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鉴赏试题 、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一项是:(A)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附: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 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 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B.便纵有/千种风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 D.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3.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都门帐饮无绪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沉沉楚天阔暮霭:傍晚的云气 C.夜雪初霁霁:雨、雪停止,天晴 D.解鞍稍驻初程初程:指整装待发 4.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 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写 战乱造成的惨状。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 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5.对《雨霖铃》一词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A.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全词围绕伤离别"的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像,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像刻画心理。 D.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 6、对《扬州慢》这首词中表现”《黍离》之悲″诗句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
高一必修 4 第二单元宋词鉴赏试题 一、选择题(30 分,每题 3 分) 1. 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一项是:( A) A. 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 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 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 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附: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 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 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B. 便纵有/千种风情 C. 自/胡马窥江去后 D.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3. 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都门帐饮无绪 绪:心情、情绪 B. 暮霭沉沉楚天阔 暮霭:傍晚的云气 C. 夜雪初霁 霁:雨、雪停止,天晴 D. 解鞍稍驻初程 初程:指整装待发 4. 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 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写 战乱造成的惨状。 D.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 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5. 对《雨霖铃》一词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 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 全词围绕“伤离别”的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像,情景交融。 C. 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像刻画心理。 D. 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 绪。 6、 对《扬州慢》这首词中表现“《黍离》之悲”诗句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城市:"竹西 佳处〃,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总之,开篇8字,即写出耳闻 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杜牧诗句,想像往昔扬州城十 四长街的热闹兴旺;"尽荠麦",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 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 乎? 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 写出了听觉与感觉一一一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 黍离之悲的主题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回答文后问题。 浪淘沙 一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C) A.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 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因了。 晌〃,片时片刻。 C."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 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8.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 事情是怀旧感今。 B.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 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 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 D.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 然,音韵和谐流畅。 9.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城市;“竹西 佳处”,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总之,开篇 8 字,即写出耳闻 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 B.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杜牧诗句,想像往昔扬州城十 四长街的热闹兴旺;“尽荠麦”,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 C.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 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 乎? D.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 写出了听觉与感觉--一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 “黍离之悲”的主题。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回答文后问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C)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 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一 晌”,片时片刻。 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 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8.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 事情是怀旧感今。 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 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 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 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 然,音韵和谐流畅。 9.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八.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 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 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 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 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 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 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 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ˇ潜入〃所造成 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10.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 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 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 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 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 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宋词鉴赏 11、赏析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3)三题 浣溪沙[宋·晏殊] 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 情 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 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答: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 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答: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 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 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 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 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 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 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 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 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10.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 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 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 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 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 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二、宋词鉴赏 11、赏析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3)三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 情。 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 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答: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 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答: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 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⑥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 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 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 况考虑给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 元夜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2)表达作者耐得冷 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髙洁品性。 1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一(2)题。 南乡子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 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 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 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 梅花盛开的情景。(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 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 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6 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 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 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 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 明,意境耐人寻味。(3 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 况考虑给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 “元夜”、“元夕”)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 。(2)表达作者耐得冷 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1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 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 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 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 56 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 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 梅花盛开的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 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汨。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 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前四句: 2.从情与景关系角度,侧重赏析词中“寓情于景”部分 赏析: 答案1应扣紧的字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2.范仲淹《苏幕遮》这首词上片 写景,下片抒情,情景相映。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季节:青碧瓦蓝的天,铺满了黄叶的地。这是渲 染空阔清冷的氛围。接着,诗人放眼远望,秋景连绵无际,如波浪一样往前伸展,同远处的江水 融和连接。这里天、地、原野、绿波,一句一景,景景暗含诗人心中的思乡离愁。上片未句中“芳 草”暗寓离情,既自然,又精巧。下片直抒伓怀乡念远之情。 16、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及注释,完成1~5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景,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②达旦:一直到天亮。③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 轼的弟弟。④官阕:宫殿。⑤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檐。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⑥绮(q i)户:雕花的门窗。⑦婵娟( chan juan):指月中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1)把( (2)不胜( (3)何似( (4)何事(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答 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 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答案: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2.(1)拿着(2)受不住(3)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 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前四句: 2.从情与景关系角度,侧重赏析词中“寓情于景”部分。 赏析: 答案 1.应扣紧的字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范仲淹《苏幕遮》这首词上片 写景,下片抒情,情景相映。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季节:青碧瓦蓝的天,铺满了黄叶的地。这是渲 染空阔清冷的氛围。接着,诗人放眼远望,秋景连绵无际,如波浪一样往前伸展,同远处的江水 融和连接。这里天、地、原野、绿波,一句一景,景景暗含诗人心中的思乡离愁。上片末句中“芳 草”暗寓离情,既自然,又精巧。下片直抒怀乡念远之情。 16、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及注释,完成 1~5 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①中秋,欢饮达旦②。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④,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⑤,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景,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注释】 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②达旦:一直到天亮。③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 轼的弟弟。④官阕:宫殿。⑤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檐。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⑥绮(q ǐ)户:雕花的门窗。⑦婵娟(chán juān):指月中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__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1)把( ) (2)不胜( ) (3)何似( ) (4)何事( )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答: 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 答: 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答: 答案: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 2.(1)拿着 (2)受不住 (3)
哪里赶得上(4)为什么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 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眀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4.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干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5全词以“月”贯 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二、阅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完成1~4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 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 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 原遭奷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2.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A.设问借代 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 D.夸张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 的寓意是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二、1稼轩2.B3.和派没有好下场4.“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哪里赶得上 (4)为什么 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 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 5.全词以“月”贯 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二、阅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完成 1~4 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 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 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 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 2.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 的寓意是 。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稼轩 2.B 3.和派没有好下场 4.“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5A点拨:全词应围绕”伤离别”构思。 6A点拨:本项的表述,不符合试题的要求一一试题要求”表现《黍离》之悲”,而本项所表述的则是昔日 扬州的繁华,可见与题意相悖:再者,昔日的繁华,都完全是诗人想像中的境界,但本项中却用了耳闻目 睹一词,显然错位了 7.C点拨:"身不由己”应改为”恢复无望 8.C点拨:是比喻不是双关
5 A 点拨:全词应围绕“伤离别”构思。 6 A 点拨:本项的表述,不符合试题的要求--试题要求“表现《黍离》之悲”,而本项所表述的则是昔日 扬州的繁华,可见与题意相悖;再者,昔日的繁华,都完全是诗人想像中的境界,但本项中却用了耳闻目 睹一词,显然错位了。 7. C 点拨:“身不由己”应改为“恢复无望”。 8. C 点拨:是比喻不是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