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语文 [年级]高二 [文件] Jianan69.doc 标题]论积贮疏 [关键词]文言文/教案 [内容] 【目的要求】 1.能自学理解字词、句意、文意。 2.认识农业生产与积贮粮的重要性。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物力必屈(jue,匮管、缺乏)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zhang增长) 大命将泛(feng倾覆、覆灭) 靡(m)之者甚多(靡:浪费)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jue枯竭) 汉之为汉,几(j)四十年矣(几:将近) 岁恶(e)不入(恶:坏,糟糕) 安有为(wei)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为:治理) 罢夫羸(1白i)老易子而咬其骨(羸:瘦弱) ②通假字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没有) 至嫒至悉也(“娥”通“纤”,精细) 故其畜积足恃(“畜”通“蓄”,积聚、储藏) 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突然) 有勇力者聚结而衡击(“衡”通“横”,横行)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疲倦) 而直为此廪廪也(“廪廪”通“懔懔”,恐惧的样子) 今殴民而归之农(“殴”通“驱”,驱使) ③词性活用 失时不雨(雨→下雨名词用如动词) 民且狼顾(狼→像狼走路时回头那样〈有后顾之忧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今殴民而归之农(归→便“之《民)”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怀敌附远(怀〈安抚〉→使……降顺,附〈归附〉→使……归附) 可以为富安天下(富→使……富足,安→使……安定,形容词使动用法) 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乐→认为……快乐,动词的意动用法)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日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 ④一词多义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二 [文件] jiaoan69.doc [标题] 论积贮疏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目的要求】 1.能自学理解字词、句意、文意。 2.认识农业生产与积贮粮的重要性。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物力必屈.(jué,匮管、缺乏)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zhǎng 增长) 大命将泛.(fěng 倾覆、覆灭) 靡.(m)之者甚多(靡:浪费)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jué枯竭) 汉之为汉,几.(jī)四十年矣(几:将近) 岁恶.(è)不入(恶:坏,糟糕) 安有为.(wéi)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为:治理) 罢夫羸.(léi)老易子而咬其骨(羸:瘦弱) ②通假字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没有) 至孅.至悉也(“孅”通“纤”,精细) 故其畜.积足恃(“畜”通“蓄”,积聚、储藏) 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突然) 有勇力者聚结而衡.击(“衡”通“横”,横行)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罢”通“疲”,疲倦) 而直为此廪廪..也(“廪廪”通“懔懔”,恐惧的样子) 今殴.民而归之农(“殴”通“驱”,驱使) ③词性活用 失时不雨.(雨→下雨 名词用如动词) 民且狼.顾(狼→像狼走路时回头那样〈有后顾之忧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今殴民而归.之农(归→便“之〈民〉”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怀.敌附.远(怀〈安抚〉→使……降顺,附〈归附〉→使……归附) 可以为富安..天下(富→使……富足,安→使……安定,形容词使动用法) 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乐→认为……快乐,动词的意动用法)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日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 ④一词多义
【淫】 富贵不能淫(动词惑乱。《孟子》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形容词,过度、过分。) 【贼】 是天下之大贼也(名词害,危害) 贼二人得我(名词,强盗《童区寄传》)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名词,泛指敌人《赤壁之战》) 【蹶】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失败,使……受挫折《赤壁之战》)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枯竭) 【被】A动词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人创(受到。《荆轲刺秦王》) 未几,战归,闻妻言,如被冰雪(覆盖《促织》 皆被绮绣(通“披”,穿……衣。《送东阳马生序》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屈原列传》) B介词,表被动 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图】 A动词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谋划)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图谋。) B名词 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图画《促织》)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地图《荆轲刺秦王》) A名词读zh 将军既帝室这胄,信义著于四海(显露《降中对》) 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以……著称。《汉书》) 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撰述,写作《张衡传》) B“着”的本字,动词,读zhud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穿。《木兰诗》)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不珰(戴。《孔雀东南飞》)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附着。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位在,居于《赤壁之战》) C名词 著作等身(读zhu) 余有仆能棋,欲试数著杏(读zhao,指下棋落子。《山房随笔》) 2.句式解析
【淫】 富贵不能淫.(动词惑乱。《孟子》)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形容词,过度、过分。) 【贼】 是天下之大贼.也(名词 害,危害) 贼.二人得我(名词,强盗《童区寄传》)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名词,泛指敌人《赤壁之战》) 【蹶】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失败,使……受挫折《赤壁之战》)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枯竭) 【被】A 动词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人创(受到。《荆轲刺秦王》) 未几,战归,闻妻言,如被.冰雪(覆盖《促织》) 皆被.绮绣(通“披”,穿……衣。《送东阳马生序》)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屈原列传》) B 介词,表被动 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图】 A 动词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谋划)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图谋。) B 名词 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图画《促织》)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地图《荆轲刺秦王》) 【著】 A 名词读 zhù 将军既帝室这胄,信义著.于四海(显露《降中对》) 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以……著称。《汉书》) 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撰述,写作《张衡传》) B“着”的本字,动词,读 zhuó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穿。《木兰诗》)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不珰(戴。《孔雀东南飞》)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附着。)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 位在,居于《赤壁之战》) C 名词 著.作等身(读 zhù) 余有仆能棋,欲试数著.杏(读 zháo,指下棋落子。《山房随笔》) 2.句式解析
①倒装句(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为加强语气,动词谓语与宾语倒置)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这回事) 莫之或止=莫或止之(没有谁来制止它) 莫之振救=莫振救之(没有谁来拯救它) ②省略句 既闻(于)耳矣(省介词) 以(之)攻则取,以(之)守则固,以(之)战则胜(省介词宾语) 今殴民而归之(于)农(省介词 3.难句解析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或:有的人,虚指指称代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句中音节助词 译作:一个男人不耕作,(就会)有人(因他)受饥饿。一个女人不织布,(就会)有人(困 她)受冻。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生:生产。有时:受时间限制。而:转折连词。用:使用。亡(无)度:没有限度。屈 (jue):谒、尽 译作:生产物资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消费起来没有限度,那么物力一定会缺乏 ③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背:背弃。本:本业(指农业)。末:末业(指年工业与商业)。残:害 译作:弃农业却从事工商,吃饭的很多(生产的很少),这是国家的大祸害。 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饥:荒年。穰(rang):丰年。饥穰:偏义复词,指荒年。 译作:世间有荒年,是自然界固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遇到过 ⑤政治未必通也 政:政令,政治。治:动词,治理,管理,教化 译作:政令和管理没有完全通行于各地。(意思是,中央的政策法令在贯彻的过程 中的打了折扣。 ⑥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为:动词,做,造成。富:使…富足。安:使……安定。直:副词,竟。廪廪:通“懔 懔”,巩惧的样子 译作:(本来)可以(凭借积蓄)造成使天下富足安定,但是竟造成这样令人恐惧的景。 【内容主旨】 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明积贮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正面的部分又 可分为理论上与事实上两方面。理论上用引证法,引管子的话和“古之人”的话。而“古之 治天下”,“至媸至悉”“蓄积足恃”,是事实。反面的部分是“今人治天下”,“背本趋末”, 残贼公行”,导致经济困蹶,政治动乱。 第2自然段,从反面论证不积贮的危害。第一无法应付大范围的天灾(方二三千里之旱, 国胡以相恤):;第二无法应付大规模的战争(边境有急,国胡以馈之);第三“兵旱相承”,天 下大乱之时,一切来不及了(骇而图之,岂将有及) 第3自然段,从正面论证积贮是“天下之大命”。“粟多而财有余”是剪除隐患的根本方 法;“以攻则取,以守则固”是积贮的作用:“殴民而归之农”是增加积贮的源泉。 【解题指导】(思考和复习 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
①倒装句(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为加强语气,动词谓语与宾语倒置)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这回事) 莫之或止=莫或止之(没有谁来制止它) 莫之振救=莫振救之(没有谁来拯救它) ②省略句 既闻(于)耳矣(省介词) 以(之)攻则取,以(之)守则固,以(之)战则胜(省介词宾语) 今殴民而归之(于)农(省介词) 3.难句解析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或:有的人,虚指指称代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句中音节助词。 译作:一个男人不耕作,(就会)有人(因他)受饥饿。一个女人不织布,(就会)有人(困 她)受冻。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生:生产。有时:受时间限制。而:转折连词。用:使用。亡(无)度:没有限度。屈 (jué):谒、尽。 译作:生产物资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消费起来没有限度,那么物力一定会缺乏。 ③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背:背弃。本:本业(指农业)。末:末业(指年工业与商业)。残:害。 译作:弃农业却从事工商,吃饭的很多(生产的很少),这是国家的大祸害。 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饥:荒年。穰(rǎng):丰年。饥穰:偏义复词,指荒年。 译作:世间有荒年,是自然界固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遇到过。 ⑤政治未必通也 政:政令,政治。 治:动词,治理,管理,教化。 译作:政令和管理没有完全通行于各地。(意思是,中央的政策法令在贯彻的过程 中的打了折扣。 ⑥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为:动词,做,造成。富:使……富足。安:使……安定。直:副词,竟。廪廪:通“懔 懔”,巩惧的样子。 译作:(本来)可以(凭借积蓄)造成使天下富足安定,但是竟造成这样令人恐惧的景。 【内容主旨】 全文共 3 个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明积贮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正面的部分又 可分为理论上与事实上两方面。理论上用引证法,引管子的话和“古之人”的话。而“古之 治天下”,“至孅至悉”“蓄积足恃”,是事实。反面的部分是“今人治天下”,“背本趋末”, “残贼公行”,导致经济困蹶,政治动乱。 第 2 自然段,从反面论证不积贮的危害。第一无法应付大范围的天灾(方二三千里之旱, 国胡以相恤);第二无法应付大规模的战争(边境有急,国胡以馈之);第三“兵旱相承”,天 下大乱之时,一切来不及了(骇而图之,岂将有及)。 第 3 自然段,从正面论证积贮是“天下之大命”。“粟多而财有余”是剪除隐患的根本方 法;“以攻则取,以守则固”是积贮的作用;“殴民而归之农”是增加积贮的源泉。 【解题指导】(思考和复习) 一.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
①国胡以相恤?(胡以=以胡。译: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②国胡以馈之?(胡以=以胡。译:国家用什么来补给士兵呢?) ③何招而不至?(何招=招何。译:招谁谁能不来呢?) 这三个句子,都是反语句,用否定语气表示肯定的意思 二.句中具有疑问句特点: ①有疑问代问“何”②有疑问代词“胡”。③有疑问代词“安”。 ④有疑问代词“岂”,有疑问语气词“乎”。 ⑤有疑问副词“独”,有疑问语气词“邪”。 ⑥有疑问语气词“邪”,有疑问代词“何”。 ①残贼公行(状语,公然地) ②大命将泛(状语,即将) ③禹、汤被之矣(动词谓语,遭受) ④食者甚众(状语,非常) ⑤至嫒至悉(动词谓语,周全) ⑥卒然边境有急(状语,突然 ⑦民且狼顾(状语,尚且) ⑧汉之为汉(动词谓语,建立) ⑨几四十年矣(状语,将近) 【资料窗】 1.关于时代背景 汉朝初年,采取一些措施后,社会经济虽有所好转,但地主兼并土地,商贾囤积居奇, 加之赋敛过重,迫使许多农民弃农经商,造成了“百人之作不能衣一人”,“一人耕之,十聚 而食之”的局面。又,内部诸侯扩张势力,准备叛乱于内;外部匈奴压境,使西汉王朝受到 严重威胁。针对汉朝建立多年以后“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状况,贾谊写此奏疏,提出“殴 民而归之农”,注重积贮,这一主张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借鉴定义。 2.关于“疏 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具有逐条陈述的特点
①国胡以相恤?(胡以=以胡。译: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②国胡以馈之?(胡以=以胡。译:国家用什么来补给士兵呢?) ③何招而不至?(何招=招何。译:招谁谁能不来呢?) 这三个句子,都是反语句,用否定语气表示肯定的意思。 二.句中具有疑问句特点: ①有疑问代问“何” ②有疑问代词“胡”。 ③有疑问代词“安”。 ④有疑问代词“岂”,有疑问语气词“乎”。 ⑤有疑问副词“独”,有疑问语气词“邪”。 ⑥有疑问语气词“邪”,有疑问代词“何”。 三.①残贼公.行(状语,公然地) ②大命将.泛(状语,即将) ③禹、汤被.之矣(动词谓语,遭受) ④食者甚.众(状语,非常) ⑤至孅至悉.(动词谓语,周全) ⑥卒然..边境有急(状语,突然) ⑦民且.狼顾(状语,尚且) ⑧汉之为.汉(动词谓语,建立) ⑨几.四十年矣(状语,将近) 【资料窗】 1.关于时代背景 汉朝初年,采取一些措施后,社会经济虽有所好转,但地主兼并土地,商贾囤积居奇, 加之赋敛过重,迫使许多农民弃农经商,造成了“百人之作不能衣一人”,“一人耕之,十聚 而食之”的局面。又,内部诸侯扩张势力,准备叛乱于内;外部匈奴压境,使西汉王朝受到 严重威胁。针对汉朝建立多年以后“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状况,贾谊写此奏疏,提出“殴 民而归之农”,注重积贮,这一主张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借鉴定义。 2.关于“疏” 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具有逐条陈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