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核心突破强化巩固 第5课时明清时期 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潘浪 一、选择题 1.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 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2.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 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 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 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 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5.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 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不同诗歌风格圳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6.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
艺术生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核心突破 强化巩固 第5课时 明清时期 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潘浪 一、选择题 1.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 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2.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 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 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 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4. 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 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 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 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 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 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5. 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 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A. 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 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 不同诗歌风格圳互交融 D. 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6. 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
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 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A.商人财富得到国家认可 C.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B.抑商政策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D.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7.清初,顺治帝谕工部:“畿辅之地,乃天下根本,必加意安养,使民生乐业,方能自近及 远,渐致太平。”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朝廷多次免除畿辅受灾州县的田赋,兴修水利。 乾隆时期直隶总督孙嘉洽任职不足三年,浚治所属河淀工程共计523处。材料旨在说明清政 府 A.推行减免钱粮政策 B.重视发展水利事业 C.注重维护京畿稳定 D.践行以民为本思想 8.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 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9.乾隆年间,准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病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 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捉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10.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图1《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11.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 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12.表1反映了
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 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A. 商人财富得到国家认可 C. 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B. 抑商政策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D.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7. 清初,顺治帝谕工部:“畿辅之地,乃天下根本,必加意安养,使民生乐业,方能自近及 远,渐致太平。”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朝廷多次免除畿辅受灾州县的田赋,兴修水利。 乾隆时期直隶总督孙嘉洽任职不足三年,浚治所属河淀工程共计 523 处。材料旨在说明清政 府 A.推行减免钱粮政策 B.重视发展水利事业 C.注重维护京畿稳定 D.践行以民为本思想 8.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 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9. 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病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 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捉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10. 图 1 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图 1 《冰嬉图》(乾隆时期) 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11. 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 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12.表 l 反映了
表1 年代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关税 % 杂赋 %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3424 2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年(雍正二年) 3649 3028 83.0 387 10.6 135 3. > 99 2.7 1753年(乾隆十八年) 4266 2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4254 2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13.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 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 这反映了明朝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14.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 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伤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15.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 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 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表 1 年代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 1685 年(康熙二十四年) 3424 2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 年(雍正二年) 3649 3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 1753 年(乾隆十八年) 4266 2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 年(乾隆三十一年) 4254 2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13.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 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 这反映了明朝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14.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 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15. 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 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 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 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 “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 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 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 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 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一一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 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 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 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一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 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二、主观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 1666 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 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 “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 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 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 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 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 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 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 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 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 它们出现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7.[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 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一一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 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一一马克思 材料 ◆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 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一一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 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 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有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一一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候爵将象征法国王 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 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微,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 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一一摘编自沈坚《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 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 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7. [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 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 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材料 ◆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 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 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 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 年 7 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 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 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微,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 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 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 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3 14 15 答案 二、主观题 16.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 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 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17.【答案】示例 论题:历史在承继中变革。 论证:许多思想家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顾炎武认为传统中蕴含着发展变化的 因素,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的趋势适时变革。 揆诸史实,历史总是在赓续中嬗变。如北宋建立初期,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巩固统治,沿用唐制并有所创设。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参知政事、 三司使、枢密使分宰相之权:在地方保留节度使,但剥夺其实权,改派文臣知州事并设转 运使等加强监管。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结论:综上所述,承继传统、顺应时势的变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主观题 16.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 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 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17.【答案】示例 论题:历史在承继中变革。 论证:许多思想家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顾炎武认为传统中蕴含着发展变化的 因素,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的趋势适时变革。 揆诸史实,历史总是在赓续中嬗变。如北宋建立初期,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巩固统治,沿用唐制并有所创设。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参知政事、 三司使、枢密使分宰相之权;在地方保留节度使,但剥夺其实权,改派文臣知州事并设转 运使等加强监管。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结论:综上所述,承继传统、顺应时势的变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B D D A C A A C B A D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