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分 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从提供人体能量的角度看,水不是一种营养 物质,但若从人体生存的角度看,水不仅是最大量、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 水分在食品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构成食品质量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食 品在贮藏、流通中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食品中的水分是构成食品食用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鲜活食品,尤其是 蔬菜水果,含水量大,细胞饱满而且膨压大,产品具有脆硬的“齿感”;而且许 多呈味物质是可溶性的,它们溶解在大量汁液中,使产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风味 品质。食品中水分含量的高低会影响食品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粘度、软 硬度等,从而影响食用时的口感、冷热感和咀嚼感等。食品的含水量还会影响食 品的形状、色泽、光泽和香气,不仅会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且会影响食用者的 心理作用和条件反射,是组成食品风味的一个方面。 食品的水分含量,尤其是水分活度,直接影响食品的耐藏性。水分对食品微 生物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较高的水分含量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易造成 食品的腐败变质;水分还与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变化、风味物质的变化以及外观形 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的变性、脂肪的氧化酸败、淀粉的老化、维生 素的损失;香气物质的挥发;色素的分解、褐变反应、粘度的改变等都与水分相 关,水分是影响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食品加工中水分的变化也会对加工品的稳 定性、结构质地产生较大的影响。食品加工中往往会针对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 的方法造成食品中水分的变化,如通过干燥、利用高糖度和高盐度使食品中的水 分除去或被结合,从而有效地抑制化学变化和微生物的作用,延长食品的保藏期 和货架期。 研究水和食品的关系是食品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水的基本性质 (一) (一) 水的结构 每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靠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其中原子的 排列使水分子具有极性,这种分子的极性使水分子间产生吸引力;同时,水分子 之间在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能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力,这种氢键作用力比一般的 共价键作用力要小得多,但比分子间由极性等其他原因造成的作用力要大。水分 子在三维空间内形成多重氢键键合,使分子间存在很大的吸引力,从而促使水分 子之间的缔合作用,形成较大的分子聚集体——缔合分子。无论是在固态、液态 或是气态,大多数水分子一般都以不同聚集度的缔合分子形式存在。 液态水中大多数水分子不以单分子状态存在,而是以若干个水分子缔合的形 式存在,可表示成[(H2O)n]。缔合分子中的极性静电引力和氢键作用力的能量 特点决定了缔合体的结构是不稳定的,而且缔合体中包含的水分子单体的数目也 不尽相同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一定条件下,不同的缔合体之间通过水分子的得 失处于动态平衡。 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其中每个水分子以氢键缔合另外 4 个水 分子形成四面体结构,这 4 个水分子位于四面体的顶点,四面体中每个水分子都 参与形成另外的四面体,这样无数个四面体形成了庞大的非紧密堆积的冰晶体。 (二) (二) 水的基本性质 1.水的密度 水在 4℃时密度最大,当温度升高和降低时,水的体积膨胀
第一节 水分 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从提供人体能量的角度看,水不是一种营养 物质,但若从人体生存的角度看,水不仅是最大量、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营养物质。 水分在食品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构成食品质量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食 品在贮藏、流通中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食品中的水分是构成食品食用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鲜活食品,尤其是 蔬菜水果,含水量大,细胞饱满而且膨压大,产品具有脆硬的“齿感”;而且许 多呈味物质是可溶性的,它们溶解在大量汁液中,使产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风味 品质。食品中水分含量的高低会影响食品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粘度、软 硬度等,从而影响食用时的口感、冷热感和咀嚼感等。食品的含水量还会影响食 品的形状、色泽、光泽和香气,不仅会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且会影响食用者的 心理作用和条件反射,是组成食品风味的一个方面。 食品的水分含量,尤其是水分活度,直接影响食品的耐藏性。水分对食品微 生物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较高的水分含量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易造成 食品的腐败变质;水分还与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变化、风味物质的变化以及外观形 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质的变性、脂肪的氧化酸败、淀粉的老化、维生 素的损失;香气物质的挥发;色素的分解、褐变反应、粘度的改变等都与水分相 关,水分是影响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食品加工中水分的变化也会对加工品的稳 定性、结构质地产生较大的影响。食品加工中往往会针对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 的方法造成食品中水分的变化,如通过干燥、利用高糖度和高盐度使食品中的水 分除去或被结合,从而有效地抑制化学变化和微生物的作用,延长食品的保藏期 和货架期。 研究水和食品的关系是食品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水的基本性质 (一) (一) 水的结构 每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靠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其中原子的 排列使水分子具有极性,这种分子的极性使水分子间产生吸引力;同时,水分子 之间在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能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力,这种氢键作用力比一般的 共价键作用力要小得多,但比分子间由极性等其他原因造成的作用力要大。水分 子在三维空间内形成多重氢键键合,使分子间存在很大的吸引力,从而促使水分 子之间的缔合作用,形成较大的分子聚集体——缔合分子。无论是在固态、液态 或是气态,大多数水分子一般都以不同聚集度的缔合分子形式存在。 液态水中大多数水分子不以单分子状态存在,而是以若干个水分子缔合的形 式存在,可表示成[(H2O)n]。缔合分子中的极性静电引力和氢键作用力的能量 特点决定了缔合体的结构是不稳定的,而且缔合体中包含的水分子单体的数目也 不尽相同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一定条件下,不同的缔合体之间通过水分子的得 失处于动态平衡。 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其中每个水分子以氢键缔合另外 4 个水 分子形成四面体结构,这 4 个水分子位于四面体的顶点,四面体中每个水分子都 参与形成另外的四面体,这样无数个四面体形成了庞大的非紧密堆积的冰晶体。 (二) (二) 水的基本性质 1.水的密度 水在 4℃时密度最大,当温度升高和降低时,水的体积膨胀
而密度变小。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变化影响了缔合水分子中氢键的结合 程度,从而改变了邻近水分子间的距离以及水分子的结合数,同时改变了水缔合 体的大小,引起水密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水缔合体的移动性。在速冻食品的生 产和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 2.水的沸点和熔点 与结构相似的物质比较,水的沸点和熔点都相当高。 水的沸点随压力的增大而升高,在减压的情况下,水的沸点降低,这一性质特点 在食品加工中均有应用。在食品生产中利用高压可获得较高的蒸汽温度,不仅可 以使不易煮熟的食品物料迅速煮熟,同时利用高温可以起到杀菌作用;在浓缩食 品物料时,为了较好地保存食品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往往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进 行,采用适当的真空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常压下水的熔点(冰点)是 0 ℃。但纯水在 0 ℃时并不马上结冰,通常先 被冷却成过冷状态,只有当温度降低到开始出现稳定的晶核时,或在振动的促进 下会立即向冰晶体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放出相变潜热使温度回升到 0 ℃。开始 出现稳定晶核时的温度叫过冷温度。如果外加晶核,则不必达到过冷温度就能结 冰。晶核少时由于冰晶主要围绕有限的晶核长大,因而生成的冰晶较粗大;晶核 多时生成的冰晶较小。食品冻藏时提倡速冻,可以生成较小的冰晶颗粒,减小冰 晶形成对食品结构质地的破坏,冻结时间的缩短也有利于更好地限制微生物的活 动,这些都有利于保持较好的食品品质。 当水中溶有溶质时,水的沸点升高、冰点降低。 3.水的比热 水中缔合分子的存在,需要额外的能量来破坏其中的氢键结 合力,因此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点也使水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使水温不易受 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4.水的介电常数(促进电解质电离的能力) 促使电解质电离的能力在化 学上可以用介电常数来量化。某种物质的介电常数越高,其促进电解质电离的能 力也越强。20 ℃时水的介电常数为 80.36,而大多数生物体干物质的介电常数 为 2.2~4.0,物质中含水量增加时,其介电常数将明显增大。由于水的介电常数 较大,因此能促进电解质的电离。 5.作为溶剂的性质 水不仅能溶解离子型化合物,许多非离子型的有机化 合物也可与水形成氢键而溶于水中,例如醇类、醛类、酮类以及食品中的营养成 分蛋白质、糖类等;某些不溶于水的蛋白质以及脂肪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分散在 水中能形成乳浊液或胶体溶液,一定条件下这种乳浊液能稳定存在。比如牛奶中 的乳脂经均质后形成稳定的乳浊液,不易离析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冰淇淋就是以 脂分散于水中形成的乳化态为主体的食品。 二、食品中水分的性质 各种食品都是多成分体系,它们的含水量可能各不相同,但其中水分与非水 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使食品中的水分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性质也不尽相同,对食品 的耐藏性、加工特性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区分食品中不同形式的水分是很有 必要的。 (一)自由水和结合水 食品中的水分以各种不同的状态存在,有的学者将其分为自由态、水合态、 胶体吸润态、表面吸附态等,也有的学者称之为构成水、邻近水、多层水和体相 水等。在食品界还普遍流行着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这一区分在实际应用时也 较为方便
而密度变小。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的变化影响了缔合水分子中氢键的结合 程度,从而改变了邻近水分子间的距离以及水分子的结合数,同时改变了水缔合 体的大小,引起水密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水缔合体的移动性。在速冻食品的生 产和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 2.水的沸点和熔点 与结构相似的物质比较,水的沸点和熔点都相当高。 水的沸点随压力的增大而升高,在减压的情况下,水的沸点降低,这一性质特点 在食品加工中均有应用。在食品生产中利用高压可获得较高的蒸汽温度,不仅可 以使不易煮熟的食品物料迅速煮熟,同时利用高温可以起到杀菌作用;在浓缩食 品物料时,为了较好地保存食品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往往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进 行,采用适当的真空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常压下水的熔点(冰点)是 0 ℃。但纯水在 0 ℃时并不马上结冰,通常先 被冷却成过冷状态,只有当温度降低到开始出现稳定的晶核时,或在振动的促进 下会立即向冰晶体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放出相变潜热使温度回升到 0 ℃。开始 出现稳定晶核时的温度叫过冷温度。如果外加晶核,则不必达到过冷温度就能结 冰。晶核少时由于冰晶主要围绕有限的晶核长大,因而生成的冰晶较粗大;晶核 多时生成的冰晶较小。食品冻藏时提倡速冻,可以生成较小的冰晶颗粒,减小冰 晶形成对食品结构质地的破坏,冻结时间的缩短也有利于更好地限制微生物的活 动,这些都有利于保持较好的食品品质。 当水中溶有溶质时,水的沸点升高、冰点降低。 3.水的比热 水中缔合分子的存在,需要额外的能量来破坏其中的氢键结 合力,因此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点也使水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使水温不易受 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4.水的介电常数(促进电解质电离的能力) 促使电解质电离的能力在化 学上可以用介电常数来量化。某种物质的介电常数越高,其促进电解质电离的能 力也越强。20 ℃时水的介电常数为 80.36,而大多数生物体干物质的介电常数 为 2.2~4.0,物质中含水量增加时,其介电常数将明显增大。由于水的介电常数 较大,因此能促进电解质的电离。 5.作为溶剂的性质 水不仅能溶解离子型化合物,许多非离子型的有机化 合物也可与水形成氢键而溶于水中,例如醇类、醛类、酮类以及食品中的营养成 分蛋白质、糖类等;某些不溶于水的蛋白质以及脂肪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分散在 水中能形成乳浊液或胶体溶液,一定条件下这种乳浊液能稳定存在。比如牛奶中 的乳脂经均质后形成稳定的乳浊液,不易离析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冰淇淋就是以 脂分散于水中形成的乳化态为主体的食品。 二、食品中水分的性质 各种食品都是多成分体系,它们的含水量可能各不相同,但其中水分与非水 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使食品中的水分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性质也不尽相同,对食品 的耐藏性、加工特性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区分食品中不同形式的水分是很有 必要的。 (一)自由水和结合水 食品中的水分以各种不同的状态存在,有的学者将其分为自由态、水合态、 胶体吸润态、表面吸附态等,也有的学者称之为构成水、邻近水、多层水和体相 水等。在食品界还普遍流行着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这一区分在实际应用时也 较为方便
自由水也称游离水,借助毛细管作用力存在于细胞间隙、细胞液中以及制成 食品的结构组织中。自由水具有普通水的性质,容易结冰、可作溶剂,与一般的 水无本质的区别,在食品中自由水会因蒸发而减少,也会因吸湿而增加,利用加 热的方法容易把它从食品中分离出来;它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有重要的关系,因而直接影响食品的保藏性,食品是否被微生物感染,并不决定 于食品中水分的总含量,而仅决定于食品中自由水的含量。 结合水也称束缚水,是指与食品中一些化合物的活性基团以氢键等形式结合 的水。这种水往往是与食品中的蛋白质、淀粉、果胶物质、纤维素等成分相结合 的,但这些有机高分子物质的不同基团与水形成的氢键作用力有所不同,一般蛋 白质分子中的氨基、羧基和果胶物质中未酯化的羧基与水形成的氢键作用力大, 结合得比较牢固,称为单分子层结合水;蛋白质中的酰胺基、淀粉、果胶物质、 纤维素等分子中的羟基与水形成的氢键作用力较小,不牢固,称为半结合水或多 分子层结合水。结合水的性质与自由水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中结合水的量与有机大分子极性基团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 据测定,每 100 g 蛋白质可结合的水分平均高达 50 g、每 100 g 淀粉的持水能 力在 30~40 g 之间。 2.由于结合水被结合着,不易蒸发,所以其蒸气压比同温下普通水的蒸气 压低,因此结合水的沸点高于普通水,一般加热手段不能将其从食品分离出来; 而结合水的冰点低于普通水,使其不易结冰,甚至环境温度低于-20 ℃时还不结 冰,冰点可下降至-40 ℃,由于这一性质,使含水量很低的植物的种子和微生物 的孢子(几乎只含结合水)能在很低的温度下保持生命力,而多汁的果蔬、肉类 等组织,因含大量的自由水,在冰冻时细胞结构易被冰晶破坏,解冻时组织容易 崩溃。 3.结合水不起溶剂的作用,也不能被微生物利用;一般加热操作不易去除 结合水,所以在食品干燥操作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结合水被去除。 4.结合水对食品的风味起着重大的作用。不易去除的结合水如果被强行与 食品分离时,往往使食品的风味质量造成很大的改变。 从严格意义上说,食品的水分都是被结合着的,只是结合程度不同而已,因 此,自由水与结合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一般认为自由水是以物理吸附力与 食品结合,而束缚水是以化学力与食品结合,两者合称为食品中的含水量,可以 干基表示或湿基表示,通常以质量分数来表示。 (二)平衡水分 食品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的,食品中的水分会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 变化,所以食品的含水量必须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才有意义。 食品中所含水分具有一定的蒸气压,外界空气中的水分也有一定的蒸气压, 根据热力学原理,只有当两者相等时,水分才能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没有 宏观上的转移。如果两者的水蒸气压不相等,也即不处于平衡状态,那么食品的 水分就会通过释放或吸收来达到与外界空气的平衡。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当食品内部的水蒸气压与外界空气的水蒸气压达到平衡时,食品中的水分含量保 持一定的数值,即食品的平衡水分含量。 三、水分活度 (一)水分活度的概念 食品中的水分或多或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被束缚的程度越大,水形成
自由水也称游离水,借助毛细管作用力存在于细胞间隙、细胞液中以及制成 食品的结构组织中。自由水具有普通水的性质,容易结冰、可作溶剂,与一般的 水无本质的区别,在食品中自由水会因蒸发而减少,也会因吸湿而增加,利用加 热的方法容易把它从食品中分离出来;它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与食品的腐败变质 有重要的关系,因而直接影响食品的保藏性,食品是否被微生物感染,并不决定 于食品中水分的总含量,而仅决定于食品中自由水的含量。 结合水也称束缚水,是指与食品中一些化合物的活性基团以氢键等形式结合 的水。这种水往往是与食品中的蛋白质、淀粉、果胶物质、纤维素等成分相结合 的,但这些有机高分子物质的不同基团与水形成的氢键作用力有所不同,一般蛋 白质分子中的氨基、羧基和果胶物质中未酯化的羧基与水形成的氢键作用力大, 结合得比较牢固,称为单分子层结合水;蛋白质中的酰胺基、淀粉、果胶物质、 纤维素等分子中的羟基与水形成的氢键作用力较小,不牢固,称为半结合水或多 分子层结合水。结合水的性质与自由水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中结合水的量与有机大分子极性基团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 据测定,每 100 g 蛋白质可结合的水分平均高达 50 g、每 100 g 淀粉的持水能 力在 30~40 g 之间。 2.由于结合水被结合着,不易蒸发,所以其蒸气压比同温下普通水的蒸气 压低,因此结合水的沸点高于普通水,一般加热手段不能将其从食品分离出来; 而结合水的冰点低于普通水,使其不易结冰,甚至环境温度低于-20 ℃时还不结 冰,冰点可下降至-40 ℃,由于这一性质,使含水量很低的植物的种子和微生物 的孢子(几乎只含结合水)能在很低的温度下保持生命力,而多汁的果蔬、肉类 等组织,因含大量的自由水,在冰冻时细胞结构易被冰晶破坏,解冻时组织容易 崩溃。 3.结合水不起溶剂的作用,也不能被微生物利用;一般加热操作不易去除 结合水,所以在食品干燥操作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结合水被去除。 4.结合水对食品的风味起着重大的作用。不易去除的结合水如果被强行与 食品分离时,往往使食品的风味质量造成很大的改变。 从严格意义上说,食品的水分都是被结合着的,只是结合程度不同而已,因 此,自由水与结合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一般认为自由水是以物理吸附力与 食品结合,而束缚水是以化学力与食品结合,两者合称为食品中的含水量,可以 干基表示或湿基表示,通常以质量分数来表示。 (二)平衡水分 食品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的,食品中的水分会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 变化,所以食品的含水量必须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才有意义。 食品中所含水分具有一定的蒸气压,外界空气中的水分也有一定的蒸气压, 根据热力学原理,只有当两者相等时,水分才能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没有 宏观上的转移。如果两者的水蒸气压不相等,也即不处于平衡状态,那么食品的 水分就会通过释放或吸收来达到与外界空气的平衡。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当食品内部的水蒸气压与外界空气的水蒸气压达到平衡时,食品中的水分含量保 持一定的数值,即食品的平衡水分含量。 三、水分活度 (一)水分活度的概念 食品中的水分或多或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被束缚的程度越大,水形成
水蒸气的趋势就越小,自由度就越小,可利用的程度也越小。在食品科学中引入 食品水分活度的概念来定量说明水分子在食品中被束缚的程度,更容易表示出食 品中水分的性质。 水分活度可用 AW表示,其定义为:食品中水的蒸气压 P 与同温下纯水的饱 和蒸气压 P0 之比。 P AW = - P0 纯水的 AW = 1,完全无水时 AW = 0。食品中存在结合水,结合水的蒸气压远 低于游离水,所以一般食品的水分活度是 0~1 之间的数值,而且食品中结合水 含量越高,食品的水分活度就越低,可见用水分活度可表示食品中水分被束缚的 程度。当食品以一定的平衡水分存在于某一状态的空气环境中时,食品的水分活 度数值等于空气的相对湿度(也称平衡相对湿度)。 (二)等温吸湿曲线 食品的含水量是指食品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可用多种方式表示,与食品的水 分活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食品的含水量越高,水分活度也较高,但这种关 系并不绝对,有些食品的含水量相近,但水分活度却可能相差很大;有些食品的 水分活度相近,但含水量可能相差很大。 表 1-1 AW =0.7 时若干食品的含水量 (数据来源:食品科学与工艺原理.钟立人主编,1999) 单位:g 水/g 干物质 食品 含水量 食品 含水量 食品 含水量 凤梨 0.28 干淀粉 0.13 卵白 0.15 苹果 0.34 干马铃薯 0.15 鱼肉 0.21 香蕉 0.25 大豆 0.10 鸡肉 0.18 水分活度与食品所含水分之间的关系可用等温吸湿曲线来表示,见图 1-1、 图 1-2。 图 1-1 AW 与食品含水量的关系
水蒸气的趋势就越小,自由度就越小,可利用的程度也越小。在食品科学中引入 食品水分活度的概念来定量说明水分子在食品中被束缚的程度,更容易表示出食 品中水分的性质。 水分活度可用 AW表示,其定义为:食品中水的蒸气压 P 与同温下纯水的饱 和蒸气压 P0 之比。 P AW = - P0 纯水的 AW = 1,完全无水时 AW = 0。食品中存在结合水,结合水的蒸气压远 低于游离水,所以一般食品的水分活度是 0~1 之间的数值,而且食品中结合水 含量越高,食品的水分活度就越低,可见用水分活度可表示食品中水分被束缚的 程度。当食品以一定的平衡水分存在于某一状态的空气环境中时,食品的水分活 度数值等于空气的相对湿度(也称平衡相对湿度)。 (二)等温吸湿曲线 食品的含水量是指食品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可用多种方式表示,与食品的水 分活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食品的含水量越高,水分活度也较高,但这种关 系并不绝对,有些食品的含水量相近,但水分活度却可能相差很大;有些食品的 水分活度相近,但含水量可能相差很大。 表 1-1 AW =0.7 时若干食品的含水量 (数据来源:食品科学与工艺原理.钟立人主编,1999) 单位:g 水/g 干物质 食品 含水量 食品 含水量 食品 含水量 凤梨 0.28 干淀粉 0.13 卵白 0.15 苹果 0.34 干马铃薯 0.15 鱼肉 0.21 香蕉 0.25 大豆 0.10 鸡肉 0.18 水分活度与食品所含水分之间的关系可用等温吸湿曲线来表示,见图 1-1、 图 1-2。 图 1-1 AW 与食品含水量的关系
图 1-2 等温吸湿曲线 A—结合水 B—半结合水 C—自由水 从图 1-1 可以看出,当食品的含水量很低时(低含水量区),水分含量的微 小变化即可引起水分活度极大的变动;当水分活度大于 0.8 时,即使含水量急剧 变化,水分活度的变化也不大。显然低含水量区的变化更值得注意,我们将这一 部分曲线称为等温吸湿曲线,将其放大如图 1-2 所示,它表示在一定温度下,使 食品吸湿或解吸,所得到的水分活度与食品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不同的食品 在不同温度下得到的等温吸湿曲线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类似的形状,而且同一食 品解吸曲线和吸附曲线并不重叠,这一现象称为滞后。一般情况下,当水分活度 值一定时,解吸过程中食品的水分含量大于回吸过程中食品的水分含量。 食品的等温吸湿曲线可分为 3 个区域: A 区域,为低水分区,AW 数值在 0~0.25 之间,相当于含水量在 0~0.07 g/g 干物质,此时,食品中的水分大多是结合力最强的单分子层结合水。 B 区域,AW 数值在 0.25~0.80 之间,相当于含水量在 0.07~0.33 g/g 干物质, 这部分水为多分子层结合水或称准结合水。 C 区域,为高湿度区, AW 数值在 0.8~0.99 之间,含水量低可至 0.14~0.33 g/g 干物质,高可达 20 g/g 干物质。 从上述分区可以看出,AW =0.8 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四、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 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是紧密相关的,这表现在水分活度的变化不仅可影 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还可影响食品中组分的化学变化,从而影响食品的耐藏性 以及食品的品质。 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 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一样,正常的生 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水分。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其中 一些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其有益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发酵食品的生产中, 但很多情况下,这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会直接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不同微生物 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水分活度值。如果食品的水分活度值低于 这一数值,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就会受到抑制(表 1-2)。 表 1-2 食品的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生长 (数据来源: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2000) AW 范围 在此范围内的最低水分活度所能抑制的 微生物 在此水分活度内的食品
图 1-2 等温吸湿曲线 A—结合水 B—半结合水 C—自由水 从图 1-1 可以看出,当食品的含水量很低时(低含水量区),水分含量的微 小变化即可引起水分活度极大的变动;当水分活度大于 0.8 时,即使含水量急剧 变化,水分活度的变化也不大。显然低含水量区的变化更值得注意,我们将这一 部分曲线称为等温吸湿曲线,将其放大如图 1-2 所示,它表示在一定温度下,使 食品吸湿或解吸,所得到的水分活度与食品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不同的食品 在不同温度下得到的等温吸湿曲线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类似的形状,而且同一食 品解吸曲线和吸附曲线并不重叠,这一现象称为滞后。一般情况下,当水分活度 值一定时,解吸过程中食品的水分含量大于回吸过程中食品的水分含量。 食品的等温吸湿曲线可分为 3 个区域: A 区域,为低水分区,AW 数值在 0~0.25 之间,相当于含水量在 0~0.07 g/g 干物质,此时,食品中的水分大多是结合力最强的单分子层结合水。 B 区域,AW 数值在 0.25~0.80 之间,相当于含水量在 0.07~0.33 g/g 干物质, 这部分水为多分子层结合水或称准结合水。 C 区域,为高湿度区, AW 数值在 0.8~0.99 之间,含水量低可至 0.14~0.33 g/g 干物质,高可达 20 g/g 干物质。 从上述分区可以看出,AW =0.8 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四、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 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是紧密相关的,这表现在水分活度的变化不仅可影 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还可影响食品中组分的化学变化,从而影响食品的耐藏性 以及食品的品质。 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 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一样,正常的生 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水分。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其中 一些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其有益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发酵食品的生产中, 但很多情况下,这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会直接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不同微生物 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水分活度值。如果食品的水分活度值低于 这一数值,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就会受到抑制(表 1-2)。 表 1-2 食品的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生长 (数据来源: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2000) AW 范围 在此范围内的最低水分活度所能抑制的 微生物 在此水分活度内的食品
1.00~0.95 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志贺氏 菌属、克霍伯氏菌属、芽孢杆菌、产气 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一些酵母 极易腐败变质(新鲜)食品、罐头、 水果、蔬菜、肉、鱼以及牛乳;熟香 肠和面包;含有约 40%(W/W)蔗糖 或 7%氯化钠的食品 0.95~0.91 沙门氏杆菌属、溶副血红蛋白弧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沙雷氏杆菌、乳酸 杆菌属、足球菌、一些霉菌、酵母(红 酵母、毕赤氏酵母) 一些干酪(英国切达、瑞士、法国 明斯达、意大利波萝伏洛)、腌制肉 (火腿)、一些水果汁浓缩物;含有 55%(W/W)蔗糖(饱和)或 12%氯 化钠的食品 0.91~0.87 许多酵母(假丝酵母、球拟酵母、汉逊 酵母)、小球菌 发酵香肠(萨拉米)、松蛋糕、干 的干酪、人造奶油、含 65%(W/W) 蔗糖(饱和)或 15%氯化钠的食品 0.87~0.80 大多数霉菌(产生毒素的青霉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大多数酵母菌属(拜耳 酵母)、德巴利氏酵母菌 大多数浓缩水果汁、甜炼乳、巧克 力糖浆、糖浆和水果糖浆、面粉、米、 含有 15%~17%水分的豆类食品、水 果蛋糕、家庭自制火腿、微晶糖膏、 重油蛋糕 0.80~0.75 大多数嗜盐细菌、产真菌毒素的曲霉 果酱、加柑橘皮丝的果冻、杏仁酥 糖、糖渍水果、一些棉花糖 0.75~0.65 嗜旱霉菌(谢瓦曲霉、白曲霉、Wallemia Sebi)、二孢酵母 含约 10%水分的燕麦片、颗粒牛轧 糖、砂性软糖、棉花糖、果冻、糖蜜、 粗蔗糖、一些果干、坚果 0.65~0.60 耐渗透压酵母(鲁酵母)、少数霉菌(刺 孢曲霉、二孢红曲霉) 含约 15%~20%水分的果干,一些 太妃糖与焦糖、蜂蜜 0.50 微生物不增殖 含约 12%水分的酱、含约 10%水 分的调味料 0.40 微生物不增殖 含约 5%水分的全蛋粉 0.30 微生物不增殖 含 3%~5%水分的曲奇脆饼干、面 包硬皮等 0.20 微生物不增殖 含 2%~3%水分的全脂奶粉,含约 5%水分的脱水蔬菜,含约 5%水分的 玉米片、家庭自制的曲奇饼、脆饼干 在食品微生物中,细菌对水分活度最敏感,通常 AW < 0.9 时不能生长;酵
1.00~0.95 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志贺氏 菌属、克霍伯氏菌属、芽孢杆菌、产气 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一些酵母 极易腐败变质(新鲜)食品、罐头、 水果、蔬菜、肉、鱼以及牛乳;熟香 肠和面包;含有约 40%(W/W)蔗糖 或 7%氯化钠的食品 0.95~0.91 沙门氏杆菌属、溶副血红蛋白弧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沙雷氏杆菌、乳酸 杆菌属、足球菌、一些霉菌、酵母(红 酵母、毕赤氏酵母) 一些干酪(英国切达、瑞士、法国 明斯达、意大利波萝伏洛)、腌制肉 (火腿)、一些水果汁浓缩物;含有 55%(W/W)蔗糖(饱和)或 12%氯 化钠的食品 0.91~0.87 许多酵母(假丝酵母、球拟酵母、汉逊 酵母)、小球菌 发酵香肠(萨拉米)、松蛋糕、干 的干酪、人造奶油、含 65%(W/W) 蔗糖(饱和)或 15%氯化钠的食品 0.87~0.80 大多数霉菌(产生毒素的青霉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大多数酵母菌属(拜耳 酵母)、德巴利氏酵母菌 大多数浓缩水果汁、甜炼乳、巧克 力糖浆、糖浆和水果糖浆、面粉、米、 含有 15%~17%水分的豆类食品、水 果蛋糕、家庭自制火腿、微晶糖膏、 重油蛋糕 0.80~0.75 大多数嗜盐细菌、产真菌毒素的曲霉 果酱、加柑橘皮丝的果冻、杏仁酥 糖、糖渍水果、一些棉花糖 0.75~0.65 嗜旱霉菌(谢瓦曲霉、白曲霉、Wallemia Sebi)、二孢酵母 含约 10%水分的燕麦片、颗粒牛轧 糖、砂性软糖、棉花糖、果冻、糖蜜、 粗蔗糖、一些果干、坚果 0.65~0.60 耐渗透压酵母(鲁酵母)、少数霉菌(刺 孢曲霉、二孢红曲霉) 含约 15%~20%水分的果干,一些 太妃糖与焦糖、蜂蜜 0.50 微生物不增殖 含约 12%水分的酱、含约 10%水 分的调味料 0.40 微生物不增殖 含约 5%水分的全蛋粉 0.30 微生物不增殖 含 3%~5%水分的曲奇脆饼干、面 包硬皮等 0.20 微生物不增殖 含 2%~3%水分的全脂奶粉,含约 5%水分的脱水蔬菜,含约 5%水分的 玉米片、家庭自制的曲奇饼、脆饼干 在食品微生物中,细菌对水分活度最敏感,通常 AW < 0.9 时不能生长;酵
母菌在 AW < 0.87 时受到抑制;霉菌在 AW < 0.80 时不能生长。如果水分活度值 高于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易繁殖而使食品变质。当然,微 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控制食品的水分活度时,应视具 体情况而定。 2.水分活度与食品中化学变化的关系 微生物和生长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 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酶促反应也是引起食品品质变化的 重要原因。降低水分活度,也可以控制在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稳定食品 的质量。 首先,很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而且很多生物 化学反应中,水是必须的反应物之一,降低水分活度,可减少食品中自由水的含 量,从而控制化学变化的发生;其次,在酶促反应中,水分活度还可影响酶的活 性。当水分活度低于 0.8 时,大多数酶的活力受到抑制;当 AW 在 0.25~0.30 之间时,食品中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受到强烈的抑制甚 至丧失。 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可以延缓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进行,减少食品中营 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但水分活度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 酸败。 五、食品加工中水分的变化 食品的含水量实际就是指在一定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下食品的平衡水分, 它总是和外界条件相关联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食品的含水量也就发生变 化。食品中的水分由液相变为气相而散失的现象称为食品的水分蒸发,它是引起 食品水分变化的重要原因。 食品水分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其一为食品在储藏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会引起食品品质的改 变。比如,新鲜果蔬在贮藏期间,由于水分的蒸发,会导致果蔬外观萎蔫皱缩, 新鲜度和脆嫩度都下降,商品价值也随之下降甚至丧失。而蛋糕、面包等组织结 构疏松的制品,由于水分的蒸发会发生干缩僵硬等现象,也造成其食用品质的下 降。食品水分的蒸发还可能会促进食品中某些酶的活性增加,使高分子物质降解, 缩短产品的货架期。 其二是在食品加工中采用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使大部分水分蒸发,获得低 水分活度的干燥食品或中湿食品,常用加工手段有干燥、浓缩、冷冻等。 (一)(一)食品干制 食品的干制通常也称食品的干燥。广义上是指采用加热的方法,使物料中所 含的水分向气相转移,从而使物料成为固体制品的操作。但狭义上所指的干燥通 常是指对固形物料的这种处理。传统的干燥是利用自然界的太阳能和风能把食物 晒干或风干,也称为自然干燥;而在工业生产中往往是利用人为控制的手段来除 去食品的水分,通常可利用热风、蒸汽、热水、红外线、微波等作为热源获对物 料加热,使水分蒸发,这一类干燥统称为人工干燥,有时也称脱水。 把含有水分的食品放置在一定状态的空气中,如果食品表面的水蒸气压高于 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压,食品表面的水分就会气化蒸发向空气中转移,食品表面 的水分逐渐降低,造成食品内部水分与表面水分的差异,称之为水分梯度,借此 水分梯度,食品内部的水分逐渐向表面扩散,进而汽化进入空气介质环境。这样 使食品中的水分不断减少。因此,食品的干燥,就是水分的表面蒸发和内部扩散
母菌在 AW < 0.87 时受到抑制;霉菌在 AW < 0.80 时不能生长。如果水分活度值 高于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易繁殖而使食品变质。当然,微 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控制食品的水分活度时,应视具 体情况而定。 2.水分活度与食品中化学变化的关系 微生物和生长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 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酶促反应也是引起食品品质变化的 重要原因。降低水分活度,也可以控制在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稳定食品 的质量。 首先,很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而且很多生物 化学反应中,水是必须的反应物之一,降低水分活度,可减少食品中自由水的含 量,从而控制化学变化的发生;其次,在酶促反应中,水分活度还可影响酶的活 性。当水分活度低于 0.8 时,大多数酶的活力受到抑制;当 AW 在 0.25~0.30 之间时,食品中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受到强烈的抑制甚 至丧失。 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可以延缓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进行,减少食品中营 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但水分活度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 酸败。 五、食品加工中水分的变化 食品的含水量实际就是指在一定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下食品的平衡水分, 它总是和外界条件相关联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食品的含水量也就发生变 化。食品中的水分由液相变为气相而散失的现象称为食品的水分蒸发,它是引起 食品水分变化的重要原因。 食品水分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其一为食品在储藏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会引起食品品质的改 变。比如,新鲜果蔬在贮藏期间,由于水分的蒸发,会导致果蔬外观萎蔫皱缩, 新鲜度和脆嫩度都下降,商品价值也随之下降甚至丧失。而蛋糕、面包等组织结 构疏松的制品,由于水分的蒸发会发生干缩僵硬等现象,也造成其食用品质的下 降。食品水分的蒸发还可能会促进食品中某些酶的活性增加,使高分子物质降解, 缩短产品的货架期。 其二是在食品加工中采用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使大部分水分蒸发,获得低 水分活度的干燥食品或中湿食品,常用加工手段有干燥、浓缩、冷冻等。 (一)(一)食品干制 食品的干制通常也称食品的干燥。广义上是指采用加热的方法,使物料中所 含的水分向气相转移,从而使物料成为固体制品的操作。但狭义上所指的干燥通 常是指对固形物料的这种处理。传统的干燥是利用自然界的太阳能和风能把食物 晒干或风干,也称为自然干燥;而在工业生产中往往是利用人为控制的手段来除 去食品的水分,通常可利用热风、蒸汽、热水、红外线、微波等作为热源获对物 料加热,使水分蒸发,这一类干燥统称为人工干燥,有时也称脱水。 把含有水分的食品放置在一定状态的空气中,如果食品表面的水蒸气压高于 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压,食品表面的水分就会气化蒸发向空气中转移,食品表面 的水分逐渐降低,造成食品内部水分与表面水分的差异,称之为水分梯度,借此 水分梯度,食品内部的水分逐渐向表面扩散,进而汽化进入空气介质环境。这样 使食品中的水分不断减少。因此,食品的干燥,就是水分的表面蒸发和内部扩散
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借助热能,所以食品的干制过程实质上是传质和传热结合 的过程。 食品的人工干燥不仅可以在常压下、加压下进行,还可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 真空干燥对保存食品的营养成分十分有利。真空冷冻干燥法是这一领域的先进技 术,也是现代比较理想的食品干燥方法,它是将冻结的食品原料在近乎完全真空 的状态下以冰晶直接升华水蒸气的形式使食品干燥。这种方法排除了高温和空气 中氧的影响,所以食品的颜色和营养成分几乎不发生变化,同时可避免产品出现 较大的变形,形成的疏松多孔的组织结构也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复水性能,适用于 蔬菜、果汁、肉类、菜汤等食品的干燥。 干制后的食品含水量较低,水分活度较小,在贮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环境 空气间的湿交换,一般要进行适当的包装。 (二)(二)食品浓缩 浓缩是将部分溶剂从溶液中去除的过程。食品的浓缩往往是指从液态食品除 去一定量的水分。浓缩的目的是提高制品的浓度,减小包装、运输费用、增加产 品的保藏性;浓缩也可能是干燥或更完全脱水的预处理过程。液态食品的浓缩有 较传统的蒸发浓缩,比较先进的冷冻浓缩和薄膜浓缩等方法。 1.蒸发浓缩 蒸发浓缩可以是自然蒸发,但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是沸腾蒸发, 它是利用热源将食品升温至沸点,使食品中所含的自由水蒸发而达到去除部分水 分的目的。根据操作压力的不同,蒸发浓缩可有常压、加压和真空蒸发。由于食 品物料对热比较敏感,所以一般采用真空蒸发浓缩,以降低沸点。 液态食品的蒸发过程中,水由液态蒸发成气态。经蒸发浓缩后,食品物料的 体积缩小,固形物浓度增加,因此使液态食品的沸点上升、粘度增加、色泽加深、 水分活度减小。 2.冷冻浓缩 冷冻浓缩是将液态食品部分冷冻形成冰结晶,再将冰结晶从 体系中移走,达到去除水分的目的。冷冻浓缩作用和过程只能应用在食品的冰点 以下,同时,冰晶的形成使固形物的浓度不断增加,冰点也是不断降低的。 冷冻浓缩也会引起液态食品物理性状的改变,这些改变与蒸发浓缩引起的改 变基本相同,但冷冻浓缩对食品色泽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3.薄膜浓缩 在液态食品和水之间放置一特殊的薄膜,利用外加能量使水 从液态食品一侧通过薄膜到达另一侧,从而达到去除食品中部分水分的目的,这 就是薄膜浓缩的基本原理。在液态食品的薄膜浓缩中经常使用的薄膜属于半渗透 膜,可选择性地使某些分子通过薄膜,如反渗透膜、超滤膜等,形成相应的反渗 透法、超滤法等薄膜浓缩方法。薄膜浓缩不需加热,可以较好地避免食品营养成 分的破坏和食用品质的下降,尤其是挥发性成分的损失较之蒸发浓缩大为减少; 同时,去除水分的过程不包括水分相态的变化,所以能量的使用更为有效。 (三)(三)食品冻结 将食品温度降到冰点以下,使食品中大部分水分变成冰,这一操作称为食品 冻结。食品通过工程冻结及随后的冷藏,能把食品发生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 微生物变化抑制到极小,所以能保持食品的质量和适于食用的性质。 冻结食品中的大部分水分处于冰晶状态,其蒸气压大为降低,且未冻结水中 固形物浓度的大大提高,使水的束缚程度增加,因此有效地降低了食品的水分活 度,有利于食品的保藏。冻结食品如果蔬制品、肉制品、焙烤制品、方便食品等, 市场上已并不鲜见。 根据冻结速度的不同,食品冻结有慢冻和速冻之分。速冻产品中形成的冰晶
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借助热能,所以食品的干制过程实质上是传质和传热结合 的过程。 食品的人工干燥不仅可以在常压下、加压下进行,还可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 真空干燥对保存食品的营养成分十分有利。真空冷冻干燥法是这一领域的先进技 术,也是现代比较理想的食品干燥方法,它是将冻结的食品原料在近乎完全真空 的状态下以冰晶直接升华水蒸气的形式使食品干燥。这种方法排除了高温和空气 中氧的影响,所以食品的颜色和营养成分几乎不发生变化,同时可避免产品出现 较大的变形,形成的疏松多孔的组织结构也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复水性能,适用于 蔬菜、果汁、肉类、菜汤等食品的干燥。 干制后的食品含水量较低,水分活度较小,在贮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环境 空气间的湿交换,一般要进行适当的包装。 (二)(二)食品浓缩 浓缩是将部分溶剂从溶液中去除的过程。食品的浓缩往往是指从液态食品除 去一定量的水分。浓缩的目的是提高制品的浓度,减小包装、运输费用、增加产 品的保藏性;浓缩也可能是干燥或更完全脱水的预处理过程。液态食品的浓缩有 较传统的蒸发浓缩,比较先进的冷冻浓缩和薄膜浓缩等方法。 1.蒸发浓缩 蒸发浓缩可以是自然蒸发,但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是沸腾蒸发, 它是利用热源将食品升温至沸点,使食品中所含的自由水蒸发而达到去除部分水 分的目的。根据操作压力的不同,蒸发浓缩可有常压、加压和真空蒸发。由于食 品物料对热比较敏感,所以一般采用真空蒸发浓缩,以降低沸点。 液态食品的蒸发过程中,水由液态蒸发成气态。经蒸发浓缩后,食品物料的 体积缩小,固形物浓度增加,因此使液态食品的沸点上升、粘度增加、色泽加深、 水分活度减小。 2.冷冻浓缩 冷冻浓缩是将液态食品部分冷冻形成冰结晶,再将冰结晶从 体系中移走,达到去除水分的目的。冷冻浓缩作用和过程只能应用在食品的冰点 以下,同时,冰晶的形成使固形物的浓度不断增加,冰点也是不断降低的。 冷冻浓缩也会引起液态食品物理性状的改变,这些改变与蒸发浓缩引起的改 变基本相同,但冷冻浓缩对食品色泽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3.薄膜浓缩 在液态食品和水之间放置一特殊的薄膜,利用外加能量使水 从液态食品一侧通过薄膜到达另一侧,从而达到去除食品中部分水分的目的,这 就是薄膜浓缩的基本原理。在液态食品的薄膜浓缩中经常使用的薄膜属于半渗透 膜,可选择性地使某些分子通过薄膜,如反渗透膜、超滤膜等,形成相应的反渗 透法、超滤法等薄膜浓缩方法。薄膜浓缩不需加热,可以较好地避免食品营养成 分的破坏和食用品质的下降,尤其是挥发性成分的损失较之蒸发浓缩大为减少; 同时,去除水分的过程不包括水分相态的变化,所以能量的使用更为有效。 (三)(三)食品冻结 将食品温度降到冰点以下,使食品中大部分水分变成冰,这一操作称为食品 冻结。食品通过工程冻结及随后的冷藏,能把食品发生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 微生物变化抑制到极小,所以能保持食品的质量和适于食用的性质。 冻结食品中的大部分水分处于冰晶状态,其蒸气压大为降低,且未冻结水中 固形物浓度的大大提高,使水的束缚程度增加,因此有效地降低了食品的水分活 度,有利于食品的保藏。冻结食品如果蔬制品、肉制品、焙烤制品、方便食品等, 市场上已并不鲜见。 根据冻结速度的不同,食品冻结有慢冻和速冻之分。速冻产品中形成的冰晶
体积小、数量多,冰晶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比较均匀,对细胞的破坏性大为减小, 对大分子成分的影响也大为减小,在解冻时具有较高的可逆性,产品品质较好
体积小、数量多,冰晶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比较均匀,对细胞的破坏性大为减小, 对大分子成分的影响也大为减小,在解冻时具有较高的可逆性,产品品质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