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群落的结构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跟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记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D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而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根瘤菌 D.细菌和噬菌体 答案B 解析一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项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 项正确。豌豆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项错误。细菌和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项错 误。 3.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的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的特点,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 的光能 答案B 解析鸟类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相关,与光照强度无直接关系。 4.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土壤样品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客案D 解析鼠妇为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 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项错误。依据 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取热光源对其进行收集,C项错误。 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项错误。温带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生物, 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项错误。影响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影响动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项错误。 6.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 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第 1 节 群落的结构 课后· 基础巩固 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跟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记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 D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而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根瘤菌 D.细菌和噬菌体 答案 B 解析一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 项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 项正确。豌豆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 项错误。细菌和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 项错 误。 3.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的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的特点,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 的光能 答案 B 解析鸟类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相关,与光照强度无直接关系。 4.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土壤样品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答案 D 解析鼠妇为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 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项错误。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 项错误。依据 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取热光源对其进行收集,C 项错误。 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答案 D 解析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 项错误。温带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生物, 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 项错误。影响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影响动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 项错误。 6.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 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 底栖动 浮游动 动物/% 物/% 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b.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单养 0.43 0.23 0.01 0.33 鱼种2 混养 5.40 0.12 0.04 0.44 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 D.混合饲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答案A 解析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了其生活与栖息 的场所,故鱼种1、鱼种2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 没在植丛中,A项错误,B项正确。栖息与活动场所的相似,意味着两种鱼之间可能为竞争关 系,C项正确。由题表中的混养数据可知,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D项正确。 7.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乙种群 丙种群 甲种群 O 食物大小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甲与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的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 间竞争关系,A项正确。由于甲、丙之间的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 垂直结构层次,B项正确。生物之间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 物之间的共同进化,C项错误。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 项正确。 8.下表表示物种(AD)、种群和群落(I~V)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群落 Ⅲ A2 A3 B B2 B3 B4 C C C3 C4 D DI D Ds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 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的 是 (2)若Ⅲ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 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 现象,其意义在于 (3)若B;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B;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其鸣唱,并 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的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 出优点是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 动物/% 底栖动 物/% 浮游动 物/% 其他/% 鱼种 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 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 D.混合饲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答案 A 解析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了其生活与栖息 的场所,故鱼种 1、鱼种 2 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 1 多出没在池底,鱼种 2 多出 没在植丛中,A 项错误,B 项正确。栖息与活动场所的相似,意味着两种鱼之间可能为竞争关 系,C 项正确。由题表中的混养数据可知,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D 项正确。 7.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甲与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答案 C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的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种 间竞争关系,A 项正确。由于甲、丙之间的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一 垂直结构层次,B 项正确。生物之间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 物之间的共同进化,C 项错误。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 项正确。 8.下表表示物种(A~D)、种群和群落(Ⅰ~Ⅴ)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群落 Ⅰ Ⅱ Ⅲ Ⅳ Ⅴ A A1 A2 A3 A5 B B2 B3 B4 C C1 C3 C4 D D1 D3 D5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 ,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的 是 。 (2)若Ⅲ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 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 现象,其意义在于 。 (3)若 B3 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 B3 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其鸣唱,并 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的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 出优点是
答案(1)AⅢ(2)镶嵌(或镶嵌分布)分层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3) 无损伤、低干扰(答案合理即可) 9.下图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请回 答下列问题。 时间 时间O 时间 ① ③ (1)判断A~C3组生物对应的示意图。 A. B. C (2)出现图②现象的原因是」 (3)若3种种间关系中曲线b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α代表的生物有利的是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5)曲线a或b的变化属于 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曲线α和b代表的生物之间关系的 变化属于 (填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1)③②①(2)二者争夺相同的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当(3)②(4)先增加后减少,最 后趋于稳定(5)种群群落 解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曲线的波动近似 平行,对应图③,农作物与杂草是生存能力相当的两种生物,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对应图②:狐与 兔属于捕食关系,兔的波动变化在前,狐的波动变化在后,对应图①。(2)出现图②现象的原因 是二者争夺相同的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当。(3)图①表示捕食关系,曲线b代表的生物死亡对 曲线α代表的生物(捕食者)不利;图②表示种间竞争关系,曲线b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a代 表的生物有利;图③表示互利共生关系,曲线b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α代表的生物不利。 (4)若狐死亡,短时间内,将有利于兔的增长,但受食物、空间等的限制,种内竞争会加剧,又会导 致兔的数量下降,最后趋于稳定。(⑤)种内关系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间关系属于群 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拓展提高 1.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M 摄取食物的种类 A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d越大,M与N之间的竞争越弱 D.当M呈“S”形增长达到K值时,会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答案 解析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可能竞争生存空间等,A项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 物种类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项错误。越大,说明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越少,竞 争越弱,C项正确。当M呈“S”形增长达到K值时,由于二者有不同的食物种类,M生物不可 能将N生物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项错误。 2.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的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 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答案(1)A Ⅲ (2)镶嵌(或镶嵌分布) 分层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 无损伤、低干扰(答案合理即可) 9.下图为 3 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请回 答下列问题。 (1)判断 A~C 3 组生物对应的示意图。 A. ,B. ,C. 。 (2)出现图②现象的原因是 。 (3)若 3 种种间关系中曲线 b 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 a 代表的生物有利的是 。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5)曲线 a 或 b 的变化属于 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曲线 a 和 b 代表的生物之间关系的 变化属于 (填“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1)③ ② ① (2)二者争夺相同的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当 (3)② (4)先增加后减少,最 后趋于稳定 (5)种群 群落 解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曲线的波动近似 平行,对应图③;农作物与杂草是生存能力相当的两种生物,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对应图②;狐与 兔属于捕食关系,兔的波动变化在前,狐的波动变化在后,对应图①。(2)出现图②现象的原因 是二者争夺相同的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当。(3)图①表示捕食关系,曲线 b 代表的生物死亡对 曲线 a 代表的生物(捕食者)不利;图②表示种间竞争关系,曲线 b 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 a 代 表的生物有利;图③表示互利共生关系,曲线 b 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 a 代表的生物不利。 (4)若狐死亡,短时间内,将有利于兔的增长,但受食物、空间等的限制,种内竞争会加剧,又会导 致兔的数量下降,最后趋于稳定。(5)种内关系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间关系属于群 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拓展提高 1.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 B.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d 越大,M 与 N 之间的竞争越弱 D.当 M 呈“S”形增长达到 K 值时,会将 N 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答案 C 解析当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之间可能竞争生存空间等,A 项错误。b 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 物种类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 项错误。d 越大,说明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越少,竞 争越弱,C 项正确。当 M 呈“S” 形增长达到 K 值时,由于二者有不同的食物种类, M 生物不可 能将 N 生物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 项错误。 2.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的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 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枯落物层 0-5cm 5-10 i☑- 题☑林窗 10-15cm 口林下 0 10 20 30 40 土壤动物种类数种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的士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是否相同。 3.下图为某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淡水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图示,多边形的 宽度为浮游动物在池塘不同深度的相对个体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0 日出 日落 10 204 24:004:00 8:00 12:0016:0020:0024:00 子夜 正午 子夜 A.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影响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因素可能有温度和溶氧量 C.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群落 D.该池塘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种间竞争等 含案 解桐由题图可知,浮游动物在池塘的不同深度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项正确。 在子夜(黑暗环境中),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较浅的位置,正午时光的穿透性强,温度高,浮游动 物分布在较深的位置,由此推测浮游动物的移动可能与温度和溶氧量有关,B项正确。群落由 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除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外,还包括池塘中的其他生物,C项错误。浮 游动物有多种,大多以浮游植物为食,故该池塘群落中存在捕食、种间竞争等种间关系,D项 正确。 4.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M的爆发,改成条带状 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M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下列解释不 合理的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M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M C.乙的出现使害虫M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M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M的爆发受 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M,A、B两项合理。作物乙生长良好,乙的 出现使害虫M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但乙与害虫M之间不是相互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C项合 理D项不合理。 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 列问题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的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图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是否相同。 3.下图为某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淡水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图示,多边形的 宽度为浮游动物在池塘不同深度的相对个体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影响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因素可能有温度和溶氧量 C.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群落 D.该池塘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种间竞争等 答案 C 解析由题图可知,浮游动物在池塘的不同深度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 项正确。 在子夜(黑暗环境中),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较浅的位置,正午时光的穿透性强,温度高,浮游动 物分布在较深的位置,由此推测浮游动物的移动可能与温度和溶氧量有关,B 项正确。群落由 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除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外,还包括池塘中的其他生物,C 项错误。浮 游动物有多种,大多以浮游植物为食,故该池塘群落中存在捕食、种间竞争等种间关系,D 项 正确。 4.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M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 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M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下列解释不 合理的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M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M C.乙的出现使害虫 M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M 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 D 解析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 M 的爆发受 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M,A、B 两项合理。作物乙生长良好,乙的 出现使害虫 M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但乙与害虫 M 之间不是相互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C 项合 理,D 项不合理。 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 列问题
(1)跳虫和甲螨的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用吸虫器等 进行采集。 (2)若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 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吸气 吸 吸 吸气 -纱布 纱布 布 纱布 干燥的 湿润的 鹭棉花 棉花 水 酒精 吸虫器A 吸虫器B 吸虫器C 吸虫器D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 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答案1)较强微小 (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的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 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种间竞争捕食 挑战创新 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 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 0.1 0.5 1.0 2.0 4.0 流的距离/km 动物类 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 365 665 750 1983 2490 总数/个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 而且身体 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 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 论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 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平均英 每个荚果中的平 果数/株 均种子数粒 20 8.3 6.0 40 6.8 5.9 60 3.9 5.2 80 2.7 5.9 100 2.1 5.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 因: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强微小取样器(2)越远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竞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 荚果数就少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1)跳虫和甲螨的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用吸虫器等 进行采集。 (2)若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 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 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 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的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 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种间竞争 捕食 挑战创新 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 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 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 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 总数/个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 ,而且身体 ,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 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 论: 。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 5 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 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平均荚 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平 均种子数/粒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 因: 。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强 微小 取样器 (2)越远 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竞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 荚果数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解析()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 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由题表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 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越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大豆可 利用的资源就越少,所结荚果数就越少。分析表中数据还可以发现,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英 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 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由题表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 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越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大豆可 利用的资源就越少,所结荚果数就越少。分析表中数据还可以发现,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 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