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目的要求: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 (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 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近看没有绿色, 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赏析 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 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一一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 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 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 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 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 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 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 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 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 早春景物与尚未出现而又将要出现的“烟柳满皇都”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绝胜” 突出早春景物之美,构思十分精巧
古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目的要求: 1. 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作者简介 ]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 (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 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近看没有绿色, 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赏析 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一 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 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 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 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 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 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 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 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 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 早春景物与尚未出现而又将要出现的“烟柳满皇都”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绝胜” 突出早春景物之美,构思十分精巧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3、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 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 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 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 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 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 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 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 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 晩晴”(《晩睛》:“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 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 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 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 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 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 亦难”一一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 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 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 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
第二课时 无题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3、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 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 美。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 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 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 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 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 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 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 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 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赏析参考资料: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 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 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 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 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 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 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 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 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 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
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 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 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 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 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 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 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 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 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 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 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 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 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 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 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 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 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 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 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 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 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 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 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 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 和寒冷。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是对写法。“晓镜 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一一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 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 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 力拦在中间。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 5、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 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 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 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 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 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 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 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 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 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 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 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 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 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 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 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 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 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 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 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 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 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 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 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 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 和寒冷。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是对写法。“晓镜” 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 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 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 力拦在中间。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 5、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 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第三课时 相见欢 李煜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 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 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 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 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 更显得孤寂冷漠 剪也剪不断 越理越凌乱, 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 (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 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第三课时 相 见 欢 李煜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 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 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 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 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 更显得孤寂冷漠。 剪也剪不断, 越理越凌乱, 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 (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 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 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 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 冶情操,纯浄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 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见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 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 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 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 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九、板书设计 相 见 欢 李煜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第四课时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 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一一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 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 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 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 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 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 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 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 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第四课时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 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 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 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 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 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 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 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 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 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 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 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 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 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 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 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 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 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 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 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 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 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 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的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 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 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 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 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 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 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 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 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 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 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 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 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 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 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 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 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 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 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 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 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的。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 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 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 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 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 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 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 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 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
第五课时 苏幕遮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 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 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 此调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幕,一作“莫” 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 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 片各五句四仄韵。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 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品评: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 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 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 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 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 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 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 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 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 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 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 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 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 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 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 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 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第五课时 苏幕遮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 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 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 此调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幕,一作“莫” 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 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 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 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品评: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 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 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 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 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 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 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 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 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 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 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 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 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 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 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 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 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