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常州四区(市)九校2007年高考4月交流测试卷(语文) 命题单位:四区(市)九校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复辟 媲美 庇护权刚愎自用 大有裨益 B.豢养 隐患 盥洗室风云变幻 焕然一新 C.老妪熨帖 郁金香与会代表 鹬蚌相争 D.旗帜 炽热 滞纳金博闻强识 炙手可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院刚接到一项科研任务,大家一致主张请张教授出道主持,然而院长却力排众 议,大胆起用了刚刚出山的大学毕业生。 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既要思考重大的原则问题,更要敢于在涉及这些问题时提出 和坚持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性意见 C.作为一名有上进心的学生,就应该做到在学习时对外界的任何影响都充耳不闻,全 身心投入到书本上 D.现在,成为“作家”当个“文化人”又成了那些歌星、影星们新的追求,然而他们 所出的书,内容粗浅,文法不通,实在让人不忍卒读 3.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注重实效,不盲目攀比:要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要民主商 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B.正在中国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日前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巴基斯 坦愿意充当进入中亚市场和能源领域的运输线。他说:“我们有兴趣为中国建设一条贸易和 能源走廊提供一切方便 C.信息产业部21日启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活动将持续一年,全面治理 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上违法不良信息,倡导网络文明。 D.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内黄县南部渠庄镇三杨庄北的黄河故道中,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 保持完整的汉代农田和庭院建筑,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两年的发掘和勘探,目前已 有七处庭院基址得到确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2分,每小题3分) 汉语“新词”漫议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 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 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 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 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
无锡常州四区(市)九校 2007 年高考 4 月交流测试卷(语文) 命题单位:四区(市)九校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复辟. 媲.美 庇.护权 刚愎.自用 大有裨.益 B.豢.养 隐患. 盥.洗室 风云变幻. 焕.然一新 C.老妪. 熨.帖 郁.金香 与.会代表 鹬.蚌相争 D.旗帜. 炽.热 滞.纳金 博闻强识. 炙.手可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研究院刚接到一项科研任务,大家一致主张请张教授出道..主持,然而院长却力排众 议,大胆起用了刚刚出山..的大学毕业生。 B.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既.要思考重大的原则问题,更.要敢于在涉及这些问题时提出 和坚持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性意见。 C.作为一名有上进心的学生,就应该做到在学习时对外界的任何影响都充耳不闻 ....,全 身心投入到书本上。 D.现在,成为“作家”当个“文化人”又成了那些歌星、影星们新的追求,然而他们 所出的书,内容粗浅,文法不通,实在让人不忍卒读 ....。 3.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注重实效,不盲目攀比;要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要民主商 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B.正在中国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日前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巴基斯 坦愿意充当进入中亚市场和能源领域的运输线。他说:“我们有兴趣为中国建设一条贸易和 能源走廊提供一切方便。” C.信息产业部 21 日启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活动将持续一年,全面治理 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上违法不良信息,倡导网络文明。 D.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内黄县南部渠庄镇三杨庄北的黄河故道中,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 保持完整的汉代农田和庭院建筑,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两年的发掘和勘探,目前已 有七处庭院基址得到确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汉语“新词”漫议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 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 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 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 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
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 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 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 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 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 “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査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 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 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 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 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 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 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 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 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 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 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 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 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怡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 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増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 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 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 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 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 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毎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 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 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 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
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 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 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 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 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 “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 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 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 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 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 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 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 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 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 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 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 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 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 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 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 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 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 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 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 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 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
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 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 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 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 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 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 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 港早就根据粵语将其译作“的士”,将" 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 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 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 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 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有删改) 4.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 在台亦影响渐强 6.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百事 可乐”。 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有停 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一一!”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如果 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 用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 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 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 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 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 “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 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 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 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 1980 年代 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 “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 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 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 有删改) 4.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5.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 )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 在台亦影响渐强。 6.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百事 可乐”。 B.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有停 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如果 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 用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 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 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汉末,开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太祖破吕 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数有战功 辽与夏侯渊围昌稀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 稀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稀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 谓稀曰:“公有命,使辽传之。”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大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 受大赏”。稀乃许降。太祖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 辽奉圣旨,稀必不敢害故也。 时荆州末定,复遣辽屯长社。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 日:“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 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 署函边日“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 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 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 君何疑?”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魔 下。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辽还屯雍丘,得疾。文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疾未瘳,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 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诸将破权将吕范 辽病遂笃,薨于江都 选自《三国志魏志张辽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函边曰“贼至乃发 署:布置,安排 D.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 陈:通“阵” 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拔:攻取 D.疾未瘳,孙权复叛 瘳:痊愈,病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C.①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 ②故人云:“以此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①署函边门“贼至乃发”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渡之战后,张辽与夏侯渊等率兵围叛将昌:曹军攻数月不克,诸将商议,欲引军 归还;张辽采取诱降的策略,动员昌稀投降曹操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汉末,开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太祖破吕 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数有战功。 辽与夏侯渊围昌稀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 稀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稀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 谓稀曰:“公有命,使辽传之。”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大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 受大赏”。稀乃许降。太祖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 辽奉圣旨,稀必不敢害故也。” 时荆州未定,复遣辽屯长社。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 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 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 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 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 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 君何疑?”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魔 下。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辽还屯雍丘,得疾。文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疾未瘳.,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 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诸将破权将吕范。 辽病遂笃,薨于江都。 选自《三国志·魏志·张辽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函边曰“贼至乃发” 署:布置,安排 D.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 陈:通“阵” C.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 拔:攻取 D.疾未瘳.,孙权复叛 瘳:痊愈,病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C.①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 ②故人云:“以此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D.①署函边门“贼至乃.发”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渡之战后,张辽与夏侯渊等率兵围叛将昌;曹军攻数月不克,诸将商议,欲引军 归还;张辽采取诱降的策略,动员昌稀投降曹操
B.曹操派遣张辽率军屯驻长社,临出发,军中有人谋反,张辽冷静分析,命令不反者 安坐帐中,而且亲自率兵十人巡营,平定了叛乱 C.孙权率大军十万围攻合肥,张辽与诸将打开曹操留下的密函,对曹操指示诸将都疑 惑不解,只有张辽理解曹操的用心,坚决主战。 D.孙权再次背叛,曹操让张辽乘船,与曹休一起赶到诲陵,到达长江边。孙权很害怕, 告诫各将领,张辽虽然有病,仍然勇不可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每行诸固,稀辄属日视辽。(3分) ②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2分) ③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山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1)(2)两题。(8分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扛北固山上。 (1)请结合同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 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2)2▲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 (5我国古代有句名言: ”就是 说坏事虽小,也不能因为其小就去做;好事虽小,也不要因为其小就不去做。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B.曹操派遣张辽率军屯驻长社,临出发,军中有人谋反,张辽冷静分析,命令不反者 安坐帐中,而且亲自率兵十人巡营,平定了叛乱。 C.孙权率大军十万围攻合肥,张辽与诸将打开曹操留下的密函,对曹操指示诸将都疑 惑不解,只有张辽理解曹操的用心,坚决主战。 D.孙权再次背叛,曹操让张辽乘船,与曹休一起赶到诲陵,到达长江边。孙权很害怕, 告诫各将领,张辽虽然有病,仍然勇不可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①每行诸固,稀辄属日视辽。(3 分) ②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2 分) ③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山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4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1)(2)两题。(8 分)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扛北固山上。 (1)请结合同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 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 ▲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⑵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⑶庄生晓梦迷蝴蝶, ▲ 。 (李商隐《锦瑟》) ⑷ ▲ ,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 ⑸我国古代有句名言:“ ▲ , ▲ 。”就是 说坏事虽小,也不能因为其小就去做;好事虽小,也不要因为其小就不去做。 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整个身心立刻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 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觉里。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 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 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岀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 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 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 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 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 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 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 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 还是情感……这干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 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 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 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 闪闪发光的麦秸垛,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 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在弦乐的烘托中,我心底渐渐浮起-张又静又美 的脸。我曾经用吻像画家用笔那样勾勒过这张脸:轮廓、眉毛、眼睛、嘴唇…….这样的勾画 异常奇妙,无形却深刻地记住。你嘴角的小涡、颤动的睫毛、鼓脑门和尖俏下巴上那极小而 光洁的平面。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 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 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 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 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 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 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 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 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 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之遥远了。一种浓重 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囯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_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 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 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 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在寒飙来临之前秋天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曰的雪被下积畫与浓缩 等待下一个舂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 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整个身心立刻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 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觉里。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 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 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 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 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 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 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 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 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 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 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 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 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 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 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 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在弦乐的烘托中,我心底渐渐浮起一张又静又美 的脸。我曾经用吻像画家用笔那样勾勒过这张脸:轮廓、眉毛、眼睛、嘴唇……这样的勾画 异常奇妙,无形却深刻地记住。你嘴角的小涡、颤动的睫毛、鼓脑门和尖俏下巴上那极小而 光洁的平面。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 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 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 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 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 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 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 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 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 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之遥远了。一种浓重 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 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 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 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在寒飙来临之前秋天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 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 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
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 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 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14.本文描写了秋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1) (2) 15.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8分) (1)作者为什么说“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答 (2)文中描写秋景把音乐的弦律作为背景,用意是什么? 答 17.在对秋景的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作者的哪些感受?(4分) 六、语用题(15分) 18.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清你 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每段 话不超过30个字)(6分) (1)中新社香港lo月5日电英国《泰晤士报》刊登最新全球百所大学榜,亚洲排名 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全球排名第十四位,香港大学则排名第三十三,上升了八位。 (2)中新网10月6日电据《齐鲁晚报》报道,4日15:20,济宁市区正在建设的兴 唐金茂大厦建筑工地发生火灾,到当大17时大火被全部扑灭。根据济宁有关部门通报,目 前,这起事故已造成1人死亡,35人受伤,其中烧伤严重的有10人左右。 ② (3)中新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曾利明)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各大医院急诊数景不 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猫、狗等宠物抓咬致伤。人民大学医院急诊科昨天和今天平均每 天接诊超过二百例,都需要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 19.所谓“贴吧”是指网络中对有关内容的讨论。我们可以对“贴吧”中感兴趣或有话可说 的话题进行回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是一个自由而热闹的空间,这里时时都跳跃 着思想的火花。下面是有关“一次性筷子”的主题贴,请按照要求写回复。(5分)
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 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 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14.本文描写了秋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答:(1) (2) (3) (4) 15.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 分) 答: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8 分) (1)作者为什么说“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答: (2)文中描写秋景把音乐的弦律作为背景,用意是什么? 答: 17.在对秋景的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作者的哪些感受? (4 分) 答: 六、语用题(15 分) 18.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清你 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每段 话不超过 30 个字)(6 分) (1)中新社香港 lo 月 5 日电 英国《泰晤士报》刊登最新全球百所大学榜,亚洲排名 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全球排名第十四位,香港大学则排名第三十三,上升了八位。 ① (2)中新网 l0 月 6 日电 据《齐鲁晚报》报道,4 日 15:20,济宁市区正在建设的兴 唐金茂大厦建筑工地发生火灾,到当大 17 时大火被全部扑灭。根据济宁有关部门通报,目 前,这起事故已造成 1 人死亡,35 人受伤,其中烧伤严重的有 l0 人左右。 ② (3)中新社北京 10 月 5 日电(记者曾利明) 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各大医院急诊数景不 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猫、狗等宠物抓咬致伤。人民大学医院急诊科昨天和今天平均每 天接诊超过二百例,都需要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 19.所谓“贴吧”是指网络中对有关内容的讨论。我们可以对“贴吧”中感兴趣或有话可说 的话题进行回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是一个自由而热闹的空间,这里时时都跳跃 着思想的火花。下面是有关“一次性筷子”的主题贴,请按照要求写回复。(5 分)
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 1.主题 生产和使用木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为 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和节约木 次性筷子 材资源,今年4月1日起我国对木制筷子征 收5%的税收。但是该政策并未对巨大的一次 性筷子消费市场起到有效遏制作用 2.回复(表示赞同“用一次性筷子”) 3.回复(表示反对“用一次性筷子”) 表示赞同用一次性筷子: 表示反对用一次性筷子: 20.仿照下面句式,选择恰当的情景和名句,再写两个句子。(4分)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在 家乡的明月下,在满地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种能散放香气,放在 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 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 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 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 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 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无锡常州四区(市)九校2007年高考4月交流测试卷 语文答案) 1.C(A项,“媲”读pi,其余都读bi:B项,“盥”读gudn,其余都读hudn:C项,加点 的字全都读y:D项,“炽”读chi,其余都读zhi) 2.【答案】B【解析】A项“出道”“出山”两词应对调。“出山”比喻出来做官,也泛指出 来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项工作,如“他这次担任篮球教练,已是二度出山”。“出道”指学
1.主题 一次性筷子 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 450 亿双, 生产和使用木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为 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和节约木 材资源,今年 4 月 1 日起我国对木制筷子征 收 5%的税收。但是该政策并未对巨大的一次 性筷子消费市场起到有效遏制作用。 2.回复(表示赞同“用一次性筷子”) 3.回复(表示反对“用一次性筷子”) 表示赞同用一次性筷子: 表示反对用一次性筷子: 20.仿照下面句式,选择恰当的情景和名句,再写两个句子。(4 分)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在 家乡的明月下,在满地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1) (2) 七、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 800 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 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 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 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 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 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 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无锡常州四区(市)九校 2007 年高考 4 月交流测试卷 (语文答案) 1.C(A 项,“媲”读 pì,其余都读 bì;B 项,“盥”读 guàn,其余都读 huàn;C 项,加点 的字全都读 yù;D 项,“炽”读 chì,其余都读 zhì) 2.【答案】B【解析】A 项“出道”“出山”两词应对调。“出山”比喻出来做官,也泛指出 来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项工作,如“他这次担任篮球教练,已是二度出山”。“出道”指学
徒学艺出师,泛指年轻人初入社会,开始独立工作。C项“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 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用作形容“人专心,没有听见”。D项“不忍卒读”指“不 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内容悲惨动人。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3.C[A搭配不当。“不盲目攀比”应与“不搞形式主义”互换。B成分残缺。“充当”前缺少 “中国”。D前后矛盾。前面说“发现建筑”,后面说“庭院基址得到确认”。发现的应是“汉 代农田和庭院建筑遗址 4.B(从第2段可以看出,“中心”是相对于“边缘”而言的,指的是方言或语言影响与被 影响的关系。) 5.D(非因果关系,而是不同语言相互交流、渗透的表现) 6.C(A只是好的译名被汉语吸收的论据,原文不谈经济。B不是退化的表现,而是汉语 自身时时在吸收、发展的表现,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D,原文反对这样的看法。) 7.D(无中生有) 8.A写 9.A(连词,因为。B.前“其”,指示代词,那,那些:后“其”,代词,它C.前“之” 代词,代反叛的人;后“之”,代词,放在动词后,意义虚化,可不译D.前“乃”,副 词,才;后“乃”,连词,于是,就) 10.D(发生事情的时候应是文帝曹丕) 11.(1)我每巡行各营盘时,昌稀总是在城上注视我。注:“我每巡行各营盘时”, 分(有每次巡行的意思,即可):“辄”、“属目”,各1分。 (2)必是作乱的人,想以此扰军心罢了。注:“造变者”、“动乱”,各1分:“以” 后面正确补充省略,1分 (3)所以曹公的密令指出,趁敌人尚未完全包围我们时,迎战他们,挫其锐气,以安 众心,然后能守住合肥。注:“指”、“未合”、“逆”、“折”,各1分。 (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陷 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注:每条2分,答出两点 即可给满分4分。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逼江海的抑郁孤 独、无可奈何之情。注:每点2分,共4分 13.【答案】 (1)小学而大遗(2)风急天高猿啸哀(3)望帝春心托杜鹃(4)乘骐骥以驰骋 兮(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评分标准:每空1分) 【解析】考点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按照江苏2007年高考要求:名篇未必是名句 名句要求思想性强,富有哲理,深刻,艺术性强。设题模式:诗、文兼顾。选料按照江苏 2007年高考要求,以课内为主,适当兼顾课外;课内4分,课外2分:课内语句一律选自 要求背诵的13篇文章。题型稍有创新,设置了一个情景式默写题。 14.(4分)(1)辉煌灿烂(2)静谧安详(3)萧疏凄凉(4)壮美崇高 15.(6分)①渲染秋天里生命的美好和庄严;②和凋谢秋天的景色形成对比;③为下文对生 命和死亡的讴歌作铺垫。 16.(8分)(1)表明死亡只是表面的,死亡只是生命的转换,生命无穷尽;体现了“我”肯 定为再生而奉献自己的观点 (2)作为行文的一条线索:营造一种奇妙独特的氛围:将视觉与听觉沟通,赋予
徒学艺出师,泛指年轻人初入社会,开始独立工作。C 项“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 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用作形容“人专心,没有听见”。D 项 “不忍卒读”指“不 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内容悲惨动人。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3.C[A 搭配不当。“不盲目攀比”应与“不搞形式主义”互换。B 成分残缺。“充当”前缺少 “中国”。D 前后矛盾。前面说“发现建筑”,后面说“庭院基址得到确认”。发现的应是“汉 代农田和庭院建筑遗址”。 4.B(从第 2 段可以看出,“中心”是相对于“边缘”而言的,指的是方言或语言影响与被 影响的关系。) 5.D(非因果关系,而是不同语言相互交流、渗透的表现) 6.C(A 只是好的译名被汉语吸收的论据,原文不谈经济 。B 不是退化的表现,而是汉语 自身时时在吸收、发展的表现,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D,原文反对这样的看法。) 7.D(无中生有) 8.A 写 9.A(连词,因为。B.前“其”,指示代词,那,那些;后“其”,代词,它 C.前“之”, 代词,代反叛的人;后“之”,代词,放在动词后,意义虚化,可不译 D.前“乃”,副 词,才;后“乃”,连词,于是,就) 10.D(发生事情的时候应是文帝曹丕) 11.(1)我每巡行各营盘时,昌稀总是在城上注视我。 注:“我每巡行各营盘时”,1 分(有每次巡行的意思,即可);“辄”、“属目”,各 1 分。 (2)必是作乱的人,想以此扰军心罢了。 注:“造变者”、“动乱”,各 1 分;“以” 后面正确补充省略,1 分。 (3)所 以曹公的密令指出,趁敌人尚未完全包围我们时,迎战他们,挫其锐气,以安 众心,然后能守住合肥。 注:“指”、“未合”、“逆”、“折”,各 1 分。 12.(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陷于 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注:每条 2 分,答出两点 即可给满分 4 分。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逼江海的抑郁孤 独、无可奈何之情。 注:每点 2 分,共 4 分。 13.【答案】 (1)小学而大遗 (2)风急天高猿啸哀 (3)望帝春心托杜鹃 (4)乘骐骥以驰骋 兮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 【解析】考点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按照江苏 2007 年高考要求:名篇未必是名句; 名句要求思想性强,富有哲理,深刻,艺术性强。设题模式:诗、文兼顾。选料按照江苏 2007 年高考要求,以课内为主,适当兼顾课外;课内 4 分,课外 2 分;课内语句一律选自 要求背诵的 13 篇文章。题型稍有创新,设置了一个情景式默写题。 14.(4 分)(1)辉煌灿烂 (2)静谧安详 (3)萧疏凄凉 (4)壮美崇高 15.(6 分)①渲染秋天里生命的美好和庄严;②和凋谢秋天的景色形成对比;③为下文对生 命和死亡的讴歌作铺垫。 16.(8 分)(1)表明死亡只是表面的,死亡只是生命的转换,生命无穷尽;体现了“我”肯 定为再生而奉献自己的观点。 (2)作为行文的一条线索;营造一种奇妙独特的氛围;将视觉与听觉沟通,赋予
秋景一种更为灵动的气质 17.(4分)作者由音乐和景物的变换,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和认识也不断深刻、前进。作者 感受到死亡中蕴含着生命的意义,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和生命。 8..①大学排名的提升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下面的新闻则又提醒人们要时刻加强安全防范 意识:②俗话说:“水火无情”,山东济宁的火灾的确令人痛定思痛,但一手带大的宠物同 样会给人们带来不小的灾害。注:每条2分,共4分。 19。赞同示例:①去快餐厅不用一次性筷子用什么筷子?有些说是消毒的筷子其实并不卫生, 主要是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呀 ②一次性筷子吃不垮中国森林,而且白桦木和竹子做成筷子的产值远远高于拿来烧火或 做家具,造纸,为什么不做呢? 反对示例:①中国乃至地球的森林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使用。中国每年生产一 次性筷子消耗130万立方米木材,如果把这些木材锯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铺满3700 个足球场。 ②我们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北大兴安岭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不是用边 角余料,而是用生长30年以上的成材去掉余料后加工而成的,看了真让人伤心 【解析】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做这类题目要注意 根据题下要求,联系材料,客观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材料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自己对 生活的感知,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语言要简洁:持否定意见时也要注意语言 的文明性,体现出修养 20.我梦想,来到广阔的平原,在满天的星光下,欣赏“星垂平野阔”的博大:我梦想,在 幽静的山林里,在秋天的暮雨后,领悟“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或者:我梦想,来到白雪皑皑的高山,在朝阳的艳红中,领略“红装素裹”的妖娆; 我梦想,登上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21.作文 、命题思路 这道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这里所说的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也 不同于话题作文,它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是对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综合、发展 与创新。2006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山东卷都属于这种命题形式,其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 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话题作文提 供话题,而新材料作文不提供话题,其话题就是写作者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从难度上看, 新材料作文难于话题作文,易于传统的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趋于成熟,成为 2007年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形式之 审题要求 [构思提示]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 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 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疊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
秋景一种更为灵动的气质。 17.(4 分)作者由音乐和景物的变换,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和认识也不断深刻、前进。作者 感受到死亡中蕴含着生命的意义,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和生命。 18..①大学排名的提升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下面的新闻则又提醒人们要时刻加强安全防范 意识;②俗话说:“水火无情”,山东济宁的火灾的确令人痛定思痛,但一手带大的宠物同 样会给人们带来不小的灾害。 注:每条 2 分,共 4 分。 19。赞同示例:①去快餐厅不用一次性筷子用什么筷子?有些说是消毒的筷子其实并不卫生, 主要是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呀! ②一次性筷子吃不垮中国森林,而且白桦木和竹子做成筷子的产值远远高于拿来烧火或 做家具,造纸,为什么不做呢? 反对示例:①中国乃至地球的森林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使用。中国每年生产一 次性筷子消耗 130 万立方米木材,如果把这些木材锯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铺满 3700 个足球场。 ②我们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北大兴安岭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不是用边 角余料,而是用生长 30 年以上的成材去掉余料后加工而成的,看了真让人伤心。 【解析】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做这类题目要注意: 根据题下要求,联系材料,客观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材料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自己对 生活的感知,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语言要简洁;持否定意见时也要注意语言 的文明性,体现出修养。 . 20.我梦想,来到广阔的平原,在满天的星光下,欣赏“星垂平野阔”的博大;我梦想,在 幽静的山林里,在秋天的暮雨后,领悟“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或者:我梦想,来到白雪皑皑的高山,在朝阳的艳红中,领略“红装素裹”的妖娆; 我梦想,登上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21.作文 一、命题思路 这道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这里所说的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也 不同于话题作文,它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是对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综合、发展 与创新。2006 年全国卷 I、全国卷Ⅱ和山东卷都属于这种命题形式,其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 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话题作文提 供话题,而新材料作文不提供话题,其话题就是写作者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从难度上看, 新材料作文难于话题作文,易于传统的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趋于成熟,成为 2007 年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审题要求 [构思提示]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 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 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