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积累 1、默写。(10分) ①《从军行》中表现从军边塞,无悔无怨的诗句是: ②《月下独酌》中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的孤独的诗句是: ③莫辞酒味薄, 儿童尽东征 ④《登楼》中借前朝昏君讽谕当政者,表达诗人对时势的忧虑之情的句子 是 ⑤《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点明出师地点,写出沙重风狂的诗句 是: 名著导读。(5分) 《简·爱》的女主人公 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她从小寄养在舅母家,遭到虐待,后来被送进慈 善机关举办的寄宿学校 学校。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 与主人 相互产生爱情,历经曲折,最终 婚。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作家 (一)、阅读下列两则短文,完成17题。(14分)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 虽杀臣,不能绝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2分)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 6.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 7.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 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 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基础与积累。 1、默写。(10 分) ①《从军行》中表现从军边塞,无悔无怨的诗句是: , 。 ②《月下独酌》中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的孤独的诗句是: , 。 ③莫辞酒味薄, 。 ,儿童尽东征。 ④ 《 登 楼 》 中 借 前 朝 昏 君 讽 谕 当 政 者 , 表 达 诗 人 对 时 势 的 忧 虑 之 情 的 句 子 是: , 。 ⑤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点明出师地点,写出沙重风狂的诗句 是: , 。 2、名著导读。(5 分) 《简·爱》的女主人公 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她从小寄养在舅母家,遭到虐待,后来被送进慈 善机关举办的寄宿学校—— 学校。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 ,与主人 相互产生爱情,历经曲折,最终和他结了婚。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国作家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列两则短文,完成 1~7 题。(14 分)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2 分)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6.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 7.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k.Com]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 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 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1题。(共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 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1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2.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己,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一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8-11 题。(共 10 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 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 1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 分)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 ;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2.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