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入课 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 物 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方苑第一家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诗二表三分鼎 第1页
第 1 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入课 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 物? 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方苑第一家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 么,同学们请看, 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一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 呢?对,是威阳荆轲墓联。今夭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 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 、识人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 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 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入境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 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 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 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 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为 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 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 第2页
第 2 页 万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 么,同学们请看, 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 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 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 二、识人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 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 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 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 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 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 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为 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保 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
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解题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 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 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 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 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 国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 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 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 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i)怜(w)徵(zh丫)陛(bi)卒(c心)提(di) 创( chu a ng)椹(zhen)樊於(wσ)期夏无且(ju)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发展(3——9段):解脱困境 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孤注一掷 第3页
第 3 页 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2 年灭燕。 三、解题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 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 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 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 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 国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 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 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 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 创(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 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发展(3——9 段):解脱困境 第三部分——高潮(10——17 段):孤注一掷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突围失败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 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e,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ⅰ,淬火, 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 b i nxi a 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in。 第4页
第 4 页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突围失败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 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 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 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c山,仓促, 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 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 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于是荆轲 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第5页
第 5 页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 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 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 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 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 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 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 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 悔/剑长,操其室 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 【穷】 ①尽,没有日暮途穷 ②走投无路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尽头 图穷而匕见 第6页
第 6 页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 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 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 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 悔/剑长,操其室 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穷】 ①尽,没有 日暮途穷 ②走投无路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尽头 图穷而匕见
④穿过,走到尽头复前行,欲穷其林 3、重点实词: 【顾】 ①回头看,看 ②顾念,考虑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却/不过,只是 ⑤难道 【略】 ①疆界 ②经过 ③巡行,巡视 ④侵略,夺取 【诚】 ①假如,如果 ②的确,确实 【发】 ①打开 ②出发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第7页
第 7 页 ④穿过,走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 3、重点实词: 【顾】 ①回头看,看 ②顾念,考虑 ③看望,拜望 ④反而,却∕不过,只是 ⑤难道 【略】 ①疆界 ②经过 ③巡行,巡视 ④侵略,夺取 【诚】 ①假如,如果 ②的确,确实 【发】 ①打开 ②出发 【就】 ①成功 ②登上,去
4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 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 申为同意、愿意。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杜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 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 第8页
第 8 页 4 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 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 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杜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 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
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 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黃金。 5、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 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 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 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怪。 (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 第9页
第 9 页 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指金属总称, 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5、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 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 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 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
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 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 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 服 (17)秦兵口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 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话) 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第10页
第 10 页 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 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 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 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 马上 6、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