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标记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答案B 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比较强,应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我国已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结构 答案c 解析我国已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有三个子女的政策,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3.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草原兔种群数量的变化,c段表示该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 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时间 A.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 B.α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有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等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加 D.草原兔种群内的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含案 解析由于种群数量稳定后会在K值附近波动,故图中K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地草 原兔种群的K值为K1;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草原兔的食物短缺,故其种群数量持续下 降。 4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某一年种群 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2.5 0.5 0 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年份 A.2013年一2020年,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最后减少
第 1 章过关检测(B 卷)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标记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答案 B 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比较强,应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我国已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结构 答案 C 解析我国已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3.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草原兔种群数量的变化,c 段表示该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 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地草原兔种群的 K 值为 K1 B.a 段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有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等 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加 D.草原兔种群内的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答案 C 解析由于种群数量稳定后会在 K 值附近波动,故图中 K2 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此地草 原兔种群的 K 值为 K1;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草原兔的食物短缺,故其种群数量持续下 降。 4.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 λ=某一年种群 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013 年—2020 年,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最后减少
B.2013年一2020年.该种群数量在2020年后期达到最大值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嗒案c 解析已知=某一年种群数量/-年前种群数量。2013一2015年,=1;2016-2019年,>1;2020 年,=1。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然后保持不变,A、B两项错误。 由于缺少2020年以后的1值,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该图直 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项错误。 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 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g 甲 Ot1 12 13 【5时间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4时防治效果最佳 B.1一2,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3一5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答案D 解析4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防治害虫,A项错误。1一2,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 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3时甲种群密度最大,5时乙种群密度最大,C项错误。 3一5,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在减少,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数量在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项正确。 6某同学模拟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他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 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粒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A.取全部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 粒玉米种子数目→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种子→混合 均匀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玉米种子与黄粒玉米种子数目→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 →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玉米种子 与黄粒玉米种子数目→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 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粒玉米种子→随机 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玉米种子数→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 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答案B 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B.预测种群数量变动的依据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蚯蚓种群没有性别比例 D.种群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在一定范围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A项错误。预测 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依据主要是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错误。蚯蚓为雌雄同体的生物,因而没
B.2013 年—2020 年,该种群数量在 2020 年后期达到最大值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 C 解析已知 λ=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2013—2015 年,λ=1;2016—2019 年,λ>1;2020 年,λ=1。种群数量先不变,然后增大,在 2019 年达到最大值,然后保持不变,A、B 两项错误。 由于缺少 2020 年以后的 λ 值,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的环境容纳量,C 项正确。该图直 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 项错误。 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 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 t4 时防治效果最佳 B.t1—t2,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t3 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 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t3—t5 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答案 D 解析 t4 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防治害虫,A 项错误。t1—t2,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说 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项错误。t3 时甲种群密度最大,t5 时乙种群密度最大,C 项错误。 t3—t5,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 0,种群数量在减少,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数量在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 项正确。 6.某同学模拟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他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 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 50 粒白粒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 A.取全部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 50 粒白粒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 粒玉米种子数目→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 3~5 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 50 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 50 粒白粒玉米种子→混合 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玉米种子与黄粒玉米种子数目→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 →重复 3~5 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 50 粒白粒玉米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玉米种子 与黄粒玉米种子数目→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 3~5 次→计算每次 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 50 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 50 粒白粒玉米种子→随机 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玉米种子数→计算烧杯中黄粒玉米种子总数→重复 3~5 次→计 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答案 B 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B.预测种群数量变动的依据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蚯蚓种群没有性别比例 D.种群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答案 C 解析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在一定范围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A 项错误。预测 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依据主要是种群的年龄结构,B 项错误。蚯蚓为雌雄同体的生物,因而没
有性别比例,C项正确。种群的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 动,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项错误。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D 解析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 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 影响也较小。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E D K/2 B 012345678 时间/d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从C点开始 C.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形增长 答案C 解桐环境阻力从A点开始出现,A项错误。C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 快,因此应在C点之前防治害虫,B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增 长速率为0,C项正确。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才会呈“J”形增长D项错误。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50只灰仓鼠,将捕获的 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过一段时间,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灰色鼠,其中有上次标记 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 A.50只 B.200只 C.400只 D.100只 答案B 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W):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 体数,即N:50=52:13,=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200只。 11.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有性别比例,C 项正确。种群的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 动,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 项错误。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B.达到 K 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同一种群的 K 值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 D 解析达到 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 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 影响也较小。K 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 D 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从 C 点开始 C.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形增长 答案 C 解析环境阻力从 A 点开始出现,A 项错误。C 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 快,因此应在 C 点之前防治害虫,B 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会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增 长速率为 0,C 项正确。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才会呈“J”形增长,D 项错误。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 50 只灰仓鼠,将捕获的 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过一段时间,在同一地点捕获了 52 只灰色鼠,其中有上次标记 的个体 13 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 A.50 只 B.200 只 C.400 只 D.100 只 答案 B 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 体数,即 N∶50=52∶13,N=20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200 只。 11.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时间 时间 A B 兴 时间 时间 D 答案D 解析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 12.在高斯的实验中,大草履虫最后完全消失的原因不包括 A.食物缺乏 B.空间影响 C.被双小核草履虫分泌的物质杀死 D.溶解氧缺乏 答案C 1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植食性动物一某种野兔种群的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得到如 下图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1年种群数量(1-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 1.5 1 0.5 0 1 23 4 5 6时间/a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第3年末的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的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值 答案B 解析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一3年,入的数值接近1,说明该时间段 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项错误。在第4年初到第5年末,1开始时大于1,后来小于1,说明种群 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项正确。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入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 项错误。第5年中期,1开始小于1,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故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 最大值,D项错误。 1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 获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捕捉次数 麻雀/只 黄鹂/只 第一次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 42(其中有6只被标记)B6(其中有9只被标记) A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答案 D 解析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会围绕 K 值上下波动。 12.在高斯的实验中,大草履虫最后完全消失的原因不包括 ( ) A.食物缺乏 B.空间影响 C.被双小核草履虫分泌的物质杀死 D.溶解氧缺乏 答案 C 1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植食性动物——某种野兔种群的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得到如 下图所示的数量变化(λ)曲线,λ=t 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第 1 年至第 3 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B.在第 4 年初至第 5 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第 3 年末的种群数量与第 5 年中期的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 4 年末达到最大值 答案 B 解析 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 1—3 年,λ 的数值接近 1,说明该时间段 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 项错误。在第 4 年初到第 5 年末,λ 开始时大于 1,后来小于 1,说明种群 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 项正确。从第 3 年末到第 5 年中期,λ 一直大于 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 项错误。第 5 年中期,λ 开始小于 1,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故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 5 年中期达到 最大值,D 项错误。 1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 获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捉次数 麻雀/只 黄鹂/只 第一次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 42(其中有 6 只被标记) 36(其中有 9 只被标记) A.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 322 只,黄鹂大约有 172 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若被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答案D 解析若被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15.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连续观察7d的结果如下图 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01234567时间/d A.第3一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中λ=1 B.培养条件的恶化导致第5天后酵母菌的数量下降 C计数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 D.该探究活动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第3一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稳定,=1,A项正确。营养物质的减少 和代谢废物的增加导致第5天后酵母菌的数量下降,B项正确。计数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 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C项正确。该探究实验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 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D项错误。 16.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能 维持的最大值,B点时某种因素发生改变,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由K变为K。导致K 变为K的原因不可能是( K K 0 时间 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答案A 解析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竞争加剧,K值不可能增加,A项符合题意。该种 群的天敌大量迁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值增加,B项不符合题意。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 突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K值可能增加,C项不符合题意。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该新物 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K值可能增加,D项不符合题意。 17.假设在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右图中α、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0 时间 A.若空间充足,种群的数量增长如曲线α所示 B.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D.若被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答案 D 解析若被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15.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连续观察 7 d 的结果如下图 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第 3—5 天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中 λ=1 B.培养条件的恶化导致第 5 天后酵母菌的数量下降 C.计数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 D.该探究活动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 答案 D 解析由题图可知,第 3—5 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稳定,λ=1,A 项正确。营养物质的减少 和代谢废物的增加导致第 5 天后酵母菌的数量下降,B 项正确。计数前要摇匀再取样,否则计 数结果会偏小或偏大,C 项正确。该探究实验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 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D 项错误。 16.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 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能 维持的最大值,B 点时某种因素发生改变,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由 K1 变为 K2。导致 K1 变为 K2 的原因不可能是( ) 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答案 A 解析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竞争加剧,K 值不可能增加,A 项符合题意。该种 群的天敌大量迁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 值增加,B 项不符合题意。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 突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K 值可能增加,C 项不符合题意。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该新物 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K 值可能增加,D 项不符合题意。 17.假设在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右图中 a、b1、b2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空间充足,种群的数量增长如曲线 a 所示 B.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靥案c 解析曲线α为“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 的动态变化,A项错误。K2时,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 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越早防治越好B项错误。曲线b1所代表种群的K值大于曲线b 所代表种群的K值,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 骤变等,C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项 错误。 18.某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N,随时间的变化 趋势,结果如右图所示(图中N表示第1年的种群数量,N+1表示第t什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甲种群 乙种群 2l3 时间 A.甲种群在O一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一1段的种群数量呈“”形增长 C.在2时乙种群的种群数量最少 D.在3后甲种群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的原因 答案B 解析若N+1N=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N+1N1,种群数量增 加。由此可知,在O一3段,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项错误。乙种群在O一1 段,N+N>1且为固定值,说明乙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项正确。乙种群在3时种群数量最 少,因为12一3段,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C项错误。甲种群在3后,N+N>1且为固定值, 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项错误。 19.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C.标记重捕法不适于调查蜈蚣的种群密度 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解析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通常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因此调查蒲公英的种群数 量,不能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20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3.0 含20 ▲250r/min 1.0 ■200r/min ·150rmin 2 4 6 8 10 时间/h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激烈而生长缓慢 B.转速为250rmin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该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时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No'表示
C.若曲线 b1 变成曲线 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D.据曲线 b1 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曲线 a 为“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 的动态变化,A 项错误。K/2 时,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 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越早防治越好,B 项错误。曲线 b1 所代表种群的 K 值大于曲线 b2 所代表种群的 K 值,若曲线 b1 变成曲线 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 骤变等,C 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 项 错误。 18.某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Nt+1/Nt 随时间的变化 趋势,结果如右图所示(图中 Nt 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Nt+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 O—t3 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 O—t1 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在 t2 时乙种群的种群数量最少 D.在 t3 后甲种群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若 Nt+1/Nt=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 Nt+1/Nt1,种群数量增 加。由此可知,在 O—t3 段,甲种群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 项错误。乙种群在 O—t1 段,Nt+1/Nt>1 且为固定值,说明乙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 项正确。乙种群在 t3 时种群数量最 少,因为 t2—t3 段,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C 项错误。甲种群在 t3 后,Nt+1/Nt>1 且为固定值, 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 项错误。 19.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C.标记重捕法不适于调查蜈蚣的种群密度 D.将 M 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 n 只鹿中有 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 B 解析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通常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因此调查蒲公英的种群数 量,不能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20.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激烈而生长缓慢 B.转速为 250 r/min 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该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时应采用逐个计数法 D.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 Nt=N0λ t 表示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竞争较弱,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转速为250rmin 时,初期种群密度持续上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长放缓,故种群数量呈“S”形增 长,B项正确。该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时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逐个计数法C项错误。数 学模型N,=No'只适用于种群的“J”形增长,该培养过程中存在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 不断积累等问题,故不能用数学模型N=No'表示,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5分)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 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 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整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 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 了福寿螺的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 ”形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 法。 (3)研究发现,中华整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整进行生物防治实验,下图是放养中华 整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10 -△-对照 士一处理 △ 4 0 6 7 9月份 ① 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 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一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 是 ③实验结果证明: 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J样方 (3)①6月中旬一7月中旬②出生率基本为0(出生率非常低)③中华整控制福寿螺种群数 量的效果十分明显 22.(9分)竞争干扰假设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 取更多食物:群体警戒假设指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成员的 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 果如下图所示。 ☐成鹤☐幼鹤 60 00 35% 25 30% 0 8 10% 觅食 警戒 其他 行为 类型 图1 成鹤与幼鹤的研究结果
答案 B 解析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菌较少,种内竞争较弱,A 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转速为 250 r/min 时,初期种群密度持续上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长放缓,故种群数量呈“S”形增 长,B 项正确。该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时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逐个计数法,C 项错误。数 学模型 Nt=N0λ t 只适用于种群的“J”形增长,该培养过程中存在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 不断积累等问题,故不能用数学模型 Nt=N0λ t 表示,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 21.(15 分)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 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 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 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 了福寿螺的 。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 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 “ ”形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 法。 (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下图是放养中华 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 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 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 8—9 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 是 。 ③实验结果证明: 。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 月中旬—7 月中旬 ②出生率基本为 0(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 量的效果十分明显 22.(9 分)竞争干扰假设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 取更多食物;群体警戒假设指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成员的 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 果如下图所示。 图 1 成鹤与幼鹤的研究结果
■非集群型 口集群型 10600000 50% 45% 32% 28% 229%23% 0 10 0 觅食 警戒 其他行为 类型 图2白鹤非集群型与集群型的研究结果 (1)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 (填数 量特征)。 (2)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 (3)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千扰 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原因是 (4)为提高白鹤的种群密度,可以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从而 提高白鹤的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幼鹤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或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 更多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以提供足够的能量) (3)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觅食:同时,集群型 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上的时间减少 (4)环境容纳量(K值) 解析(1)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都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一数量特 征。(2)由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幼鹤 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但是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 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以提供足够能量。(3)由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 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千扰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 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觅食:同时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 增加,花费在警戒上的时间减少。(4)在鄙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 从而提高白鹤的环境容纳量,使得值增大,提高种群密度。 23.(14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和3种杂草(均为1 株),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 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口对照小区 80 6 皿低密度小区 图中密度小区 高密度小区 水稻 0 m 水花生 鸭舌草 狐尾草 福寿螺生物 -20 40 -60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 花生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 (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 替为以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图 2 白鹤非集群型与集群型的研究结果 (1)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 (填数 量特征)。 (2)据图 1 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 。 (3)据图 2 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 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原因是 。 (4)为提高白鹤的种群密度,可以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从而 提高白鹤的 。 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幼鹤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或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 更多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以提供足够的能量) (3)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觅食;同时,集群型 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上的时间减少 (4)环境容纳量(K 值) 解析 (1)白鹤从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鄱阳湖越冬,体现了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一数量特 征。(2)由图 1 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原因是幼鹤 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但是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 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以提供足够能量。(3)由图 2 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 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设和群体警戒假设分析,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 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觅食;同时,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 增加,花费在警戒上的时间减少。(4)在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营造更多适合白鹤生存的环境, 从而提高白鹤的环境容纳量,使得 K 值增大,提高种群密度。 23.(14 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 株/m2 )和 3 种杂草(均为 1 株/m2 ),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 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 花生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 (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 替为以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4)调查长爪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 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鼠的种群密度为只m2。捕获过 的长爪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估算值偏 9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2)大于S (3)次生狐尾草 (4)240大 解析1)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密度福寿螺引入不同小区后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的变化,故自 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 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 呈“S”形增长。(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由于各小区还存在各种生物,此后会进行次生 演替。由题图中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4)标记重捕法的计算 公式:种群数量W=(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0.5hm2样地上长爪鼠的种群 数量=(60×40)/20=120(只),所以样地上长爪鼠的种群密度=120/0.5=240(只hm)。因为捕获过 的长爪鼠难以再次被捕获,所以重捕标记数比实际偏小,因此估算值偏大。 24.(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 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内的溶液 装置编号 B D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无菌水mL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 0 温度/℃ 5 2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d,每天随机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2)观察值是血细胞计数板上若干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的处理方法是 (3)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 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大方格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 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mL。 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只计数相邻的两边上的酵母菌 (3)1×108 解桐()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避免因 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2)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只计数相邻 两边上的酵母菌。(3)计数时,如果使用25×16规格的计数室,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及 中央共5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计数,而整个计数板由400个小方格组成。则酵母 菌的密度为(80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个数/80)×400×10×稀释倍数 =20/80×400×104×102=1×108(个/mL)。 25.(6分)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4)调查长爪鼠的种群密度时,在 0.5 hm2 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 60 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 的 40 只中有 20 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鼠的种群密度为 只/hm2。捕获过 的长爪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估算值偏 。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2)大于 S (3)次生 狐尾草 (4)240 大 解析(1)本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密度福寿螺引入不同小区后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的变化,故自 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 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 呈“S”形增长。(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由于各小区还存在各种生物,此后会进行次生 演替。由题图中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4)标记重捕法的计算 公式:种群数量 N=(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0.5 hm2 样地上长爪鼠的种群 数量=(60×40)/20=120(只),所以样地上长爪鼠的种群密度=120/0.5=240(只/hm2 )。因为捕获过 的长爪鼠难以再次被捕获,所以重捕标记数比实际偏小,因此估算值偏大。 24.(6 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 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内的溶液 装置编号 A B C D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 7 d,每天随机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 (2)观察值是血细胞计数板上若干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的处理方法是 。 (3)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有 25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 16 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 100 倍后计数,发现大方格四个角及中央共 5 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 总数为 20 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mL。 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只计数相邻的两边上的酵母菌 (3)1×108 解析 (1)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避免因 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2)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只计数相邻 两边上的酵母菌。(3)计数时,如果使用 25×16 规格的计数室,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及 中央共 5 个中方格(80 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计数,而整个计数板由 400 个小方格组成。则酵母 菌的密度为(80 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 =20/80×400×104×102=1×108 (个/mL)。 25.(6 分)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E A 01 种群数量N (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 和空间特征。 (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 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 该方法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 (3)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1=N。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 点:乙曲线上F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N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答案1)数量特征 (2)样方随机取样 (3)C稳定型甲 解析由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1=N、N+1>N、N+1N,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 和空间特征。 (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 20 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 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 该方法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 。 (3)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t+1)之间的关系,直线 p 表示 Nt+1=Nt。甲曲线上 A、B、C 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 点;乙曲线上 F 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Nt 小于 a 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答案(1)数量特征 (2)样方 随机取样 (3)C 稳定型 甲 解析 由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 A、B、C 三点分别表示 Nt+1=Nt、Nt+1>Nt、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