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习要点 本文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 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写了《桃花源诗》。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 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 这就是《桃花源记》。 关于作者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从少 年起就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后来由出任(当参军和县令这样的小官)到辞官归隐,更遇到了晋宋易 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是很不满的。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抒发他热爱田园风光、安贫乐道、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感 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清高自赏与消极遁世的因素 学习本文。这篇文章内容好理解,容易读懂,阅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和古今词义的区别。阅读过程中参 照注释理解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并能口述或笔译全文。 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忘路之远近一一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因为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 变化 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7、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桃花源记》学习要点 本文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 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写了《桃花源诗》。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 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 这就是《桃花源记》。 关于作者: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从少 年起就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后来由出任(当参军和县令这样的小官)到辞官归隐,更遇到了晋宋易 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是很不满的。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抒发他热爱田园风光、安贫乐道、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感 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清高自赏与消极遁世的因素。 学习本文。这篇文章内容好理解,容易读懂,阅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和古今词义的区别。阅读过程中参 照注释理解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并能口述或笔译全文。 思考: 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因为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 变化。 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7、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在本文中,作者以渔人游踪为线索,以有详有略、曲折回环的写法简洁凝练、通俗流畅的语言,描绘 出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美好社 深入探求 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 得当。举例说明哪详 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 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 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 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 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 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 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 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 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 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 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 积累: 1、下列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词古义 交通 交错相通 指运输业等 妻子 妻子和儿女 指妻子一人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不要说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2、解释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 D、无人问津 3、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
在本文中,作者以渔人游踪为线索,以有详有略、曲折回环的写法简洁凝练、通俗流畅的语言,描绘 出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美好社 会。 深入探求: 1、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 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 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 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 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 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 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 57 岁时所写的《桃花源 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 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 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 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 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 的反映。 积累: 1、下列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词 古义 今义 交通 交错相通 指运输业等 妻子 妻子和儿女 指妻子一人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不要说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2、解释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 D、无人问津 3、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 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 辞去
参考答案: ①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②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在线测试 1、下列红色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A、tiao 诣 豁然huo C、俨然yan 阡陌bai D、缤纷bin 郡 2、下列红色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B、阡陌交通指小路 C、率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3、下列红色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A、无论魏晋更不用说 B、诣太守,说如此告诉 C、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D、为具言详细 4、与“欣然规往”中的然”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然 B、怡然自乐 C、屋舍俨然 D、豁然开朗
参考答案: ①村中人 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村中人 村中人 ②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在线测试 1、下列红色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髫 tiáo 诣 yì B、骥 jì 豁然 huò C、俨然 yǎn 阡陌 bǎi D、缤纷 bīn 郡 jùn 2、下列红色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B、阡陌交通 指小路 C、率妻子邑人 妻子和儿女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3、下列红色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魏晋 更不用说 B、诣太守,说如此 告诉 C、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D、为具言 详细 4、与“欣然规往”中的“然”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 B、怡然自乐 C、屋舍俨然 D、豁然开朗
5、下列句中的“其”字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既出,得其船 B、欲穷其林 C、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参考答案 解析:“陌”应该读“m 2 解析:“交通”在文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 4、A 解析:“不以为然”的“然”是“正确”之意。题干和BCD三项中的“然”都是放在形容词的后面,作“……的样 子”讲。 解析:ACD三项中的“其”字作人称代词,B中的“其”作指示代词 中考解析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5、下列句中的“其”字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既出,得其船 B、欲穷其林 C、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参考答案 1、 C 解析:“陌”应该读“mò”。 2、 B 解析:“交通”在文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 3、 B 解析:“诣”应该是“到……去”的意思。 4、 A 解析:“不以为然”的“然”是“正确”之意。题干和 BCD 三项中的“然”都是放在形容词的后面,作“……的样 子”讲。 5、 B 解析:ACD 三项中的“其”字作人称代词,B 中的“其”作指示代词。 中 考 解 析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査对重要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他们往往是疏通文言句意的障碍,不排 除这些障碍,就无法正确的理解句意。对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疏通了关键词语 的含义和作用,就排除了正确理解全句的障碍。本题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有:妻子、绝境、无 这两句话可以译为 (1)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 的宁静祥和 课外拓展 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 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 虛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 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 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 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 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 “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出 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 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臧维煕,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以下简称“臧文”。)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 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 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 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他们往往是疏通文言句意的障碍,不排 除这些障碍,就无法正确的理解句意。对文言句中的关键词语,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疏通了关键词语 的含义和作用,就排除了正确理解全句的障碍。本题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有:妻子、绝境、无论。 这两句话可以译为: ⑴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⑵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 的宁静祥和。 课 外 拓 展 一、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 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 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 《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 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 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 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 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 “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出 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 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臧维熙,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年版。以下简称“臧文”。) 二、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 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 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 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
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 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 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 了上任仅8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 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 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 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 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苏者聪,《浅析》,《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册,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简称“苏文”。)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枃桃源仙境?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 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 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 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 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晋书》本传说陶渊明自以为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 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动机的参考 (臧文)
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 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 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 了上任仅 8l 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 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 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 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 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苏者聪,《<桃花源记>浅析》,《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册,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以下简称“苏文”。)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 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 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 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 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晋书》本传说陶渊明自以为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 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动机的参考。 (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