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15综合性学习 宜昌 3.(2分)①花妤月圆(花红柳绿、月明风清等)。②山珍海味(山肴野蔌、玉盘珍馐等) 13.(2分)A.且停亭;B.且停停 14.(1分)从容 15.(1分)C.你净湘水 16.(3分)水浒(或水浒传)(1分);对经典名著阅读很少,张冠李戴,不明所以,似是而非(2分) (意对即可) 17.(1分)吾将上下而求索(见错无分) 、1(1)亲自,自身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感动,激动 (4)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正反对比论证。句子为“亲贤臣,……倾颓也”。 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心情:夙夜忧叹。行动: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6.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7、在当时对内政建设打而(用人)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1、B解析:“怜”应为“爱戴 2、D解析:两个“数”都是“多次”的意思。 3.B解析:第一个“以”是“把”,第二个“以”是“来” 4.D解析:应为“为天一F首发起义” 5.D解析:A.故意/所以。D·本来/巩固 C.助词/同样。 6.(1)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假设仅能免于被斩首,可是戍边死的也有十分之六七。 7.遇雨失期 8、死即举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平第 三、(30分) 15.答案: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 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然后对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文中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它往往是说明的一方面内容 16.答案:“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 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 用占2分)
参考答案 2015 综合性学习 宜昌 3.(2 分)①花好月圆(花红柳绿、月明风清等)。②山珍海味(山肴野蔌、玉盘珍馐等) 13.(2 分)A. 且停亭;B. 且停停 14.(1 分)从容 15.(1 分)C.你净湘水 16.(3 分)水浒(或水浒传)(1 分);对经典名著阅读很少,张冠李戴,不明所以,似是而非(2 分)。 (意对即可) 17.(1 分)吾将上下而求索(见错无分) 三、l(1)亲自, 自身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感动,激动 (4)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 2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正反对比论证。句子为“亲贤臣,……倾颓也”。 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心情:夙夜忧叹。行动: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6.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7、在当时对内政建设打而(用人)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三、1、B 解析:“怜”应为“爱戴”。 2 、D 解析:两个“数”都是“多次”的意思。 3.B 解析:第一个“以”是“把”,第二个“以”是“来”。 4.D 解析:应为“为天—F 首发起义”。 5.D 解析:A.故意/所以。D·本来/巩固。 C.助词/同样。 6.(1)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假设仅能免于被斩首,可是戍边死的也有十分之六七。 7.遇雨失期 8、死即举大名 王侯将相宁有种平第 三、(30 分) 15.答案: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 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 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然后对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文中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它往往是说明的一方面内容。 16.答案:“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 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语占 1 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 用占 2 分)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 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7.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 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 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 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做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分析文段的说明方法一定要全面,有几 个就写几个。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 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答案: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 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承上启下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段结构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中间段落在结构上能起到的作用 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特点的介绍,与首尾有呼应关系,运用某种说明方法介绍说明对象特 点等,具体的作用要看文段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本题“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承 接上文,“在文化上所赋予……”开启下文,与文章首尾都有呼应。回答承上启下段落的作用类题目,最 后最好加上一句“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19.答案: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 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概括文意占1分,主旨占1分,题目所用手法及作用占1分, 结构特点及作用占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题目妙处的能力。分析记叙文题目妙处,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了解 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 含义,明确其是不是文章行文线索,与写作内容、写作对象、写作顺序、文章首尾等的关系,最后表明题 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0.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 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描写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2)洗,是“冲洗”的 意思,在这里是指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变老,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我”的 伤感。(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 解分析,先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然后再根据上下文内容考虑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 明这句话表现了相关人物或作者怎样的情感。(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词的能力。赏析文中的词 语,先要解释这个词语的本意,然后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最后指出这个词所表达的人 物情感 21.答案:只要有母亲在,就会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文中是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 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令“我”震撼的事情。这句话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表达 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句意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先解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 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22.答案:示例一:运用对比的写法。如文章开篇写母亲主动给“我”打电话和结尾“我”主动给母亲打 电话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运用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 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见解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3分。允许有创新发现,言之有理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了 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7.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 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占 1 分,结合内容分析表 达作用占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 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做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分析文段的说明方法一定要全面,有几 个就写几个。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 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答案: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 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承上启下占 1 分,结合内容分析占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段结构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中间段落在结构上能起到的作用 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特点的介绍,与首尾有呼应关系,运用某种说明方法介绍说明对象特 点等,具体的作用要看文段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本题“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承 接上文,“在文化上所赋予……”开启下文,与文章首尾都有呼应。回答承上启下段落的作用类题目,最 后最好加上一句“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19.答案: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 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概括文意占 1 分,主旨占 1 分,题目所用手法及作用占 1 分, 结构特点及作用占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题目妙处的能力。分析记叙文题目妙处,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了解 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 含义,明确其是不是文章行文线索,与写作内容、写作对象、写作顺序、文章首尾等的关系,最后表明题 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20.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 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描写方法占 1 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 2 分) (2)洗,是“冲洗”的 意思,在这里是指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变老,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我”的 伤感。(解释词语占 1 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 解分析,先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然后再根据上下文内容考虑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 明这句话表现了相关人物或作者怎样的情感。(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词的能力。赏析文中的词 语,先要解释这个词语的本意,然后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最后指出这个词所表达的人 物情感。 21.答案:只要有母亲在,就会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文中是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 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令“我”震撼的事情。这句话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表达 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句意占 1 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先解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 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22.答案:示例一:运用对比的写法。如文章开篇写母亲主动给“我”打电话和结尾“我”主动给母亲打 电话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赞美,以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运用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 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见解占 1 分,结合内容分析占 3 分。允许有创新发现,言之有理即 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方法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文章构思特点,主要从文章 的整体架构、段落安排、行文思路、立意选材等特点去观察和思考;分析写作方法的特点则要仔细观察作 者叙事抒情所用的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等。 本文对比手法明显,记叙顺序上还用了插叙的手法,可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 四、(50分)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没有材料的引导,也没有过多的内容限制,不存在审题障碍,但要想写得 出彩也需要动一些脑筋 写这篇文章还是重在解题。“那声音”是主体,是写作时应重点思考的内容,结合后面的限制成分“常 在心田”,“那声音”对自己而言一定是印象深刻的、触动自己心灵的声音。可以写自然之音,童年走进 山野,风吹树林的声音,山间叮咚悦耳的泉水之声,林间鸟鸣啾啾声等等,与现实中因过度砍伐,开荒建 厂、种田等破坏环境的行为,造成山头光秃、沟谷干涸、飞鸟几绝、雾霾频现等现象对比,表现环保的主 题。可以写物之声音,狐貂等被杀前的哀鸣、车祸瞬间刺耳的刹车声等,表现珍爱生命的主题;当然,还 可以写幼时父亲晩归的自行车声、祖父的拨浪鼓声等,表现爱的主题。还可以写人之声,老师的一句鼓励、 朋友的一句安慰、亲人的一句叮咛、妈妈的一声嘱托、父亲的一声叹息,表现励志的主题。 “常”是限制词,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这个词告诉我们,这篇作文不可只写一事,一定要写出 “那声音”常在心田,常现耳边,每每遇到特殊事情的时候都会在心间响起,会警醒自己、激励自己。 “常在心田”是补语,为什么会常在“我”心田,因为它难忘,它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 为它对“我”影响很大,引发“我”的思考,启迪“我”的人生…… 如果能做到如上解题,拓开自己的思维,在作文形式上能够有些创新,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写 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应该不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方法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文章构思特点,主要从文章 的整体架构、段落安排、行文思路、立意选材等特点去观察和思考;分析写作方法的特点则要仔细观察作 者叙事抒情所用的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等。 本文对比手法明显,记叙顺序上还用了插叙的手法,可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 四、(50 分)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没有材料的引导,也没有过多的内容限制,不存在审题障碍,但要想写得 出彩也需要动一些脑筋。 写这篇文章还是重在解题。“那声音”是主体,是写作时应重点思考的内容,结合后面的限制成分“常 在心田”,“那声音”对自己而言一定是印象深刻的、触动自己心灵的声音。可以写自然之音,童年走进 山野,风吹树林的声音,山间叮咚悦耳的泉水之声,林间鸟鸣啾啾声等等,与现实中因过度砍伐,开荒建 厂、种田等破坏环境的行为,造成山头光秃、沟谷干涸、飞鸟几绝、雾霾频现等现象对比,表现环保的主 题。可以写物之声音,狐貂等被杀前的哀鸣、车祸瞬间刺耳的刹车声等,表现珍爱生命的主题;当然,还 可以写幼时父亲晚归的自行车声、祖父的拨浪鼓声等,表现爱的主题。还可以写人之声,老师的一句鼓励、 朋友的一句安慰、亲人的一句叮咛、妈妈的一声嘱托、父亲的一声叹息,表现励志的主题。 “常”是限制词,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这个词告诉我们,这篇作文不可只写一事,一定要写出 “那声音”常在心田,常现耳边,每每遇到特殊事情的时候都会在心间响起,会警醒自己、激励自己。 “常在心田”是补语,为什么会常在“我”心田,因为它难忘,它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 为它对“我”影响很大,引发“我”的思考,启迪“我”的人生…… 如果能做到如上解题,拓开自己的思维,在作文形式上能够有些创新,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写 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应该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