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近三年命题特点分析及08年命题预测 鉴往以知今,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归类汇总,把握出题规律,对于预测 今后高考命题趋势,科学合理的指导考生应对这类试题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一、宏观分析 从1996年起,全国卷基本是两道选择题,一道考査分析理解,一道考査分析鉴赏,从 2002年开始试题比例进行了调整,加大了主观题的比例,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 挥空间。高考语文试卷对古诗词的考査,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 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査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总体上看,诗歌鉴赏题 这种考査形式主要要求考生从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诗歌所表 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考查了 用字分析、思想把握、技巧分析、内容分析、意象理解、诗眼分析、名句赏析和赏析评价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査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高考语文考试大 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有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 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 鉴赏和评价棕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所以,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 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感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 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同容,也是高考考 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到2007年的高考试卷充分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未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考题,其主要的考 查方向将集中于以下几点 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及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针对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如“诗眼”的赏析和词语的外向锤炼。 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 二、近三年共51套试题,诗歌64首。笔者按年度将试题列表归纳如下: 2005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诗歌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一、近三年命题特点分析及 08 年命题预测 鉴往以知今,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进行归类汇总,把握出题规律,对于预测 今后高考命题趋势,科学合理的指导考生应对这类试题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一、宏观分析: 从 1996 年起,全国卷基本是两道选择题,一道考查分析理解,一道考查分析鉴赏,从 2002 年开始试题比例进行了调整,加大了主观题的比例,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 挥空间。高考语文试卷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 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总体上看,诗歌鉴赏题 这种考查形式主要要求考生从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诗歌所表 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考查了 用字分析、思想把握、技巧分析、内容分析、意象理解、诗眼分析、名句赏析和赏析评价。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高考语文考试大 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有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 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 鉴赏和评价棕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所以,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 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感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 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同容,也是高考考 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 年到 2007 年的高考试卷充分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未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考题,其主要的考 查方向将集中于以下几点: 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及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针对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如“诗眼”的赏析和词语的外向锤炼。 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 二、近三年共 51 套试题,诗歌 64 首。笔者按年度将试题列表归纳如下: 2005 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卷别题型作者体裁 内容 内容附加 全国卷1简答题李华七言绝句唐诗1首诗论 手法、感情、内容 全国卷2简答题白居易七言绝句唐诗1首 感情、语言、内容 全国卷3简答题刘放七言绝句宋诗1 手法、内容 选择题 北京卷 陆游词宋词1首比较阅读内容、手法、意境、感情 简答题 李白 比较阅读 上海卷简答题 徐凝/七言绝句唐诗2首 +诗论 手法、诗眼、内容 天津卷简答题汪元量七言绝句宋诗1首比较阅读诗眼、内容、感情 唐诗1首 填空题杜牧 浙江卷 七言绝句 比较阅读 意象、内容、感情 简答题杨万里 宋诗1首 山东卷简答题戴复古七言绝句宋诗1首诗论(暗引)语言、内容、感情 重庆卷简答题王昌龄七言绝句唐诗1首 内容、手法 福建卷|简答题李白五言律诗唐诗1首比较阅读 感情、手法 湖北卷简答题|马致远曲元曲1首 手法、内容、感情 柳宗元 湖南卷简答题 七言绝句唐诗2首比较阅读 内容、手法 李德裕 江苏卷简答题李益五言律诗唐诗1首 诗眼、意境、感情、内容 江西卷简答题吴涛七言绝句宋诗1首诗论(暗引 内容、手法 填空题 广东卷 寇准五言律诗宋诗1首诗论 常识、感情、内容 简答题 王安石 辽宁卷简答题 七言绝句宋诗2首比较阅读 意境、感情、语言
卷别 题型 作者 体裁 内容 内容附加 考点 全国卷 1 简答题 李华 七言绝句 唐诗 1 首 诗论 手法、感情、内容 全国卷 2 简答题 白居易 七言绝句 唐诗 1 首 感情、语言、内容 全国卷 3 简答题 刘攽 七言绝句 宋诗 1 首 手法、内容 北京卷 选择题 简答题 陆游 词 宋词 1 首 比较阅读 内容、手法、意境、感情 上海卷 简答题 李白 徐凝 七言绝句 唐诗 2 首 比较阅读 +诗论 手法、诗眼、内容 天津卷 简答题 汪元量 七言绝句 宋诗 1 首 比较阅读 诗眼、内容、感情 浙江卷 填空题 简答题 杜牧 杨万里 七言绝句 唐诗 1 首 宋诗 1 首 比较阅读 意象、内容、感情 山东卷 简答题 戴复古 七言绝句 宋诗 1 首 诗论(暗引) 语言、内容、感情 重庆卷 简答题 王昌龄 七言绝句 唐诗 1 首 内容、手法 福建卷 简答题 李白 五言律诗 唐诗 1 首 比较阅读 感情、手法 湖北卷 简答题 马致远 曲 元曲 1 首 诗论 手法、内容、感情 湖南卷 简答题 柳宗元 李德裕 七言绝句 唐诗 2 首 比较阅读 内容、手法 江苏卷 简答题 李益 五言律诗 唐诗 1 首 诗眼、意境、感情、内容 江西卷 简答题 吴涛 七言绝句 宋诗 1 首 诗论(暗引) 内容、手法 广东卷 填空题 简答题 寇准 五言律诗 宋诗 1 首 诗论 常识、感情、内容 辽宁卷 简答题 王安石 方惟深 七言绝句 宋诗 2 首 比较阅读 意境、感情、语言
2006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卷别 题型作者 体裁 内容内容附加 考点 全国卷1简答题黄庭坚五言古诗宋诗1首暗引诗论 手法、内容 全国卷2简答题王炎 词 宋词1首 内容、感情 北京卷选择题 陶渊明五言古诗晋诗1首 内容、手法 简答题 填空题 上海卷选择题张可久曲元曲1首 常识、内容 诗眼 简答题 天津卷|简答题张籍七言绝句唐诗1首 内容、手法 填空题 意象 折江卷 无名氏曲元曲1首 简答题 山东卷简答题王闿运七言绝句清诗1首诗论内容、手法、情感 张维屏 重庆卷|简答题 七言绝句清诗2首比较阅读 内容、情感 龚自珍 福建卷|简答题李商隐七言绝句唐诗1首 炼字、情感、手法 严维 内容、情感 湖北卷|简答题 韩踪七言绝句唐诗2首比较阅读 湖南卷简答题曹雪芹七言律诗清诗2首比较阅读内容、炼字、手法 江苏卷简答题魏初词元词1首诗论(暗引) 感情、炼字 手法、内容 江西卷|简答题杨万里七言绝句宋诗1首 诗眼、手法、内容 广东卷填空题谭敬昭七言绝句清诗1首 意象、诗眼 辽宁卷简答题苏轼|七言绝句宋诗1首 语言、内容 四川卷简答题周密七言绝句宋诗1首 诗眼、内容、情感 安徽卷简答题刘过词|宋诗1首 手法、内容、感情
2006 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卷别 题型 作者 体裁 内容 内容附加 考点 全国卷 1 简答题 黄庭坚 五言古诗 宋诗 1 首 暗引诗论 手法、内容 全国卷 2 简答题 王炎 词 宋词 1 首 内容、感情 北京卷 选择题 简答题 陶渊明 五言古诗 晋诗 1 首 内容、手法 上海卷 填空题 选择题 简答题 张可久 曲 元曲 1 首 常识、内容 诗眼 天津卷 简答题 张籍 七言绝句 唐诗 1 首 内容、手法 浙江卷 填空题 简答题 无名氏 曲 元曲 1 首 意象 情感 山东卷 简答题 王闿运 七言绝句 清诗 1 首 诗论 内容、手法、情感 重庆卷 简答题 张维屏 龚自珍 七言绝句 清诗 2 首 比较阅读 内容、情感 福建卷 简答题 李商隐 七言绝句 唐诗 1 首 炼字、情感、手法 湖北卷 简答题 严维 韩琮 七言绝句 唐诗 2 首 比较阅读 内容、情感 手法 湖南卷 简答题 曹雪芹 七言律诗 清诗 2 首 比较阅读 内容、炼字、手法 江苏卷 简答题 魏初 词 元词 1 首 诗论(暗引) 感情、炼字 手法、内容 江西卷 简答题 杨万里 七言绝句 宋诗 1 首 诗眼、手法、内容 广东卷 填空题 谭敬昭 七言绝句 清诗 1 首 意象、诗眼 辽宁卷 简答题 苏轼 七言绝句 宋诗 1 首 语言、内容 四川卷 简答题 周密 七言绝句 宋诗 1 首 诗眼、内容、情感 安徽卷 简答题 刘过 词 宋诗 1 首 手法、内容、感情
2007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卷别 题型 作者体裁 内容 内容附加 考点 全国卷一简答题苏轼词宋词1首 感情、手法 全国卷二简答题王维五言律诗唐诗1首 诗眼、内容 北京卷填空题民歌古诗诗经1首 诗论 手法、内容 简答题 广东卷简答题林景熙五言律诗宋诗1首 意象、炼字 江苏卷 简答题辛弃疾 词 宋词1首 感情、手法、内容 山东卷简答题徐兰七言绝句清诗1首比较阅读 语言、手法 填空题 上海卷选择题苏轼 宋词1首 常识、意境、内容 简答题 安徽卷简答题陈维崧词清词1首 手法、感情 辽宁卷 简答题 王维五言绝句唐诗1首比较阅读 内容、感情 周弼七言绝句宋诗1首 四川卷简答题王安石七言律诗宋诗1首 内容、诗眼 天津卷简答题高启五言绝句明诗1首 语言、内容 重庆卷 简答题白居易七言绝句唐诗1首比较阅读内容、手法、感情 苏轼 宋诗1首 海南宁夏简答题刘一止五言律诗宋诗1首 内容、意象、感情 湖南卷简答题王安石七言律诗宋诗1首 手法、感情 福建卷简答题谢枋得七言绝句宋诗1首 感情、手法 湖北卷简答题吴融|七言绝句唐诗2首 比较阅读 手法、感情 江西卷简答题高蟾七言绝句唐诗2首比较阅读 感情、内容 韦庄 浙江卷填空题刘禹锡七言绝句唐诗1首比较阅读意象、感情 简答题吴激 词金词1首 手法、语言 赵善庆|曲 元曲1首
2007 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一览表 卷别 题型 作者 体裁 内容 内容附加 考点 全国卷一 简答题 苏轼 词 宋词 1 首 感情、手法 全国卷二 简答题 王维 五言律诗 唐诗 1 首 诗眼、内容 北京卷 填空题 简答题 民歌 古诗 诗经 1 首 诗论 手法、内容 广东卷 简答题 林景熙 五言律诗 宋诗 1 首 意象、炼字 江苏卷 简答题 辛弃疾 词 宋词 1 首 感情、手法、内容 山东卷 简答题 徐兰 七言绝句 清诗 1 首 比较阅读 语言、手法 上海卷 填空题 选择题 简答题 苏轼 词 宋词 1 首 常识、意境、内容 安徽卷 简答题 陈维崧 词 清词 1 首 手法、感情 辽宁卷 简答题 王维 周弼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唐诗 1 首 宋诗 1 首 比较阅读 内容、感情 四川卷 简答题 王安石 七言律诗 宋诗 1 首 内容、诗眼 天津卷 简答题 高启 五言绝句 明诗 1 首 语言、内容 重庆卷 简答题 白居易 苏轼 七言绝句 唐诗 1 首 宋诗 1 首 比较阅读 内容、手法、感情 海南宁夏 简答题 刘一止 五言律诗 宋诗 1 首 内容、意象、感情 湖南卷 简答题 王安石 七言律诗 宋诗 1 首 手法、感情 福建卷 简答题 谢枋得 七言绝句 宋诗 1 首 感情、手法 湖北卷 简答题 吴融 李约 七言绝句 唐诗 2 首 比较阅读 手法、感情 江西卷 简答题 高蟾 韦庄 七言绝句 唐诗 2 首 比较阅读 感情、内容 浙江卷 填空题 简答题 刘禹锡 吴激 赵善庆 七言绝句 词 曲 唐诗 1 首 金词 1 首 元曲 1 首 比较阅读 意象、感情 手法、语言
根据图表,笔者分析归纳了如下八个命题特点 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其实时代诗词曲均有涉及 唐诗22首,宋诗19首,宋词6首,合计47首,占总量的73.44%。清诗清词计有8首, 占12.5%;其它:元曲4首,诗经、晋诗、金词、元词、明诗各1首。 而从05、06、07三年走势分析:05唐宋诗词共19首,元曲1首:06年唐宋诗词10 首,其它朝代共10首:07年唐宋诗词18首,其它朝代6首。从数据可以看出,从05年唐 宋诗词独霸天下,到06、07年则是唐宋诗词略有下降,各朝各代竞相登场。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唐宋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高峰,仍然是一枝独秀,地位至尊无上,难以撼动,这也表明 在经历了自主命题带来的多元选择与开放之后,诗歌鉴赏命题更趋于理性,更为成熟。尽管 有人认为唐诗和宋诗有“感性”与“理性”之别,“情趣”与“理趣”之分,但作为诗歌 而言,只有唐诗和宋诗才称得上“当行”与“本色”。预计今后仍将是主要的选题范围。尤 其是唐诗和宋诗,出题频率最高。清诗词作为古典诗歌的中兴,出现了不少名家名篇,也受 到了较大关注。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2008年的高考诗 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辅以其它时代诗歌。 第二,在诗歌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 的态势。自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 如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牧等,为历年高考命题者和备考者所关注:而“冷”则大多指 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从作品看,近三年64首诗歌属于名篇的只有0 年上海卷李白的《庐望山瀑布》、07年浙江卷的《乌衣巷》,而且都不是单独设题,而与其 它诗篇进行比较比较阅读;从作家看,64首诗歌涉及作家52位,属于学生熟知名家的有16 位,其中重复出现的皆为名家,计有李白、王维、白居易、杨万里、王安石、苏轼等6位唐 宋诗词的代表人物。 从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 篇上升。首先,命题人选择大诗人的篇目上,多选择不是特别有名的诗歌,如2007年四川 卷宋王安石的《葛溪驿》、2007年白居易《惜牡丹花》、2005年全国二卷白居易《邯郸冬至 夜思家》:选择名篇,也往往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对比出题,如2005年上海卷考察李白《望庐 山瀑布》与唐朝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对比出题;07年浙江卷的《乌衣巷》,与不出名的 金词、元曲对比出题。其次,一般诗人的名作数量上升,计37首,占总量的58%,应该说 这些属于“冷”诗人的“热”作品,但均是披沙拣金之作,确能代表其最高创作水准。 尽管名家名篇数量有下降,但是可选择范围还是很广泛的,仍然需要倍加关注,笔者査 阅了11年(1996-2007)高考题,考到杜甫诗三首,李白诗词七首,王维诗五首,白居易诗 三首,韦应物、刘禹锡各两首,苏轼诗词六首,王安石诗三首,辛弃疾词两首,杨万里两首
根据图表,笔者分析归纳了如下八个命题特点: 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其实时代诗词曲均有涉及。 唐诗 22 首,宋诗 19 首,宋词 6 首,合计 47 首,占总量的 73.44%。清诗清词计有 8 首, 占 12.5%;其它:元曲 4 首,诗经、晋诗、金词、元词、明诗各 1 首。 而从 05、06、07 三年走势分析:05 唐宋诗词共 19 首,元曲 1 首;06 年唐宋诗词 10 首,其它朝代共 10 首;07 年唐宋诗词 18 首,其它朝代 6 首。从数据可以看出,从 05 年唐 宋诗词独霸天下,到 06、07 年则是唐宋诗词略有下降,各朝各代竞相登场。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唐宋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高峰,仍然是一枝独秀,地位至尊无上,难以撼动,这也表明, 在经历了自主命题带来的多元选择与开放之后,诗歌鉴赏命题更趋于理性,更为成熟。尽管 有人认为唐诗和宋诗有“感性”与“理性”之别,“ 情趣”与“ 理趣”之分,但作为诗歌 而言,只有唐诗和宋诗才称得上“当行”与“本色”。预计今后仍将是主要的选题范围。尤 其是唐诗和宋诗,出题频率最高。清诗词作为古典诗歌的中兴,出现了不少名家名篇,也受 到了较大关注。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 2008 年的高考诗 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辅以其它时代诗歌。 第二,在诗歌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 热”,也不避“ 冷”,“ 冷”中有“热” 的态势。自然,“热”和“ 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人或作品, 如李白、苏轼、白居易、杜牧等,为历年高考命题者和备考者所关注;而“ 冷”则大多指 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 一时之英”。从作品看,近三年 64 首诗歌属于名篇的只有 05 年上海卷李白的《庐望山瀑布》、07 年浙江卷的《乌衣巷》,而且都不是单独设题,而与其 它诗篇进行比较比较阅读;从作家看,64 首诗歌涉及作家 52 位,属于学生熟知名家的有 16 位,其中重复出现的皆为名家,计有李白、王维、白居易、杨万里、王安石、苏轼等 6 位唐 宋诗词的代表人物。 从三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 篇上升。首先,命题人选择大诗人的篇目上,多选择不是特别有名的诗歌,如 2007 年四川 卷宋王安石的《葛溪驿》、2007 年白居易《惜牡丹花》、2005 年全国二卷白居易《邯郸冬至 夜思家》;选择名篇,也往往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对比出题,如 2005 年上海卷考察李白《望庐 山瀑布》与唐朝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对比出题;07 年浙江卷的《乌衣巷》,与不出名的 金词、元曲对比出题。其次,一般诗人的名作数量上升,计 37 首,占总量的 58%,应该说, 这些属于“ 冷”诗人的“热”作品,但均是披沙拣金之作,确能代表其最高创作水准。 尽管名家名篇数量有下降,但是可选择范围还是很广泛的,仍然需要倍加关注,笔者查 阅了 11 年(1996-2007)高考题,考到杜甫诗三首,李白诗词七首,王维诗五首,白居易诗 三首,韦应物、刘禹锡各两首,苏轼诗词六首,王安石诗三首,辛弃疾词两首,杨万里两首
王昌龄、柳宗元、杜牧、贾岛、梅尧臣、李清照、陆游、马致远、陈维崧仅仅各考了一首, 而像陈子昂、孟浩然、韩愈、李贺、欧阳修、秦观、周邦彦、姜夔、元好问、张养浩、杨 慎、李梦阳、李攀龙、顾炎武、朱彝尊、袁枚、赵翼、郑板桥、纳兰性德等大量名家的传世 名篇还没有在高考题中出现,必将在以后考题中有所体现。至于不出名诗人的名作肯定会出 现,不好估计是哪些人和哪些篇目,但对于2008年考生来说,既要注意名家名篇,又要关 注其他时代的名作。 第三,从体裁上分析,诗歌以绝句律诗,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三 年64首诗歌,其中:七绝27首,占总量的42%,居绝对优势,七绝是唐宋诗乃至中国古代 诗歌至善至美的代表。其次为律诗10首(五律7首,七律3首),词9首,元曲4首。诗歌 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 长调变化繁富,对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较难命题和答题,一般不会考到,即使考到, 也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 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2008年的考生在读诗方面侧重绝句、律诗、小令和中调,但作为升华心灵的文学鉴赏 来说,古风、歌行和长调当然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第四,从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 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 含蓄: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 论较为明显。两类诗歌特别是后一类诗歌用自然环境衬托情感心境,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硬性区分为哪一类题材,即可因写景妙句归为前类,也可因抒情 深长化为后一类,因此将这两类诗笼统地称之为写景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风物,也描写农村田园、名胜古 迹等各地风情。这类诗歌写景成分较多一些,情感有时较为含蓄。如06年广东卷《粤秀峰 晚望》看似全然写景,而情在景中。07全国卷王维《新晴野望》除最末一联稍发议论外, 前三联纯然写景,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之情油然而生。 即事感怀类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它包括忧民忧国、赠答唱和、羁旅行役、送别友人、思 乡怀家、评诗题画等内容。这类诗歌写景成分不如前者多,带有较多直接抒情或议论的成分。 情景往往交融而写,景物前带着情感修饰词。如07湖南卷王安石《示长安君》“自怜湖海 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湖海三年隔”天地辽阔,时间漫长,音讯全无;“尘沙万 里”,离别之远,环境之苦,令人伤感,而两句前的“自怜”和“又作”把离别的无限愁绪 描写的回肠荡气,不能自已。05年福建卷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 好月来”把自然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感色彩。 从情感上来看,山水田园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 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之,吟咏风霜雪月
王昌龄、柳宗元、杜牧、贾岛、梅尧臣、李清照、陆游、马致远、陈维崧仅仅各考了一首, 而像陈子昂、孟浩然、韩愈、李贺、欧阳修、、秦观、周邦彦、姜夔、元好问、张养浩、杨 慎、李梦阳、李攀龙、顾炎武、朱彝尊、袁枚、赵翼、郑板桥、纳兰性德等大量名家的传世 名篇还没有在高考题中出现,必将在以后考题中有所体现。至于不出名诗人的名作肯定会出 现,不好估计是哪些人和哪些篇目,但对于 2008 年考生来说,既要注意名家名篇,又要关 注其他时代的名作。 第三,从体裁上分析,诗歌以绝句律诗,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三 年 64 首诗歌,其中:七绝 27 首,占总量的 42%,居绝对优势,七绝是唐宋诗乃至中国古代 诗歌至善至美的代表。其次为律诗 10 首(五律 7 首,七律 3 首),词 9 首,元曲 4 首。诗歌 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 长调变化繁富,对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较难命题和答题,一般不会考到,即使考到, 也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 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2008 年的考生在读诗方面侧重绝句、律诗、小令和中调,但作为升华心灵的文学鉴赏 来说,古风、歌行和长调当然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第四,从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 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 含蓄;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 论较为明显。两类诗歌特别是后一类诗歌用自然环境衬托情感心境,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硬性区分为哪一类题材,即可因写景妙句归为前类,也可因抒情 深长化为后一类,因此将这两类诗笼统地称之为写景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风物,也描写农村田园、名胜古 迹等各地风情。这类诗歌写景成分较多一些,情感有时较为含蓄。如 06 年广东卷《粤秀峰 晚望》看似全然写景,而情在景中。07 全国卷王维《新晴野望》除最末一联稍发议论外, 前三联纯然写景,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之情油然而生。 即事感怀类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它包括忧民忧国、赠答唱和、羁旅行役、送别友人、思 乡怀家、评诗题画等内容。这类诗歌写景成分不如前者多,带有较多直接抒情或议论的成分。 情景往往交融而写,景物前带着情感修饰词。如 07 湖南卷王安石《示长安君》“自怜湖海 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湖海三年隔”天地辽阔,时间漫长,音讯全无;“尘沙万 里”,离别之远,环境之苦,令人伤感,而两句前的“自怜”和“又作”把离别的无限愁绪 描写的回肠荡气,不能自已。05 年福建卷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 好月来”把自然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情感色彩。 从情感上来看,山水田园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 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之,吟咏风霜雪月
寄兴花鸟虫鱼,抒发时空意识,感悟人生哲理,身在江湖,心存朝堂,忧念黎民,不一而足。 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当前中国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 选择这类诗歌的比例越来越多 即事感怀类可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可以描述别后思念,可以礼赞母爱的伟大,可以慨 叹弱者的命运,可以感伤骨肉的离散,可以寄托游子的愁思,可以感怀佳节的亲情,可以评 价诗歌绘画的妙趣,还可以因国乱民伤一掬同情之泪,因报国无门而愤懑不平,因年华流逝 而感叹生命短暂,一事无成,也可因年老孤独满怀愁绪等等。爱国情、爱民情、恋情、离情、 乡情、宦情、友情、亲情、感伤之情不一而足,均可即事而作,借景抒发。 两类诗歌看作写景抒怀一大类题材,05年12首,占60%:06年有15首,75%;07年 则有14首,占58% 由题材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诗词鉴赏题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 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 伤为代表。这类题材的诗歌选择在比例上虽下降,仍是出题重点。其他如咏物、咏史或边塞 诗也会在2008年以后的高考中稍有上升 第五,从题型设置上分析,05-07年,除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还保留填空或 选择题、采用主客观统一的试题形式外,其他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从提供答 案的客观选择题转变为主观能力问答题,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1996-2001年全 国高考诗词鉴赏题都是选择题,从2001年后全国卷和各省市卷一般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 这是因为,客观选择题把答案呈现在面前,考生未必真正欣赏到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有可能猜对答案,无法真正考査学生鉴赏能力的高下,采用主观题就可避免这种情况,考生 能不能读懂诗歌,从所提供的答案中即可一目了然。绝大多数高考题会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 式。这种出题趋势在2008年不会改变,当然不排除个别省份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灵活 变化方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浙江省连续三年采用填空题+简答题的考査形式,既以填空题降 低欣赏难度,又以简答题进一步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 题人的共识,预计2008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 第六,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 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习题的操作上却灵活多变,鉴赏“诗 眼”,如天津卷、全国二卷和广东卷:比较两首诗思想情感的异同,如江西卷:不仅品评诗 歌本身,还会让学生对有关的“诗话”、版本或者给出提示性的关键词作出认同或否定的评 价,如四川卷、湖南卷和福建卷:鉴赏意象,如全国一卷、浙江卷:分析表现手法,如湖北 卷、浙江卷、福建卷等:鉴赏思想情感,如湖南、江西、安徽、重庆卷等;鉴赏意境,写赏
寄兴花鸟虫鱼,抒发时空意识,感悟人生哲理,身在江湖,心存朝堂,忧念黎民,不一而足。 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当前中国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 选择这类诗歌的比例越来越多。 即事感怀类可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可以描述别后思念,可以礼赞母爱的伟大,可以慨 叹弱者的命运,可以感伤骨肉的离散,可以寄托游子的愁思,可以感怀佳节的亲情,可以评 价诗歌绘画的妙趣,还可以因国乱民伤一掬同情之泪,因报国无门而愤懑不平,因年华流逝 而感叹生命短暂,一事无成,也可因年老孤独满怀愁绪等等。爱国情、爱民情、恋情、离情、 乡情、宦情、友情、亲情、感伤之情不一而足,均可即事而作,借景抒发。 两类诗歌看作写景抒怀一大类题材,05 年 12 首,占 60% ;06 年有 15 首,75%;07 年 则有 14 首,占 58%。 由题材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诗词鉴赏题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 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 伤为代表。这类题材的诗歌选择在比例上虽下降,仍是出题重点。其他如咏物、咏史或边塞 诗也会在 2008 年以后的高考中稍有上升。 第五,从题型设置上分析,05-07 年,除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还保留填空或 选择题、采用主客观统一的试题形式外,其他试卷均以简答题为主要的出题形式。从提供答 案的客观选择题转变为主观能力问答题,突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 1996-2001 年全 国高考诗词鉴赏题都是选择题,从 2001 年后全国卷和各省市卷一般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 这是因为,客观选择题把答案呈现在面前,考生未必真正欣赏到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有可能猜对答案,无法真正考查学生鉴赏能力的高下,采用主观题就可避免这种情况,考生 能不能读懂诗歌,从所提供的答案中即可一目了然。绝大多数高考题会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 式。这种出题趋势在 2008 年不会改变,当然不排除个别省份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灵活 变化方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浙江省连续三年采用填空题+简答题的考查形式,既以填空题降 低欣赏难度,又以简答题进一步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看来这样一种方式可能已成为我省命 题人的共识,预计 2008 年将继续采用这样一种形式。 第六,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 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 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具体习题的操作上却灵活多变,鉴赏“诗 眼”,如天津卷、全国二卷和广东卷;比较两首诗思想情感的异同,如江西卷;不仅品评诗 歌本身,还会让学生对有关的“诗话”、版本或者给出提示性的关键词作出认同或否定的评 价,如四川卷、湖南卷和福建卷;鉴赏意象,如全国一卷、浙江卷;分析表现手法,如湖北 卷、浙江卷、福建卷等;鉴赏思想情感,如湖南、江西、安徽、重庆卷等;鉴赏意境,写赏
析文字,如全国一、二卷,上海卷。这些出题形式尽管异彩纷呈,但都是紧扣《高中语文考 试大纲》的要求 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置上,我们浙江卷连续三年以填空题形式考查“诗歌意象”。意 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 第七,中国传统文论形式—一诗论(包含诗话、评点)与诗歌鉴赏试题的整合。评点是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到宋代,遂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学批评样式。诗话与诗论 也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一种形式。诗话正式出现在宋代,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 诗话》;诗论则出现很早,特点是以诗论诗,如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偶题》,李白 韩愈、白居易等的诗论等。诗话、诗论、评点多数并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常常以三言五语 为一则,以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为主。05年有6套(全国1、上海、山东、湖北、江西、广 东)、06年有3套(全国1、山东、江苏)、07年有1套(北京)。从使用形式上分析: (1)从诗论与诗歌鉴赏的整合形式分:既有明引,如05全国卷1引用胡应麟“作诗不 过情、景二端”、上海卷引用“诗话”《东坡志林》、湖北卷对《汉宫秋》词曲的评价、广东 卷“北宋画院”典故等:;06年山东狄葆贤《平等阁诗话》等等都属于明引。也有暗引,如 05年山东试题的“前人认为”、江西试题暗引钱钟书先生的“情味”评价。06年江苏“有 人认为”等等。 (2)从诗话、诗论、评点在试卷中的表现方式及作用看 ①交代缘由,充实解题背景,摆明观点。如05年上海试题中引用苏轼一段笔记的目的 是向考生提供苏轼对李徐二诗的态度一——扬李抑徐,以便考生自主体验,从容作答。 ②导引答题方向,支撑设题角度。如07年北京卷以前人评论“自然生其气象”入题, 就是引领考生品味画面内容,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八、“比较阅读”方兴未艾。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 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 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 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 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05年共有7套(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 湖南),06年有3套(重庆、湖北、湖南),07年有6套(山东、辽宁、重庆、湖北、江西、 浙江)试题共29首,占总量的45%。高考命题的与时俱进,可见一斑。具体分为 (1)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 不同的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如05年辽宁卷王安石与方惟深诗作的比较阅读、 上海卷李白与徐凝诗作的比较阅读、湖南卷柳宗元与李德裕诗作的比较阅读等,06年重庆 张维屏和龚自珍诗作比较阅读,07年湖北、江西卷试题都属于“同时代作品比较”。而05 年浙江卷杜牧与杨万里作品的比较阅读,07年辽宁卷王维的唐诗与周弼的宋诗、浙江卷的 唐诗、金词、元曲三首并列则属于“跨时代作品比较”。第三种情况,如07年山东卷“诗的
析文字,如全国一、二卷,上海卷。这些出题形式尽管异彩纷呈,但都是紧扣《高中语文考 试大纲》的要求。 得注意的是,在考点设置上,我们浙江卷连续三年以填空题形式考查“诗歌意象”。意 象是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意境的切入点。 第七,中国传统文论形式——诗论(包含诗话、评点)与诗歌鉴赏试题的整合。评点是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到宋代,遂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学批评样式。诗话与诗论 也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一种形式。诗话正式出现在宋代,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 诗话》;诗论则出现很早,特点是以诗论诗,如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偶题》,李白、 韩愈、白居易等的诗论等。诗话、诗论、评点多数并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常常以三言五语 为一则,以直接性的感受和意见为主。05 年有 6 套(全国 1、上海、山东、湖北、江西、广 东)、06 年有 3 套(全国 1、山东、江苏)、07 年有 1 套(北京)。从使用形式上分析: (1)从诗论与诗歌鉴赏的整合形式分:既有明引,如 05 全国卷 1 引用胡应麟“ 作诗不 过情、景二端”、上海卷引用“诗话”《东坡志林》、湖北卷对《汉宫秋》词曲的评价、广东 卷“北宋画院”典故等;06 年山东狄葆贤《平等阁诗话》等 等都属于明引。也有暗引,如 05 年山东试题的“ 前人认为”、江西试题暗引钱钟书先生的“情味”评价。06 年江苏“有 人认为”等等。 (2)从诗话、诗论、评点在试卷中的表现方式及作用看: ①交代缘由,充实解题背景,摆明观点。如 05 年上海试题中引用苏轼一段笔记的目的 是向考生提供苏轼对李徐二诗的态度———扬李抑徐,以便考生自主体验,从容作答。 ②导引答题方向,支撑设题角度。如 07 年北京卷以前人评论“自然生其气象”入题, 就是引领考生品味画面内容,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 第八、“比较阅读”方兴未艾。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相近或 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 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 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 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05 年共有 7 套(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 湖南),06 年有 3 套(重庆、湖北、湖南),07 年有 6 套(山东、辽宁、重庆、湖北、江西、 浙江)试题共 29 首,占总量的 45%。高考命题的与时俱进,可见一斑。具体分为: (1)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同时代作品比较”、“跨时代作品比较”、“同一作品中使用 不同的词语、语句效果比较”三种情况。如 05 年辽宁卷王安石与方惟深诗作的比较阅读、 上海卷李白与徐凝诗作的比较阅读、湖南卷柳宗元与李德裕诗作的比较阅读等,06 年重庆 张维屏和龚自珍诗作比较阅读,07 年湖北、江西卷试题都属于“同时代作品比较”。而 05 年浙江卷杜牧与杨万里作品的比较阅读,07 年辽宁卷王维的唐诗与周弼的宋诗、浙江卷的 唐诗、金词、元曲三首并列则属于“跨时代作品比较”。第三种情况,如 07 年山东卷“诗的
前两句,有的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要求将流传的不同版本的诗歌 进行比较阅读。 ()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 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所谓对语言的品味就是炼字炼句,如05年湖南卷 对柳宗元和李德裕诗中“望”字功用的辨析等。湖南卷诗歌鉴赏第二小题则是对诗歌形象 和表现手法的比较,辽宁卷第一题是对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进行比较等 (3)从考査点设置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如05年辽宁卷就是综 合考査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而06重庆则是对思想感情的单一比较,07年浙江卷第 1小题为单一比较,第2小题同为综合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05年、07年浙江卷都以比较阅读出题。05年为唐七绝与宋七绝比较 07年则选唐七绝、金词、元曲共3首,创下高考选诗数量之最。说明浙江省命题组对此青 睐有加,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八点正是全国及各省市诗词鉴赏试题的趋同性,从趋同性中可以洞察出题的方向, 明确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出题的趋势,即选题以唐宋时代的律诗绝句为主,名家名篇 和一般作品交相辉映,诗歌内容倾向于写景的山水田园诗歌和抒发悲欢离合各类情感的即事 抒怀之作为主,题型主要为问答题,同类题材的诗词比较试题会进一步加强,出题形式仍如 今年一样丰富多彩。当然具体到各省市,肯定有一定的变化,如选择元明清时代、咏史诗、 咏物诗等,采用阅读理解、作文和诗词鉴赏相结合的办法等等,这种变化随各省市的出题人 的审美倾向不同而有所变化 、复习策略与答题规范 知识储备与积累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识、有能力,以能力为主,能过对近年高考 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试卷中诗歌鉴赏考题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内容的考查题型越来 越灵活,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了解 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散见于中学课本中,复习时一定要 掌握。对许多考生而言最难的莫过于鉴赏的方法技巧,因为文学鉴赏作为一门学头号有它独 特的方法和语言体系。中学生接触这学面比较少,课文中有关文学鉴赏的范文并不多,所以 说中学生这一能力相对普遍薄弱。在备考时,首先要掌握古典诗歌的分类(内容上可分为抒 情诗、言志诗、明理诗,也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讽喻诗、闲适诗等) 句法特点(语序、对仗等)、用典、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其次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 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以及诗 歌鉴赏的术语。考生有了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储备,并做到灵活运用,在考场上方能应付自如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
前两句,有的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要求将流传的不同版本的诗歌 进行比较阅读。 (2)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 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所谓对语言的品味就是炼字炼句,如 05 年湖南卷 对柳宗元和李德裕诗中“ 望”字功用的辨析等。湖南卷诗歌鉴赏第二小题则是对诗歌形象 和表现手法的比较,辽宁卷第一题是对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进行比较等。 (3)从考查点设置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比较和单一比较两种情况。如 05 年辽宁卷就是综 合考查了语言、形象和技巧三方面;而 06 重庆则是对思想感情的单一比较,07 年浙江卷第 1 小题为单一比较,第 2 小题同为综合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05 年、07 年浙江卷都以比较阅读出题。05 年为唐七绝与宋七绝比较; 07 年则选唐七绝、金词、元曲共 3 首,创下高考选诗数量之最。说明浙江省命题组对此青 睐有加,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八点正是全国及各省市诗词鉴赏试题的趋同性,从趋同性中可以洞察出题的方向, 明确 2008 年高考诗词鉴赏试题出题的趋势,即选题以唐宋时代的律诗绝句为主,名家名篇 和一般作品交相辉映,诗歌内容倾向于写景的山水田园诗歌和抒发悲欢离合各类情感的即事 抒怀之作为主,题型主要为问答题,同类题材的诗词比较试题会进一步加强,出题形式仍如 今年一样丰富多彩。当然具体到各省市,肯定有一定的变化,如选择元明清时代、咏史诗、 咏物诗等,采用阅读理解、作文和诗词鉴赏相结合的办法等等,这种变化随各省市的出题人 的审美倾向不同而有所变化。 二、复习策略与答题规范 一、知识储备与积累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识、有能力,以能力为主,能过对近年高考 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试卷中诗歌鉴赏考题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内容的考查题型越来 越灵活,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了解 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散见于中学课本中,复习时一定要 掌握。对许多考生而言最难的莫过于鉴赏的方法技巧,因为文学鉴赏作为一门学头号有它独 特的方法和语言体系。中学生接触这学面比较少,课文中有关文学鉴赏的范文并不多,所以 说中学生这一能力相对普遍薄弱。在备考时,首先要掌握古典诗歌的分类(内容上可分为抒 情诗、言志诗、明理诗,也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讽喻诗、闲适诗等)、 句法特点(语序、对仗等)、用典、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其次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 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以及诗 歌鉴赏的术语。考生有了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储备,并做到灵活运用,在考场上方能应付自如。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