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而设立的,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颁奖仪 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为了表 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他逝世时将遗产 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 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 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 提供资金。 诺贝尔奖背景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 到6个,1990年由六个增加到七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 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 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评选的过程 起初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是由卡罗琳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的。现在,根据诺贝尔基 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 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现在 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 L.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一一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 2.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3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4.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份)。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 历年的得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而设立的,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颁奖仪 式于每年 12 月 10 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举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为了表 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他逝世时将遗产 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 20 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 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 于 1901 年第一次颁发。 1968 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 提供资金。 诺贝尔奖背景 诺贝尔奖是根据 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 年起由 5 个奖项增加 到 6 个,1990 年由六个增加到七个),每年由 4 个机构 (瑞典 3 个,挪威 1 个)颁发。 1901 年 12 月 10 日即诺贝尔逝世 5 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 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 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 1968 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 年第一次颁奖。 评选的过程 起初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是由卡罗琳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的。现在,根据诺贝尔基 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 50 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现在 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 1.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 2.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 2 月 1 日。 3.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4.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 10 月份)。 5.每年 12 月 10 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 历年的得主
1901年,E.A.V,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 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晴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一1918年未颁奖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未颁奖 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 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01 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 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 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 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 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 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 结构的研究 1907 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 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 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 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 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 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 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 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 年 —— 1918 年未颁奖 1919 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 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 年未颁奖 1922 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 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 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 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未颁奖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 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一1942年未颁奖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 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 的治疗效果 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25 年未颁奖 1926 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 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 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 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 维生素 B1 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 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 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 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 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 年 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1935 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 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 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 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 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 年——1942 年未颁奖 1943 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 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 K 的化 学性质 1944 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 年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 的治疗效果 1946 年 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 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CF.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 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1951年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 1953年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 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 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1955年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 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 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 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年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 方面的研究
1947 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 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 DDT 1949 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 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 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1951 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 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 1953 年 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 A;H.A. 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 年 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 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1955 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 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1957 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 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 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 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 RNA 和 DNA 的研究 1960 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 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 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 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1963 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 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 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 方面的研究
1965年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 调节机构 1966年FP.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 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 发现眼晴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 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 结构 1970年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 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 研究 1973年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 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1974年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 机能的研究 1975年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 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 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 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 纵的X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65 年 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 调节机构 1966 年 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 癌的干扰作用 1967 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1968 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 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 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 结构 1970 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 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1971 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 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 研究 1973 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 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1974 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 机能的研究 1975 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1976 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 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 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 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 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 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 年 A.M.科马克 (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 纵的 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 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S.K贝里斯德伦、B.L苹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 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 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1985年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 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 作出重要贡献 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 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 用 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 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 括人)的遗传机理
1980 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 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1981 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 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 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 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 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 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1985 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 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 细胞生长因子 1987 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 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 作出重要贡献 1989 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 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 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 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 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 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 1994 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 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 用 1995 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 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 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 保护特征 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一朊蛋白(PI 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 为信号分子 1999年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 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 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人、蒂莫西亨特(英国人)和保罗·纳斯(英国人)发现了细胞 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 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 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 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5年,两位合作多年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在发现了幽门螺 杆菌及其导致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机理20多年后,终于收到了一份迟来 的“贺礼”,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9月2日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虽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 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当然,论实际效用,法尔和梅洛以 针对核糖核酸(RNA)的干扰机制为研究课题,以遗传学为切入点,却以医学运用最具有 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 2007年,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获得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 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1996 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 保护特征 1997 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 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 年 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 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 为信号分子 1999 年 Gunter Blobel 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 2000 年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 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 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蒂莫西·亨特(英国人)和保罗·纳斯(英国人)发现了细胞 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 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 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3 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 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 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5 年,两位合作多年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在发现了幽门螺 杆菌及其导致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机理 20 多年后,终于收到了一份迟来 的“贺礼”,分享了 200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 年,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 9 月 2 日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虽奖项名目既涉及生理学,也涉及医学,但针对本年度两位获奖者及其 成果,欧美媒体无不把今年这一奖项称为诺贝尔医学奖。当然,论实际效用,法尔和梅洛以 针对核糖核酸(RNA)的干扰机制为研究课题,以遗传学为切入点,却以医学运用最具有 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 2007 年,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获得 200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 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 usen)和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吕克·蒙塔 尼(Luc Montagnier)。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 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 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 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 延缓。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100次确定获奖者,也是首次由两名女性同时摘得这一 奖项。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 德华兹
2008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 usen)和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吕克·蒙塔 尼(Luc Montagnier)。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 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200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 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 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 延缓。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 100 次确定获奖者,也是首次由两名女性同时摘得这一 奖项。 201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 德华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