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 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 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 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 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通过表演、评述或辫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 并加以简述 、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 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辨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 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 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教学重点】 一、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 王的意义。 二、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 三、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四、要理解掌握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 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一、大体读懂全文后,由学生根据文中的情节,归纳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 并加以简述。 二、因历来对荆轲刺秦王之举评说不一,教师可在介绍有关观点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 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两个队或三个队,有准备地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月 日 【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 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 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 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 生动的寓言故事 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 秦于公元前28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 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 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泰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 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 年灭燕。) 二、课前自测 1.字词积累,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淬() 怜() 徵()陛()卒 提( 创 攜搭( 拊() 樊於()期 夏无且() 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②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 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 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1 三、自主学习: 1、录音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句中停顿
2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 名为《战国策》。全书共 33 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 245 年间的历 史。《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 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 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 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 222 年),秦统一六国的大 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 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 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 ) 二、课前自测 1.字词积累, 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淬( ) 怜( ) 徵( ) 陛( )卒( ) 提( ) 创( ) 揕搭( ) 拊( ) 樊於( )期 夏无且( ) 2.成语积累 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 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 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三、自主学习: 1、录音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句中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译文,小组讨论 (一)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掠夺、夺取 (2)微太子言,臣愿得遏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假如没有。请。接近)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同“悦”,喜欢,高兴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刻毒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长叹 (7)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上前) (8)而兼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欺侮 (9)樊於期偏祖扼腕而进 祖露一只臂膀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捶胸、痛心 (1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匣子,用匣子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一起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以……为迟,认为……迟缓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四、重点突破: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译文,小组讨论: (一) 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掠夺、夺取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假如没有。 请。 接近)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同“悦”,喜欢,高兴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刻毒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长叹 (7)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上前 )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欺侮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袒露一只臂膀 (10)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捶胸、痛心 (11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匣子,用匣子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一起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以……为迟,认为……迟缓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现象(句式),并翻译。 (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四、重点突破: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 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 的大背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且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 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 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且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 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 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 府很深。 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五、课堂提升(选作题)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此地”指的是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寒”得精准。表示不十分冷而又很冷。 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风萧萧兮易水的歌声。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的人自然想起荆轲 的故事。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圈字更是表 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六、课堂小结 七、本课自我反思: 第二课时月日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 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 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 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 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 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 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 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 府很深。 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五、课堂提升(选作题)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寒”字用得精准。表示不十分冷而又很冷。 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歌声。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的人自然想起荆轲 的故事。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寒字 更是表 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六、课堂小结: 七、本课自我反思: 第二课时 月 日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从“秦将王翦破赵”到“ 至燕南界 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开端(从“太子丹恐惧 到 愿足下更 虑之 ”)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 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第三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 到 终 已不顾 )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 向前发展 第四部分:高潮(从“既至秦 到 被八 )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第五部分:结局(从“ 轲自知事不就 ”到结尾)荆轲刺秦王 彻底失败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讨论解决,概括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1.准备:1、2段:说背景; 3、4段:备信物; 5段:备武器; 6段:配助手 2.诀别:7、8段:叱太子; 9段:易水悲歌; 3刺秦:10、11段:计见秦王 10-17段:刺秦王 18段:志未酬
5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从“ 秦将王翦破赵”到“ 至燕南界 ”) 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开端(从“ 太子丹恐惧 ”到“ 愿足下更 虑之 ”)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 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第三部分:发展(从“ 荆轲知太子不忍 ”到“ 终 已不顾 ”)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 向前发展。 第四部分:高潮(从“ 既至秦 ”到“ 被八 创 ”)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第五部分:结局(从“ 轲自知事不就 ”到结尾)荆轲刺秦王 彻底失败。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讨论解决,概括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1.准备:1、2 段:说背景; 3、4 段:备信物; 5 段:备武器; 6 段:配助手。 2.诀别:7、8 段:叱太子; 9 段:易水悲歌; 3.刺秦:10、11 段:计见秦王; 10-17 段:刺秦王 18 段:志未酬
重点突破,强化点拨: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表描度,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同上。译为:…的原因。)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选做题)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 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 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 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 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 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 信任
6 三、重点突破,强化点拨: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6、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译为:……的原因。)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选做题)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 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 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 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 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 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 信任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 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 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 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 情。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 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 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 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 高渐高、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素: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 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重点句子: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 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徽之声是 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 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6.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7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 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 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 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 情。 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 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 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 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 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 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重点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明确: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 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 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 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6.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 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 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四、合作探究,限时训练,课堂提升: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兵A、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 兵 C、秦兵旦暮渡易水 见A、乃私见樊於期 B、而燕国见陵之耻 除矣 C、图穷匕首见 D、未尝见天子 穷A、图穷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 归丹 陛下A、至陛下 B、窃为陛下 惜之 顾A、荆轲顾笑武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莫我肯顾 D、顾不知计所出 (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 荆轲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六、课堂小结: 七、本课自我反思:
8 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 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 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四、合作探究,限时训练,课堂提升: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兵 A、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 兵 C、秦兵旦暮渡易水 见 A、乃私见樊於期 B、而燕国见陵之耻 除矣 C、图穷匕首见 D、未尝见天子 穷 A、图穷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 归丹 陛下 A、至陛下 B、窃为陛下 惜之 顾 A、荆轲顾笑武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莫我肯顾 D、顾不知计所出 (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 荆轲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六、课堂小结: 七、本课自我反思:
第三课时月_日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重点文言现象分析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 寒。“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 刺秦王。 自主学习: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展示) 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 秦王宠臣 第11段:比诸侯之 列 给贡职如郡县 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 曰 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 攜之 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 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 其左股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完成,教师点拨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e,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i,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 第三课时 月 日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 重点文言现象分析。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导学过程: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 寒。 “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 刺秦王。 一、自主学习: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展示) 第 10 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 秦王宠臣 第 11 段:比诸侯之 列 给贡职如郡县 第 13 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 曰 第 14 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 揕之 第 15 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 兵,皆在殿下。 第 16 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 其左股。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完成,教师点拨)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二)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日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且喜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三)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
10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二)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三)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