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法编写组,《管理方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3月 目录 13 确定前提条件 13.1提出前提条件:计划的环境 13.2前提条件的种类 132.1外部的和内部的前提条件 1322定量的和定性的前提条件 13.2.3可控性的程度 133环境预测:确定前提条件的关键 13.3.1预测的涵义 13.3.2预测的种类 13.3.3预测工作的意义 13.34预测与决策的关系 1335预测工作的基本原理 13.3.6预测方法 134有效地确定前提条件 13.4.1选定前提条件 13.42为应变计划提供可选择的前提条件 13.4.3保证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 588888 1344把前提条件的信息传达给有关人员 3.5预测的步骤:如何确定前提条件 13.5.1明确预测目标 13.5.2搜集资料 13.5.3分析判断,进行预测处理 13.54作出预测 13确定前提条件 在前面,我们曾讨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各种组织结构中的各级主管人员都必须对所处的外部环境 作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伦理的 因素。要注意这些环境因素的性质,以及它们对于主管人员的重要性;还要了解一个机智而有眼力的主 管人员为什么在拟定计划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环境因素 负责决策的主管人员除了要对外部环境因素作出反应,还必须对内部环境因素保持警觉,从而作出 反应。有专家将此称为环境扫描,即通过浏览大量的信息觉察正在出现的趋势并形成一套设想。现在, 无论大型组织还是小型组织的管理者都日益转向环境扫描,以预测和解释环境的变化。环境因素有很多, 对这些因素的反应则由于领导者的偏见和态度不同而不同,或由于承担的责任不同而不同。当制定计划 时,为了保证决策“适宜”,必须考虑所有这些因素。 在有效的、协调一致的计划工作中最基本的,也是常常被忽视的步骤是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即拟 定计划工作者都同意使用的、对拟定中的计划来说极其重要而又协调一致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计划 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计划在实施之前的预期环境。它们包括对影响计划实施的未来及已知条件的估计和预 测 必须立即将两种预测做出清楚的区别:一种预测是计划工作的前提;另一种预测是根据现行计划的 发展对未来的期望
1 管理方法编写组,《管理方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年 3 月 目录 13 确定前提条件...................................................................................................................... 1 13.1 提出前提条件:计划的环境.......................................................................................... 2 13.2 前提条件的种类 ........................................................................................................... 2 13.2.1 外部的和内部的前提条件 ...................................................................................... 2 13.2.2 定量的和定性的前提条件 ...................................................................................... 2 13.2.3 可控性的程度........................................................................................................ 2 13.3 环境预测:确定前提条件的关键................................................................................... 3 13.3.1 预测的涵义 ........................................................................................................... 3 13.3.2 预测的种类 ........................................................................................................... 4 13.3.3 预测工作的意义 .................................................................................................... 4 13.3.4 预测与决策的关系................................................................................................. 4 13.3.5 预测工作的基本原理 ............................................................................................. 5 13.3.6 预测方法............................................................................................................... 5 13.4 有效地确定前提条件 .................................................................................................... 8 13.4.1 选定前提条件........................................................................................................ 8 13.4.2 为应变计划提供可选择的前提条件 ........................................................................ 8 13.4.3 保证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 ...................................................................................... 8 13.4.4 把前提条件的信息传达给有关人员 ........................................................................ 8 13.5 预测的步骤:如何确定前提条件................................................................................... 8 13.5.1 明确预测目标........................................................................................................ 8 13.5.2 搜集资料............................................................................................................... 9 13.5.3 分析判断,进行预测处理 ...................................................................................... 9 13.5.4 作出预测............................................................................................................... 9 13 确定前提条件 在前面,我们曾讨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各种组织结构中的各级主管人员都必须对所处的外部环境 作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伦理的 因素。要注意这些环境因素的性质,以及它们对于主管人员的重要性;还要了解一个机智而有眼力的主 管人员为什么在拟定计划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些环境因素。 负责决策的主管人员除了要对外部环境因素作出反应,还必须对内部环境因素保持警觉,从而作出 反应。有专家将此称为环境扫描,即通过浏览大量的信息觉察正在出现的趋势并形成一套设想。现在, 无论大型组织还是小型组织的管理者都日益转向环境扫描,以预测和解释环境的变化。环境因素有很多, 对这些因素的反应则由于领导者的偏见和态度不同而不同,或由于承担的责任不同而不同。当制定计划 时,为了保证决策“适宜”,必须考虑所有这些因素。 在有效的、协调一致的计划工作中最基本的,也是常常被忽视的步骤是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即拟 定计划工作者都同意使用的、对拟定中的计划来说极其重要而又协调一致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计划 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计划在实施之前的预期环境。它们包括对影响计划实施的未来及已知条件的估计和预 测。 必须立即将两种预测做出清楚的区别:一种预测是计划工作的前提;另一种预测是根据现行计划的 发展对未来的期望
同时,计划本身以及对其未来成果的预测也常常成为其他计划的前提条件 131提出前提条件:计划的环境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来自于在计划工作过程中,对计划实施的环境的正确认识,这个环境既包括组 织的内部环境,也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它着重强调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的这么一个事实,即管理 工作是在一个有组织的活动中展开的开放的系统方法。可是,直到最近,一些组织对环境的认识还不够 充分。 只对现在的环境作出反应还不够。计划是在未来的环境中实行的,因此,能干的主管人员都对他们 拟定的计划将来运行所处的环境进行预测。当然,这就意味着有必要去预测组成影响已定计划实施的环 境有哪些因素。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成功的主管人员不是对已经发生的变化作出反应,而是事先要预 测可能发生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对付这种变化。显然,那些能准确地预测到将影响已定计划实 施的主要变化的主管人员,比起那些既不能、也不想预测未来变化的主管人员来说,显然就更有可能获 得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件事都可以预测到,也不意味着预测是不会犯错误的科学。事实上,将会影响 未来的事情,有许多是已知的,如已制定的某个计划需要有派生计划,具有永恒性质的大量系统知识, 以及现代世界力量所涉及的一些方面。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短期、长期的经济、技术、社会、政治以 及伦理学的变化因素,会在近期或遥远的将来影响到要做的和可能做的事情。 对未来环境的影响作用的认识日益提高,使一门称之为“未来学”( Futur i sm)的科学逐渐形成- 这门科学力图用最复杂的可以利用的技术、以精湛的技能和卓越的洞察力去对各种环境要素的变化进 行预测。实际上,这种方法就是在很久以前想把未来人口增长的预计建立在科学上而不是预感上、建立 在近30年来国民经济预测的发展上所做努力的继续。近来,未来学已在技术预测方面进行了研究,并 正在探索环境系列中的社会和政治要素。 132前提条件的种类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可以分为组织外部的条件和组织内部的条件两种,也可以分为定量的前提条件 和定性的前提条件两种。此外,组织对前提条件的控制程度也不一样 1321外部的和内部的前提条件 如上所述,人们倾向于把大多数前提条件看成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因为大多数的困难常常是由它 们造成的缘故。外部的前提条件一般可分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等条件。这些因素彼此相 互作用,因此它们不是完全分开的 同样,一个组织内部的前提条件包括:物质设备和资金:战略:政策:已定的主要规划:既定的较 稳定的组织结构以及其他会影响计划性质的诸要素 1322定量的和定性的前提条件 在某些情况下,主管人员忽视了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不仅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的 当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前提条件时,这些条件都可称为是“定量”的。平常见到的许多定性因素也 样重要。这些前提条件不能用数字的形式来表达,但却是计划工作中极重要的因素。比如,服务的态度 民众的反映,政治的稳定,人事政策对员工情绪的影响,工资政策对员工的激励等等。主管人员的环境 因素有很多,在很多方面都不可能实现量化。 1323可控性的程度 前提条件也可以根据组织对前提条件的可控性程度进行分类。 有些前提条件是组织无法控制的,如人口增长、国际形势、周边环境等。还有些是组织多少可以控 制一些的,如一个组织的结构,人事工作办法,组织的规章制度,工资奖励办法等。另外,还有一些前 提条件是组织可以控制的,这主要是由组织主管部门决定的,比如具体工作办法,短期目标规划等
2 同时,计划本身以及对其未来成果的预测也常常成为其他计划的前提条件。 13.1 提出前提条件:计划的环境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来自于在计划工作过程中,对计划实施的环境的正确认识,这个环境既包括组 织的内部环境,也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它着重强调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的这么一个事实,即管理 工作是在一个有组织的活动中展开的开放的系统方法。可是,直到最近,一些组织对环境的认识还不够 充分。 只对现在的环境作出反应还不够。计划是在未来的环境中实行的,因此,能干的主管人员都对他们 拟定的计划将来运行所处的环境进行预测。当然,这就意味着有必要去预测组成影响已定计划实施的环 境有哪些因素。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成功的主管人员不是对已经发生的变化作出反应,而是事先要预 测可能发生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对付这种变化。显然,那些能准确地预测到将影响已定计划实 施的主要变化的主管人员,比起那些既不能、也不想预测未来变化的主管人员来说,显然就更有可能获 得成功。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件事都可以预测到,也不意味着预测是不会犯错误的科学。事实上,将会影响 未来的事情,有许多是已知的,如已制定的某个计划需要有派生计划,具有永恒性质的大量系统知识, 以及现代世界力量所涉及的一些方面。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短期、长期的经济、技术、社会、政治以 及伦理学的变化因素,会在近期或遥远的将来影响到要做的和可能做的事情。 对未来环境的影响作用的认识日益提高,使一门称之为“未来学”(Futurism)的科学逐渐形成— —这门科学力图用最复杂的可以利用的技术、以精湛的技能和卓越的洞察力去对各种环境要素的变化进 行预测。实际上,这种方法就是在很久以前想把未来人口增长的预计建立在科学上而不是预感上、建立 在近 30 年来国民经济预测的发展上所做努力的继续。近来,未来学已在技术预测方面进行了研究,并 正在探索环境系列中的社会和政治要素。 13.2 前提条件的种类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可以分为组织外部的条件和组织内部的条件两种,也可以分为定量的前提条件 和定性的前提条件两种。此外,组织对前提条件的控制程度也不一样。 13.2.1 外部的和内部的前提条件 如上所述,人们倾向于把大多数前提条件看成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因为大多数的困难常常是由它 们造成的缘故。外部的前提条件一般可分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等条件。这些因素彼此相 互作用,因此它们不是完全分开的。 同样,一个组织内部的前提条件包括:物质设备和资金;战略;政策;已定的主要规划;既定的较 稳定的组织结构以及其他会影响计划性质的诸要素。 13.2.2 定量的和定性的前提条件 在某些情况下,主管人员忽视了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不仅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的。 当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前提条件时,这些条件都可称为是“定量”的。平常见到的许多定性因素也一 样重要。这些前提条件不能用数字的形式来表达,但却是计划工作中极重要的因素。比如,服务的态度, 民众的反映,政治的稳定,人事政策对员工情绪的影响,工资政策对员工的激励等等。主管人员的环境 因素有很多,在很多方面都不可能实现量化。 13.2.3 可控性的程度 前提条件也可以根据组织对前提条件的可控性程度进行分类。 有些前提条件是组织无法控制的,如人口增长、国际形势、周边环境等。还有些是组织多少可以控 制一些的,如一个组织的结构,人事工作办法,组织的规章制度,工资奖励办法等。另外,还有一些前 提条件是组织可以控制的,这主要是由组织主管部门决定的,比如具体工作办法,短期目标规划等
133环境预测:确定前提条件的关键 由于人们对组织外部的所有环境因素对计划影响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环境预测也就变得越来越重 要了。如上所述,这导致了一门叫做“未来学”的学科的诞生 如果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计划工作相对来说就会变得简单了。主管人员只需考虑他们的人力、物力 资源和机会,计算出达到他们的目标的最优方法,并以极大的把握去实现这些目标。然而事实上,对环 境的预测要复杂得多 法约尔把预见性当作是管理的精髓。按照法约尔的说法,这种对未来的展望,既包括了对未来的评 价,也包括了为未来所做的准备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前,法约尔就把计划看作是各种预测的综合体,而不论这些计划是短期的还 是长期的,专门的还是其他的。令人感兴趣的是,法约尔同时还建议进行年预测和10年预测,后者还 必须每5年再修订一次,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每年的预测做更多次的改动。而且,每个预测都要包括 许多辅助的或基本的预测。 在实践过程中,各个预测在时间的跨度或内容的广度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而预测的质量差异也极 大。有的接近于主管人员的预感,而有的则是有能力的预测专家们对未来作出的详尽的分析。有些组织 需要长期的预测,而有些组织可能按短期的预测进行管理会更有效。 此外,有些主管人员本来需要进行精确的预测,但他们除了阅读大量的报章杂志上所刊登的各方面 的预计资料,以及自己对形势的判断以外,再没有能力得到更多的信息。 133.1预测的涵义 预测作为一种科学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我们认为:预测就是根据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 客观过程和某些规律性,参照当前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运用当代管理、数学、统计、社 会科学等方法,对事物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所作的一种科学推测。 人们能够对事物、系统事件的未来性质和状态作出预测,是因为事物、系统事件自身有可预测性 即事物、系统、事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人们依据事物、系统、事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从它的过去、 现实的性质和状态,就可以对它的未来的性质、状态作出某种判断。如气象预测、地震预测、市场预测、 国民经济预测、世界政治、经济形式预测等,都是依据事物、系统、事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所作的主观 判断。 预测是计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准确的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做好计划与决策工作,必 须正确地理解预测。一般来说,一项预测必须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预测目的 预测目的是指推测中要推测什么。预测目的现实形式就是预测结果。一般来说,预测结果应有一个 明确的数量概念和数量界限,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预测都有数量化的结 果。有的是因为预测方法限制而难以求得数量结果,如气象学对长期天气走势的预报,到目前为止,仍 只能给出一个定性化的描述,还不能预测到一个月以后哪一天会下雨,雨量有多大。有的则是因为预测 费用所限没有必要求得数量结果。如一个人早上外出,他在作出带伞与不带伞的决策时,只要预测下雨 与不下雨,就没有必要确定是大雨、中雨还是小雨了。可是在管理活动中,预测应尽可能有一个数量化 精确化的结果。 (二)预测依据 预测进入现代已成为一门科学。预测科学性的基础是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 程以及在其中体现出来的某些客观规律。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才有它的未来。未来是隐 含在它的过去与现在之中的,所以,对未来的预测,必须重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察往知今”讲得就 是这个道理。在预测依据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目前已经出现的各种可能性。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未来的事情在目前必然已出现一些萌芽、征兆或苗头。只不过有的比 较清晰可见,有的则比较隐蔽,不太为人所注意。但只要细心观察,仍然是可以发现的。 (三)预测方法 现代科学预测的基础是所依据的客观规律,不再是迷信或主观臆造,因而保证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
3 13.3 环境预测:确定前提条件的关键 由于人们对组织外部的所有环境因素对计划影响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环境预测也就变得越来越重 要了。如上所述,这导致了一门叫做“未来学”的学科的诞生。 如果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计划工作相对来说就会变得简单了。主管人员只需考虑他们的人力、物力 资源和机会,计算出达到他们的目标的最优方法,并以极大的把握去实现这些目标。然而事实上,对环 境的预测要复杂得多。 法约尔把预见性当作是管理的精髓。按照法约尔的说法,这种对未来的展望,既包括了对未来的评 价,也包括了为未来所做的准备。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前,法约尔就把计划看作是各种预测的综合体,而不论这些计划是短期的还 是长期的,专门的还是其他的。令人感兴趣的是,法约尔同时还建议进行年预测和 10 年预测,后者还 必须每 5 年再修订一次,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每年的预测做更多次的改动。而且,每个预测都要包括 许多辅助的或基本的预测。 在实践过程中,各个预测在时间的跨度或内容的广度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而预测的质量差异也极 大。有的接近于主管人员的预感,而有的则是有能力的预测专家们对未来作出的详尽的分析。有些组织 需要长期的预测,而有些组织可能按短期的预测进行管理会更有效。 此外,有些主管人员本来需要进行精确的预测,但他们除了阅读大量的报章杂志上所刊登的各方面 的预计资料,以及自己对形势的判断以外,再没有能力得到更多的信息。 13.3.1 预测的涵义 预测作为一种科学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我们认为:预测就是根据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 客观过程和某些规律性,参照当前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各种可能性,运用当代管理、数学、统计、社 会科学等方法,对事物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所作的一种科学推测。 人们能够对事物、系统事件的未来性质和状态作出预测,是因为事物、系统事件自身有可预测性, 即事物、系统、事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人们依据事物、系统、事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从它的过去、 现实的性质和状态,就可以对它的未来的性质、状态作出某种判断。如气象预测、地震预测、市场预测、 国民经济预测、世界政治、经济形式预测等,都是依据事物、系统、事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所作的主观 判断。 预测是计划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准确的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做好计划与决策工作,必 须正确地理解预测。一般来说,一项预测必须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预测目的 预测目的是指推测中要推测什么。预测目的现实形式就是预测结果。一般来说,预测结果应有一个 明确的数量概念和数量界限,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预测都有数量化的结 果。有的是因为预测方法限制而难以求得数量结果,如气象学对长期天气走势的预报,到目前为止,仍 只能给出一个定性化的描述,还不能预测到一个月以后哪一天会下雨,雨量有多大。有的则是因为预测 费用所限没有必要求得数量结果。如一个人早上外出,他在作出带伞与不带伞的决策时,只要预测下雨 与不下雨,就没有必要确定是大雨、中雨还是小雨了。可是在管理活动中,预测应尽可能有一个数量化、 精确化的结果。 (二)预测依据 预测进入现代已成为一门科学。预测科学性的基础是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 程以及在其中体现出来的某些客观规律。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才有它的未来。未来是隐 含在它的过去与现在之中的,所以,对未来的预测,必须重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察往知今”讲得就 是这个道理。在预测依据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目前已经出现的各种可能性。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未来的事情在目前必然已出现一些萌芽、征兆或苗头。只不过有的比 较清晰可见,有的则比较隐蔽,不太为人所注意。但只要细心观察,仍然是可以发现的。 (三)预测方法 现代科学预测的基础是所依据的客观规律,不再是迷信或主观臆造,因而保证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
精确性的则是现代预测方法的运用。最基本的预测方法是创造性思维和现代科学技术。事物、系统、事 件的可预测性,即事物、系统、事件的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需要人们去认识、去揭示,这就要借助于 人的创造性思维—一直觉、想像等来把握事物、系统、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要借助于一定的技 术手段,达到预测的目的 1332预测的种类 预测有多种,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1)按预测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社会发展预测,指对一个社会的总的发展趋势、结构变化、人 口变动等方面的预测;经济发展预测,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水平、 产业结构、居民收人水平、消费水平及结构、市场发展及变化等的预测:科学发展预测,指对各门科学 的发展势头、地位关系,新兴学科的出现等进行的预测;技术发展预测,指对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中 应用的各种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作的预测:国际关系及世界局势预测,指对一国的国际关系及所处的 国际形势的发股趋势进行的预测。 (2)按预测内容涉及的范围可分为:宏观预测,一般指对一国或一个地区总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的发展进行的预测:微观预测,指基层组织单位内的预测。包括本单位的发展前景,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内部结构的变化,环境适应性等进行的预测。 (3)按预测的性质可分为:定性预测,指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性质或某种倾向所作的定性化描 述的预测:定量预测,指对预测对象来来的发展趋势,增减速度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量的说明。 (4)按预测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 1333预测工作的意义 预测工作在计划工作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可以明显表现出充分地进行预测工作的必要性。但是预测 工作除了这个作用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这表现在:首先,主管人员进行预测和评价的工作,将 迫使他们面向未来,洞察未来,并为将来做好准备。预测帮助管理者认识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使 他们对未来环境的茫然减少到最低程度。准确的预测能够预计、推测出事物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趋势:能 够描述、勾画出未来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展变化可能达到的状态和程度,从而为决策提供预期环境 其次,正是这种预测工作会揭示出缺乏必要控制的环节。第三,预测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计划与决策的 可行性,防止片面性。预测通过提供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预计环境变化中可能出现的有利与不利各因 素,从而提高计划与决策的可行性,避免片面性。第四,预测可以帮助管理者事先估计到实施计划后可 能产生的后果,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最终目标,提供了依据。 预测工作,尤其是在整个组织的人员都参加的组织中,可能还有利于计划的统一和协调一致。集中 注意力于将来,会有助于在计划工作中体现组织的主要目的 尽管人们十分重视预测,但还必须认识到,无论什么预测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因为最好的分 析和判断也不能产生真正超人的洞察力。在预测中永远都不会排除假设工作,虽然它常常被减少到最低 水平。主管人员往往对预测工作期望太高,以致不能认识到在任何假设中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误差。他 们有时也不注意去检查预测所依据的一些基本假设,去弄清楚这些假设是否是以事实、合理的估计或准 确反映了政策和计划的意图为根据的。 有经验的主管人员所做的有见识、有理智的“胡猜”,常常特别具有预见性。具有高洞察力的资质 一种宝贵的天赋,许多有经验的主管人员发展了这种资质。哪里具有这样的人才,哪里就能对预测人 员的工作做出最好的补充。不过,表现为具有洞察力的这种资质实际上可能就是一种智力过人的概括和 计算能力 1334预测与决策的关系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仅就预测和决策的关系而言,决策是预测的目的,预测为决策服务,为管理决 策提供依据。预测在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为决策提供关于事物未来的信息。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因而决策必须以事物、系统、事 件未来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的状态的有关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否则,就不可能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决 策。预测正是决策获得这些依据的有效手段。通过预测,决策者获得了关于决策对象未来性质、发展
4 精确性的则是现代预测方法的运用。最基本的预测方法是创造性思维和现代科学技术。事物、系统、事 件的可预测性,即事物、系统、事件的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性需要人们去认识、去揭示,这就要借助于 人的创造性思维——直觉、想像等来把握事物、系统、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要借助于一定的技 术手段,达到预测的目的。 13.3.2 预测的种类 预测有多种,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1)按预测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社会发展预测,指对一个社会的总的发展趋势、结构变化、人 口变动等方面的预测;经济发展预测,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水平、 产业结构、居民收人水平、消费水平及结构、市场发展及变化等的预测;科学发展预测,指对各门科学 的发展势头、地位关系,新兴学科的出现等进行的预测;技术发展预测,指对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中 应用的各种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所作的预测;国际关系及世界局势预测,指对一国的国际关系及所处的 国际形势的发股趋势进行的预测。 (2)按预测内容涉及的范围可分为:宏观预测,一般指对一国或一个地区总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的发展进行的预测;微观预测,指基层组织单位内的预测。包括本单位的发展前景,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内部结构的变化,环境适应性等进行的预测。 (3)按预测的性质可分为:定性预测,指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性质或某种倾向所作的定性化描 述的预测;定量预测,指对预测对象来来的发展趋势,增减速度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量的说明。 (4)按预测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 13.3.3 预测工作的意义 预测工作在计划工作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可以明显表现出充分地进行预测工作的必要性。但是预测 工作除了这个作用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这表现在:首先,主管人员进行预测和评价的工作,将 迫使他们面向未来,洞察未来,并为将来做好准备。预测帮助管理者认识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使 他们对未来环境的茫然减少到最低程度。准确的预测能够预计、推测出事物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趋势;能 够描述、勾画出未来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展变化可能达到的状态和程度,从而为决策提供预期环境。 其次,正是这种预测工作会揭示出缺乏必要控制的环节。第三,预测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计划与决策的 可行性,防止片面性。预测通过提供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预计环境变化中可能出现的有利与不利各因 素,从而提高计划与决策的可行性,避免片面性。第四,预测可以帮助管理者事先估计到实施计划后可 能产生的后果,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最终目标,提供了依据。 预测工作,尤其是在整个组织的人员都参加的组织中,可能还有利于计划的统一和协调一致。集中 注意力于将来,会有助于在计划工作中体现组织的主要目的。 尽管人们十分重视预测,但还必须认识到,无论什么预测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因为最好的分 析和判断也不能产生真正超人的洞察力。在预测中永远都不会排除假设工作,虽然它常常被减少到最低 水平。主管人员往往对预测工作期望太高,以致不能认识到在任何假设中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误差。他 们有时也不注意去检查预测所依据的一些基本假设,去弄清楚这些假设是否是以事实、合理的估计或准 确反映了政策和计划的意图为根据的。 有经验的主管人员所做的有见识、有理智的“胡猜”,常常特别具有预见性。具有高洞察力的资质 是一种宝贵的天赋,许多有经验的主管人员发展了这种资质。哪里具有这样的人才,哪里就能对预测人 员的工作做出最好的补充。不过,表现为具有洞察力的这种资质实际上可能就是一种智力过人的概括和 计算能力。 13.3.4 预测与决策的关系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仅就预测和决策的关系而言,决策是预测的目的,预测为决策服务,为管理决 策提供依据。预测在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为决策提供关于事物未来的信息。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因而决策必须以事物、系统、事 件未来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的状态的有关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否则,就不可能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决 策。预测正是决策获得这些依据的有效手段。通过预测,决策者获得了关于决策对象未来性质、发展
变化的信息,即所需资料和数据,使决策者对决策对象未来的性质、状态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有了基 本的了解和认识。决策者根据送些信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某种主观的决断,即作出相应的决策 (2)预测为决策目标的设定指明了方向。决策内容的核心是对管理目标的设定。如学校中教材的 更替,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行政管理中市政建设、交通设施的完善等等,都属于管理决策目标的设定。 而决策目标的设定,一是依据决策者(管理主体)主观需要,二是要依据预测所提供的未来信息,即管 理客体的条件。如果没有后一条,只凭决策者良好的主观愿望还是不可能设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 (3〕预测为决策提供实现目标的正确思路。决策目标确定之后,如何实现目标,即采用什么方法 和途径实现目标,是决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据预测所提供的信息。决策者 根据预测信息进行思考,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是可行的,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什么情况下所用 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可行的,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预测信息,决策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目标的各 种方案、措施、方法和途径,使决策具有科学性,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4)预测为决策实施的结果作出一般的判断。决策目标的设定决策方案的提出和实施之后,会产 生什么样的结果,目标和方案的实施有多大风险,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其社会价值如何等等,这些问题 在决策目标和方案实施之前必须通过科学的、充分的论证得以解决。而科学的论证,又必须依据预测所 提供的信息。决策者通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同决策目标和方案加以对照,判断什么情况下风险 最小,效益和价值最大;什么情况下风险最大,效益最小,价值最低:或者在另外条件下虽然风险大但 效益和价值高:或者风险小但效益和价值也小等等,从而可以作出初步的评估或预见,并做出选择。可 见,预测信息是评估决策目标、方案实施结果的依据和尺度之一。 总之,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教育等不同领域,都离不开预测。没有 预测,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就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其他事业的成功。 1335预测工作的基本原理 我们所进行的预测工作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预测作为一门科学,是以科学的原理为基础 的。现代预测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可知性原理 该原理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通过认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并以此为依据总结事物运行 的规律,从而推测未来的发展。 (二)可能性原埋 可能性原理是指客观事物未来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其未来并非只有 种可能性,对事物未来的预测必须根据多种因素的影响估计各种不同的结果 (三)可控性原理 可控性原理是指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不仅可以认识这些规律,并且可以掌握、利用这些规 律,从而达到认识自然和掌握自然的目的。 (四)相似性原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懂得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着的,都是相关的。事物之 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同类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同一条规律,其过程有较强的 相似性。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相似性进行类比,比如,根据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推测同类的另一事 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1336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以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依据预测结果的性质和数量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 测两种类型。 )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方法,主要是对预测对象未来状况作出性质上的推断的方法。定性预测方法常用的主要有 专家预测法和群众评议预测法。 1.专家预测法 专家预测法指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在预测之前,把预测的目的要求和有助于预测未来的若干背景材 料提交给专家,由他们根据所能够掌握的材料,选用适当的预测方法,作出预测判断和确定预测值。在
5 变化的信息,即所需资料和数据,使决策者对决策对象未来的性质、状态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有了基 本的了解和认识。决策者根据送些信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某种主观的决断,即作出相应的决策。 (2)预测为决策目标的设定指明了方向。决策内容的核心是对管理目标的设定。如学校中教材的 更替,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行政管理中市政建设、交通设施的完善等等,都属于管理决策目标的设定。 而决策目标的设定,一是依据决策者(管理主体)主观需要,二是要依据预测所提供的未来信息,即管 理客体的条件。如果没有后一条,只凭决策者良好的主观愿望还是不可能设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 (3)预测为决策提供实现目标的正确思路。决策目标确定之后,如何实现目标,即采用什么方法 和途径实现目标,是决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据预测所提供的信息。决策者 根据预测信息进行思考,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是可行的,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什么情况下所用 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可行的,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预测信息,决策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目标的各 种方案、措施、方法和途径,使决策具有科学性,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4)预测为决策实施的结果作出一般的判断。决策目标的设定决策方案的提出和实施之后,会产 生什么样的结果,目标和方案的实施有多大风险,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其社会价值如何等等,这些问题 在决策目标和方案实施之前必须通过科学的、充分的论证得以解决。而科学的论证,又必须依据预测所 提供的信息。决策者通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同决策目标和方案加以对照,判断什么情况下风险 最小,效益和价值最大;什么情况下风险最大,效益最小,价值最低;或者在另外条件下虽然风险大但 效益和价值高;或者风险小但效益和价值也小等等,从而可以作出初步的评估或预见,并做出选择。可 见,预测信息是评估决策目标、方案实施结果的依据和尺度之一。 总之,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教育等不同领域,都离不开预测。没有 预测,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就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其他事业的成功。 13.3.5 预测工作的基本原理 我们所进行的预测工作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预测作为一门科学,是以科学的原理为基础 的。现代预测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可知性原理 该原理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通过认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并以此为依据总结事物运行 的规律,从而推测未来的发展。 (二)可能性原埋 可能性原理是指客观事物未来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其未来并非只有 一种可能性,对事物未来的预测必须根据多种因素的影响估计各种不同的结果。 (三)可控性原理 可控性原理是指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不仅可以认识这些规律,并且可以掌握、利用这些规 律,从而达到认识自然和掌握自然的目的。 (四)相似性原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懂得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着的,都是相关的。事物之 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同类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同一条规律,其过程有较强的 相似性。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相似性进行类比,比如,根据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推测同类的另一事 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13.3.6 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以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依据预测结果的性质和数量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 测两种类型。 (一)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方法,主要是对预测对象未来状况作出性质上的推断的方法。定性预测方法常用的主要有 专家预测法和群众评议预测法。 1. 专家预测法 专家预测法指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在预测之前,把预测的目的要求和有助于预测未来的若干背景材 料提交给专家,由他们根据所能够掌握的材料,选用适当的预测方法,作出预测判断和确定预测值。在
专家推断过程中,主持人除了向专家提出预测的目的、要求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资料之外,不对他们施 加任何影响,以保证各位专家在独立的条件下,依据自己的思考、分析、运算作出预测。常见的专家预 测的具体方法有: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 (1)专家会议法。专家会议法是由有关专家在一起开会、讨论、共同分析,从而作出判断的一种 预测方法。在对专家们提出了预测目的和相关资料之后,专家会议完全由专家自己主持,自主讨论,自 我归纳,使专家会议处在一个民主的气氛之中门 专家会议法所作的预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参加判断的专家的自身情况、会议上的民主气氛,会议 的组织方式。如果所邀请的专家专业不对口,或者对该专业了解不深不透,那么讨论就难以深入。这就 要求决策人事先把背景材料交给专家,让他们较早地了解预测的目的和内容,作好准备。 专家会议应保持民主气氛,主持人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到会的专家能够畅所欲言,同时要避免某些 “权威”左右会场,影响新见解、新看法产生。另外要注意的是专家会议的组织方式,特别是参加会议 的专家构成应当合理,专业、年龄、性格等应互补。这样在预测过程中才可能全面考虑,提高预测结果 的可信度。 (2〕德尔菲预测法。德尔菲预测法(其原理如图13-1)包括几个步骤。首先,选择一组在某一特 定领域的专家,通常从一个组织的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人中选出。专家们对各个新发现的或新形成的领域 内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以及何时发生等问题做出预测,并不公布他们的名字,以免他们会互相影响。例 如,专家小组可能要回答:可靠的天气预测何时可以使用,肿瘤的医治方法何时可以研制成功,或经济 上可行的海水淡化方法何时可能出现,以及怎样才会出现。然后,把专家们的回答汇总起来,并把汇总 的结果反馈给专家小组的成员。专家们拿到这些资料以后,还是匿名地对将来作出进一步的预测,并且 要把这个过程重复多次。当逐渐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意见之后,这个意见就被用作一个可接受的预测了 需要说明的是,让专家们不断地提出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是强迫专家们折衷、妥协,而是要使专家得到更 多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能提出有更多情报依据的意见。因此,这种做法是希望在专家中间取得一个有情 报根据的统一的意见,经验也证明这是可以达到的。 预测问题 预测信息资料 组织者 意见反馈(1) 反馈(1) 专家们 整理(1) 整理(2 图13-1德尔菲预测示意图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由预测单位的组织者向参加预测的专家们提出明确的目的和时间 进度要求之后,由专家们各自召开必要的调査会,或亲自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作出专家判断,最后 由预测单位组织者收集专家判断结果,经过综合加工,确定预测值的方法。 专家调查法与专家会议法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召开专家会议,不进行集体讨论和共同分析,而是由专 家们各自进行调查研究,作出判断 专家按预测组织者提出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去哪里调查、向谁调查、怎样调查全由专 家自己决定。不同的专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一样,调查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收到的 各专家的预测结果可能涉及面广泛并且深人,对最后作出准确的综合预测很有益处 采用专家推断预测法要注意的是专家并非仅指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只要对某个问题有深入 的了解、有丰富的经验、有独到的看法,都可称之为专家,都可邀请参加预测 2.群众评议预测法 6
6 专家推断过程中,主持人除了向专家提出预测的目的、要求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资料之外,不对他们施 加任何影响,以保证各位专家在独立的条件下,依据自己的思考、分析、运算作出预测。常见的专家预 测的具体方法有: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 (1)专家会议法。专家会议法是由有关专家在一起开会、讨论、共同分析,从而作出判断的一种 预测方法。在对专家们提出了预测目的和相关资料之后,专家会议完全由专家自己主持,自主讨论,自 我归纳,使专家会议处在一个民主的气氛之中门 专家会议法所作的预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参加判断的专家的自身情况、会议上的民主气氛,会议 的组织方式。如果所邀请的专家专业不对口,或者对该专业了解不深不透,那么讨论就难以深入。这就 要求决策人事先把背景材料交给专家,让他们较早地了解预测的目的和内容,作好准备。 专家会议应保持民主气氛,主持人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到会的专家能够畅所欲言,同时要避免某些 “权威”左右会场,影响新见解、新看法产生。另外要注意的是专家会议的组织方式,特别是参加会议 的专家构成应当合理,专业、年龄、性格等应互补。这样在预测过程中才可能全面考虑,提高预测结果 的可信度。 (2)德尔菲预测法。德尔菲预测法(其原理如图 13-1)包括几个步骤。首先,选择一组在某一特 定领域的专家,通常从一个组织的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人中选出。专家们对各个新发现的或新形成的领域 内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以及何时发生等问题做出预测,并不公布他们的名字,以免他们会互相影响。例 如,专家小组可能要回答:可靠的天气预测何时可以使用,肿瘤的医治方法何时可以研制成功,或经济 上可行的海水淡化方法何时可能出现,以及怎样才会出现。然后,把专家们的回答汇总起来,并把汇总 的结果反馈给专家小组的成员。专家们拿到这些资料以后,还是匿名地对将来作出进一步的预测,并且 要把这个过程重复多次。当逐渐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意见之后,这个意见就被用作一个可接受的预测了。 需要说明的是,让专家们不断地提出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是强迫专家们折衷、妥协,而是要使专家得到更 多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能提出有更多情报依据的意见。因此,这种做法是希望在专家中间取得一个有情 报根据的统一的意见,经验也证明这是可以达到的。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由预测单位的组织者向参加预测的专家们提出明确的目的和时间 进度要求之后,由专家们各自召开必要的调查会,或亲自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作出专家判断,最后 由预测单位组织者收集专家判断结果,经过综合加工,确定预测值的方法。 专家调查法与专家会议法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召开专家会议,不进行集体讨论和共同分析,而是由专 家们各自进行调查研究,作出判断。 专家按预测组织者提出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去哪里调查、向谁调查、怎样调查全由专 家自己决定。不同的专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一样,调查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收到的 各专家的预测结果可能涉及面广泛并且深人,对最后作出准确的综合预测很有益处。 采用专家推断预测法要注意的是专家并非仅指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只要对某个问题有深入 的了解、有丰富的经验、有独到的看法,都可称之为专家,都可邀请参加预测。 2.群众评议预测法
群众评议预测法就是把初步拟定的预测课题和目的要求交给群众,由群众发表意见,加以评论。这 种做法能集思广益,既较妤地把预测课题最后确定下来,又通过走群众路线,在群众中统一了思想认识 为下一步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提供资料、搜集资料、确定最后的预测值,制定计划,实施决策打下了基 础。 实行群众评议预测法,一要有初步的预测课题或结果,以使群众评议能集中地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 问题展开,避免漫无边际的现象:二要防止少数人主观片面性,瞧不起群众,不重视群众的意见,使科 众评议搞形式,走过场;三要合理确定参加评议的群众范围,如果范围太广、人员太泛,虽然意见见解 丰富,但耗时费力;范围太窄,则可能起不到群众评议的作用 (二)定量预测法 1.时间序列预测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是根据时间序列中反映出来的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和某些规律,参照当 前已经出现的各种可能性来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以历史事实作为预测依据的。它的原理是事物发展具有继承性。实践也证明了这 真理,现在是以过去为基础的。只要我们对事物过去的发展过程把握得准确,规律认识得清楚,是可 以从过去和现在推测出事物发展的未来的。 时间序列预测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平均数预测法,其中又包括几何平均预测法、移动平均预测法 指数平滑预测法;线性趋势预测法:指数曲线法:二次典线法 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要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1)方法选择应恰当。时间序列预测法的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预测目的,选择方 法要作多方面的考虑。一般来说,较简单的模型,容易理解、计算,但结果值可信度较低:较复杂的模 型,要求较髙,运用较难,但预测值可信度高,倘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差错,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2)要注意时间序列数据的质量。特别是时间序列的长短、间隔期、可比性等问题。特别是可比 性问题要仔细考虑。如指标的收益含义是否相同,包括的范围有无出人,时间的长短是否一致,计算方 法和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要求等等 (3)要有效地确定校正系数或加权因子。由于时间序列只能描述历史,并不能完全反映未来,有 时甚至在说明当前也颇为困难,因此有必要对用时间序列法预测的结果加以校正。校正方法是选定一定 的加权因子或校正系数来调整历史变量。校正时,要正确选择加权因子和校正系数。由于校正系数或加 权因子是根据当前已出现的情况来考虑的,无法利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来,选择就要依据预测人的判断技 巧了。 2.相关回归分析预测法 相关回归分析预测法是在肯定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回归分析,配合回归趋势线, 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运算的一种方法。相关分析的任务在于判别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关系,以 及什么样的相关关系,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回归分析则是采取适当的方式,把散布的数据点配合成最 为理想的回归线,建立起以确定的回归方程为表现形式的数学模型以进行必要的预测。其中,相关分析 是前提,回归分析是根据明确确定的相关关系配合回归线和建立数学模型 相关回归分析法与时间序列法不同。前者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 分析,解决预测问题的。在时间序列法中可以应用回归法,但研究的对象只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在 相关回归方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事物。 运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注意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是利用相关回归分析法预测的前提。在运 用此法时,不仅要求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而且还应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因为相关关系越高,预测结 果的准确性也就越高,反之,准确性也就差。对多元相关分析,也要对多元变量进行主次分析,不能不 问影响大小和相关的紧密程度,把各影响因素都纳入回归方程。 (2)选择合适的回归方程。 (3)准确确定校正系数和加权因子。在相关回归分析法中,同样需要全面研究当前已经出现和正 在出现的新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7 群众评议预测法就是把初步拟定的预测课题和目的要求交给群众,由群众发表意见,加以评论。这 种做法能集思广益,既较好地把预测课题最后确定下来,又通过走群众路线,在群众中统一了思想认识, 为下一步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提供资料、搜集资料、确定最后的预测值,制定计划,实施决策打下了基 础。 实行群众评议预测法,一要有初步的预测课题或结果,以使群众评议能集中地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 问题展开,避免漫无边际的现象;二要防止少数人主观片面性,瞧不起群众,不重视群众的意见,使科 众评议搞形式,走过场;三要合理确定参加评议的群众范围,如果范围太广、人员太泛,虽然意见见解 丰富,但耗时费力;范围太窄,则可能起不到群众评议的作用。 (二)定量预测法 1.时间序列预测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是根据时间序列中反映出来的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和某些规律,参照当 前已经出现的各种可能性来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以历史事实作为预测依据的。它的原理是事物发展具有继承性。实践也证明了这 一真理,现在是以过去为基础的。只要我们对事物过去的发展过程把握得准确,规律认识得清楚,是可 以从过去和现在推测出事物发展的未来的。 时间序列预测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平均数预测法,其中又包括几何平均预测法、移动平均预测法、 指数平滑预测法;线性趋势预测法;指数曲线法;二次典线法。 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法要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1)方法选择应恰当。时间序列预测法的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预测目的,选择方 法要作多方面的考虑。一般来说,较简单的模型,容易理解、计算,但结果值可信度较低;较复杂的模 型,要求较高,运用较难,但预测值可信度高,倘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差错,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2)要注意时间序列数据的质量。特别是时间序列的长短、间隔期、可比性等问题。特别是可比 性问题要仔细考虑。如指标的收益含义是否相同,包括的范围有无出人,时间的长短是否一致,计算方 法和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要求等等。 (3)要有效地确定校正系数或加权因子。由于时间序列只能描述历史,并不能完全反映未来,有 时甚至在说明当前也颇为困难,因此有必要对用时间序列法预测的结果加以校正。校正方法是选定一定 的加权因子或校正系数来调整历史变量。校正时,要正确选择加权因子和校正系数。由于校正系数或加 权因子是根据当前已出现的情况来考虑的,无法利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来,选择就要依据预测人的判断技 巧了。 2.相关回归分析预测法 相关回归分析预测法是在肯定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回归分析,配合回归趋势线, 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运算的一种方法。相关分析的任务在于判别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关系,以 及什么样的相关关系,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回归分析则是采取适当的方式,把散布的数据点配合成最 为理想的回归线,建立起以确定的回归方程为表现形式的数学模型以进行必要的预测。其中,相关分析 是前提,回归分析是根据明确确定的相关关系配合回归线和建立数学模型。 相关回归分析法与时间序列法不同。前者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 分析,解决预测问题的。在时间序列法中可以应用回归法,但研究的对象只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在 相关回归方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事物。 运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注意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是利用相关回归分析法预测的前提。在运 用此法时,不仅要求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而且还应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因为相关关系越高,预测结 果的准确性也就越高,反之,准确性也就差。对多元相关分析,也要对多元变量进行主次分析,不能不 问影响大小和相关的紧密程度,把各影响因素都纳入回归方程。 (2)选择合适的回归方程。 (3)准确确定校正系数和加权因子。在相关回归分析法中,同样需要全面研究当前已经出现和正 在出现的新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134有效地确定前提条件 计划工作和计划协调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挫折是由于确定前提条件的工作没做好造成的,因此对计划 工作中的这一步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在未来的环境中,很难确定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主管人员的计划。而 且在找出这些影响因素之后,要使协调一致的、有意义的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应用, 也是很难的。 13.4.1选定前提条件 仅仅因为主管人员不可能分清并记住未来将影响计划进程的所有因素,因此,他们都把注意力放在 那些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而且有战略性的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上。在选择过程中,他们所考虑的是对规 划有显著影响的那些前提条件。 每个组织的最高领导,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组织的各个管理人员,都应该选择他们自己的前提条件 应该提出如下的基本问题,并对之做出回答:在环境中,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有哪些因素将 会影响我们负责的计划进程的大部分 13.4.2为应变计划提供可选择的前提条件 由于对未来不可能预见得十分准确,所以良好的计划工作常常要考虑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并依据 它来制定出若干套可供选择的前提和计划。这些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数量太多,以致很难在一个计划中 把它们都包括进去。 134.3保证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 为了协调各个计划,并且为实现预期的目标做出最有效的贡献,肯定需要有一致性的前提条件,不 过,要确保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保证前提条件协调一致的最好办法是请各层次的计划工作参谋人员向 相应的最高领导介绍组织或职能部门的关键有用的计划工作前提。计划人员应负责说明确定这些前提时 所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情况,并保证使它们保持根本一致。 1344把前提条件的信息传达给有关人员 即使计划工作前提条件是经过了仔细制定和批准的,还是存在着怎样将这些前提条件传达给有决策 权力参与计划工作的人们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如同所有的沟通问题一样,也是很困难的。但是,至少要 做到部分沟通,这个问题相对会容易一些。在那些以竞争战略和重大方针为基础的前提上,特别会产生 这样的问题,把这些看成是机密的前提条件是可以理解的 进行有效的前提条件的沟通,首先要分析所有主管人员需要了解什么,要从多方面而不是很窄的角 度去考虑,保证那些对他们的计划工作很重要的前提对他们有用。这样做可能要冒泄露机密的风险。但 一般说来,宁可冒这个风险,也不能让尚未掌握情报资料的下属去作出决策。 有些组织认为,编制一本阐明计划工作前提的手册并发给相关人员是可以做的,因为这样做就可以 把组织的未来设想和它在计划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结合起来。当然,手册的内容也要根据前提条件的变化 而不断更新。此外,上级领导者在要求其下属提出预算建议或方案时,或在分派重要任务时,还要拟出 一些补充的计划工作前提条件,发给他的下属。这些也可以作为在实践中对上述小册子的补充。如果某 位领导认为,一个方案己通过或者已作出决策,就不再需要前提,那么就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事实 上,在人们投入到行动的细节之前,就应作出决策:如果每个人对期望执行决策的环境状况有清楚的了 解,则有可能作出更好的决策。 135预测的步骤:如何确定前提条件 我们如果对组织的预测总过程加以系统化,就可知道整个预测过程大致可以有以下步骤:明确预测 目标;搜集资料:分析判断,建立预测模型:作出预测 13.51明确预测目标 预测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只有这样,预测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在此强调的是预测 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地讲,明确预测目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8 13.4 有效地确定前提条件 计划工作和计划协调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挫折是由于确定前提条件的工作没做好造成的,因此对计划 工作中的这一步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在未来的环境中,很难确定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主管人员的计划。而 且在找出这些影响因素之后,要使协调一致的、有意义的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应用, 也是很难的。 13.4.1 选定前提条件 仅仅因为主管人员不可能分清并记住未来将影响计划进程的所有因素,因此,他们都把注意力放在 那些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而且有战略性的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上。在选择过程中,他们所考虑的是对规 划有显著影响的那些前提条件。 每个组织的最高领导,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组织的各个管理人员,都应该选择他们自己的前提条件。 应该提出如下的基本问题,并对之做出回答:在环境中,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有哪些因素将 会影响我们负责的计划进程的大部分? 13.4.2 为应变计划提供可选择的前提条件 由于对未来不可能预见得十分准确,所以良好的计划工作常常要考虑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并依据 它来制定出若干套可供选择的前提和计划。这些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数量太多,以致很难在一个计划中 把它们都包括进去。 13.4.3 保证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 为了协调各个计划,并且为实现预期的目标做出最有效的贡献,肯定需要有一致性的前提条件,不 过,要确保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保证前提条件协调一致的最好办法是请各层次的计划工作参谋人员向 相应的最高领导介绍组织或职能部门的关键有用的计划工作前提。计划人员应负责说明确定这些前提时 所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情况,并保证使它们保持根本一致。 13.4.4 把前提条件的信息传达给有关人员 即使计划工作前提条件是经过了仔细制定和批准的,还是存在着怎样将这些前提条件传达给有决策 权力参与计划工作的人们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如同所有的沟通问题一样,也是很困难的。但是,至少要 做到部分沟通,这个问题相对会容易一些。在那些以竞争战略和重大方针为基础的前提上,特别会产生 这样的问题,把这些看成是机密的前提条件是可以理解的。 进行有效的前提条件的沟通,首先要分析所有主管人员需要了解什么,要从多方面而不是很窄的角 度去考虑,保证那些对他们的计划工作很重要的前提对他们有用。这样做可能要冒泄露机密的风险。但 一般说来,宁可冒这个风险,也不能让尚未掌握情报资料的下属去作出决策。 有些组织认为,编制一本阐明计划工作前提的手册并发给相关人员是可以做的,因为这样做就可以 把组织的未来设想和它在计划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结合起来。当然,手册的内容也要根据前提条件的变化 而不断更新。此外,上级领导者在要求其下属提出预算建议或方案时,或在分派重要任务时,还要拟出 一些补充的计划工作前提条件,发给他的下属。这些也可以作为在实践中对上述小册子的补充。如果某 位领导认为,一个方案己通过或者已作出决策,就不再需要前提,那么就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事实 上,在人们投入到行动的细节之前,就应作出决策;如果每个人对期望执行决策的环境状况有清楚的了 解,则有可能作出更好的决策。 13.5 预测的步骤:如何确定前提条件 我们如果对组织的预测总过程加以系统化,就可知道整个预测过程大致可以有以下步骤:明确预测 目标;搜集资料;分析判断,建立预测模型;作出预测。 13.5.1 明确预测目标 预测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只有这样,预测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在此强调的是预测 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地讲,明确预测目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确定预测对象,即预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收集什么资料,精确度有多高等等 (2)确定预测时间,即预测有没有时限要求 (3)确定预测计划,包括确定人员的组成、经费预算、完成期限等。 13.52搜集资料 进行预测,必须充分占有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反映事物发展的历史数据、统计资料以及在某一特定 时间内预测对象的各有关信息等 搜集资料一定要注意广泛性、适用性。对于收集到的资料,一定要鉴别和整理加工,辨别资料的真 实性和可用程度,去掉那些不真实、与预测关系不密切、不能说明问题的资料。 13.53分析判断,进行预测处理 分析判断,是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经过判断、推理、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由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选择预测方法描述预测对象的基本演变规律。进行预测处理,是预测 作的关键。而这一步的关键,则在于能否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推 。具体步骤,分析判断,预测处理一般要分三步走: (1)选定预测方法。在选择预测方法时,要根据预测的目的、对象、特点和占有信息资料的情况 来进行:并且,在条件许可时,可采用几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以便相互验证,提高预测质量 (2)建立预测模型。如果是定量预测,往往要根据事物的性质和搜集的资料建立相关的预测模型 (3)进行推理和计算。运用选定的预测方法,对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推理、判断、统计和预算 得到预测的结果。在此,我们要注意的是,必须对己得到的初步结果进行必要的审核,以便对其进行修 13.54作出预测 作出预测,是预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对预测结果进行鉴定。在上一个大步骤中,我们己计算出了预测结果,在进里,我们则 需拿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较,进行结果鉴定。 (2)判断预测评价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预测结论。我们要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主要有以 下几种方法 首先,根据常识和经验,去检查和判断结果是否合理。 其次,计算预算误差,看存在的误差有多大,是否超过预测要求。 再次,分析正在形成的各种征兆反映的未来条件的变化,判断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最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然后综合评价各种预测结果的可信 程度
9 (1) 确定预测对象,即预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需要收集什么资料,精确度有多高等等。 (2) 确定预测时间,即预测有没有时限要求。 (3) 确定预测计划,包括确定人员的组成、经费预算、完成期限等。 13.5.2 搜集资料 进行预测,必须充分占有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反映事物发展的历史数据、统计资料以及在某一特定 时间内预测对象的各有关信息等。 搜集资料一定要注意广泛性、适用性。对于收集到的资料,一定要鉴别和整理加工,辨别资料的真 实性和可用程度,去掉那些不真实、与预测关系不密切、不能说明问题的资料。 13.5.3 分析判断,进行预测处理 分析判断,是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经过判断、推理、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由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选择预测方法描述预测对象的基本演变规律。进行预测处理,是预测 工作的关键。而这一步的关键,则在于能否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推 理。具体步骤,分析判断,预测处理一般要分三步走: (1)选定预测方法。在选择预测方法时,要根据预测的目的、对象、特点和占有信息资料的情况 来进行;并且,在条件许可时,可采用几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以便相互验证,提高预测质量。 (2)建立预测模型。如果是定量预测,往往要根据事物的性质和搜集的资料建立相关的预测模型。 (3)进行推理和计算。运用选定的预测方法,对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推理、判断、统计和预算, 得到预测的结果。在此,我们要注意的是,必须对已得到的初步结果进行必要的审核,以便对其进行修 正。 13.5.4 作出预测 作出预测,是预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对预测结果进行鉴定。在上一个大步骤中,我们已计算出了预测结果,在进里,我们则 需拿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比较,进行结果鉴定。 (2) 判断预测评价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预测结论。我们要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主要有以 下几种方法: 首先,根据常识和经验,去检查和判断结果是否合理。 其次,计算预算误差,看存在的误差有多大,是否超过预测要求。 再次,分析正在形成的各种征兆反映的未来条件的变化,判断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最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然后综合评价各种预测结果的可信 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