤推荐介绍,从侧面表现他过人的见识。接着写 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 以负秦曲 ”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表现其智谋和勇气
2第二层(第4一6段)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设九宾于廷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怒发上冲冠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 秦王恐其破璧舍相如广成传 乃使其从者衣褐 归璧于赵 间至赵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请指示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因持璧却立秦贪,负其强 逆强秦之欢 乃辞谢固请负约不偿城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引赵使者藺相如 臣请就汤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2.第二层(第4-6段)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设九宾于廷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怒发上冲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 秦王恐其破璧 舍相如广成传 乃使其从者衣褐 归璧于赵 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 (3)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请指示王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贪,负其强 逆强秦之欢 乃辞谢固请 决负约不偿城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引赵使者蔺相如 臣请就汤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