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I:10.13374/.issn1001-053x.2012.10.020 第34卷第10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34 No.10 2012年10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0ct.2012 Si在纯Fe及低硅钢中扩散行为 温 钰)区田广科2》毕晓盼》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1912)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兰州730070 ☒通信作者,E-mail:sdlkwy2007@sina.com 摘要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纯F以及低硅钢基片上沉积富Si膜,并对其进行真空扩散热处理.通过能谱分析及X 射线衍射研究了Si在纯Fe与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特征,运用DICTRA软件建立了扩散模型.研究发现Si在纯Fe基体中扩散 时发生yFε(Si)→aFe(Si)相转变,扩散速率受控于相界面的迁移.当沿截面Si含量梯度不足以驱动相界面正向迁移时,延 长扩散时间会发生相界面回迁现象,最终趋于单一相内均匀化扩散过程.Si在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符合ck扩散第二定律. 关键词铁合金:硅合金:磁控溅射:扩散:计算机模拟 分类号TM275 Diffusion behavior of silicon in pure iron and low-silicon steel substrates WENu)a,TIAN Guang-ke2》,BI Xiao-fang》 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for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Green Coating,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sdlkwy2007@sina.com ABSTRACT Si-rich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pure iron and low-Si steel substrates by direct current magnetron sputtering,and then were subjected to vacuum annealing.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 across Fe and low-Si steel substrates were studied by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EDS)and X-tay diffraction (XRD).DICTRA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iffusion models.It is found that the diffusion behavior of Si in the Fe substrate is from y-Fe(Si)phase to a-Fe(Si)phase and the rate of diffusion is controlled by phase-boundary migration.When the content gradient of Si along the cross section is not sufficient to drive the phase interface to posi- tively migrate,the phase interface moves back with the increase of diffusion time,and the diffusion process tends to be a uniform diffu- sion process with the time passing.But in the low-Si steel substrate,the diffusion behavior of Si accords with the Fick's second law of diffusion. KEY WORDS iron alloys;silicon alloys:magnetron sputtering:diffusion:computer simulation Fe-Si合金中Si的质量分数为6.5%时,该种 (2)使钢板表面富S层中的S元素沿板厚方向均 合金就会具有磁导率达到最大、磁致伸缩系数趋近 匀化的扩散退火过程 于零以及铁损值低等优异的软磁性能,因而被广泛 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纯Fe基片以及 应用于制作各种变压器及电机等的铁芯.但是, 低硅钢片上沉积富Si膜,并随之在真空热处理炉中 Sⅰ的质量分数超过5%时会导致合金脆性极高,难 进行扩散处理,建立了Si在纯Fe以及低硅钢中的 以采用常规热轧和冷轧等技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 扩散模型,并运用DICTRA软件进行模拟运算,与实 产因,严重影响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了突破这 验值进行比较. 个技术瓶颈,国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多种研 究尝试,其中以沉积扩散法的发展和成熟最为突出. 1实验 沉积扩散法工艺路线包括两个阶段:(1)将硅沉积 1.1薄膜沉积及扩散处理 到基片表面的沉积阶段,根据沉积方法不同,分为 本实验采用的磁控溅射设备为北京仪器厂生产 CVD法B-,7、PVD法-0及热浸渍法1-等; 的JCK一1O0型磁控溅射镀膜仪,在纯Fe基片以及 收稿日期:2011-一1109
第 34 卷 第 10 期 2012 年 10 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Vol. 34 No. 10 Oct. 2012 Si 在纯 Fe 及低硅钢中扩散行为 温 钰1) ! 田广科2) 毕晓昉1)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2) 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兰州 730070 !通信作者,E-mail: sdlkwy2007@ sina. com 摘 要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纯 Fe 以及低硅钢基片上沉积富 Si 膜,并对其进行真空扩散热处理. 通过能谱分析及 X 射线衍射研究了 Si 在纯 Fe 与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特征,运用 DICTRA 软件建立了扩散模型. 研究发现 Si 在纯 Fe 基体中扩散 时发生 γ--Fe( Si) →α--Fe( Si) 相转变,扩散速率受控于相界面的迁移. 当沿截面 Si 含量梯度不足以驱动相界面正向迁移时,延 长扩散时间会发生相界面回迁现象,最终趋于单一相内均匀化扩散过程. Si 在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符合 Fick 扩散第二定律. 关键词 铁合金; 硅合金; 磁控溅射; 扩散; 计算机模拟 分类号 TM275 Diffusion behavior of silicon in pure iron and low-silicon steel substrates WEN Yu1) !,TIAN Guang-ke 2) ,BI Xiao-fang1) 1)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for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Green Coating,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sdlkwy2007@ sina. com ABSTRACT Si-rich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pure iron and low-Si steel substrates by direct current magnetron sputtering,and then were subjected to vacuum anneal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 across Fe and low-Si steel substrates were studied by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 EDS) and X-ray diffraction ( XRD) . DICTRA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iffusion models. It is found that the diffusion behavior of Si in the Fe substrate is from γ-Fe( Si) phase to α-Fe( Si) phase and the rate of diffusion is controlled by phase-boundary migration. When the content gradient of Si along the cross section is not sufficient to drive the phase interface to positively migrate,the phase interface moves back with the increase of diffusion time,and the diffusion process tends to be a uniform diffusion process with the time passing. But in the low-Si steel substrate,the diffusion behavior of Si accords with the Fick's second law of diffusion. KEY WORDS iron alloys; silicon alloys; magnetron sputtering; diffusion; computer simulation 收稿日期: 2011--11--09 Fe--Si 合金中 Si 的质量分数为 6. 5% 时,该种 合金就会具有磁导率达到最大、磁致伸缩系数趋近 于零以及铁损值低等优异的软磁性能,因而被广泛 应用于制作各种变压器及电机等的铁芯[1--5]. 但是, Si 的质量分数超过 5% 时会导致合金脆性极高,难 以采用常规热轧和冷轧等技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 产[6],严重影响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为了突破这 个技术瓶颈,国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多种研 究尝试,其中以沉积扩散法的发展和成熟最为突出. 沉积扩散法工艺路线包括两个阶段: ( 1) 将硅沉积 到基片表面的沉积阶段,根据沉积方法不同,分为 CVD 法[3--4,7--8]、PVD 法[9--10] 及 热 浸 渍 法[11--12] 等; ( 2) 使钢板表面富 Si 层中的 Si 元素沿板厚方向均 匀化的扩散退火过程. 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在纯 Fe 基片以及 低硅钢片上沉积富 Si 膜,并随之在真空热处理炉中 进行扩散处理,建立了 Si 在纯 Fe 以及低硅钢中的 扩散模型,并运用 DICTRA 软件进行模拟运算,与实 验值进行比较. 1 实验 1. 1 薄膜沉积及扩散处理 本实验采用的磁控溅射设备为北京仪器厂生产 的 JCK--100 型磁控溅射镀膜仪,在纯 Fe 基片以及 DOI:10.13374/j.issn1001-053x.2012.10.020
第10期 温钰等:Si在纯Fe及低硅钢中扩散行为 ·1139· 低硅钢片(硅的质量分数为3%,尺寸为0.35mm× 散源物质Si的沉积质量. 8mm×40mm)分别沉积纯Si膜、FeSi合金膜以及 依此边界条件,代入Fick第二扩散方程式(1) FeSi/Si多层膜.纯Si膜的靶材为直径60mm、厚度 求解,可以得到其高斯解为 3.5mm的N型单晶硅片:FeSi合金膜的靶材为直径 C(x,t)= (2) 60mm、厚度3.5mm的FeSi合金(硅的质量分数为 exp-4Di 2 TDt 12%).纯Si靶及FeSi合金靶的靶基距均为30mm. 由图1拟合结果可见,纯Fe基体在沉积纯Si 在0.8Pa工作气压下,以4.86W·cm2的功率密度 膜、FeSi膜以及FeSi/Si/FeSi三层膜后截面的Si含 在基片上进行沉积.沉积后,对样品置于真空热处 量分布均符合式(2)给出的Fick扩散第二定律的高 理炉中进行扩散处理. 斯解形式.但是,从图2可以发现,含量随着多层膜 1.2成分测量及模拟计算 层数的增加,Sⅰ含量分布曲线在质量分数为1.9% 利用S-530扫描电镜配置的Oxford INCA能谱 时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所拟合出的含量曲线不符 分析仪(EDS)对样品截面不同深度处Si元素含量 合式(2)高斯解的分布规律.随扩散时间的延长,Si 进行成分检测.在研究Si组分渗入基体的效果及 在Fe基体中向纵深扩散,同时表层Si的质量分数 其分布情况时,将待测样品用夹板夹持,沿截面磨平 逐渐降低,显现出Si在基体中趋于均匀化分布的扩 并机械抛光,置于扫描电镜下用电子能谱分析仪进 散特征@,几方面均说明Si在纯Fe基体中的扩散 行成分测定,实验数据采用同一个深度位置测量三 不是单一的扩散控制的规律.结合Fe一Si合金二元 次的平均值.运用DICTRA软件对Si在纯Fe以及 相图以及图2中纯Fe基片沉积不同层数FeSi/Si 低硅钢中的扩散进行了模拟运算,以探讨Si在纯Fe 膜后Si的含量变化曲线,建立如下扩散模型以阐述 基体以及低硅钢中的扩散模型. Si在纯Fe基体中扩散的微观机制. 2结果与讨论 1.8 ■Fesi/Si/FeSi 1.6 ●Si 2.1纯Fe基体中Si元素的扩散行为 ▲heSi 1.4 2.1.1Si元素在纯Fe基体中的扩散机制 1.2 图1为纯Fe基片分别沉积纯Si膜(3μm)、 FeSi膜(3μm,Si的质量分数为12%)以及FeSi/Si/ 图08 70.6 FeSi三层膜(此处及后文FeSi/Si多层膜的厚度均 04l 为每层FeSi膜厚4μm,Si膜厚度为3um)1h后,再 0.2 进行1180℃真空扩散处理1h后,试样截面Si含量 10 2030 40 50 60 分布曲线(S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深度μm 下同).其中点划线是对实验值的高斯拟合结果 图1已沉积Si膜、FeSi膜及FeSi/Si/FeSi三层膜的纯Fe基片在 图2为纯Fe基片沉积多层FeSi/Si(FeSi膜层和纯 1180℃下扩散1h后Si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深度的变化 Si膜层交替沉积,多层膜层数为3、5、7和9层,且分 Fig.I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Fe sub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the Si film,FeSi film and FeSi/Si/FeSi three-ay- 别对应工艺1、2、3和4)后,再进行1180℃真空扩 er film and annealed at 1 180 C for I h 散处理1h后Si含量分布曲线含量 根据Fik扩散第二定律,在连续介质的扩散体 在高温扩散的初始阶段,纯Fe基体全为y-Fe 系中,扩散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含量梯度符合固 相,Si原子渗入临近界面的y-Fe相中形成一薄层 竖{0) (1) y-Fe(Si)相固溶体(面心立方结构).由于扩散系 ax 数D->D.,Si原子在y一fe(Si)相中富 式中,C为扩散物质含量,x为发生扩散流动方向的 集,直至达到含量极限(1100~1200℃温度范围内, 长度坐标,D为扩散系数 Si的质量分数约1.9%)后发生y-Fe(Si)→a-Fe 对于本文中以薄膜形式沉积一定量扩散源物质 (S)的相转变,宏观上表现为在临近膜层与基体的 在试样表面然后扩散,可以假想刚开始时所有扩散 初始界面区域由于Si的渗入形成了a-Fe(Si)固溶 组元的原子均集中在某一个地方,即其边界条 体相(体心立方结构)、向内层依次是y-Fe(Si)固 件可以写为:当t=0时,C1x=0=0,Clx0=0;当 溶体相以及y-纯Fe相.随扩散进行,a-Fe(Si)相 ≥0时,C1.。=0.而且S=广C(x)dk,S即为扩 的区域长大,即相界面发生迁移,迁移的方向由α一
第 10 期 温 钰等: Si 在纯 Fe 及低硅钢中扩散行为 低硅钢片( 硅的质量分数为 3% ,尺寸为 0. 35 mm × 8 mm × 40 mm) 分别沉积纯 Si 膜、FeSi 合金膜以及 FeSi /Si 多层膜. 纯 Si 膜的靶材为直径 60 mm、厚度 3. 5 mm 的 N 型单晶硅片; FeSi 合金膜的靶材为直径 60 mm、厚度 3. 5 mm 的 FeSi 合金( 硅的质量分数为 12% ) . 纯 Si 靶及 FeSi 合金靶的靶基距均为30 mm. 在 0. 8 Pa 工作气压下,以 4. 86 W·cm - 2 的功率密度 在基片上进行沉积. 沉积后,对样品置于真空热处 理炉中进行扩散处理. 1. 2 成分测量及模拟计算 利用 S--530 扫描电镜配置的 Oxford INCA 能谱 分析仪( EDS) 对样品截面不同深度处 Si 元素含量 进行成分检测. 在研究 Si 组分渗入基体的效果及 其分布情况时,将待测样品用夹板夹持,沿截面磨平 并机械抛光,置于扫描电镜下用电子能谱分析仪进 行成分测定,实验数据采用同一个深度位置测量三 次的平均值. 运用 DICTRA 软件对 Si 在纯 Fe 以及 低硅钢中的扩散进行了模拟运算,以探讨 Si 在纯 Fe 基体以及低硅钢中的扩散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2. 1 纯 Fe 基体中 Si 元素的扩散行为 2. 1. 1 Si 元素在纯 Fe 基体中的扩散机制 图 1 为纯 Fe 基片分别沉积纯 Si 膜( 3 μm) 、 FeSi膜( 3 μm,Si 的质量分数为 12% ) 以及 FeSi /Si / FeSi 三层膜( 此处及后文 FeSi /Si 多层膜的厚度均 为每层 FeSi 膜厚 4 μm,Si 膜厚度为 3 μm) 1 h 后,再 进行 1 180 ℃真空扩散处理 1 h 后,试样截面 Si 含量 分布曲线( Si 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下同) . 其中点划线是对实验值的高斯拟合结果. 图 2 为纯 Fe 基片沉积多层 FeSi /Si ( FeSi 膜层和纯 Si 膜层交替沉积,多层膜层数为 3、5、7 和 9 层,且分 别对应工艺 1、2、3 和 4) 后,再进行 1 180 ℃ 真空扩 散处理 1 h 后 Si 含量分布曲线含量. 根据 Fick 扩散第二定律,在连续介质的扩散体 系中,扩散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含量梯度符合[13] C t = ( x D C ) x ( 1) 式中,C 为扩散物质含量,x 为发生扩散流动方向的 长度坐标,D 为扩散系数. 对于本文中以薄膜形式沉积一定量扩散源物质 在试样表面然后扩散,可以假想刚开始时所有扩散 组元的原子均集中在某一个地方[13--14],即其边界条 件可以写为: 当 t = 0 时,C | x = 0 = ∞ ,C | x≠0 = 0; 当 t≥0时,C | x = ± ∞ = 0. 而且 S = ∫ ∞ 0 C( x) dx,S 即为扩 散源物质 Si 的沉积质量. 依此边界条件,代入 Fick 第二扩散方程式( 1) 求解,可以得到其高斯解为 C( x,t) = S 2 槡πDt ( exp - x 2 4 ) Dt . ( 2) 由图 1 拟合结果可见,纯 Fe 基体在沉积纯 Si 膜、FeSi 膜以及 FeSi /Si /FeSi 三层膜后截面的 Si 含 量分布均符合式( 2) 给出的 Fick 扩散第二定律的高 斯解形式. 但是,从图 2 可以发现,含量随着多层膜 层数的增加,Si 含量分布曲线在质量分数为 1. 9% 时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所拟合出的含量曲线不符 合式( 2) 高斯解的分布规律. 随扩散时间的延长,Si 在 Fe 基体中向纵深扩散,同时表层 Si 的质量分数 逐渐降低,显现出 Si 在基体中趋于均匀化分布的扩 散特征[10],几方面均说明 Si 在纯 Fe 基体中的扩散 不是单一的扩散控制的规律. 结合 Fe--Si 合金二元 相图[15]以及图 2 中纯 Fe 基片沉积不同层数 FeSi /Si 膜后 Si 的含量变化曲线,建立如下扩散模型以阐述 Si 在纯 Fe 基体中扩散的微观机制. 图 1 已沉积 Si 膜、FeSi 膜及 FeSi /Si /FeSi 三层膜的纯 Fe 基片在 1 180 ℃下扩散 1 h 后 Si 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深度的变化 Fig. 1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Fe sub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the Si film,FeSi film and FeSi /Si /FeSi three-layer film and annealed at 1 180 ℃ for 1 h 在高温扩散的初始阶段,纯 Fe 基体全为 γ--Fe 相,Si 原子渗入临近界面的 γ--Fe 相中形成一薄层 γ--Fe ( Si) 相固溶体( 面心立方结构) . 由于扩散系 数 Dγ--Fe( Si) > Dγ--Fe [16],Si 原子在 γ--Fe ( Si) 相中富 集,直至达到含量极限( 1 100 ~ 1 200 ℃温度范围内, Si 的质量分数约 1. 9% ) 后发生 γ--Fe ( Si) →α--Fe ( Si) 的相转变,宏观上表现为在临近膜层与基体的 初始界面区域由于 Si 的渗入形成了 α--Fe( Si) 固溶 体相( 体心立方结构) 、向内层依次是 γ--Fe ( Si) 固 溶体相以及 γ--纯 Fe 相. 随扩散进行,α--Fe( Si) 相 的区域长大,即相界面发生迁移,迁移的方向由 α-- ·1139·
·114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4卷 数约1.9%)时,将发生a-Fe(Si)→y-Fe(Si)的退 2.8- 回转变,宏观上表现为a-(Si)相区域逐渐缩小, 2.4 而y-Fe(Si)相区域逐渐扩大.对于半无限长基体, 2.0f 醉 随着扩散时间的延长,相界面一直移动到起始位置 1.6 1 (即基体左端面),基体中所有Si原子在y一Fe(Si) ■工艺1 相固溶体以及y一纯Fe相中进行均匀化扩散. 0.8 工艺2 2.1.2FeSi/Si多层膜结构的变化 0.4 ▲工艺3 。T艺4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扩散处理后基体中 0 20 406080 100 120 Si的含量远小于沉积膜层中Si的含量,说明沉积膜 深度μm 层中部分S元素在扩散过程没有渗入基体而流失. 图2沉积不同层数FSi/Si膜的纯Fe基片在1180℃下扩散1h 为此对沉积FeSi/Si多层膜后的Fe基片在升温过程 后Sⅰ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中的成分、相组织及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 Fig.2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Fe substrates which 研究,同时也可为模拟运算中边界条件的设定奠定 were deposited with different layers of FeSi/Si films and annealed at I 180℃for1h 基础. 图3为纯Fe基片沉积五层FeSi/Si膜后分别在 Fe(Si)相指向yFfe(Si)相.由于扩散系数D.fe> 800、1000和1180℃真空处理1h后膜表面的扫描 De(>D.,所以在a-Fe(Si)相和y-Fe(Si)相 电镜照片.由图可见,尽管沉积态的膜层由于基片 的相界面两侧形成显著的Si含量差,并且在总体上 表面粗化而随着基片表面凸凹不平,但是膜层仍然 S的扩散受控于相界面的迁移速率.直至膜层与 致密的分布在基片上(图3(a).当膜层加热到 a-Fe(Si)相中的Si含量均降低到相变临界点(质 800℃后(图3(b)),膜面形成许多裂纹.当膜层加 量分数约1.9%)时,发生相变的驱动力为零,则相 热到1000℃处理1h后(图3(c)),膜面上大部分的 界面停止迁移:而在相界面两侧,由于依然存在S 裂纹由于烧结作用有所弥合,膜面分布一些细小的 含量梯度,a-Fe(Si)相一侧相界面附近的Si原子能 孔洞.将膜层加热到1180℃处理1h(图3(d))后, 够继续通过相界面向低Si含量的y-Fe(Si)相中扩 膜面完全烧结在一起,形成致密的、大小不均的晶 散,而y-Fe(Si)相中Si原子也仍然能进一步向y一 粒,毛细孔洞也完全消失·以上各种状态的膜面的 纯Fe相中扩散.a一Fe(Si)相右侧临近相界面处为 X射线衍射图谱对比示于图4,膜层Si含量及膜层 贫Si区域,该区域Si含量低于相变临界值(质量分 相组成列于表1. 50 um 50 um 50m 50μm 图3纯Fe基片沉积五层FeSi//Si膜后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处理1h后膜表面的SEM形貌.(a)200℃(沉积态):(b)800℃:(c)1000℃: (d)1180℃ Fig.3 SEM images of FeSi/Si/FeSi/Si/FeSi five-ayer films heat-treated in vacu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1h:(a)200C (as-deposited); (b)800℃:(c)1000℃:(d)1180℃ 由图4及表1可见,沉积FeSi/Si多层膜的Fe 原子扩散进入FeSi膜,所以表层Si含量升高.从X 基片在200℃下扩散时,膜表面Si的质量分数约为 射线衍射图谱上能够鉴定出Fe,Si相和FeSi相共 12%,其相结构为含Si量较高的a-Fe(Si)固溶体. 存.进一步提高温度至1000℃时,膜层中Fe、Si原 膜层加热到800℃时,互扩散效应使得纯Si膜中Si 子互扩散,膜层中Si的质量分数提高到30%,而且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4 卷 图 2 沉积不同层数 FeSi /Si 膜的纯 Fe 基片在 1 180 ℃下扩散 1 h 后 Si 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Fig. 2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Fe sub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different layers of FeSi /Si films and annealed at 1 180 ℃ for 1 h Fe( Si) 相指向 γ--Fe( Si) 相. 由于扩散系数 Dα--Fe( Si) > Dγ--Fe( Si) > Dγ--Fe,所以在 α--Fe( Si) 相和 γ--Fe( Si) 相 的相界面两侧形成显著的 Si 含量差,并且在总体上 Si 的扩散受控于相界面的迁移速率. 直至膜层与 α--Fe( Si) 相中的 Si 含量均降低到相变临界点( 质 量分数约 1. 9% ) 时,发生相变的驱动力为零,则相 界面停止迁移; 而在相界面两侧,由于依然存在 Si 含量梯度,α--Fe( Si) 相一侧相界面附近的 Si 原子能 够继续通过相界面向低 Si 含量的 γ--Fe( Si) 相中扩 散,而 γ--Fe( Si) 相中 Si 原子也仍然能进一步向γ-- 纯 Fe 相中扩散. α--Fe( Si) 相右侧临近相界面处为 贫 Si 区域,该区域 Si 含量低于相变临界值( 质量分 数约 1. 9% ) 时,将发生 α--Fe( Si) →γ--Fe( Si) 的退 回转变,宏观上表现为 α--Fe( Si) 相区域逐渐缩小, 而 γ--Fe( Si) 相区域逐渐扩大. 对于半无限长基体, 随着扩散时间的延长,相界面一直移动到起始位置 ( 即基体左端面) ,基体中所有 Si 原子在 γ--Fe( Si) 相固溶体以及 γ--纯 Fe 相中进行均匀化扩散. 2. 1. 2 FeSi /Si 多层膜结构的变化 从图 1 和图 2 中可以看出,扩散处理后基体中 Si 的含量远小于沉积膜层中 Si 的含量,说明沉积膜 层中部分 Si 元素在扩散过程没有渗入基体而流失. 为此对沉积 FeSi /Si 多层膜后的 Fe 基片在升温过程 中的成分、相组织及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同时也可为模拟运算中边界条件的设定奠定 基础. 图 3 为纯 Fe 基片沉积五层 FeSi /Si 膜后分别在 800、1 000 和 1 180 ℃ 真空处理 1 h 后膜表面的扫描 电镜照片. 由图可见,尽管沉积态的膜层由于基片 表面粗化而随着基片表面凸凹不平,但是膜层仍然 致密的分布在基片上( 图 3 ( a) ) . 当膜层加热到 800 ℃后( 图 3( b) ) ,膜面形成许多裂纹. 当膜层加 热到1000 ℃处理1 h 后( 图3( c) ) ,膜面上大部分的 裂纹由于烧结作用有所弥合,膜面分布一些细小的 孔洞. 将膜层加热到 1 180 ℃处理 1 h( 图 3( d) ) 后, 膜面完全烧结在一起,形成致密的、大小不均的晶 粒,毛细孔洞也完全消失. 以上各种状态的膜面的 X 射线衍射图谱对比示于图 4,膜层 Si 含量及膜层 相组成列于表 1. 图 3 纯 Fe 基片沉积五层 FeSi /Si 膜后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处理 1 h 后膜表面的 SEM 形貌. ( a) 200 ℃ ( 沉积态) ; ( b) 800 ℃ ; ( c) 1 000 ℃ ; ( d) 1 180 ℃ Fig. 3 SEM images of FeSi /Si /FeSi /Si /FeSi five-layer films heat-treated in vacu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1 h: ( a) 200 ℃ ( as-deposited) ; ( b) 800 ℃ ; ( c) 1 000 ℃ ; ( d) 1 180 ℃ 由图 4 及表 1 可见,沉积 FeSi /Si 多层膜的 Fe 基片在 200 ℃下扩散时,膜表面 Si 的质量分数约为 12% ,其相结构为含 Si 量较高的 α--Fe( Si) 固溶体. 膜层加热到 800 ℃时,互扩散效应使得纯 Si 膜中 Si 原子扩散进入 FeSi 膜,所以表层 Si 含量升高. 从 X 射线衍射图谱上能够鉴定出 Fe3 Si 相和 FeSi 相共 存. 进一步提高温度至 1 000 ℃ 时,膜层中 Fe、Si 原 子互扩散,膜层中 Si 的质量分数提高到 30% ,而且 ·1140·
第10期 温钰等:Si在纯Fe及低硅钢中扩散行为 ·1141· 膜层中生成亚稳态Fe,Si,化合物相.图3(d)截面扫 图中d1为a相(Fe,Si)厚度,为l5um;d,为y相(纯 描电镜形貌观察结果表明,FeSi/Si多层膜在 Fe基片)厚度,为200um;a相中Si的质量分数为 1180℃完全互扩散熔为一体,膜层致密化,而且此 14.35%,y相不含Si;扩散温度T为1180℃;扩散 时膜层中Si的质量分数为14.9%,与图4中X射线 时间t分别为0、900、3600、36000和144000s.由 衍射图谱标定结果为FeSi相基本一致. DICTRA模拟运算,绘制出不同扩散时间内Si含量 ■FeSi 0 分布曲线如图6所示,对应的相界面位置及相界面 -1180℃ ●fe,Si -1000℃ 迁移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于图7.图7(b)中插 Fe,Si -800℃ Oa-Fe(Si) -2009℃ 图为扩散时间1000s以上相界面迁移速率的放 大图 ◇ T=1180℃ g ◇ RoER ◆ ● RRER 可0■ ·只 0 30 40 5060 70 80 90 2609 d 图4纯Fe基片沉积五层FeSi/Si膜后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处理1 h后膜表面的X射线衍射图谱 图5 DICTRA模拟计算Si渗入纯Fe基片的边界条件 Fig.4 XRD pattems of FeSi/Si/FeSi/Si/FeSi five-ayer films heat- Fig.5 Boundary conditions of Si penetrating into the Fe substrate for treated in vacu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I h simulation by DICTRA software 表1纯Fe基片沉积五层FeSi/Si膜后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处理1h 3.0 后膜表面S:质量分数及膜层相组成 Table 1 Si mass fraction and phase compositions in the multi-ayer films 1=900s heat-reated in vacu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I h 2.0 =3600s 温度/℃ Si的质量分数/% 相组成 1.5 200 11.6 a-Fe(Si) 800 18.5 FeaSi+FeSi 1.0 1=36000s 1000 30.1 FesSis FeSi 05 I初始界面 1=144000s 1180 14.9 Fe Si 2.1.3Si元素在纯Fe基体中扩散的模拟运算 40 80 120160 200 240 深度μm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Si在纯Fe基体中的扩散 图6 DICTRA模拟计算1180℃下不同时间内Si的质量分数随 模型,并且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运用DICTRA软件 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对Si在纯Fe中的扩散进行了模拟运算.根据 Fig.6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simulated by DICTRA 2.1.2节中所述,设定初始的边界条件如图5所示, software when samples diffused for different time at 1 180C 100 b 80 12 60 6 40 23 3 20 10 1 M 时阿 10 初始界而 -20 40 0 102 10 10 105 10的 io 102 103 10 10 10 时间 时问s 图7扩散时间对相界面位置(a)及相界面迁移速率(b)的影响 Fig.7 Effects of diffusion time on interface position (a)and interface migration rate (b)
第 10 期 温 钰等: Si 在纯 Fe 及低硅钢中扩散行为 膜层中生成亚稳态 Fe5 Si3化合物相. 图 3( d) 截面扫 描电镜形貌观察结果表明,FeSi /Si 多 层 膜 在 1 180 ℃完全互扩散熔为一体,膜层致密化,而且此 时膜层中 Si 的质量分数为 14. 9% ,与图 4 中 X 射线 衍射图谱标定结果为 Fe3 Si 相基本一致. 图 4 纯 Fe 基片沉积五层 FeSi /Si 膜后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处理 1 h 后膜表面的 X 射线衍射图谱 Fig. 4 XRD patterns of FeSi /Si /FeSi /Si /FeSi five-layer films heattreated in vacu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1 h 表 1 纯 Fe 基片沉积五层 FeSi /Si 膜后在不同温度下真空处理 1 h 后膜表面 Si 质量分数及膜层相组成 Table 1 Si mass fraction and phase compositions in the multi-layer films heat-treated in vacu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1 h 温度/℃ Si 的质量分数/% 相组成 200 11. 6 α--Fe( Si) 800 18. 5 Fe3 Si + FeSi 1 000 30. 1 Fe5 Si3 + FeSi 1 180 14. 9 Fe3 Si 2. 1. 3 Si 元素在纯 Fe 基体中扩散的模拟运算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 Si 在纯 Fe 基体中的扩散 模型,并且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运用 DICTRA 软件 对 Si 在 纯 Fe 中的扩散进行了模拟运算. 根 据 2. 1. 2 节中所述,设定初始的边界条件如图 5 所示, 图中 d1为 α 相( Fe3 Si) 厚度,为 15 μm; d2为 γ 相( 纯 Fe 基片) 厚度,为 200 μm; α 相中 Si 的质量分数为 14. 35% ,γ 相不含 Si; 扩散温度 T 为 1 180 ℃ ; 扩散 时间 t 分别为 0、900、3 600、36 000 和 144 000 s. 由 DICTRA 模拟运算,绘制出不同扩散时间内 Si 含量 分布曲线如图 6 所示,对应的相界面位置及相界面 迁移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于图 7. 图 7( b) 中插 图为扩散时间 1 000 s 以上相界面迁移速率的放 大图. 图 5 DICTRA 模拟计算 Si 渗入纯 Fe 基片的边界条件 Fig. 5 Boundary conditions of Si penetrating into the Fe substrate for simulation by DICTRA software 图 6 DICTRA 模拟计算 1 180 ℃ 下不同时间内 Si 的质量分数随 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Fig. 6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simulated by DICTRA software when samples diffused for different time at 1 180 ℃ 图 7 扩散时间对相界面位置( a) 及相界面迁移速率( b) 的影响 Fig. 7 Effects of diffusion time on interface position ( a) and interface migration rate ( b) ·1141·
·114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4卷 图6中灰色阴影区域为等价于沉积Si量的 中插图中的迁移速率变为负数,也说明了相界面回 a-Fe(Si)区,将沉积态下沉积膜层同纯铁基片的接 迁的事实 触面定义为初始界面,即为扩散时间为0s时的成分 以上DICTRA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前文中建立的 曲线.由图可见,当扩散时间为900s时,随着截面 Si在纯Fe中扩散的模型吻合很好.为了进一步验 深度的增加,S含量逐渐下降,曲线呈高斯分布,在 证理论分析及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的相符性,下面 深度80μum处Si含量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此 将实验中沉积膜层并扩散处理得出的实验数值与 时Si的质量分数约为1.9%,在该点右边Si的质量 DICTRA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图8所示. 分数急剧下降至零,说明Si基本都分布在拐点左侧 图8中曲线取自图6扩散3600s后Si含量变化曲 的区域里,拐点处确实存在a-Fe(Si)和y-Fe(Si) 线,三角形符号取自实验值.由图可见实验结果与 的相界面,符合单一相中恒定量扩散规律.随着扩 模拟计算Si成分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成分值也基本 散时间增加到3600s,Si的质量分数为1.9%左右处 吻合.由此可以证明前述的Si渗入纯Fe基体受控 出现拐点,但该含量所对应的基片内的深度值右移, 于相界面的迁移的机理分析准确 标志着相界面向右迁移,而且左侧a-Fe(Si)区域中 3.5 Sⅰ的含量基本接近临界含量,相界面迁移的驱动力 =3600s 3.0 逐渐降低到难以驱动界面向右移动,对应于图7(a) 2.5 可以看出当扩散时间增加到3600s时相界面位置 达到最大值,对应于图7(b)中插图可以看出当扩散 时间增加到3600s时相界面迁移速率降低为零.随 1.0 着扩散时间进一步增加达到36000s时,Si含量曲 线上标志相界面位置的拐点回迁,与前面扩散模型 0.5 的分析一致,在曲线上存在一个平台,平台区域为 40 80 120 160 200 a-Fe(Si)相区,平台右侧区域是y-Fe(Si)相区,台 深度m 阶落差就是Si原子继续从aFe(Si)相向yfe(Si) 图8实验值与DICTRA模拟值比较(图中曲线为模拟计算结果, 相扩散的驱动力.当扩散时间超过10s时,相界面 三角形符号为实验值) Fig.8 Comparison of the DICTRA simulation result with experimen- 回迁至初始位置(图7(a)中相界面位置回迁到 tal data (the curve is the simulation result,while the triangle symbols 零),标志着渗入的Si全部分布在单一的y-Fe(Si) show experimental data) 相区,其后的扩散为趋于均匀化的扩散过程,Si含 量分布又符合Fick第二定律的高斯解规律. 2.2低硅钢基体中Si元素的扩散行为及模拟运算 进一步研究图7(b)所示的相界面迁移速率随 以厚度为0.35mm、Si质量分数为3%的工业用 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发现,相界面迁移速率随扩散 低硅钢片为基体,进一步研究Si元素的扩散行为 时间延长基本呈现指数函数的降低规律.这是因为 图9为在低硅钢基片上沉积五层和七层FSi/Si多 随扩散时间延长,S含量梯度降低,而相界面迁移 层膜(分别对应工艺1和工艺2)后,经过1180℃真 速率主要受控于驱使扩散进行的Si含量梯度.当 空扩散处理1h后沿试样截面上Si含量变化曲线. 扩散时间超过3600s时,膜层与aFe(Si)相层的Si 由图可见,渗入低硅钢基体中S含量沿截面方向的 质量分数接近极限质量分数1.9%,相界面迁移的 变化趋势与多层膜中S的初始沉积量无关,均呈现 驱动力趋近于零,所以相界面迁移速率趋近于零,相 连续光滑的分布特征,符合式(2)给出的Fick扩散 界面停止向右移动.由前述的扩散模型可知,此时 第二方程的高斯解形式,说明S渗入低硅钢基体分 在相界面两侧即a-Fe(Si)相和y-Fe(Si)相由于Si 布规律是由扩散控制的, 含量梯度的存在,临近相界面处的a-Fe(Si)相层中 由FeSi合金二元相图可知,Si的质量分数大 S原子仍然能够继续通过相界面扩散进入 于2.5%时铁硅合金在高温下无y相转变,实验用 y-Fe(Si)相层,以致a-Fe(Si)相层的边缘出现贫 低硅钢片Si质量分数已达到3%,远超过高温条件 Si区域,从而又发生a-Fe(Si)→y-Fe(Si)的退回 下发生a-Fe(Si)→y-Fe(Si)相变的临界点,所以 转变,通过图6和图7(a)中也发现从3600~ 沉积膜层中Si组分始终是在单一bcc结构的a-Fe 36000s时,相界面会发生回迁现象.另外由图7(b) (S)相中进行扩散6-.随着扩散的进行,Si在基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4 卷 图 6 中灰色阴影区域为等价于沉积 Si 量的 α--Fe( Si) 区,将沉积态下沉积膜层同纯铁基片的接 触面定义为初始界面,即为扩散时间为 0 s 时的成分 曲线. 由图可见,当扩散时间为 900 s 时,随着截面 深度的增加,Si 含量逐渐下降,曲线呈高斯分布,在 深度 80 μm 处 Si 含量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此 时 Si 的质量分数约为 1. 9% ,在该点右边 Si 的质量 分数急剧下降至零,说明 Si 基本都分布在拐点左侧 的区域里,拐点处确实存在 α--Fe( Si) 和 γ--Fe( Si) 的相界面,符合单一相中恒定量扩散规律. 随着扩 散时间增加到3600 s,Si 的质量分数为1. 9% 左右处 出现拐点,但该含量所对应的基片内的深度值右移, 标志着相界面向右迁移,而且左侧 α--Fe( Si) 区域中 Si 的含量基本接近临界含量,相界面迁移的驱动力 逐渐降低到难以驱动界面向右移动,对应于图 7( a) 可以看出当扩散时间增加到 3 600 s 时相界面位置 达到最大值,对应于图 7( b) 中插图可以看出当扩散 时间增加到 3 600 s 时相界面迁移速率降低为零. 随 着扩散时间进一步增加达到 36 000 s 时,Si 含量曲 线上标志相界面位置的拐点回迁,与前面扩散模型 的分析一致,在曲线上存在一个平台,平台区域为 α--Fe( Si) 相区,平台右侧区域是 γ--Fe( Si) 相区,台 阶落差就是 Si 原子继续从 α--Fe( Si) 相向 γ--Fe( Si) 相扩散的驱动力. 当扩散时间超过 105 s 时,相界面 回迁至初始位置( 图 7 ( a) 中相界面位置回迁到 零) ,标志着渗入的 Si 全部分布在单一的 γ--Fe( Si) 相区,其后的扩散为趋于均匀化的扩散过程,Si 含 量分布又符合 Fick 第二定律的高斯解规律. 进一步研究图 7( b) 所示的相界面迁移速率随 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发现,相界面迁移速率随扩散 时间延长基本呈现指数函数的降低规律. 这是因为 随扩散时间延长,Si 含量梯度降低,而相界面迁移 速率主要受控于驱使扩散进行的 Si 含量梯度. 当 扩散时间超过 3600 s 时,膜层与 α--Fe( Si) 相层的 Si 质量分数接近极限质量分数 1. 9% ,相界面迁移的 驱动力趋近于零,所以相界面迁移速率趋近于零,相 界面停止向右移动. 由前述的扩散模型可知,此时 在相界面两侧即 α--Fe( Si) 相和 γ--Fe( Si) 相由于 Si 含量梯度的存在,临近相界面处的 α--Fe( Si) 相层中 Si 原子仍然能够继续通过相界面扩散进入 γ--Fe( Si) 相层,以致 α--Fe( Si) 相层的边缘出现贫 Si 区域,从而又发生 α--Fe( Si) →γ--Fe( Si) 的退回 转变,通 过 图 6 和 图 7 ( a ) 中 也 发 现 从3 600 ~ 36 000 s时,相界面会发生回迁现象. 另外由图 7( b) 中插图中的迁移速率变为负数,也说明了相界面回 迁的事实. 以上 DICTRA 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前文中建立的 Si 在纯 Fe 中扩散的模型吻合很好. 为了进一步验 证理论分析及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的相符性,下面 将实验中沉积膜层并扩散处理得出的实验数值与 DICTRA 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图 8 所示. 图 8 中曲线取自图 6 扩散 3 600 s 后 Si 含量变化曲 线,三角形符号取自实验值. 由图可见实验结果与 模拟计算 Si 成分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成分值也基本 吻合. 由此可以证明前述的 Si 渗入纯 Fe 基体受控 于相界面的迁移的机理分析准确. 图 8 实验值与 DICTRA 模拟值比较( 图中曲线为模拟计算结果, 三角形符号为实验值) Fig. 8 Comparison of the DICTRA simulation resul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 the curve is the simulation result,while the triangle symbols show experimental data) 2. 2 低硅钢基体中 Si 元素的扩散行为及模拟运算 以厚度为 0. 35 mm、Si 质量分数为 3% 的工业用 低硅钢片为基体,进一步研究 Si 元素的扩散行为. 图 9 为在低硅钢基片上沉积五层和七层 FeSi /Si 多 层膜( 分别对应工艺 1 和工艺 2) 后,经过 1 180 ℃ 真 空扩散处理 1 h 后沿试样截面上 Si 含量变化曲线. 由图可见,渗入低硅钢基体中 Si 含量沿截面方向的 变化趋势与多层膜中 Si 的初始沉积量无关,均呈现 连续光滑的分布特征,符合式( 2) 给出的 Fick 扩散 第二方程的高斯解形式,说明 Si 渗入低硅钢基体分 布规律是由扩散控制的. 由 Fe--Si 合金二元相图可知,Si 的质量分数大 于 2. 5% 时铁硅合金在高温下无 γ 相转变,实验用 低硅钢片 Si 质量分数已达到 3% ,远超过高温条件 下发生 α--Fe( Si) →γ--Fe( Si) 相变的临界点,所以 沉积膜层中 Si 组分始终是在单一 bcc 结构的 α--Fe ( Si) 相中进行扩散[16--18]. 随着扩散的进行,Si 在基 ·1142·
第10期 温钰等:Si在纯Fe及低硅钢中扩散行为 ·1143· 4.5 15 。工艺1 ◆T艺2 4.0 2 ,=0 ● =120s ◆ 1=36009 3.01 ∠1=1800s .t=600s 低硅纲基片 -1=300 2.50 020406080100120140 50 100150 200250 深度加m 深度/μm 图10 DICTRA模拟得到的低硅钢基片渗Si处理后Si的质量分 图9沉积不同层数FSi/Si膜的低硅钢基片在1180℃下扩散1 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h后Sⅰ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Fig.10 Change in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low-Si Fig.9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low-Si steel sub- steel sub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Si simulated by DICTRA 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different layers of FeSi/Si-films and annealed at 1 180 C for 1h 8.0 体中的含量由梯度分布向均匀化分布方向过渡,最 7.5 终实现均匀化分布.根据Fick扩散第二方程 基片 交7.0 (式(1)),沉积一定量扩散源物质并扩散,属于恒定 2h 6.5 量扩散问题,Si在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即属此列. 1h 扩散完全受扩散速率控制,Si含量分布可用Fick扩 6.0 初始界面 初始界面 散第二方程的高斯解来求解.高斯解的表达式见 5.5 0.5h 式(2).依据以上扩散机制分析以及高斯解算式,可 506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 对Si在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用DICTRA软件进行 深度fμm 模拟计算.图10是模拟在100μm厚的低硅钢(Si 图11 DICTRA模拟得到的低硅钢基片渗Si处理后Si的质量分 的质量分数为3%)基体上沉积30um厚的Fe3Si合 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金膜(Si的质量分数为14.35%)后,在温度T= Fig.11 Change in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low-Si steel sub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Si simulated by DICTRA 1180℃下扩散不同时间Si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截面 深度的变化.由图可见尽管多层膜与低硅钢基体之 由图11可以表明,依据前述的边界条件制备高 间具有很大的Si含量梯度(t=0时),但是扩散120s 硅钢(Si的质量分数为6.5%)在理论上是完全切实 后Si含量分布曲线己经显著平缓连续.扩散时间 可行的,并且双面共沉积富S膜层可使扩散时间显 延长至1800s时Si含量在100m厚的基体中已经 著缩短,扩散1h后就可使0.35mm厚度的基片中Si 呈现均匀分布,Si的质量分数达到5.5%. 含量基本趋于均匀,而扩散2h后Si含量可完全达 基于DICTRA软件在图10中模拟运算的可行 到均匀分布,基体Si质量分数达到6.5%. 性,以低硅钢(S的质量分数为3%)为基片,沉积一 3结论 定厚度的高S含量铁硅合金膜,然后在给定扩散参 数条件下进行扩散处理制备出Si质量分数为6.5% 基于Si在纯Fe与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特征, 的高硅钢,其Si含量分布同样可以通过DICTRA进 建立了Si在纯Fe与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模型.Si 行模拟计算.设计模拟计算的初始条件为基片(厚 在纯Fe基体中扩散时发生yFe(Si)→aFe(Si)相 度为350μm,Si的质量分数为3%)两面各沉积厚度 转变,扩散受控于相界面的迁移.当沿截面S引含量 为54um的铁硅合金膜(Si的质量分数为20%,该 梯度不足以驱动相界面正向迁移时,延长扩散时间 数据为Fe,Si合金膜高温修正值),扩散温度设定为 则发生相界面回迁现象,最终趋于单一相内均匀化 T=1180℃,绘出在扩散时间为0.5h、1h和2h时Si 扩散过程.Si在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符合Fick扩 含量分布曲线,如图11所示.图中两边指示界面位 散第二定律.运用DICTRA软件模拟建立了Si在纯 置的竖线两侧即为膜层区域,竖线之间即为硅钢基 Fe与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模型,基于此模型获得的 片区域.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完全相符
第 10 期 温 钰等: Si 在纯 Fe 及低硅钢中扩散行为 图 9 沉积不同层数 FeSi /Si 膜的低硅钢基片在 1 180 ℃ 下扩散 1 h 后 Si 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Fig. 9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low-Si steel sub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different layers of FeSi /Si-films and annealed at 1 180 ℃ for 1 h 体中的含量由梯度分布向均匀化分布方向过渡,最 终实 现 均 匀 化 分 布. 根 据 Fick 扩 散 第 二 方 程 ( 式( 1) ) ,沉积一定量扩散源物质并扩散,属于恒定 量扩散问题,Si 在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即属此列. 扩散完全受扩散速率控制,Si 含量分布可用 Fick 扩 散第二方程的高斯解来求解. 高斯解的表达式见 式( 2) . 依据以上扩散机制分析以及高斯解算式,可 对 Si 在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用 DICTRA 软件进行 模拟计算. 图 10 是模拟在 100 μm 厚的低硅钢( Si 的质量分数为 3% ) 基体上沉积 30 μm 厚的 Fe3 Si 合 金膜( Si 的 质 量 分 数 为 14. 35% ) 后,在 温 度 T = 1 180 ℃下扩散不同时间 Si 的质量分数随试样截面 深度的变化. 由图可见尽管多层膜与低硅钢基体之 间具有很大的 Si 含量梯度( t = 0 时) ,但是扩散120 s 后 Si 含量分布曲线已经显著平缓连续. 扩散时间 延长至 1 800 s 时 Si 含量在 100 μm 厚的基体中已经 呈现均匀分布,Si 的质量分数达到 5. 5% . 基于 DICTRA 软件在图 10 中模拟运算的可行 性,以低硅钢( Si 的质量分数为 3% ) 为基片,沉积一 定厚度的高 Si 含量铁硅合金膜,然后在给定扩散参 数条件下进行扩散处理制备出 Si 质量分数为 6. 5% 的高硅钢,其 Si 含量分布同样可以通过 DICTRA 进 行模拟计算. 设计模拟计算的初始条件为基片( 厚 度为 350 μm,Si 的质量分数为 3% ) 两面各沉积厚度 为 54 μm 的铁硅合金膜( Si 的质量分数为 20% ,该 数据为 Fe5 Si3合金膜高温修正值) ,扩散温度设定为 T = 1180 ℃,绘出在扩散时间为0. 5 h、1 h 和2 h 时 Si 含量分布曲线,如图 11 所示. 图中两边指示界面位 置的竖线两侧即为膜层区域,竖线之间即为硅钢基 片区域. 图 10 DICTRA 模拟得到的低硅钢基片渗 Si 处理后 Si 的质量分 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Fig. 10 Change in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low-Si steel sub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Si simulated by DICTRA 图 11 DICTRA 模拟得到的低硅钢基片渗 Si 处理后 Si 的质量分 数随试样截面深度的变化 Fig. 11 Change in mass fraction of Si with sample depth for low-Si steel substrates which were deposited with Si simulated by DICTRA 由图 11 可以表明,依据前述的边界条件制备高 硅钢( Si 的质量分数为 6. 5% ) 在理论上是完全切实 可行的,并且双面共沉积富 Si 膜层可使扩散时间显 著缩短,扩散1 h 后就可使0. 35 mm 厚度的基片中 Si 含量基本趋于均匀,而扩散 2 h 后 Si 含量可完全达 到均匀分布,基体 Si 质量分数达到 6. 5% . 3 结论 基于 Si 在纯 Fe 与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特征, 建立了 Si 在纯 Fe 与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模型. Si 在纯 Fe 基体中扩散时发生 γ--Fe( Si) →α--Fe( Si) 相 转变,扩散受控于相界面的迁移. 当沿截面 Si 含量 梯度不足以驱动相界面正向迁移时,延长扩散时间 则发生相界面回迁现象,最终趋于单一相内均匀化 扩散过程. Si 在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符合 Fick 扩 散第二定律. 运用 DICTRA 软件模拟建立了 Si 在纯 Fe 与低硅钢基体中的扩散模型,基于此模型获得的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完全相符. ·1143·
·114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4卷 参考文献 [10]Tian GK,Bi X F.Study on the Si penetration into Fe sheets u- [1]He ZZ.Electrical Steel.Beijing: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sing PVD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abrication of Fe- 1996 6.5wt.%Si alloys.Suf Coat Technol.2010,204(8):1295 (何忠治.电工钢.北京:治金工业出版社,1996) [11]Barros J,Ros-Yanez T,Vandenbosscheb L,et al.The effect of Arai K I,Ohmori K,Miura H,et al.Effect of order-disorder tran- Si and Al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n the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sition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high silicon-iron single crystals. properties of electrical steel.J Magn Magn Mater,2005,290/ 4pPh,1985,57(2):460 291:1457 B]Takada Y,Abe M,Masuda S,et al.Commercial scale production [2] Ros-Yanez T,Ruiz D,Barros J,et al.Advances in the produc- of Fe-6.5wt.%Si sheet and its magnetic properties.J App Phys, tion of high-silicon electrical steel by thermomechanical process- 1988,64(10):5367 ing and by immersion and diffusion annealing.J Alloys Compd, 4) Haiji H,Okda K,Hiratani T,et al.Magnetic properties and 2004,369(1/2):125 workability of 6.5%Si steel sheet.J MagnMagn Mater,1996, [13]Hillert M.Alloy Diffusion and Thermodynamic.Beijing:Metal- 160:109 lurgical Industry Press,1984 [5]Ninomina H,Tanaka Y,Hiura A,et al.Magnetostriction and ap- (马兹.希拉特(瑞典).合金扩散和热力学.北京:治金工业出 plications of 6.5%Si steel sheet.J Appl Phys,1991,69 (8): 版社,1984) 5358 [14]Cheng X D,Dai Q X,Shao HH.Solid Phase Transformation [6]Bi X F,Tanaka Y,Sato K,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microstruc- and Diffusion.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6 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cold-molled 6.5%Si-Fe alloy (程晓农,戴起勋,邵红红材料固态相变与扩散.北京:化学 IEEE Trans Magn,1996,32(5):4818 工业出版社,2006) Yamaji T,Abe M,Takada Y,et al.Magnetic properties and [15]Kubachewski 0.Iron Binary Phase Diagrams.New York: workability of 6.5%silicon steel sheet manufactured in continuous Springer-Velag,1982 CVD siliconizing line.J Magn Magn Mater,1994,133(1-3): [16]Borg R J,Lai D Y F.Diffusion in a-Fe-Si alloys.J Appl Phys, 187 1970,41(13):5193 [8]Abe M,Takada Y,Murakami T,et al.Magnetic properties of [17]Barros J,Schneider J,Houbaert Y.Assessment of Si and Al dif- commercially produced Fe-6.5wt.Si sheet.Mater Eng,1989, fus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 Si and high SiAl electrical 11(1):109 steel.J MagnMagn Mater,2008,320(14):e389 Tian G K,Bi X F.Fabric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 [18]Rabkin E,Straumal B,Semenov V,et al.The influence of an 6.5%Si alloys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method.J Alloys Compd, ordering transition on the interdiffusion in Fe-Si alloys.Acta Met- 2010,502(1):1 all Mater,1995,43(8):3075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4 卷 参 考 文 献 [1] He Z Z. Electrical Steel. Beij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 1996 ( 何忠治. 电工钢.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2] Arai K I,Ohmori K,Miura H,et al. Effect of order-disorder transition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high silicon-iron single crystals. J App Phys,1985,57( 2) : 460 [3] Takada Y,Abe M,Masuda S,et al. Commercial scale production of Fe--6. 5wt. % Si sheet and its magnetic properties. J App Phys, 1988,64( 10) : 5367 [4] Haiji H,Okda K,Hiratani T,et al.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workability of 6. 5% Si steel sheet. J Magn Magn Mater,1996, 160: 109 [5] Ninomina H,Tanaka Y,Hiura A,et al. Magnetostric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6. 5% Si steel sheet. J Appl Phys,1991,69 ( 8) : 5358 [6] Bi X F,Tanaka Y,Sato K,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micro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cold-rolled 6. 5% Si-Fe alloy. IEEE Trans Magn,1996,32( 5) : 4818 [7] Yamaji T,Abe M,Takada Y,et al.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workability of 6. 5% silicon steel sheet manufactured in continuous CVD siliconizing line. J Magn Magn Mater,1994,133 ( 1--3) : 187 [8] Abe M,Takada Y,Murakami T,et al.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ommercially produced Fe-6. 5wt. % Si sheet. Mater Eng,1989, 11( 1) : 109 [9] Tian G K,Bi X F. Fabric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 6. 5% Si alloys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method. J Alloys Compd, 2010,502( 1) : 1 [10] Tian G K,Bi X F. Study on the Si penetration into Fe sheets using PVD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abrication of Fe- 6. 5wt. % Si alloys. Surf Coat Technol,2010,204( 8) : 1295 [11] Barros J,Ros-Yaez T,Vandenbosscheb L,et al. The effect of Si and Al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n the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electrical steel. J Magn Magn Mater,2005,290 / 291: 1457 [12] Ros-Yaez T,Ruiz D,Barros J,et al. Advances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silicon electrical steel by thermomechanical processing and by immersion and diffusion annealing. J Alloys Compd, 2004,369( 1 /2) : 125 [13] Hillert M. Alloy Diffusion and Thermodynamic. Beijing: Metallurgical Industry Press,1984 ( 马兹. 希拉特( 瑞典) . 合金扩散和热力学. 北京: 冶金工业出 版社,1984) [14] Cheng X D,Dai Q X,Shao H H. Solid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Diffusion.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6 ( 程晓农,戴起勋,邵红红. 材料固态相变与扩散. 北京: 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6) [15] Kubachewski O. Iron Binary Phase Diagrams. New York: Springer-Velag,1982 [16] Borg R J,Lai D Y F. Diffusion in α-Fe-Si alloys. J Appl Phys, 1970,41( 13) : 5193 [17] Barros J,Schneider J,Houbaert Y. Assessment of Si and Al diffus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 Si and high Si-Al electrical steel. J Magn Magn Mater,2008,320( 14) : e389 [18] Rabkin E,Straumal B,Semenov V,et al. The influence of an ordering transition on the interdiffusion in Fe-Si alloys. Acta Metall Mater,1995,43( 8) : 3075 ·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