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精读)·测试题 1.为加粗字注音 寥落()愤懑()洗涤( 攒射( 喋血()桀骜( 2.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立仆(p&) 山阿(1) 从容(c$ng) 虐杀(n{8) B.浸渍(z@) 辗转(zh3n) 干练(g4n) 菲薄(f7i) C.不惮(d4n) 追悼(di4o) 绯红(f5i) 庸人(y#ng) D.惩创(chu1ng 尸骸(h2i) 概(k4i) 徘徊(p2i) 3.下列各组字词的字音、字形、词义全对的一组是 A.赁屋(@n,租借) 羽冀(y@) 微芒(m2ng) B.和蔼(3i) 屠戮(1),杀) 黯然(4n,暗淡) C.不恤(x),顾虑) 噩耗(消息) 洋溢(y2ngy@) D.浸渍(jn,泡) 殒身(y)n,牺牲) 长歌当哭(d1ng,当作) E.攒射(cu2n,集中) 毫不相干(g1n,关连) 桀骜(4o,凶狠) 4.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原名 浙江人,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和 (2)本文选自 ,写于 年,刘和珍是 大学 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在北洋军阀屠杀爱国群众的 惨 案中遇害 (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这四句诗 出自 所作的 5.选出对标点运用分析有误的一项 ①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②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 慰,一一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④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A.①句引用了原文,但“亲族”“师友”后面的逗号,今应点为 顿号
记念刘和珍君(精读)·测试题 1.为加粗字注音 寥落( ) 愤懑( ) 洗涤( ) 攒射( ) 喋血( ) 桀骜( )( ) 2.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仆(p&) 山阿(1) 从容(c$ng) 虐杀(n{8) B.浸渍(z@) 辗转(zh3n) 干练(g4n) 菲薄(f7i) C.不惮(d4n) 追悼(di4o) 绯红(f5i) 庸人(y#ng) D.惩创(chu1ng) 尸骸(h2i) 气概(k4i) 徘徊(p2i) 3.下列各组字词的字音、字形、词义全对的一组是 [ ] A.赁屋(l@n,租借) 羽冀(y@) 微芒(m2ng) B.和霭(3i) 屠戮(l),杀) 黯然(4n,暗淡) C.不恤(x),顾虑) 噩耗(消息) 洋溢(y2ng y@) D.浸渍(j@n,泡) 殒身(y)n,牺牲) 长歌当哭(d1ng,当作) E.攒射(cu2n,集中) 毫不相干(g1n,关连) 桀骜(4o,凶狠) 4.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________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 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 (2)本文选自________,写于________年,刘和珍是________大学 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在北洋军阀屠杀爱国群众的________惨 案中遇害。 (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________,________。”这四句诗 出自________所作的________。 5.选出对标点运用分析有误的一项 ①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②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 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④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 A.①句引用了原文,但“亲族”“师友”后面的逗号,今应点为 顿号
B.②句“但是,现在,”所使用的逗号也可以不用,作者使用它 有强调悲愤心情的作用。 C.③句中的引号,既表明是引用某人原话,又表示作者对这种作 法的否定。 D.④句中的分号用在并列句的分句之间,它与句中逗号同一个级 别,表示句中停顿。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 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B.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学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 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 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7.本课的一、二部分直接表明了写作本文的缘故。结合全文,选出 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 A.安慰自己,告慰生者,揭露敌人,教育群众。 B.祭奠烈士,告慰战友,揭露敌人,唤醒民众。 C.祭烈士,抒悲愤,慰战友,斥当局,驳流言,醒庸人。 D.祭烈士,励猛士,醒庸人。 8.把握思路应联系上下文来理清全文的脉络。本课写了很多人物和 各种事实。请写出作者对下列各项作出总的评价,每条横线上只填一个 词 (1)当局者: (2)流言家 (3)似人非人的世界 。(4)刘和珍等爱国青年 (5)庸人: 或 9.对本文的线索,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 B.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C.本文是以主要人物刘和珍为线索来串连全文的 D.本文是以中心事件“三一八”惨案为主线来贯串全文的。 10.文中反复写到刘和珍的“微笑”“温和”,对其表达作用分析不 当的一项是 A.表现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杀人者的凶残 B.说明刘和珍等决非“暴徒”,驳斥段政府的诬蔑。 C.说明刘和珍天真幼稚,对反动派抱有幻想。 D.表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毅,突出其崇高精神。 1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 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
B.②句“但是,现在,”所使用的逗号也可以不用,作者使用它 有强调悲愤心情的作用。 C.③句中的引号,既表明是引用某人原话,又表示作者对这种作 法的否定。 D.④句中的分号用在并列句的分句之间,它与句中逗号同一个级 别,表示句中停顿。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 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B.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学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 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 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7.本课的一、二部分直接表明了写作本文的缘故。结合全文,选出 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 [ ] A.安慰自己,告慰生者,揭露敌人,教育群众。 B.祭奠烈士,告慰战友,揭露敌人,唤醒民众。 C.祭烈士,抒悲愤,慰战友,斥当局,驳流言,醒庸人。 D.祭烈士,励猛士,醒庸人。 8.把握思路应联系上下文来理清全文的脉络。本课写了很多人物和 各种事实。请写出作者对下列各项作出总的评价,每条横线上只填一个 词 (1)当局者:________。(2)流言家:________。 (3)似人非人的世界:________。(4)刘和珍等爱国青年:________。 (5)庸人:________或________。 9.对本文的线索,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 B.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C.本文是以主要人物刘和珍为线索来串连全文的。 D.本文是以中心事件“三一八”惨案为主线来贯串全文的。 10.文中反复写到刘和珍的“微笑”“温和”,对其表达作用分析不 当的一项是 [ ] A.表现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杀人者的凶残。 B.说明刘和珍等决非“暴徒”,驳斥段政府的诬蔑。 C.说明刘和珍天真幼稚,对反动派抱有幻想。 D.表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毅,突出其崇高精神。 1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 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
项是 A.本句的主语是“这”,具体指代”三个女子……攒射中”。 B.“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是讽刺杀人者的极端凶 C.“从容的转辗”是对上文三个女子互相救助的场景的概括。 D.整句意在赞扬三个女子沉勇友爱的精神。 分析下列各文段,理清局部思路。 12.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②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③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 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④在这淡红的 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以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⑤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1)对文段中第①②两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敢于”指出了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 B.“哀痛者”是说要做到两个“敢于”,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 痛 C.“幸福者”是说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奋斗是 最大的幸福 D.从行文思路看,整句是对刘和珍的热情歌颂和赞扬。 (2)简述这段文字的思路 (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归纳这段文字的主旨 13.选出对下面一段话中加粗词语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 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 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它们”在这里指的是 A.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B.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C.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D.北洋军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2)“这”在这里指的是 A.这次追悼会 B.作者对刘和珍的一片哀悼之情 C.《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 D.最大的哀痛 (3)“后死者”在这里指的是
项是 [ ] A.本句的主语是“这”,具体指代”三个女子……攒射中”。 B.“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是讽刺杀人者的极端凶残。 C.“从容的转辗”是对上文三个女子互相救助的场景的概括。 D.整句意在赞扬三个女子沉勇友爱的精神。 分析下列各文段,理清局部思路。 12.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②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③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 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④在这淡红的 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以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⑤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1)对文段中第①②两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敢于”指出了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 B.“哀痛者”是说要做到两个“敢于”,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 痛。 C.“幸福者”是说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奋斗是 最大的幸福。 D.从行文思路看,整句是对刘和珍的热情歌颂和赞扬。 (2)简述这段文字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归纳这段文字的主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出对下面一段话中加粗词语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 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 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它们”在这里指的是 [ ] A.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B.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C.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D.北洋军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2)“这”在这里指的是 [ ] A.这次追悼会 B.作者对刘和珍的一片哀悼之情 C.《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 D.最大的哀痛 (3)“后死者”在这里指的是 [ ]
A.死在后面的人 B.死在刘和珍烈士后面的革命者 C.鲁迅和我们 D.真正的革命者 14.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 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 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 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 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 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 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第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这四话的思路结构图正确的是 C08-0 (2)模仿第二段、第五段内容的概述,对其他三段进行概述 第一段: 第二段:颇为怀疑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发出怒吼 上述思路是围绕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第二段写怀疑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段中五个自然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第五自然段在这部分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A.死在后面的人 B.死在刘和珍烈士后面的革命者 C.鲁迅和我们 D.真正的革命者 14.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 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 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 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 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 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 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第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这四话的思路结构图正确的是 [ ] (2)模仿第二段、第五段内容的概述,对其他三段进行概述 第一段:________ 第二段:颇为怀疑 第三段: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 第五段:发出怒吼 上述思路是围绕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怀疑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五个自然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第五自然段在这部分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鲁迅诗句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C.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第五自然段中“惨象”和“流言”分别是对上面第 段和第 段内容的概括,而第 段中的 一语则是 对这两者的评述。 (8)第二自然段中被证明的“事实”包括① 证据是 ,证据是 。从语意上看两层间是 关系。 (9)这五段文字的主旨是 (不超过25字)。 15.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 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 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是觉得很寥寥,因为这 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 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 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 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 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句话是什么意味 (2)①“煤的形成”比喻什么 大量的木材”比喻 小块”比喻 ②“其中”指代的是 (3)“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意思是 佥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 意思是 (4)文段中引用陶潜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第一段 第二段 参考答案 2.B。山阿5悼d4o概g4i 3.C。羽翼微茫、和蔼耗,坏消息当d4ng骜,不顺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鲁迅诗句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C.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第五自然段中“惨象”和“流言”分别是对上面第________ 段和第________段内容的概括,而第________段中的________一语则是 对这两者的评述。 (8)第二自然段中被证明的“事实”包括①________,证据是 ________;②________,证据是________。从语意上看两层间是________ 关系。 (9)这五段文字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 25 字)。 15.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 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 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是觉得很寥寥,因为这 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 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 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 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 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句话是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煤的形成”比喻什么________,“大量的木材”比喻 ________________,“一小块”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中”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意思是________。 “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 影”,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引用陶潜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________ (5)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B。山阿 5 悼 d4o 概 g4i 3.C。羽翼 微茫、和蔼 耗,坏消息 当 d4ng 骜,不顺从。 4.略 5.D
6.C。后一个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7.D。C.最全,但第一部分最后几句话表明抒发悲愤,揭露敌人 全是作为奉献于逝者的“祭品”,因此可用D项中“祭烈士”一语概括。 另外,参照最后一部分可知,文章是写给“生者”看的,其中包括“猛 士”和“苟活者”,所以又概括成D.中的“励猛士”、“醒庸人”。 8.(1)凶残,(2)下劣,(3)浓黑,(4)勇敢,(5)偷生,苟活。 9.B l1.B。 12.(1)D。 (2)先说“真的猛士”,概述他们的表现,并给以高度评价和赞颂, 使之成为这段文字的出发点。然后,重点谈到“庸人”的表现、态度, 论及造成的危害。最后对“似人非人的世界”表示极大的痛恨,期待着 “庸人”的觉醒,早日结束黑暗的世界。 (3)主旨是指出庸人的淡漠态度造成的严重后果,要人们不要做庸 人,而要做真的猛士。 13.(1)D。(A.与时代背景不符;B,C.不是指人,不合事理。) (2)C。 (3)C。这两题要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来判断。 14.(1)A。第①句写噩耗②句写怀疑③④句写怀疑的原因 (2)一段:听到噩耗。三段:见到尸骸。四段:听到诬蔑 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 不能删。因为它能突出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出人意料的凶残下劣, 且为第五步的议论抒情蓄势。 (3)B。①段写噩耗传来自己的怀疑态度,②③④写事实,⑤抒发 个人的感受。 (4)总结作用,升华了第四部分的内容思想 (5)“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6)C。 (7) 三、四 下劣凶残 (8)是杀害,她们的尸骸;是虐杀,身体上有棍棒的伤痕。递进。 (9)揭露反动派的凶残下劣,号召人们在沉默中爆发 15.(1)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视民众如草芥,暴虐至极。句中饱含愤 激之情。 (2)①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残酷的流血斗争,前进一小步。 ②血战。 (3)引起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哀悼。亲族、师友、爱人将永远 纪念刘和珍。 (4)作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 在的深挚感情。 (5)第一段: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并不足取 第二段:刘和珍烈士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纪念
6.C。后一个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7.D。C.最全,但第一部分最后几句话表明抒发悲愤,揭露敌人, 全是作为奉献于逝者的“祭品”,因此可用 D 项中“祭烈士”一语概括。 另外,参照最后一部分可知,文章是写给“生者”看的,其中包括“猛 士”和“苟活者”,所以又概括成 D.中的“励猛士”、“醒庸人”。 8.(1)凶残,(2)下劣,(3)浓黑,(4)勇敢,(5)偷生,苟活。 9.B。 10.C。 11.B。 12.(1)D。 (2)先说“真的猛士”,概述他们的表现,并给以高度评价和赞颂, 使之成为这段文字的出发点。然后,重点谈到“庸人”的表现、态度, 论及造成的危害。最后对“似人非人的世界”表示极大的痛恨,期待着 “庸人”的觉醒,早日结束黑暗的世界。 (3)主旨是指出庸人的淡漠态度造成的严重后果,要人们不要做庸 人,而要做真的猛士。 13.(1)D。(A.与时代背景不符;B,C.不是指人,不合事理。) (2)C。 (3)C。这两题要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来判断。 14.(1)A。第①句写噩耗②句写怀疑③④句写怀疑的原因。 (2)一段:听到噩耗。 三段:见到尸骸。 四段:听到诬蔑 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 不能删。因为它能突出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出人意料的凶残下劣, 且为第五步的议论抒情蓄势。 (3)B。①段写噩耗传来自己的怀疑态度,②③④写事实,⑤抒发 个人的感受。 (4)总结作用,升华了第四部分的内容思想。 (5)“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6)C。 (7)二,三、四,一,下劣凶残。 (8)是杀害,她们的尸骸;是虐杀,身体上有棍棒的伤痕。递进。 (9)揭露反动派的凶残下劣,号召人们在沉默中爆发。 15.(1)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视民众如草芥,暴虐至极。句中饱含愤 激之情。 (2)①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残酷的流血斗争,前进一小步。 ②血战。 (3)引起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哀悼。亲族、师友、爱人将永远 纪念刘和珍。 (4)作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 在的深挚感情。 (5)第一段: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并不足取。 第二段:刘和珍烈士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