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班级_姓名_得分 合肥第三十中学程立新 自读目标 间顺序 二.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试卷内容 整体把握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1.根据课文思路,在右图序号处填写相应的词语。 (1) (2) (3) 第二天天大亮 2第二部分文中反复写到“炮火”,这是刻画人物 惊讶 军民血肉情 时采用的一种 的方法,突出了环境的 危险,使老妇人 的行为更加 感人。 3第三部分_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打围巾,这是 运用来渲染的方法,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 达了老妇人 的心情 点烛 4.为了更好地表现老妇人感人的形象,文章除了 运用渲染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5集中体现本文中心的段落是 6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或写法有利于突出老 那个早晨 苏联战士牺牲 妇人的形象。 二片段阅读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 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 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 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 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 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 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一一她的结婚的花烛一—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 不朽。 1.画橫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A.抬肃穆珍爱 B.举严肃珍爱 C.抬严肃可爱D.抬肃穆可爱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
1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合肥第三十中学 程立新 自读目标: 一.时间顺序。 二.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1.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二.片段阅读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 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 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 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 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 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 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 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抬 肃穆 珍爱 B.举 严肃 珍爱 C.抬 严肃 可爱 D.抬 肃穆 可爱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 第二天天大亮 (1) 那个早晨 (3) 点烛 惊讶 寻尸 点烛 (2) 靠近 发现 军 民 血 肉 情 苏联战士牺牲 1.根据课文思路,在右图序号处填写相应的词语。 (1) (2) (3) 2.第二部分文中反复写到“炮火”,这是刻画人物 时采用的一种 的方法,突出了环境的 危险,使老妇人 的行为更加 感人。 3.第三部分 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打围巾,这是 运用 来渲染的方法,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 达了老妇人 的心情。 4.为了更好地表现老妇人感人的形象,文章除了 运用渲染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 、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5.集中体现本文中心的段落是 。 6.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或写法有利于突出老 妇人的形象。
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 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三.拓展阅读 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 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 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 里平静了 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 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 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 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 …”,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 的痛苦诉说,也表 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4分)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分)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答案 1.(1)太阳落山后(2)掩埋(3)感动2.环境渲染,在炮火中掩埋烈士3.四,细节,沉痛哀悼4动作 神态5末尾两段。6如反复写到老妇人年老体弱:2次写到老妇人对蜡烛的珍爱:写老妇人几乎花了整整 夜的时间掩埋烈士。等等。二.1.A。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 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
2 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 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 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 三.拓展阅读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 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 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 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 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 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 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的痛苦诉说,也表 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 分)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3 分)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3 分)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答案: 一.1.(1)太阳落山后(2)掩埋(3)感动 2.环境渲染,在炮火中掩埋烈士 3.四,细节,沉痛哀悼 4.动作、 神态 5.末尾两段。6.如反复写到老妇人年老体弱;2 次写到老妇人对蜡烛的珍爱;写老妇人几乎花了整整一 夜的时间掩埋烈士。等等。二. 1.A。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 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
表现蜡烛的珍贵性。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5.动词 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三.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2、“身 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3、因为老 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 带来的伤害。4、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3 表现蜡烛的珍贵性。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5.动词: 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三. 1、失去了三个儿子 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身 体瘦弱而多病” 需要“送进疯人院”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3、因为老 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 带来的伤害。 4、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