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全省 科技创新大会部署,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 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粤府(2018)46号)以及《广东省重 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实施方案》等提出的任务,启动 2019年度“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本重大专项2018年度在7个专题启动了17个研究项目 2019年度的实施目标是:汇聚国内高端创新资源,抓住新一轮 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硏发下一代技术,加速推进新材料、新 体系动力电池、专用芯片、高性能器件的产业化,实现关键零部 件及系统集成工艺国产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 业发展引擎 本重大专项共部署3个专题、10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 向拟支持1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3~4年。项目申报要求产 学研合作,须覆盖该研究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参研 单位总数不超过8个
—1— 2019 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全省 科技创新大会部署,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 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粤府〔2018〕46 号)以及《广东省重 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实施方案》等提出的任务,启动 2019 年度“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本重大专项 2018 年度在 7 个专题启动了 17 个研究项目, 2019 年度的实施目标是:汇聚国内高端创新资源,抓住新一轮 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加速推进新材料、新 体系动力电池、专用芯片、高性能器件的产业化,实现关键零部 件及系统集成工艺国产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 业发展引擎。 本重大专项共部署 3 个专题、10 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 向拟支持 1 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 3~4 年。项目申报要求产 学研合作,须覆盖该研究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参研 单位总数不超过 8 个
专题1:纯电动汽车 项目1.1:固态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一)研究内容 开发高安全、高稳定、高比能的车用全固态或半固态动力电 池系统。包括:开发宽电化学窗口、高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 材料,研究规模制备工艺;硏究固态电解质与正极、负极材料的 低阻抗界面构筑方法和制备技术,开发固态电池单体;开发固态 电池生产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车载电池模组/PACK及管 理系统,实现装车应用。研究车用固态动力电池全寿命周期失效 机制及健康管理技术,研究车用固态电池系统评测方法,制订技 术规范及评价标准。 (二)考核指标 动力电池系统通过车规级测试,系统比能量>220Whkg, 峰值功率密度>1000wkg,额定能量>60kWh;工作温度范围 -20℃~80℃,室温0.5C能量效率不低于90%;持续放电倍率 lC,峰值放电倍率>3C;常温循环寿命>1000次(0.2C倍率充 放电,100%DOD,模拟全年气温分布)。固态电解质室温下离 子电导率>103S/cm,电化学窗口>45V,实现规模量产。电池 管理系统全寿命周期SOC、SOH和SOP估计误差≤3%。建立中 试生产线,装车验证及应用不低于50套。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 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件以上,形成标准3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2— 专题 1:纯电动汽车 项目 1.1:固态动力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一)研究内容 开发高安全、高稳定、高比能的车用全固态或半固态动力电 池系统。包括:开发宽电化学窗口、高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 材料,研究规模制备工艺;研究固态电解质与正极、负极材料的 低阻抗界面构筑方法和制备技术,开发固态电池单体;开发固态 电池生产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车载电池模组/PACK 及管 理系统,实现装车应用。研究车用固态动力电池全寿命周期失效 机制及健康管理技术,研究车用固态电池系统评测方法,制订技 术规范及评价标准。 (二)考核指标 动力电池系统通过车规级测试,系统比能量>220Wh/kg, 峰值功率密度>1000W/kg,额定能量>60kWh;工作温度范围 -20℃~80℃,室温 0.5C 能量效率不低于 90%;持续放电倍率> 1C,峰值放电倍率>3C;常温循环寿命>1000 次(0.2C 倍率充 放电,100%DOD,模拟全年气温分布)。固态电解质室温下离 子电导率>10 -3S/cm,电化学窗口>4.5V,实现规模量产。电池 管理系统全寿命周期 SOC、SOH 和 SOP 估计误差≤3%。建立中 试生产线,装车验证及应用不低于 50 套。发表高水平论文 10 篇 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20 件以上,形成标准 3 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参与申报单位应具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生产经验。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 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12:车用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电池研发 (一)研究内容 开发高比能、宽温度范围的车用超级电容器电池。包括:研 究活性炭基复合结构的电极材料,开发高功率电极的制备工艺 开发低成本的石墨烯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开发高离子电导率、高 稳定性、宽电化学窗口的电解质及涂布技术。开发新型电芯生产 装配工艺和自动化生产设备;研究改善电容器低温性能的优化技 术,研究提高一致性及良品率的工程化控制技术。开发超级电容 器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装车应用,建立测试标准体系 (二)考核指标 超级电容器电池单体电压4.2V,容量>10000F,内阻80%。建立电芯自 动化生产线,产品一次下线率≥95%。动力系统通过车规级测试, 安全性达到国标要求,额定能量>60kW,装车应用不低于50套。 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标准 2项以上
—3— 参与申报单位应具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生产经验。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 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 1.2:车用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电池研发 (一)研究内容 开发高比能、宽温度范围的车用超级电容器电池。包括:研 究活性炭基复合结构的电极材料,开发高功率电极的制备工艺; 开发低成本的石墨烯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开发高离子电导率、高 稳定性、宽电化学窗口的电解质及涂布技术。开发新型电芯生产 装配工艺和自动化生产设备;研究改善电容器低温性能的优化技 术,研究提高一致性及良品率的工程化控制技术。开发超级电容 器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装车应用,建立测试标准体系。 (二)考核指标 超级电容器电池单体电压 4.2V,容量>100000F,内阻<1m Ω;比能量≥400Wh/kg,体积比能量≥650Wh/L,充电功率密度 ≥5000W/kg,循环寿命≥20000 次;工作温度范围-30℃~80℃, 常温环境能量转换效率≥92%,-30℃时效率>80%。建立电芯自 动化生产线,产品一次下线率≥95%。动力系统通过车规级测试, 安全性达到国标要求,额定能量>60kWh,装车应用不低于 50 套。 发表高水平论文 5 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标准 2 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 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1.3: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绿色回收与高值利用技 术及装备研发 (一)研究内容 研究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无害化的回收方法、工艺和 流程,开发高值利用技术及装备。包括:开展失效电池全流程物 质代谢及环境影响分析;研究退役电池无损诊断、余能检测、残 值评估等快速检测分选技术;研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高效回收 高值利用技术;研究石墨负极废料深度净化与性能修复技术;研 究电解液等有机组分高效脱除和产品化利用技术。开发高兼容 高精度、高速率的退役电池检测、拆解和回收装备;建成低成本 无害化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利用产线;建立电池余能检测、拆解 等技术规范,制订车用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 (二)考核指标 铜回收率>99%,铝、铁、磷回收率>92%,锂综合回收率 >96%;石墨回收率>98.5%,氟的无害化处理回收>92%,二嘌 英浓度≤0.0015mgh,有机组分脱除率>98%,无害化处置率 100%。 回收再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0.C首次库伦效率≥95.0%
—4— (三)申报要求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 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 1.3: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绿色回收与高值利用技 术及装备研发 (一)研究内容 研究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无害化的回收方法、工艺和 流程,开发高值利用技术及装备。包括:开展失效电池全流程物 质代谢及环境影响分析;研究退役电池无损诊断、余能检测、残 值评估等快速检测分选技术;研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高效回收、 高值利用技术;研究石墨负极废料深度净化与性能修复技术;研 究电解液等有机组分高效脱除和产品化利用技术。开发高兼容、 高精度、高速率的退役电池检测、拆解和回收装备;建成低成本、 无害化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利用产线;建立电池余能检测、拆解 等技术规范,制订车用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 (二)考核指标 铜回收率>99%,铝、铁、磷回收率>92%,锂综合回收率 >96%;石墨回收率>98.5%,氟的无害化处理回收>92%,二噁 英浓度≤0.0015mg/h,有机组分脱除率>98%,无害化处置率 100%。 回收再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0.1C 首次库伦效率≥95.0%
0.1C充电比容量≥160mAh/g,lC0.1C循环2000圈保持率≥80% 再生石墨纯度>997%,比容量>325mAh/g。再生产品生产成本 比现有传统生产工艺成本降低20%;产品满足国家/行业标准 开发成套电池快速检测、拆解和回收设备,形成销售。退役 电池智能检测与残值评估设备兼容主流动力电池类型,剩余容量、 内阻、功率、电池一致性等测量精度≥90%;电池快速拆解破碎 系统兼容20种及以上电池规格,电池单体拆解效率>360个/小 时,芯壳分离准确率>98%。建成退役磷酸铁锂电池绿色回收生 产线,实现稳定运行。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10件以上,形成标准2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参与申报单位应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鼓励应用近几年国 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14:乘用车三元动力电池系统主动安全防控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采用综合策略,研究平台化动力电池系统主动安全防控技术。 包括:研究电池系统“机-电-热-化”耦合机制和安全性能损伤机 理,分析系统风险,建立特性数据库。研究全生命周期内电池系 统的机械安全、热安全、电气安全的在线测试方法与评估技术, 开发测试设备和软件。开展面向整车一体化的电池系统的机-电 热设计,研发兼具电池管理、热管理、故障诊断、云管控的增强
—5— 0.1C 充电比容量≥160mAh/g,1C/0.1C 循环 2000 圈保持率≥80%; 再生石墨纯度>99.7%,比容量>325mAh/g。再生产品生产成本 比现有传统生产工艺成本降低 20%;产品满足国家/行业标准。 开发成套电池快速检测、拆解和回收设备,形成销售。退役 电池智能检测与残值评估设备兼容主流动力电池类型,剩余容量、 内阻、功率、电池一致性等测量精度≥90%;电池快速拆解破碎 系统兼容 20 种及以上电池规格,电池单体拆解效率>360 个/小 时,芯壳分离准确率>98%。建成退役磷酸铁锂电池绿色回收生 产线,实现稳定运行。发表高水平论文 5 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标准 2 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参与申报单位应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鼓励应用近几年国 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 1.4:乘用车三元动力电池系统主动安全防控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采用综合策略,研究平台化动力电池系统主动安全防控技术。 包括:研究电池系统“机-电-热-化”耦合机制和安全性能损伤机 理,分析系统风险,建立特性数据库。研究全生命周期内电池系 统的机械安全、热安全、电气安全的在线测试方法与评估技术, 开发测试设备和软件。开展面向整车一体化的电池系统的机-电- 热设计,研发兼具电池管理、热管理、故障诊断、云管控的增强
型安全管理系统,建立系统风险分级设计与操作规范,实现主动 安全防控,实现批量装车应用。开展全时域、全工况电池系统测 试评价技术研究,建立安全标准体系 (二)考核指标 开展电池系统整车级实验,系统热失控预警时间≥15min, 预警响应时间≤10s;主动管控单体热失控,单体热失控后60分 钟内系统无起火爆炸,整包外部24小时内无明火、不扩散(实 验测试样本≥1000个,每种风险样本≥100个)。单体、模组及 系统热失控、热蔓延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误差<5% 全生命周期内电池系统的机械安全、热安全、电气安全的在线测 试与评估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误差<5% 电池安全管理系统具备内短路诊断、SOX联合估计等主动 管控功能;全寿命周期、宽工作温度范围内SOC、SOH和SOP 估计误差绝对值≤3%,单体电池之间的最大温差≤2℃;系统安 全性能超过GB/T31485-2015要求和新国标要求。建立自动化生 产线,形成稳定销售;系统装车应用不少于500辆。发布基于整 车一体化的动力电池主动安全防控系统设计、制造、测试与操作 规范,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 成标准2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6— 型安全管理系统,建立系统风险分级设计与操作规范,实现主动 安全防控,实现批量装车应用。开展全时域、全工况电池系统测 试评价技术研究,建立安全标准体系。 (二)考核指标 开展电池系统整车级实验,系统热失控预警时间≥15min, 预警响应时间≤10s;主动管控单体热失控,单体热失控后 60 分 钟内系统无起火爆炸,整包外部 24 小时内无明火、不扩散(实 验测试样本≥1000 个,每种风险样本≥100 个)。单体、模组及 系统热失控、热蔓延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误差<5%; 全生命周期内电池系统的机械安全、热安全、电气安全的在线测 试与评估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误差<5%。 电池安全管理系统具备内短路诊断、SOX 联合估计等主动 管控功能;全寿命周期、宽工作温度范围内 SOC、SOH 和 SOP 估计误差绝对值≤3%,单体电池之间的最大温差≤2℃;系统安 全性能超过 GB/T 31485-2015 要求和新国标要求。建立自动化生 产线,形成稳定销售;系统装车应用不少于 500 辆。发布基于整 车一体化的动力电池主动安全防控系统设计、制造、测试与操作 规范,发表高水平论文 5 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 成标准 2 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参与申报单位应具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生产经验。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 键零部件及材料。 专题2:氢燃料电池汽车 项目21: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开发及产业化 (一)研究内容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活性、高耐久性的铂基纳米结构 催化剂,研究工程化制备技术,批量应用于低成本、长寿命膜电 极。包括:研究载体预处理、催化剂后处理及稳定化技术,提出 可靠的催化剂结构稳定性调控策略;开发催化剂规模制备技术及 装备,突破宏量制备一致性的关键技术,形成技术规范与标准, 结合高传质气体扩散层和超薄质子交换膜,开发高性能、长寿命 膜电极。 (二)考核指标 催化剂:建立催化剂生产线,单批次产量≥500g;催化剂金 属载量≥50wt%,粒径大小分布偏差≤0.8nm,颗粒大小均匀、 分布集中;催化剂杂质含量小于200ppm;质量活性 0.3 A/mgPt@o.9 VIR-free;3万次循环质量比活性衰减≤20%;为 3家以上厂家稳定供货 膜电极:应用上述催化剂,Pt用量≤0.28mg/cm2,电输出性
—7— 参与申报单位应具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系统生产经验。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 键零部件及材料。 专题 2:氢燃料电池汽车 项目 2.1: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开发及产业化 (一)研究内容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活性、高耐久性的铂基纳米结构 催化剂,研究工程化制备技术,批量应用于低成本、长寿命膜电 极。包括:研究载体预处理、催化剂后处理及稳定化技术,提出 可靠的催化剂结构稳定性调控策略;开发催化剂规模制备技术及 装备,突破宏量制备一致性的关键技术,形成技术规范与标准。 结合高传质气体扩散层和超薄质子交换膜,开发高性能、长寿命 膜电极。 (二)考核指标 催化剂:建立催化剂生产线,单批次产量≥500g;催化剂金 属载量≥50wt.%,粒径大小分布偏差≤0.8nm,颗粒大小均匀、 分 布 集 中 ; 催 化 剂 杂 质 含 量 小 于 200ppm ; 质 量 活 性 ≥ 0.3A/mgPt@0.9VIR-free;3 万次循环质量比活性衰减≤20%;为 3 家以上厂家稳定供货。 膜电极:应用上述催化剂,Pt 用量≤0.28mg/cm2,电输出性
能≥03Acm2a0.8V以及10Acm2@0.70V,3万圈循环电压衰减 ≤30mV。 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 测试规范3项以上,形成标准3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须联合上下游企业。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 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2.2:高功率密度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 (一)研究内容 开发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的车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包括: 基于车载工况,开展全功率系统架构模块化集成设计,研究关键 零部件匹配标定、全生命周期容差设计、能量管理、故障诊断 容错控制、在线更新等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工艺和流程。开 发髙性能、高可靠性、车规级氢燃料电池控制系统,集成氢/空 气控制系统、水热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等。研究电电(电堆-电 池)混合控制技术,优化能量管理策略,高效适配不同工况。完 成产品开发,实现量产并装车应用 (二)考核指标 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峰值输出功率>120kW(单电堆),额 定输出功率>90kW,动力系统(含电堆、辅助部件)体积功率密 度≥600w/L、质量功率密度≥600W/kg,系统总效率(含辅助部
—8— 能≥0.3A/cm2@0.8V 以及 1.0A/cm2@0.70V,3 万圈循环电压衰减 ≤30mV。 发表高水平论文 5 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 测试规范 3 项以上,形成标准 3 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须联合上下游企业。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 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 2.2:高功率密度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 (一)研究内容 开发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的车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包括: 基于车载工况,开展全功率系统架构模块化集成设计,研究关键 零部件匹配标定、全生命周期容差设计、能量管理、故障诊断、 容错控制、在线更新等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工艺和流程。开 发高性能、高可靠性、车规级氢燃料电池控制系统,集成氢/空 气控制系统、水热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等。研究电电(电堆-电 池)混合控制技术,优化能量管理策略,高效适配不同工况。完 成产品开发,实现量产并装车应用。 (二)考核指标 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峰值输出功率>120kW(单电堆),额 定输出功率>90kW,动力系统(含电堆、辅助部件)体积功率密 度≥600W/L、质量功率密度≥600W/kg,系统总效率(含辅助部
件)>55%(额定点);系统及核心零部件使用寿命≥20000h (商用车)或8000h(乘用车),衰减率≤20%;冷启动温度≤ 30℃;0-100%额定功率输出响应时间≤5秒,过载30%持续时间 ≥30秒;1米近场噪音<74分贝。开发整套氢燃料电池控制系 统,建立动力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形成稳定销售;系统装车应用 不少于50辆。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 上,形成标准3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 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2.3:车用燃料电池系统一体化测试设备开发 (一)研究内容 开发高精度、智能化的车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线测试平 台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研究测试系统多模块、多物理量耦合 规律及响应机制;研究复杂工况下系统控制建模、在线监测、寿 命预测技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开发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一体 化测试台架/设备,集成电堆、氢/空气系统、水热管理系统、电 控单元等部件的测试模块,融合电气、流体、环境等全部类别传 感数据,提供安全、精确、可控的气源、电源接口。开发系统测 试软件,具备系统控制、数据采集、测试诊断、工况模拟、部件 性能评价、部件间参数匹配等功能;具备大数据分析、自学习
—9— 件)>55%( 额定点);系统及核心零部件使用寿命≥20000h (商用车)或 8000h(乘用车),衰减率≤20%;冷启动温度≤ -30℃;0-100%额定功率输出响应时间≤5 秒,过载 30%持续时间 ≥30 秒;1 米近场噪音<74 分贝。开发整套氢燃料电池控制系 统,建立动力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形成稳定销售;系统装车应用 不少于 50 辆。发表高水平论文 5 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 上,形成标准 3 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企业牵头申报,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 优先支持采用国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项目 2.3:车用燃料电池系统一体化测试设备开发 (一)研究内容 开发高精度、智能化的车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线测试平 台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研究测试系统多模块、多物理量耦合 规律及响应机制;研究复杂工况下系统控制建模、在线监测、寿 命预测技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开发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一体 化测试台架/设备,集成电堆、氢/空气系统、水热管理系统、电 控单元等部件的测试模块,融合电气、流体、环境等全部类别传 感数据,提供安全、精确、可控的气源、电源接口。开发系统测 试软件,具备系统控制、数据采集、测试诊断、工况模拟、部件 性能评价、部件间参数匹配等功能;具备大数据分析、自学习
控制逻辑编程等功能 (二)考核指标 测试系统容量≥160kW,功率测试精度≤0.01%(额定功率 标称流量);直流电压≥1000V;直流电流≥1000A;环境温度模 拟范围:-40~80℃,精度0.5℃;环境湿度模拟范围10~95%‰RH, 精度≤士2‰阳H;高原环境模拟范围≥2000m。供氢流量测试精度 ≤0.1%〔额定功率、标称流量);湿度调节响应时间≤10s,流 体调节响应时间≤0.3s。内阻测试与在线交流阻抗谱测试精度≤ 1%;支持“部件-电堆-模块-系统”多层级测试;模拟工况测试 种类≥10种;具有用户自定义运行策略功能(启停、加减载、循 环工况等);具备电堆/模块/系统的智能化运行特性分析及运行 状态评估能力。提供阳极被动供氢(气体站)、主动供氢(喷射 泵)、氢循环和间断排放等匹配测试功能,提供健康诊断与寿命 在线预测功能。测试设备验证与应用不低于5套。发表高水平论 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形成标准3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 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专题3:智能网联汽车 项目3.1:网联汽车车路协同智能管控技术开发 (一)研究内容
—10— 控制逻辑编程等功能。 (二)考核指标 测试系统容量≥160kW,功率测试精度≤0.01%(额定功率、 标称流量);直流电压≥1000V;直流电流≥1000A;环境温度模 拟范围:-40~80℃,精度 0.5℃;环境湿度模拟范围 10~95%RH, 精度≤±2%RH;高原环境模拟范围≥2000m。供氢流量测试精度 ≤0.1%(额定功率、标称流量);湿度调节响应时间≤10s,流 体调节响应时间≤0.3s。内阻测试与在线交流阻抗谱测试精度≤ 1%;支持“部件-电堆-模块-系统”多层级测试;模拟工况测试 种类≥10 种;具有用户自定义运行策略功能(启停、加减载、循 环工况等);具备电堆/模块/系统的智能化运行特性分析及运行 状态评估能力。提供阳极被动供氢(气体站)、主动供氢(喷射 泵)、氢循环和间断排放等匹配测试功能,提供健康诊断与寿命 在线预测功能。测试设备验证与应用不低于 5 套。发表高水平论 文 5 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标准 3 项以上。 (三)申报要求 鼓励应用近几年国家、省级科研项目成果,优先支持采用国 产关键零部件及材料。 专题 3:智能网联汽车 项目 3.1:网联汽车车路协同智能管控技术开发 (一)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