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 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 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 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 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 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 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 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 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 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 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 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 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 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 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 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 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 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 (三)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全体同学先有感情地大声地来朗读一下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 大意,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你们不会读的字词画出来,待会我们一起解 决,好,现在由老师来开个头,“天时不如地利”预备读,(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但是,有两个字,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读错了,请同学们看 到课文的第三句“夫fu环而攻之”,夫在这里读fu,而不是读f,再看到课文倒数的第三 句,亲戚q畔之,这个字读q不是qi。(板书:夫f,戚qi) 好,这是老师从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字词的读音是你 们不会的,有的话就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没有的话,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四句,是“米栗(1i)非不多 也”,还是“米粟(s)非不多”,对是“米粟(su)非不多也”。再看下一句是“什么民不 以封疆之界”对,是“域”读y,(板书:粟si、域y)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还是很到位的,但是,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除了读音 准确还是不够的,我们还有注意一下文章的节奏,现在就由老师来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同学 们听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老师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和节奏。(老师范读) (2)好,现在请全体同学跟着老师刚才的提示,再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 (四)精读品味 同学们读得都很好,现在,让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 (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板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 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 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 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 政”。 (三)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全体同学先有感情地大声地来朗读一下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 大意,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你们不会读的字词画出来,待会我们一起解 决,好,现在由老师来开个头,“天时不如地利”预备读,(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但是,有两个字,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读错了,请同学们看 到课文的第三句“夫fú环而攻之”, 夫在这里读fú,而不是读fū,再看到课文倒数的第三 句,亲戚qī畔之,这个字读qī不是qì。(板书:夫fú,戚qī) 好,这是老师从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字词的读音是你 们不会的,有的话就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没有的话,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四句,是“米栗(lì)非不多 也”,还是“米粟(sù)非不多”,对是“米粟(sù)非不多也”。再看下一句是“什么民不 以封疆之界”对,是“域”读yù,( 板书:粟sù、域yù),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还是很到位的,但是,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除了读音 准确还是不够的,我们还有注意一下文章的节奏,现在就由老师来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同学 们听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老师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和节奏。(老师范读) (2)好,现在请全体同学跟着老师刚才的提示,再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 (四)精读品味 同学们读得都很好,现在,让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 (1)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板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是比不上。“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这句话很短,请个同学来给我们翻译一下(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非常好。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好,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了,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这句话主要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这句话,同学们有那个字词是不会翻译 的吗?没有的话,老师就来考一下你们了: “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 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 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 的意思。 (板书: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环:围;而,表顺接,表转折) 好,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翻译得很好。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我们接下去看,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这句话:“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学生朗读) 师:朗读得很好。“夫”是文言发语词,可以不译。“环”我们上句已经说了,是包围的 意思。“而”表修饰,那么“必”又是什么意思呢?对,“必”是一定的意思。(板书:“夫”, 文言发语词)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 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现在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这一句话和前面的一句(三里之城……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学生朗读),老师还想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两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听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三里的内城,七里的 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那这两句话又讲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 利”,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有“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 重于“天时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是比不上。 “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这句话很短,请个同学来给我们翻译一下(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非常好。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好,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了,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这句话主要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这句话,同学们有那个字词是不会翻译 的吗?没有的话,老师就来考一下你们了: “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 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 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 的意思。 (板书: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环:围;而,表顺接,表转折) 好,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翻译得很好。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我们接下去看,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这句话:“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学生朗读) 师:朗读得很好。“夫”是文言发语词,可以不译。“环”我们上句已经说了,是包围的 意思。“而”表修饰,那么“必”又是什么意思呢?对,“必”是一定的意思。(板书:“夫”, 文言发语词)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 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现在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这一句话和前面的一句(三里之城……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学生朗读),老师还想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两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听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三里的内城,七里的 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那这两句话又讲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 利”,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有 “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 重于“天时
(板书:进攻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那么“池”是什么意思呢?对,“池”是指护城河。池在这里 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 锋利。米粟,是指粮食。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对,委是放弃的意思 那么“去”,又怎么解释呢,对,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板书:古今:池:指护城河,今指水塘。去:离开,今指往,到。委:放弃,) 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翻译得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 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 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 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板书:防御-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同学们看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呢?对,是双重否定句,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 用双重否定句呢,用它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答得都很有道理,双重否定句意思最肯定。充分铺写防守一方所具 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 和”的结论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 师:读得很好,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 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 怎么样”的意思)。以是凭,靠的意思。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翻译得很好。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
(板书:进攻-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那么“池”是什么意思呢?对,“池”是指护城河。池在这里 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 锋利。 米粟,是指粮食。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对,委是放弃的意思, 那么“去”,又怎么解释呢,对,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板书:古今:池:指护城河,今指水塘。去:离开,今指往,到。委:放弃,) 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翻译得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 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 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 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板书:防御-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同学们看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呢?对,是双重否定句,同学们想一下,为什么 用双重否定句呢,用它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答得都很有道理,双重否定句意思最肯定。充分铺写防守一方所具 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 和”的结论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 师:读得很好,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 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 怎么样”的意思)。以是凭,靠的意思。 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翻译得很好。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
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是通假字,通“叛”, 背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顺,归 顺,服从。 (板书:之:到。至:极点;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通“叛”,背叛。) 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 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我们再看下一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是用,拿的意思;所是指归附的力量:第二个所指的是众叛亲离者。君子是指对统 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是一定的意思。(板书:以:用,拿) 好,还是找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学生翻译) 师:很好,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 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好,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三句话,朗读完后,老师还想找一个同学 给我们翻译一下。(学生朗读,学生翻译)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认真地在听课。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 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 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 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几句话我们理解大意,那他们又都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这几句话,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 胜 (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 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五)讨论交流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现在,请同学们各自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下这篇课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 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
亲外戚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是通假字,通“叛”, 背叛。(“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顺,归 顺,服从。 (板书:之:到。至:极点;亲戚,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通“叛”,背叛。) 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 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 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我们再看下一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是用,拿的意思;所是指归附的力量;第二个所指的是众叛亲离者。君子是指对统 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必是一定的意思。(板书:以:用,拿) 好,还是找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学生翻译) 师:很好,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 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好,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三句话,朗读完后,老师还想找一个同学 给我们翻译一下。(学生朗读,学生翻译)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认真地在听课。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 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 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 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这几句话我们理解大意,那他们又都说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这几句话,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 胜”。 (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 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五)讨论交流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现在,请同学们各自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一下这篇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 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 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 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 “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六)总结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 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 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事例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 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 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 “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六)总结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 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 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事例 论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