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apoptosis&disease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30,文件大小:194KB,团购合买
一、概述 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三、细胞凋亡过程与调控 四、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五、细胞凋亡与疾病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十章 细胞凋与疾病 apoptosis disease

第十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apoptosis&disease

讲授内容 概述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三、细胞凋亡过程与调控 四、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五、细胞凋亡与疾病

讲授内容 一、概述 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三、细胞凋亡过程与调控 四、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五、细胞凋亡与疾病

概述 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基本单位,其生命过程包括增殖、 分化和凋亡 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通过分化形成在形态 和功能上各异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通过凋亡 确保胚胎正常发育和内环境稳定。因此,细胞增殖、分化 和凋亡都是主动而有序的生命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 化均可引起疾病

一、概述 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基本单位,其生命过程包括增殖、 分化和凋亡。 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通过分化形成在形态 和功能上各异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通过凋亡 确保胚胎正常发育和内环境稳定。因此,细胞增殖、分化 和凋亡都是主动而有序的生命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 化均可引起疾病

研究历史: 长期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是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即细胞如何“活”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免疫学研究发现,在胸腺中大量 细胞死亡(凋亡),是一种选择性地去除自身反应T细胞 的过程。如果这种凋亡受阻,自身反应T细胞不能清除, 就会产生自身免疫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细胞凋亡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 的重要课题,即研究细胞如何“死”的问题

研究历史: 长期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是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即细胞如何“活”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免疫学研究发现,在胸腺中大量 细胞死亡(凋亡),是一种选择性地去除自身反应T细胞 的过程。如果这种凋亡受阻,自身反应T细胞不能清除, 就会产生自身免疫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细胞凋亡的研究成为生命科学 的重要课题,即研究细胞如何“死”的问题

细胞凋亡的概念 凋亡( apoptosis)一词来自希腊语,apo指分离, ptosis指落下 Apoptosis即花瓣或树叶的枯落 1972年Kerr等人首先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 ( apoptosis)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死亡,又称程序性 细胞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细胞凋亡的意义: 1清除无用、多余的细胞。 2清除受损、突变或衰老的细胞

细胞凋亡的概念 凋亡(apoptosis)一词来自希腊语,apo指分离,ptosis指落下, Apoptosis即花瓣或树叶的枯落。 1972年Kerr等人首先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 (apoptosis)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死亡,又称程序性 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细胞凋亡的意义: 1.清除无用、多余的细胞。 2.清除受损、突变或衰老的细胞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学特征 1细胞核的变化 核固缩、核染色质凝聚、边集,最后解离形成核碎 片 2细胞质的变化 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并逐渐与周围细胞脱离。 胞质脱水、体积缩小、空泡化;内质网不断扩张并 与胞膜融合,形成膜表面的芽状突起,即出芽 ( buding)

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学特征 1.细胞核的变化 核固缩、核染色质凝聚、边集,最后解离形成核碎 片。 2.细胞质的变化 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并逐渐与周围细胞脱离。 胞质脱水、体积缩小、空泡化;内质网不断扩张并 与胞膜融合,形成膜表面的芽状突起,即出芽 (buding)

胞膜皱缩内陷,分割胞质,形成具有完整膜结构、 内 含细胞器和或核碎片的凋亡小体( apotosis body),它是 凋亡细胞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酶体膜相对完整,故无局部炎症反应。(( 空泡化 固缩 出芽胞膜内陷 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凋亡小体

胞膜皱缩内陷,分割胞质,形成具有完整膜结构、 内 含细胞器和/或核碎片的凋亡小体(apotosis body),它是 凋亡细胞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溶酶体膜相对完整,故无局部炎症反应。 空泡化 固缩 出芽 胞膜内陷 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凋亡小体

(二)生化特征 1DNA的片段化 即DNA双链片段化断裂。其断裂部位发生在染 色质核小体的连接部,此处易受内源性核酸内切酶 的攻击而断裂。 DNA双螺旋 2nm 核小体串联排列 11nm DNase

(二)生化特征 1.DNA的片段化 即D NA双链片段化断裂。其断裂部位发生在染 色质核小体的连接部,此处易受内源性核酸内切酶 的攻击而断裂。 DNase

DNA链上每隔200个核苷酸就有1个核小体,当 核酸内切酶在核小体连接部切开DNA时,即可形 成180~200bp或其整倍数的DNA片段。这些片段在 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呈特征的阶梯状条带,是判 断细胞凋亡的客观指标之

DNA链上每隔200个核苷酸就有1个核小体,当 核酸内切酶在核小体连接部切开DNA时,即可形 成180~200bp或其整倍数的DNA片段。这些片段在 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呈特征的阶梯状条带,是判 断细胞凋亡的客观指标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以无活性的形成存 在于细胞核内。如被激活就可切断染色质DNA 核酸内切酶(无活性) Ca2+ M 2+ 核酸内切酶有活性)切开DNA(核小体连接部

在正常情况下,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以无活性的形成存 在于细胞核内。如被激活就可切断染色质DNA。 核酸内切酶 (无活性) Ca2+ Mg2+ 核酸内切酶(有活性) 切开DNA(核小体连接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0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