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第二次诊断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A卷和B卷,A卷共100分,B卷共20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相应位置 3.A卷的第丨卷答题请使用邛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颋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 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宇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答 题无效。 A卷(100分) 第丨卷(选择题,共18分) 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运用(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宽敞(tang)潺潺(chan)颔(han)首低眉差(cha)之千里 B.匀称(chen)吞噬(shi) 风雪载(zai)途 浑身解(xe)数 C.叱咤(zha)拆(chai)散长吁(x0)短叹本色当行(xng) D.羁(j)绊须臾(yu) 惟妙惟肖(qao)深恶(w)痛疾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岐羸弱遥遥在望 代天骄 B.喧嚣绵延物竞天择相形见绌 C.健忘砭骨自知之明叹为观止 D.烦躁旁骛肃然起敬眼花潦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经济,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打赢 扶贫攻坚战。 B.《中国诗词大会》突破创新、特色鲜明,堪称诗词文化盛宴。 C.阅读文章,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注重一字一段的局部,割裂其与全文的联系 D.一场春雨过后,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歌曲 C.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5.下面这段文字排列的恰当顺序是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 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2016 年中考第二次诊断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 A 卷和 B 卷,A 卷共 100 分,B 卷共 20 分,共 8 页,满分 12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相应位置。 3.A 卷的第Ⅰ卷答题请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 时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答 题无效。 A 卷(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运用(12 分,每小题 2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宽敞.(tǎng) 潺潺.(chán) 颔.(hàn)首低眉 差.(chà)之千里 B.匀称.(chèn ) 吞噬.(shì) 风雪载.(zài)途 浑身解.(xiè)数 C.叱咤.(zhà) 拆.(chāi )散 长吁.(xū )短叹 本色当行.(xínɡ) D.羁.(jī )绊 须臾.(yú) 惟妙惟肖.(qiào) 深恶.( wù)痛疾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岐 羸弱 遥遥在望 一代天骄 B.喧嚣 绵延 物竟天择 相形见绌 C.健忘 砭骨 自知之明 叹为观止 D.烦躁 旁骛 肃然起敬 眼花潦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经济,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打赢 扶贫攻坚战。 B.《中国诗词大会》突破创新、特色鲜明,堪称诗词文化盛宴..。 C.阅读文章,切不可断章取义 ....,只注重一字一段的局部,割裂其与全文的联系。 D.一场春雨过后,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 ....的美丽。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歌曲。 C.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5.下面这段文字排列的恰当顺序是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来源:学科网 ZXX K]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 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 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 D.④⑤①②③ 6.下面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赏析,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 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 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 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 的思乡之情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三峡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早发/白帝 C.绝巘多/生怪柏 D.巴东/三峡/巫峡长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通“缺”,指中断) B.夏水襄陵(襄水,位于湖北襄阳) C.不以疾也(病痛) D.属引凄异(退却,引避) 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疾。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第卷(非选择题,共82分) 三、文言文翻译、古诗文积累(10分) 10.把下面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 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 ① D.④⑤①②③ 6 .下面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赏析,分析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 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 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 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 的思乡之情。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早发/白帝 C.绝巘多/生怪柏 D.巴东/三峡/巫峡长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通“缺”,指中断) B.夏水襄.陵(襄水,位于湖北襄阳) C.不以疾.也(病痛) D.属引.凄异(退却,引避 ) 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疾。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来源:学*科*网Z *X* X*K ]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2 分) 三、文言文翻译、古诗文积累(10 分) 10.把下面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每句 2 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1.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句。(6分,每空1分) (1)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正如孔子所言: 四、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2-14题。(8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 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 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 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 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 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 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 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4年的1.07亿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 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 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責、反省 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 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 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 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 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岀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 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 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 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 加謇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 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 示之光,提酲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 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 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 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 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
11.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句。(6 分,每空 1 分) (1)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2)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正如孔子所言: , 。 四、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 12-14 题。(8 分)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 3000 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着汉字“丁××到此一游”。近日, 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 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 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 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 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 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 旅游人数从 2000 年的 1000 万人次快速增长至 2014 年的 1.07 亿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 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 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 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 孩子的父母也主 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泪水,坦言“孩子犯错 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 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 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 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 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 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 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 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 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______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 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 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 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 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 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
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 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 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12.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 13.第③段中作者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 含义”应该怎么理解?(3分) 14.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学类作品,完成15-18小题。(16分) 长在心上的眼睛 ①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 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②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莱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 下的莱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 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 奶奶,可毎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 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③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 牲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 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④到了晩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 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⑤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 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 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 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 得没有了底。 ⑥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 鞋四处跑?” ⑦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 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嘁:“如 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我 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 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 着 ⑧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 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⑨“用 ⑩“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 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 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12.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 分) 13.第③段中作者说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 含义”应该怎么理解?(3 分) 14.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 分) (二)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类作品,完成 15—18 小题。(16 分) 长在心上的眼睛 ①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 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②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 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 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 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 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③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 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 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④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 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⑤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 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 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 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 得没有了底。 ⑥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 鞋四处跑?” ⑦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 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 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 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 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 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 着。 ⑧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 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⑨“用心。” ⑩“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11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15.“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16.“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话是属于 什么描写?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谈谈有哪些作用?(4分) 1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①划线句“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与下文那句话照应?前后照应的 写法好在哪里?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颤抖”有何表 达效果? 18.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请说明理由。(3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记者报道】4月19日上午9点左右,城管人员在灵溪大门路执法时,发现沿街一商户 把煤气灶等物品摆放在过道上,存在违法占道经营行为。执法人员当即要求商户停止占道经 营。该商户不予配合,并阻挠城管的执法。 其间,过路的群众黄某看到这一情景,用手机对执法现场进行拍照。执法人员便要求他 不要拍。但是黄某并不管执法人员的要求,继续拍照。于是双方发生了冲突。 据苍南新闻网发布的消息,有人网上发布了“城管打人致死”的谣言,致使围观群众聚 集,秩序混乱,5名城管人員被围困殴打。据县政府发布的消息,被城管打伤的黄某现在伤 情稳定 【温州时评】近几年每每城管因为暴力执法都很快会形成與论关注,迅速使事件发酵, 有的甚至很容易引发群体事件。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城管执法时多直接面对社会的底层, 如小摊小贩,当执法产生冲突时,很容易引发围观民众的同情与围观;城管系统由于声誉不 佳,再加上政府公信力透攴严重,每一次城管暴力执法都深深的刺激了民众内心对官方的不 满,成为民与官情绪对立的发泄口;城管系统的人才缺乏,执法时喜欢态度强硬、思维简单 导致城管的工作陷入恶性循环;这些原因相互影响,交错缠绕在一起,使得城管形象跌入低 谷,使得城管执法时的权威性、合法性广遭质疑。 【网友观点】 新浪写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小贩,小老百姓,城管,警察,他们的受害者与加害者身 份随时会转换,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谈天说地:城管队伍早就该取缔了。 我心依旧:不妨碍交通和他人,就让这些小贩摆吧,何必大动千戈呢? 论坛春秋:众怒不可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看到城管被打,我怎么一点都 不感到同情呢? 温州布衣:小摊小贩是要管,有些人既想环境好,又想小贩多,买东西方便,怎么能做到呢? 青叶子 Admin:既然你执法是合法的、文明的,那为什么要怕人拍照?法律上没有规定不能 拍 【新华时政法律专家】按“法无禁止即允许”的法治原则,群众拍照是合法的。城管要 强大起来,绝不仅仅意味着全副武装,而是要树立起敢于面对群众质疑的信心与勇气。最重 要的,是坚守公平执法、文明执法的原则。 19:请结合以上材料,对本次事件中的城管执法行为进行是非评价。(3分) 20:请解析酿成本次群体性事件的原因。(3分) 21:网友“新浪写手”认为的可怕现象,可怕在哪里?其原因是什么?(2分)
15.“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 分) 16.“ 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话是属于 什么描写?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谈谈有哪些作用?(4 分) 1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 分,每小题 3 分)[来源: Zxx k.C om] ①划线句“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与下文那句话照应?前后照应的 写法好在哪里?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 颤抖”有何表 达效果? 18.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 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请说明理由。(3 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 分) 【记者报道】4 月 19 日上午 9 点左右,城管人员在灵溪大门路执法时,发现沿街一商户 把煤气灶等物品摆放在过道上,存在违法占道经营行为。执法人员当即要求商户停止占道经 营。该商户不予配合,并阻挠城管的执法。 其间,过路的群众黄某看到这一情景,用手机对执法现场进行拍照。执法人员便要求他 不要拍。但是黄某并不管执法人员的要求,继续拍照。于是双方发生了冲突。 据苍南新闻网发布的消息,有人网上发布了“城管打人致死”的谣言,致使围观群众聚 集,秩序混乱,5 名城管人员被围困殴打。据县政府发布的消息,被城管打伤的黄某现在伤 情稳定。 【温州时评】近几年每每城管因为暴力执法都很快会形成舆论关注,迅速使事件发酵, 有的甚至很容易引发群体事件。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城管执法时多直接面对社会的底层, 如小摊小贩,当执法产生冲突时,很容易引发围观民众的同情与围观;城管系统由于声誉不 佳,再加上政府公信力透支严重,每一次城管暴力执法都深深的刺激了民众内心对官方的不 满,成为民与官情绪对立的发泄口;城管系统的人才缺乏,执法时喜欢态度强硬、思维简单, 导致城管的工作陷入恶性循环;这些原因相互影响,交错缠绕在一起,使得城管形象跌入低 谷,使得城管执法时的权威性、合法性广遭质疑。 【网友观点】 新浪写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小贩,小老百姓,城管,警察,他们的受害者与加害者身 份随时会转换,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谈天说地:城管队伍早就该取缔了。 我心依旧:不妨碍交通和他人,就让这些小贩摆吧,何必大动干戈呢? 论坛春秋:众怒不可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看到城管被打,我怎么一点都 不感到同情呢? 温州布衣:小摊小贩是要管,有些人既想环境好,又想小贩多,买东西方便,怎么能做到呢? 青叶子 Admin:既然你执法是合法的、文明的,那为什么要怕人拍照?法律上没有规定不能 拍。 【新华时政法律专家】按“法无禁止即允许”的法治原则,群众拍照是合法的。城管要 强大起来,绝不仅仅意味着全副武装,而是要树立起敢于面对群众质疑的信心与勇气。最重 要的,是坚守公平执法、文明执法的原则。 19:请结合以上材料,对本次事件中的城管执法行为进行是非评价。(3 分) 20:请解析酿成本次群体性事件的原因。(3 分) 21:网友“新浪写手”认为的可怕现象,可怕在哪里?其原因是什么?(2 分)
五、写作(40分) 22.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 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 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 “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 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4.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B卷(共20分) 六、古代诗词赏析(4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3.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4.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 分)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 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 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 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 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 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 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 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 尤不易也。 一一选自张岱《冰雪文序》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i):舀。⑤奚(xi) 什么。 25.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异( 2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2分)
五、写作(40 分) 22.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 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 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 “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 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 600 字。3.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4.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B 卷(共 20 分) 六、古代诗词赏析(4 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3.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分) 24.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 分)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 分)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 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 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 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 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 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 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 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 尤不易也。[来源: 学§科§网] ——选自张岱《冰雪文序》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 什么。[来源: 学_科_网Z _X_ X_K ] 25.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A.寿( ) B. 异( ) C. 恨( ) D.解( ) 2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2 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7.(1)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 分) (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 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八.名著片段阅读(6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咋夜预定妤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 头,船椅、饭莱、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 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 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 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 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 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 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 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 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 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 似的就背完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 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 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 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 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7.(1)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 分) (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 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 分) 八.名著片段阅读(6 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 头, 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 ,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 上学 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 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 — 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 一 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 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 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 ,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 人、 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 头 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 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 似 的就背完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 将下去,梦似 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 贺 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 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 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 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28.(1)《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章,这些文 章仅仅是为了表现个人的生活吗?(2分) (2)文章最后描写到“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 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这 样的描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9.请说一说文中的父亲与“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 昨 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28.(1)《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章,这些文 章仅仅是为了表现个人的生活吗?(2 分) (2)文章最后描写到“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 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这 样的描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2 分) 29.请说一说文中的父亲与“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有什么相同之处。(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