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硏习课文 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一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 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 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 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 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 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 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e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o)生:不熟悉。(7)畸(ji)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n1):不具名或隐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a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e)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e)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1 1、 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学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 第一部分(1—3 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 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902 年夏末至 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 十余年后的 1926 年 10 月 12 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 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 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 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 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 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 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 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 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 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 “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一—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 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 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淸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 憎恶的感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 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 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 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 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 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 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 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 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 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背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 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 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
2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 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 38 段):第一部分(第 1—3 段)写“我”在东京的 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 4—36 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 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 36—38 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 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 “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 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 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 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 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 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 3 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 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 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 4、5 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 段)写与 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 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 情。第四层(32—35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 4、5 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 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 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 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 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 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
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 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 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 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 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 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 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令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 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 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 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 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 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 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 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 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 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3 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 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 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 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 6—23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 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 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 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 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 24—31 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 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 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 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 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 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 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 32—35 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 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 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 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 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 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 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 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大而言之,是为学 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 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 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 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 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 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 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2、《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4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 36—38 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 36 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 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 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 37 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 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 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 38 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 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 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 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 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 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 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2、《我的母亲》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 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 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 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 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 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仼中国公 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 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 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 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 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 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 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5 一. 导入: 1.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 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 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 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 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 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 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 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 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 年 1 月发表于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 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 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 年受聘担任中国公 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 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 年 5 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 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 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 年 2 月 24 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 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 48 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 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 当时冯顺娣只有 23 岁。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 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 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 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 合作探究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 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 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 《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 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 的困难? 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 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 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 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 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 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 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 “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 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 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 的爱和感激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 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 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 的深刻含义
6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 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 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 《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 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 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 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 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 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 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 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 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 “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 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 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 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 的爱和感激。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 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 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 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 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 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后记:本文饱含真情,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极大的人生启示 4、《列夫·托尔斯泰》 1、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教学课时:3课时 4、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 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一须发
7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B、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 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 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四、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后记:本文饱含真情,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极大的人生启示。 4、《列夫·托尔斯泰》 1、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教学课时:3 课时 4、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 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一面部轮廓结构 3一面部特征 4一长相 5一拜访者的态度。)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 喻眉毛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一一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一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一一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一一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一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 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
8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 1 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 第 2 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 3 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 4 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 5 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 6-9 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 6 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 7 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 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
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 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 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 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 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 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一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 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 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 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5再塑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救学重点 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方法 导学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爱”,令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图片资料一组幻灯片
9 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 8 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 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 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 19 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 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 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 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 9 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 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 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 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5 再 塑 生 命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 教学难点: 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 教学方法: 导学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爱”,令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 教学准备: 学生: 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教师: 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图片资料 一组幻灯片
教学 学时数 教学过程: 组织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 塑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2、板书课题、作者: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3、学生展示自己所查询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4、教师运用多媒体,提供相关资料: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幻灯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 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师: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一安妮·莎莉文 幻灯片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 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二、整体感知课文 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文章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三、分组探究课文(分14个小组,每组4-5人) 第1、2小组: 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 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 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 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 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 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第3、4小组: 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 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 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 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第5、6小组: 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指导 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 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 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 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
10 ⚫ 教学时数: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组织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看了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 塑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2、板书课题、作者:再塑生命 .... 海伦·凯勒 .. .. 3、学生展示自己所查询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4、教师运用多媒体,提供相关资料: 幻灯片 1:19 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幻灯 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 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师: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 女士。 幻灯片 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 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二、整体感知课文 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 (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 .............; (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 文章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三、分组探究课文(分 14 个小组,每组 4-5 人) 第 1、2 小组: 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指导: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 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 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 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 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 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第 3、4 小组: 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 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 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 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第 5、6 小组: 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指导: 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 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 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 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