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 测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传世 雷达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 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 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 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 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 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 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 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 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 哽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 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 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 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 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 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 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 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 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 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 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 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 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 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 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 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 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 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
2017-2018 学年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 测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传世 雷 达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 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 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 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 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 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 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 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 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 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 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 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 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 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 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 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 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 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 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 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 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 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 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 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 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 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 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
都会转眼即逝,唯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 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 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 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 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 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作家文摘》,有删节) 1.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解析】A项,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证明现 代作品同样有需要和市场;B项,“都是”过于绝对,应该是“大多”;C项, 古典名著不是单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是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饱含细节, 并富有文化底蕴。 【答案】D 2.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 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 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 罢了 【解析】D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说“现在的某些小说……事件过程的空 壳子了”。 【答案】D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 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 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 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 值 【解析】C项,见第五段,原文语境中提到这种推动并没有说明是良性还是恶 性,只是说讲故事没错,但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 【答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都会转眼即逝,唯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 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 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 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 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 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作家文摘》,有删节) 1.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解析】 A 项,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证明现 代作品同样有需要和市场;B 项,“都是”过于绝对,应该是“大多”;C 项, 古典名著不是单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是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饱含细节, 并富有文化底蕴。 【答案】 D 2.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 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 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 罢了。 【解析】 D 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说“现在的某些小说……事件过程的空 壳子了”。 【答案】 D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 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 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 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 值。 【解析】 C 项,见第五段,原文语境中提到这种推动并没有说明是良性还是恶 性,只是说讲故事没错,但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 【答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 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 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 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 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 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时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 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 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 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 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 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 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 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 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 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 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 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 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 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 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 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 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 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 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 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 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 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 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 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 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 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 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时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 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 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 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 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 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 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 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 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 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 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 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 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 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 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 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 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 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 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 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 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 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 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 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 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 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 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 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陈忠实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 上打开自己;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 表述的 B.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C.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D.陈忠实的小说艺术达到了最高水平,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 文学经典。 【解析】D项,表达不严密。“相关链接①”中说“陈忠实的……小说创作… 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 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 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 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 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从文中第二段的表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 出版。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E项,“陈忠实的 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好多曲折和磨 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答案】AD 6.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 明。(5分) 【解析】本题考査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要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以从陈 忠实身上看出,“剥离”和“寻找”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剥 离”和“寻找”贯穿于陈忠实的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依 次概括出答案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 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 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 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 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 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 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陈忠实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 上打开自己;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 表述的。 B.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C.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D.陈忠实的小说艺术达到了最高水平,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 文学经典。 【解析】 D 项,表达不严密。“相关链接①”中说“陈忠实的……小说创作…… 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答案】 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 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 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 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 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 项,从文中第二段的表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见陈忠实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 出版。C 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E 项,“陈忠实的 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好多曲折和磨 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答案】 AD 6.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 明。(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中心要点的能力。结合全文,可以从陈 忠实身上看出,“剥离”和“寻找”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剥 离”和“寻找”贯穿于陈忠实的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依 次概括出答案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 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 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 “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 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 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 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 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她。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 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 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晩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 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去。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 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 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 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 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 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 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 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 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 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 看法。我们开始读冋样的书,以増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晩,不管多晩,我们都
【答案】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 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 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 “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 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 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 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 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她。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 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 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 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去。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 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 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 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 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 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 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 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 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 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 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
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 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 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 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 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 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 我查査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 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 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 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 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解析】本题考査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涉及情节结构、人 物语言、主题等。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误。“我 在伦敦被炸伤”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B项,“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 作了铺垫”不恰当,主要是“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引出下文 的情节。D项,小说只是写了“我”的一段经历,“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历史画卷”夸大其词。“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错误,应是表现对战争的 谴责与反思。 【答案】C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先用关键词点出人 物形象的主要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从“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能 看岀她大方热情、机智幽默。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 她聊聊天”和“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 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能看出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 从她婉言谢绝“我”提议“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的要求,“她说这会把事情全 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能看出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 真诚待“我”。从在战争中仍然坚持读书,能看出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 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 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 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 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 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 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 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4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 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 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 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涉及情节结构、人 物语言、主题等。A 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误。“我 在伦敦被炸伤”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B 项,“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 作了铺垫”不恰当,主要是“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引出下文 的情节。D 项,小说只是写了“我”的一段经历,“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历史画卷”夸大其词。“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错误,应是表现对战争的 谴责与反思。 【答案】 C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先用关键词点出人 物形象的主要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从“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能 看出她大方热情、机智幽默。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 她聊聊天”和“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 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能看出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 从她婉言谢绝“我”提议“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的要求,“她说这会把事情全 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能看出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 真诚待“我”。从在战争中仍然坚持读书,能看出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 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 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9.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 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考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 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来分析。小说所写的 情节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或是别有深 意,或是考虑失当。可就其中一个角度,从标题的艺术效果、主题等方面结合文 本分析。 【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 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 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 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 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 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 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 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 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 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 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 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 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 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 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 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 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 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9.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 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 分)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 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来分析。小说所写的 情节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或是别有深 意,或是考虑失当。可就其中一个角度,从标题的艺术效果、主题等方面结合文 本分析。 【答案】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 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 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 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 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 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 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 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 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 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 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 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 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 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 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 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文断句。通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抓住标志词断开比 较明显的地方。A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中的“镌”是“裁减,削职” 的意思,必须与“官”搭配,此处断句错。C项,“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中的“进”是“晋升”的意思,“左中允”是其宾语,两者不能 断开,此项错。D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 翰林学士”,根据对A项与C项的分析,可知此项有两处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 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 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 京城。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 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 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 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 责范围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仼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 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 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 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表述不当。 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句中,“不听”是说权贵不予理睬,不是傅珪 坚持离职。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抓住标志词断开比 较明显的地方。A 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中的“镌”是“裁减,削职” 的意思,必须与“官”搭配,此处断句错。C 项,“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中的“进”是“晋升”的意思,“左中允”是其宾语,两者不能 断开,此项错。D 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 翰林学士”,根据对 A 项与 C 项的分析,可知此项有两处错误。B 项正确。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 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 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 京城。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 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 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 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 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 责范围。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 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 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 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 项表述不当。 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句中,“不听”是说权贵不予理睬,不是傅珪 坚持离职。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权幸”,得帝王宠幸、 有权势的人;“嫉”,痛恨 (2)“忠谠”,忠诚正直:“报”,回复,答复。 【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 加痛恨他。(5分。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 回复。(5分。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弘治年间,被 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修订《大明会典》,完成后,升迁为左 中允。明武宗登基,凭借东宫的厚待,晋升为左谕德,担任讲官,编辑修订《孝 宗实录》。当时文学大臣有不依附刘瑾的,刘瑾嫉恨他们。刘瑾说,《大明会典》 是刘健等人完成的,耗费过多,参与编修的官员被降职,傅珪被降为修撰。不久 又因为《实录》编纂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迁为翰林学士,后又担任吏部左、 右侍郎。明正德六年,替代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比照其他部司相对简 单,从傅珪开始屡有争端,奏章于是多了起来。明武宗喜好佛法,自称“大庆法 王”。番僧请赐百顷田地作为大庆法王的下院,皇帝的诏令直接下到礼部,宣称 “大庆法王”与圣旨一起下诏。傅珪假装不知道,持章表上奏皇上:“谁是‘大 庆法王’,竟敢和天子一同下诏,对皇上太不尊敬。”对诏书不予过问,征田的 事也只好停止。傅珪平居无事时,像质朴而不善辞令的人。一旦遇到大事,坚毅 果断坚持立场,别人不能改变,最终因此忤逆受(皇上)宠爱的权贵而离开朝廷。 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标准像朝廷官员一样,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抗拒不 执行。臧贤日夜在太监们当中肆意诽谤傅珪,希望将傅珪赶出朝廷。御史张羽上 奏云南发生灾情,傅珪于是竭力陈说四方灾变十分可怕。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 出现灾情,于是说:“整个二百四十二年间,灾变不过六十九件事。而现在从去 年秋天以来,地震动天打雷,冰雹降落星辰陨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有四 十二件事,而且水灾、旱灾不算,灾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厉害的。”极力奏陈 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 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认为忤逆,于是权贵假托皇帝诏命让二人辞职。两京的 言官上奏章请求挽留,权贵不予理睬。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赞扬傅珪在位时 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家中没有积存的钱物,每天的生活都十分艰难,请求颁发月 廪、岁隶,以表示对他的优待礼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刚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 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 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权幸”,得帝王宠幸、 有权势的人;“嫉”,痛恨。 (2)“忠谠”,忠诚正直;“报”,回复,答复。 【答案】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 加痛恨他。(5 分。译出大意给 3 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 回复。(5 分。译出大意给 3 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弘治年间,被 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修订《大明会典》,完成后,升迁为左 中允。明武宗登基,凭借东宫的厚待,晋升为左谕德,担任讲官,编辑修订《孝 宗实录》。当时文学大臣有不依附刘瑾的,刘瑾嫉恨他们。刘瑾说,《大明会典》 是刘健等人完成的,耗费过多,参与编修的官员被降职,傅珪被降为修撰。不久 又因为《实录》编纂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迁为翰林学士,后又担任吏部左、 右侍郎。明正德六年,替代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比照其他部司相对简 单,从傅珪开始屡有争端,奏章于是多了起来。明武宗喜好佛法,自称“大庆法 王”。番僧请赐百顷田地作为大庆法王的下院,皇帝的诏令直接下到礼部,宣称 “大庆法王”与圣旨一起下诏。傅珪假装不知道,持章表上奏皇上:“谁是‘大 庆法王’,竟敢和天子一同下诏,对皇上太不尊敬。”对诏书不予过问,征田的 事也只好停止。傅珪平居无事时,像质朴而不善辞令的人。一旦遇到大事,坚毅 果断坚持立场,别人不能改变,最终因此忤逆受(皇上)宠爱的权贵而离开朝廷。 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标准像朝廷官员一样,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抗拒不 执行。臧贤日夜在太监们当中肆意诽谤傅珪,希望将傅珪赶出朝廷。御史张羽上 奏云南发生灾情,傅珪于是竭力陈说四方灾变十分可怕。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 出现灾情,于是说:“整个二百四十二年间,灾变不过六十九件事。而现在从去 年秋天以来,地震动天打雷,冰雹降落星辰陨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有四 十二件事,而且水灾、旱灾不算,灾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厉害的。”极力奏陈 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 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认为忤逆,于是权贵假托皇帝诏命让二人辞职。两京的 言官上奏章请求挽留,权贵不予理睬。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赞扬傅珪在位时 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家中没有积存的钱物,每天的生活都十分艰难,请求颁发月 廪、岁隶,以表示对他的优待礼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 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刚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 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 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 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三十始一命” 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 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 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 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 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E.全诗抒发了诗人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之地的留恋之情,表现了诗人不屑 担任卑微的官职的愤激之情。 【解析】A项,“一命”是指“官阶最低等”,这也让岑参感到大失所望;E 项,“愤激之情”有误,应是“为生计所迫而不敢以此为耻的矛盾心情”。 【答案】 15.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解析】结合注释,不难找出“五斗米”这一典故和“一渔竿”的借代,注意 分析时要结合全诗,准确把握作者的心情。 【答案】用典和借代。“五斗米”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渔竿”代指古代隐士。这两句诗表现诗人为了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 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3)杜甫《蜀相》中髙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两朝开济老臣心”。 【答案】(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3)三顾频烦天下计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正月初一出行的旅客本来就不甚了了,并且以短途为主,所以一向人涌如潮 的车站此刻显得冷冷清清,与前几天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 B.军队改革必然会触碰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也可能会在“深水区”遇到种 种阻挠。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前行。 C.在2017年新学期教代会上,教师代表结合学校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 为新一年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D.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名川大山 的杂言歌行。这些诗气势豪放,想象奇特,用仙境和幻境构筑壮丽的理想世界。 E.过去两周,这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处于关停状态。危急时刻,湖南商会伸 出援手,帮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使这家企业最终起死回生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 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 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 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 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E.全诗抒发了诗人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之地的留恋之情,表现了诗人不屑 担任卑微的官职的愤激之情。 【解析】 A 项,“一命”是指“官阶最低等”,这也让岑参感到大失所望;E 项,“愤激之情”有误,应是“为生计所迫而不敢以此为耻的矛盾心情”。 【答案】 AE 15.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 分) 【解析】 结合注释,不难找出“五斗米”这一典故和“一渔竿”的借代,注意 分析时要结合全诗,准确把握作者的心情。 【答案】 用典和借代。“五斗米”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一 渔竿”代指古代隐士。这两句诗表现诗人为了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 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1)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答案】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 得开心颜 (3)三顾频烦天下计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3 分) A.正月初一出行的旅客本来就不甚了了,并且以短途为主,所以一向人涌如潮 的车站此刻显得冷冷清清,与前几天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 B.军队改革必然会触碰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也可能会在“深水区”遇到种 种阻挠。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前行。 C.在 2017 年新学期教代会上,教师代表结合学校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 为新一年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D.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名川大山 的杂言歌行。这些诗气势豪放,想象奇特,用仙境和幻境构筑壮丽的理想世界。 E.过去两周,这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处于关停状态。危急时刻,湖南商会伸 出援手,帮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使这家企业最终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