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核心突破 第4课时宋元时期 光明区高级中学傅信田 一、考情分析 2014一2021年全国卷和广东卷宋元时期命题考查一览表 年份 试卷 题号 考查情况 考点 板块 2014 全国I卷 26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 宋明理学 文化 全国I卷 26 些民间崇拜被朝廷认可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 2015 全国Ⅱ卷 26 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 全国I卷 26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重史传统 史学素养 2016 全国Ⅱ卷 26 宋代主户与客户的数量统计 宋代土地政策 经济 2017 全国卷 27 不同史籍对宋太宗活动记述 史料鉴别 史学素养 全国I卷 26 北宋四川井研县雇佣关系 宋代民营手工业 经济 2018 全国Ⅲ卷 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 科举与社会流动 文化 全国Ⅲ卷 26 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 文化 全国Ⅱ卷 26 程颢诗歌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宋明理学 文化 2019 全国Ⅲ卷 26 北宋实行募兵制加重财政负担 北宋募兵制 军事 全国I卷 26 宋代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种植 宋代农业发展 经济 2020 全国Ⅱ卷 26 宋代科举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宋代科举制 文化 全国甲卷 26 宋代理学家维护礼教纲常 宋明理学 文化 2021 全国乙卷 26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宋代科举制 文化 ¥ 元代设木棉提举司使民众不堪重负 古代赋税制度 经济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 2021 广东卷 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 17(2) 宋明理学 文化 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 涵。(8分) 具体解读: 1.题号:全国卷客观题第26题:广东卷2021年第4题: 2。题型、板块:选择题的考查比较稳定:以考查宋代为主:从考查板块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版 块,且较为均匀。 3.高频考点:宋朝的官制、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政策及城市商业的发展、儒学发展与宋明理学、印刷术 的革新等主干知识,但更加侧重对新教材新增知识点,如社会治理、重大社会变革、文化传承方面的考查。 4.考查能力层次:获取和解读信息远胜于调动运用所学,理解应用远远大于死记硬背。 第1页共6页
第 1 页 共 6 页 艺术生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核心突破 第4课时 宋元时期 光明区高级中学 傅信田 一、考情分析 2014—2021年全国卷和广东卷宋元时期命题考查一览表 年份 试卷 题号 考查情况 考点 板块 2014 全国Ⅰ卷 26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 宋明理学 文化 2015 全国Ⅰ卷 26 一些民间崇拜被朝廷认可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 全国Ⅱ卷 26 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 2016 全国Ⅰ卷 26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重史传统 史学素养 全国Ⅱ卷 26 宋代主户与客户的数量统计 宋代土地政策 经济 2017 全国Ⅲ卷 27 不同史籍对宋太宗活动记述 史料鉴别 史学素养 2018 全国Ⅰ卷 26 北宋四川井研县雇佣关系 宋代民营手工业 经济 全国Ⅲ卷 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 科举与社会流动 文化 全国Ⅲ卷 26 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 文化 2019 全国Ⅱ卷 26 程颢诗歌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宋明理学 文化 全国Ⅲ卷 26 北宋实行募兵制加重财政负担 北宋募兵制 军事 2020 全国Ⅰ卷 26 宋代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种植 宋代农业发展 经济 全国Ⅱ卷 26 宋代科举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宋代科举制 文化 2021 全国甲卷 26 宋代理学家维护礼教纲常 宋明理学 文化 全国乙卷 26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宋代科举制 文化 2021 广东卷 4 元代设木棉提举司使民众不堪重负 古代赋税制度 经济 17(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 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 出 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 涵。(8 分) 宋明理学 文化 具体解读: 1.题号:全国卷客观题第 26 题;广东卷2021年第4题; 2.题型、板块:选择题的考查比较稳定;以考查宋代为主;从考查板块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版 块,且较为均匀。 3.高频考点:宋朝的官制、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政策及城市商业的发展、儒学发展与宋明理学、印刷术 的革新等主干知识,但更加侧重对新教材新增知识点,如社会治理、重大社会变革、文化传承方面的考查。 4.考查能力层次:获取和解读信息远胜于调动运用所学,理解应用远远大于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1、优势:学习愿望强烈,已经拿到了专业合格证;有灵性 2、劣势 (1)知识掌握:知识漏洞多,理解不到位 一一识记重要史实有误,时空错位:对核心概念、重要结论的理解不够深入。 (2)做题:阅读有障碍,审题能力弱,行文规范差 一一做题方面,对历史现象的实质本质、原因背景类的分析,对史学常识、核心价值观较为生疏 三、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立足学情,鼓舞信心,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最大限度的争取效益 具体目标: 1、强化时空意识、阶段特征 2、夯实主干知识:识记(默写)重要史实、历史现象,精准理解核心概念,并将其体系化、结构化。 3、核心要点突破:将重点问题专题化,做出微专题:深度理解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的演变发展脉络: 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 4、方法技巧:教会学生概括和提炼阶段特征的方法和手段,并领会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朝的官制、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政策及城市商业的发展、儒学发展与宋明理学、印刷术的革新 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对新教材新增知识点、重大社会变革、文化传承方面的考查、宋代社会治理。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给出时间轴和地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元朝疆域图》 (1330年)北宋时期政权并立:位置、关系:南宋时期政权并立:位置、疆界、关系:行省制度一一现代 中国省制的开端,行政区划设置:行省一一路一一府一一州一一县 设计意图:树立时空意识,宏观把握由民族政权并立(共319年)到再度走向统一(元:97年) 整体介绍宋元时期(960一1368年)中华文明的继续繁荣,从大单元主题来看,宋元时期这400余年, 我们可以用“中华文明的继续繁荣”来概括。 引用了宋史专家邓广铭和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两句话,可以感受到宋代的辉煌。不仅有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还有高度的政治文明,政治制度设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四大发明带 来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在文学、艺术 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大单元主题教学,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力图从高度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 第2页共6页
第 2 页 共 6 页 二、学情分析 1、优势:学习愿望强烈,已经拿到了专业合格证;有灵性 2、劣势 (1)知识掌握:知识漏洞多,理解不到位 ——识记重要史实有误,时空错位;对核心概念、重要结论的理解不够深入。 (2)做题:阅读有障碍,审题能力弱,行文规范差 ——做题方面,对历史现象的实质本质、原因背景类的分析,对史学常识、核心价值观较为生疏 三、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立足学情,鼓舞信心,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最大限度的争取效益 具体目标: 1、强化时空意识、阶段特征 2、夯实主干知识:识记(默写)重要史实、历史现象,精准理解核心概念,并将其体系化、结构化。 3、核心要点突破:将重点问题专题化,做出微专题;深度理解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的演变发展脉络; 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 4、方法技巧:教会学生概括和提炼阶段特征的方法和手段,并领会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朝的官制、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政策及城市商业的发展、儒学发展与宋明理学、印刷术的革新 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对新教材新增知识点、重大社会变革、文化传承方面的考查、宋代社会治理。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给出时间轴和地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元朝疆域图》 (1330年)北宋时期政权并立:位置、关系;南宋时期政权并立:位置、疆界、关系;行省制度——现代 中国省制的开端,行政区划设置:行省——路——府——州——县 设计意图:树立时空意识,宏观把握由民族政权并立(共319年)到再度走向统一(元:97年) 整体介绍宋元时期(960—1368年)中华文明的继续繁荣,从大单元主题来看,宋元时期这400余年, 我们可以用“中华文明的继续繁荣”来概括。 引用了宋史专家邓广铭和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两句话,可以感受到宋代的辉煌。不仅有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还有高度的政治文明,政治制度设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四大发明带 来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在文学、艺术 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大单元主题教学,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力图从高度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
认知,史论结合:“民族交融”、“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属于这一时期最宏观的特征。 任务一、梳理、识记、默写宋元时期政治领域的重要历史史实 1、政局:政权并立一一走向统一 2、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度一一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3、地方官制路、州、县:通判、转运使一一行省制度、土司制度 4、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的发展完善一一废弃 设计意图: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识记,包括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将其体 系化、结构化。 据此,提炼和概括宋元时期政治领域的阶段特征 1、专制主义 2、中央集权 3、民族政权 4、科举制度 设计意图:概括的角度、表达严谨 核心突破1.情境:《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新教材)《元朝中央权力示意图》 引导思考,二府三司制的含义和实质,理解宋元三省制的发展演变 (1)含义:权力中枢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实质: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2)三省制:形成(魏晋)一一发展(隋唐)一一变异(宋朝)一一一省制(元朝) “变异”:门下、尚书为虚置,中书省职权仅限于政务。 一省制:元代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元朝宰相权力很大,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反弹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中枢权力的异化表明皇权加强,而元朝一省制则是各朝代中的一个特例。 核心突破2.情境:宋元时期,在地方行政建构中,由宋朝的三级制(路、州、县)向元朝的多级制(开创行 省制,省、路、府、州、县)发展。另外,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也是个普遍现象。 上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频繁变更,对这一历史现象,你有哪些认识? (1)中央集权是主因。王朝初期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 (2)分权是基本方法。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主线。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特征。县最稳定,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地方行政机构的频繁变动看中央集权加强,提升认知能力。 核心突破3。情境:2018·新课标全国川卷高考 第3页共6页
第 3 页 共 6 页 认知,史论结合;“民族交融”、“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属于这一时期最宏观的特征。 任务一、梳理、识记、默写宋元时期政治领域的重要历史史实 1、政局: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2、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度——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3、地方官制路、州、县;通判、转运使——行省制度、土司制度 4、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废弃 设计意图: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识记,包括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将其体 系化、结构化。 据此,提炼和概括宋元时期政治领域的阶段特征 1、专制主义 2、中央集权 3、民族政权 4、科举制度 设计意图:概括的角度、表达严谨 核心突破1.情境:《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新教材)《元朝中央权力示意图》 引导思考,二府三司制的含义和实质,理解宋元三省制的发展演变 (1)含义:权力中枢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实质: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2)三省制:形成(魏晋)——发展(隋唐)——变异(宋朝)——一省制(元朝) “变异”:门下、尚书为虚置,中书省职权仅限于政务。 一省制:元代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元朝宰相权力很大,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反弹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中枢权力的异化表明皇权加强,而元朝一省制则是各朝代中的一个特例。 核心突破2.情境:宋元时期,在地方行政建构中,由宋朝的三级制(路、州、县)向元朝的多级制(开创行 省制,省、路、府、州、县)发展。另外,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也是个普遍现象。 上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频繁变更,对这一历史现象,你有哪些认识? (1)中央集权是主因。王朝初期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 (2)分权是基本方法。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主线。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特征。县最稳定,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地方行政机构的频繁变动看中央集权加强,提升认知能力。 核心突破3.情境: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有利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1)“上升”流动和“下降”流动 (2)社会流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给基层社会治理准备了人才基础。 科举落第者们更加贴近下层民众,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或成为乡里的文化的普及者和基层 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3)文官制度的形成 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士人政治”的局面 设计意图: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有利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对宋元时期政治机构 政权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任务二、梳理、识记、默写宋元时期经济领域的重要历史史实 1、农业:稻麦轮作、耧锄、高转筒车;占城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手工业:宋代五大名窑:棉纺织业黄道婆;元代青花瓷。 3、商业:打破市、坊限制,晓市、夜市、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4、对外贸易::汴梁、杭州、泉州:元大都、杭州、泉州等 设计意图:对主千知识的梳理和识记,包括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将其体 系化、结构化。 据此,提炼和概括宋元时期经济领域的阶段特征 核心突破1.情境:“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如何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有哪些表现? 对于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请列举出其主要表现。 “货币革命”一一“交子” “信贷革命”一一王安石变法 “都市化革命”一一①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②政策放松③市民队伍的壮大④生活服务业(第三产 业)⑤城市文化中的市民精神上扬 设计意图:对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有明确的认识。 核心突破2。情境:中国水系图(标有长江、黄河)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请在图上标注“南”“北”的地理方位。 2、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有哪些? 第4页共6页
第 4 页 共 6 页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有利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1)“上升”流动和“下降”流动 (2)社会流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给基层社会治理准备了人才基础。 科举落第者们更加贴近下层民众,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或成为乡里的文化的普及者和基层 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3)文官制度的形成 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士人政治”的局面 设计意图: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有利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对宋元时期政治机构 政权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任务二、梳理、识记、默写宋元时期经济领域的重要历史史实 1、农业:稻麦轮作、耧锄、高转筒车;占城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手工业:宋代五大名窑;棉纺织业黄道婆;元代青花瓷。 3、商业:打破市、坊限制,晓市、夜市、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4、对外贸易:;汴梁、杭州、泉州;元大都、杭州、泉州等 设计意图: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识记,包括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将其体 系化、结构化。 据此,提炼和概括宋元时期经济领域的阶段特征 核心突破1.情境:“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如何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有哪些表现? 对于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请列举出其主要表现。 “货币革命”——“交子” “信贷革命”——王安石变法 “都市化革命”——①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②政策放松 ③市民队伍的壮大 ④生活服务业(第三产 业)⑤城市文化中的市民精神上扬 设计意图:对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有明确的认识。 核心突破2.情境:中国水系图(标有长江、黄河)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请在图上标注“南”“北”的地理方位。 2、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有哪些?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了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设计意图:宋代的“商业革命”是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重要特征: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经济 格局发生的重要变化。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 任务三、梳理、识记、默写宋元时期文化领域的重要历史史实 1、思想:程朱理学,陆九渊创立心学: 2、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在军事: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 3、教育、文学艺术:书院、宋词、元散曲:宋“话本”。书法四大家,两宋宫廷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识记,包括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将其体 系化、结构化。 据此,提炼和概括宋元时期文化领域的阶段特征 设计意图:概括的角度,专有名词,学科语言。 核心突破1.情境:有人认为,唐代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揭开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序 幕,此后宋明理学是儒学复兴的主要标志和成果。 你怎样理解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一一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提高为天理,意即把儒家伦理道德提高到当时能够想到的最高层级了, 发展到天花板了并且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宇宙万物的本原:为了这个天理,也就是伦理道德,人们要去除 心中的欲望。 ②深一一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致良知,即发挥孟子学说良知,人性本善,唤醒心中固有的良知,先天 具有的道德意识:知行合一,强调只有这些道德意识还不够,更要注意道德实践 ③广一一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程朱理学把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 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 设计意图: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新高度。 核心突破2.情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 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儒家伦 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第5页共6页
第 5 页 共 6 页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了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设计意图:宋代的“商业革命”是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重要特征;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经济 格局发生的重要变化。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 任务三、梳理、识记、默写宋元时期文化领域的重要历史史实 1、思想:程朱理学,陆九渊创立心学; 2、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在军事;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 3、教育、文学艺术:书院、宋词、元散曲;宋“话本”。书法四大家,两宋宫廷画,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识记,包括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将其体 系化、结构化。 据此,提炼和概括宋元时期文化领域的阶段特征 设计意图:概括的角度,专有名词,学科语言。 核心突破 1.情境:有人认为,唐代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揭开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序 幕,此后宋明理学是儒学复兴的主要标志和成果。 你怎样理解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提高为天理,意即把儒家伦理道德提高到当时能够想到的最高层级了, 发展到天花板了并且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宇宙万物的本原;为了这个天理,也就是伦理道德,人们要去除 心中的欲望。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致良知,即发挥孟子学说良知,人性本善,唤醒心中固有的良知,先天 具有的道德意识;知行合一,强调只有这些道德意识还不够,更要注意道德实践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程朱理学把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 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 设计意图: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新高度。 核心突破 2.情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 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儒家伦 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对法律儒家化的观点,你能找出哪些论据来论证? (1)礼法结合、德刑并用。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与主流法律思想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明礼法并未一视同仁 (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语,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 (4)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设计意图:程朱理学是高考高频考点之一,法律的儒家化更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能力,无论 是上层社会还是民间社会。 核心突破3.清代学者批评宋明理学 【2021·广东卷】第17题第(2)问 引导学生审题、审设问的能力,注重剖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角度:从宋明理学本身的弊端的来看、从阮元 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 补充背景知识: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汉儒一一考据:宋儒一一义理:清儒一一考据 (1)汉儒对经书的解读,注重章句之学,通俗说,多在一字一句上考索,不把重点置于对文本整体精神的 领悟上。 (2)宋儒注重义理之学,在打击前人繁琐解经的同时,又抛弃了经学注重实证的合理内核,渐渐演变为空 疏无用的学问。 (3)清儒鉴于宋明理学的空疏,又发明以实证为宗旨的考据学(朴学)。考据学把求真作为治学的终极目 的 设计意图:宋明理学的缺陷,清代学者对宋明理学的批评,发明以实证为宗旨的考据学,其实质是在实事 求是的基础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第6页共6页
第 6 页 共 6 页 对法律儒家化的观点,你能找出哪些论据来论证? (1)礼法结合、德刑并用。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与主流法律思想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明礼法并未一视同仁 (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语,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 (4)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设计意图:程朱理学是高考高频考点之一,法律的儒家化更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能力,无论 是上层社会还是民间社会。 核心突破 3.清代学者批评宋明理学 【2021·广东卷】第 17 题 第(2)问 引导学生审题、审设问的能力,注重剖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角度:从宋明理学本身的弊端的来看、从阮元 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 补充背景知识: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汉儒——考据;宋儒——义理;清儒——考据 (1)汉儒对经书的解读,注重章句之学,通俗说,多在一字一句上考索,不把重点置于对文本整体精神的 领悟上。 (2)宋儒注重义理之学,在打击前人繁琐解经的同时,又抛弃了经学注重实证的合理内核,渐渐演变为空 疏无用的学问。 (3)清儒鉴于宋明理学的空疏,又发明以实证为宗旨的考据学(朴学)。考据学把求真作为治学的终极目 的 设计意图:宋明理学的缺陷,清代学者对宋明理学的批评,发明以实证为宗旨的考据学,其实质是在实事 求是的基础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