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南发茗北多 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食品工程 姓 名:焦瑶瑶 学号:107331712199 指导老师:蒋玉梅教授 2017年11月28日 甘肃农业大学
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学 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 业: 食品工程 姓 名: 焦瑶瑶 学 号: 107331712199 指导老师: 蒋玉梅教授 2017 年 11 月 28 日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摘要: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由于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而得到飞速发展,在食品工业的各个领 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带动了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解决 “食品生产加工中因技术的阻碍而导致不能开发产 品的难。基于微胶囊的作用、壁材的选 择和胶囊制备方法,本文主要从食品包装、微胶囊化酶、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及益生菌微胶 囊化等方面介绍。 关健词:微胶囊:食品:应用 Abstract: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modem high-tec food engineering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fields of the food industry.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n the food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and solved the problem that the products can not be developec due infood productionand p sing Based on the role of microcapsule walmaieridlselctionandcapsuicprepaaionmecthods,thisatcdemainlyiomhefod packaging.microencapsulated enzymes,the application of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probiotics microencapsul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microcapsule food,application 2
甘肃农业大学 2 摘要: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由于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而得到飞速发展,在食品工业的各个领 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带动了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解决 了食品生产加工中因技术的阻碍而导致不能开发产品的难题。基于微胶囊的作用、壁材的选 择和胶囊制备方法,本文主要从食品包装、微胶囊化酶、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及益生菌微胶 囊化等方面介绍。 关键词:微胶囊;食品;应用 Abstract: 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odern high-tech food engineering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fields of the food industry.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n the food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and solved the problem that the products can not be developed due to technical obstacles in food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Based on the role of microcapsules, wall material selection and capsule preparation method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food packaging, microencapsulated enzymes, the application of 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probiotics microencapsul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microcapsule; food; application
甘肃农业大学 1.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技术是指一种利用具有成膜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或聚合物将均匀分 散的固、液、气体状态的芯材进行微型包装的技术,其粒径大小一般在1~1000 μm,随着技术的进步,已制备出一些纳米胶囊,其粒子大小在1000nm范围四。 其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在此期间 出现了许多微胶囊化产品和工艺,并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涂料、油墨、添加 剂等多个领域倒。尤其是在食品生产加工中很多产品由于技术的阻碍而导致产品 不能开发,而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最主要的是通 过微胶囊技术还能够让食品产品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本文主要介绍微胶囊技 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应用,为后续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微胶囊的作用 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盖异味和颜色,降低毒性,改 善物质的可加工性和稳定性,延长挥发性物质储存时间,延缓或控制囊心材的释 放,将不可混的化合物隔离等功能。由于微胶囊技术具有良好的隔绝和控释性 能,在保护生物活性成分,掩盖不良色泽和风味上的良好表现使之得以广泛应用 于食品工业。 3.微胶囊的制备 微胶囊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使芯材具有靶向性和控释性,即根据需要在恰当的 时间和恰当的位置以一定的速率进行释放,如经微胶囊化的风味物直到食用时才 释放出来,不仅增加了口味,而且减少了在烘焙时挥发性风味的损失,可以大大 减少风味物的使用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附加值。目前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 基于微胶囊的这一最大特点,国内外最新研究是应用于双歧杆菌。 (1)微胶囊壁材 壁材选择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 ①壁材与芯材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壁材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 3
甘肃农业大学 3 1. 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技术是指一种利用具有成膜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或聚合物将均匀分 散的固、液、气体状态的芯材进行微型包装的技术[1],其粒径大小一般在 1~1000 μm,随着技术的进步,已制备出一些纳米胶囊,其粒子大小在 1000nm 范围[2]。 其制备技术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 70 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在此期间 出现了许多微胶囊化产品和工艺,并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涂料、油墨、添加 剂等多个领域[3]。尤其是在食品生产加工中很多产品由于技术的阻碍而导致产品 不能开发,而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最主要的是通 过微胶囊技术还能够让食品产品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4]。本文主要介绍微胶囊技 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应用,为后续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 微胶囊的作用 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盖异味和颜色,降低毒性,改 善物质的可加工性和稳定性,延长挥发性物质储存时间,延缓或控制囊心材的释 放,将不可混的化合物隔离等功能[5]。由于微胶囊技术具有良好的隔绝和控释性 能,在保护生物活性成分,掩盖不良色泽和风味上的良好表现使之得以广泛应用 于食品工业[1]。 3. 微胶囊的制备 微胶囊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使芯材具有靶向性和控释性,即根据需要在恰当的 时间和恰当的位置以一定的速率进行释放,如经微胶囊化的风味物直到食用时才 释放出来,不仅增加了口味,而且减少了在烘焙时挥发性风味的损失,可以大大 减少风味物的使用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附加值[5]。目前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 基于微胶囊的这一最大特点,国内外最新研究是应用于双歧杆菌。 (1) 微胶囊壁材 壁材选择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6]: ① 壁材与芯材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 壁材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
甘肃农业大学 ③壁材具备适当的溶解性、流动性、乳化性、渗透性和稳定性等。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对微胶囊产品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常见壁材原料如表 1所示。壁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壁材自身的性质,包括粘度、渗透性、稳定 性及溶胀性等。壁材还需要同囊心物匹配,如油溶性囊心物应选择水溶性壁材, 而水溶性囊心物的壁材需是油溶性的等等。 表1。食品微胶囊中常用的壁材物质 Table.1 Wall materials used for microencapsulation in food 类别 常见举例 蛋白类 动物蛋白如酪蛋白、乳清分离蛋白、B-乳球蛋白、-乳蛋白、牛血 清白蛋白等 植物蛋白如大豆分离蛋白、豌豆分离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等 碳水化合物类淀粉即淀粉类衍生物如淀粉、改性淀粉等 非淀粉类多糖如壳聚糖、植物纤维、麦芽糖糊精、玉米糖浆等 亲水性胶体 植物型胶体如刺槐豆胶、甜菜胶、阿拉伯胶、果胶等 微生物胶体如黄原胶、结冷胶等 海藻胶如卡拉胶、琼脂、海藻酸钠等 (2) 微胶囊制备方法 制备微胶囊的方法一直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原理上可 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三大类,具体的方法据统计多达200种以上, 根据不同的操作工艺又可进一步分成若干种制备方法,各制备方法都具有各自的 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间,而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微胶囊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喷 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锐孔凝固浴法、挤压法、相分离法、包合法、空气悬 浮法等。目前益生菌的微胶囊化所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挤压法、交联法、 相分离凝聚法、喷雾干燥法及界面聚合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挤压法、乳化法及喷 雾干燥法. 4
甘肃农业大学 4 ③ 壁材具备适当的溶解性、流动性、乳化性、渗透性和稳定性等。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对微胶囊产品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常见壁材原料如表 1 [7]所示。壁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壁材自身的性质,包括粘度、渗透性、稳定 性及溶胀性等。壁材还需要同囊心物匹配,如油溶性囊心物应选择水溶性壁材, 而水溶性囊心物的壁材需是油溶性的等等[5]。 表1.食品微胶囊中常用的壁材物质 Table. 1 Wall materials used for microencapsulation in food 类别 常见举例 蛋白类 动物蛋白如酪蛋白、乳清分离蛋白、β-乳球蛋白、α-乳蛋白、牛血 清白蛋白等 植物蛋白如大豆分离蛋白、豌豆分离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等 碳水化合物类 淀粉即淀粉类衍生物如淀粉、改性淀粉等 非淀粉类多糖如壳聚糖、植物纤维、麦芽糖糊精、玉米糖浆等 亲水性胶体 植物型胶体如刺槐豆胶、甜菜胶、阿拉伯胶、果胶等 微生物胶体如黄原胶、结冷胶等 海藻胶如卡拉胶、琼脂、海藻酸钠等 (2) 微胶囊制备方法 制备微胶囊的方法一直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原理上可 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三大类,具体的方法据统计多达 200 种以上, 根据不同的操作工艺又可进一步分成若干种制备方法,各制备方法都具有各自的 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6],而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微胶囊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喷 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锐孔-凝固浴法、挤压法、相分离法、包合法、空气悬 浮法等[1]。目前益生菌的微胶囊化所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挤压法、交联法、 相分离凝聚法、喷雾干燥法及界面聚合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挤压法、乳化法及喷 雾干燥法[8]
甘肃农业大学 表2徽胶制备方法 Table.2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microcapsule 类型 方法 物理法 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冻法、空气悬浮法、静电沉积法、喷雾冻结法、 喷雾冷却法、挤压法、超临界流体法、包接络合物法、真空蒸发沉 积法、旋转分离法 化学法 锐孔-凝固浴法、原位聚合法、界面聚合法、界面配位法、乳化交联 法、液中硬化法 物理化学法相分配凝聚法、界面沉积法、干燥浴法、融化分散冷凝法、粉末床 4.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1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微胶囊在抗菌、防虫包装中,植物精油是作为天然的抗菌物质。利用微胶囊 技术对精油包埋处理,可有效解决精油挥发、耐热性差、不容于水的难题并提高 其稳定性,从而再加入到包装材料中表现出很好的控制释放杀菌效果。孙淼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B环糊精丁香精油微胶囊,以聚乙烯醇为基材,通过 流延法制得包装膜,将该膜置于多层复合膜的中间层,具有长效缓释抗菌效果, 但是微胶囊加入量的多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薄膜的性能。闫丹丹等1研究了微 胶囊的质量分数等因素对淀粉膜综合性能影响,制得的薄膜具有抗菌性能,但需 进一步研究来提高含微胶囊的淀粉膜的力学性能。微胶囊技术应用在果蔬保鲜方 面,能够延长果蔬保鲜期,同时还可以防止有害物质直接与果蔬接触,保持果蔬 的抗氧化潜力,延缓果蔬的衰老腐败山。 目前,可食膜的己成为食品包装行业研究的热点话题,是食品包装史上新的 里程碑。采用一定方法制备以乳清蛋白为壁材的微胶囊,可以包埋多种功能成分, 然后制备可食性蛋白膜,比如可以包埋钙等营养成分直接食用,也可以包埋其他 成分作为食品包装提高食品的货架期2,乳清蛋白作为壁材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尚处于研究阶段。此外,对于冷鲜肉的包装,李学红到通过先将环糊精固载于纤 维基包装材料上,然后通过固载环糊精包埋异硫氰酸烯丙酯,制成缓释抗菌包装
甘肃农业大学 5 表 2 微胶囊制备方法 Table. 2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microcapsule 类型 方法 物理法 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冻法、空气悬浮法、静电沉积法、喷雾冻结法、 喷雾冷却法、挤压法、超临界流体法、包接络合物法、真空蒸发沉 积法、旋转分离法 化学法 锐孔-凝固浴法、原位聚合法、界面聚合法、界面配位法、乳化交联 法、液中硬化法 物理化学法 相分配凝聚法、界面沉积法、干燥浴法、融化分散冷凝法、粉末床 法 4. 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4.1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微胶囊在抗菌、防虫包装中,植物精油是作为天然的抗菌物质。利用微胶囊 技术对精油包埋处理,可有效解决精油挥发、耐热性差、不容于水的难题并提高 其稳定性,从而再加入到包装材料中表现出很好的控制释放杀菌效果。孙淼[9]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 β-环糊精-丁香精油微胶囊,以聚乙烯醇为基材,通过 流延法制得包装膜,将该膜置于多层复合膜的中间层,具有长效缓释抗菌效果, 但是微胶囊加入量的多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薄膜的性能。闫丹丹等[10]研究了微 胶囊的质量分数等因素对淀粉膜综合性能影响,制得的薄膜具有抗菌性能,但需 进一步研究来提高含微胶囊的淀粉膜的力学性能。微胶囊技术应用在果蔬保鲜方 面,能够延长果蔬保鲜期,同时还可以防止有害物质直接与果蔬接触,保持果蔬 的抗氧化潜力,延缓果蔬的衰老腐败[11]。 目前,可食膜的已成为食品包装行业研究的热点话题,是食品包装史上新的 里程碑。采用一定方法制备以乳清蛋白为壁材的微胶囊,可以包埋多种功能成分, 然后制备可食性蛋白膜,比如可以包埋钙等营养成分直接食用,也可以包埋其他 成分作为食品包装提高食品的货架期[12]。乳清蛋白作为壁材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尚处于研究阶段。此外,对于冷鲜肉的包装,李学红[13]通过先将环糊精固载于纤 维基包装材料上,然后通过固载环糊精包埋异硫氰酸烯丙酯,制成缓释抗菌包装
甘肃农业大学 材料,并研究将其用于冷鲜肉的模拟包装,结果表明,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合 成塑料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开发环境友好型可降解材料可有效 解决这一问题。大量研究己经将微胶囊技术与生物降解材料结合起来,制成具有 可生物降解的抗菌包装材料。采用聚乙烯亚胺包埋葡萄糖氧化酶制成微胶囊,混 合纸浆制成生物活性纸,可以用作生物传感器和指示器,在食品包装中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4.2微胶囊化酶 目前微胶囊化酶的研究多集中于S0D、溶菌酶、葡萄糖氧化酶、乳糖酶等酶 类。S0D微胶囊化,龚平等人1用乙基纤维素为壁材,分别采用蒸馏水和液体 石蜡作为反应体系,用水中干燥法制备S0D微胶囊。溶菌酶微胶囊化,刘若男 等人研究了壳聚糖·海藻酸钠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微胶囊的工艺条件。葡 萄糖氧化酶微胶囊化,王霞等人6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的微胶囊化葡萄 糖氧化酶(CAGC)。乳糖酶微胶囊化,李妍昕等人1采用复凝聚法,利用乳糖 酶-海藻酸钙凝胶制备的微胶囊化乳糖酶可以弥补人体乳糖酶分泌不足,成为解 决乳糖不耐症的有效方法。 4.3微胶囊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应用于乳制品工业,可以极大的促进乳制品的质量,尤其用于开 发新型乳制品干酪。武波波将微胶囊化的中性蛋白酶在添加凝乳酶前添加到牛 乳中并搅拌均匀是最理想的添加方式,其克服了添加游离酶所产生的酶过早作用 的问题,酶被包裹在微囊中不会影响凝乳酶发挥凝乳作用。酶也不易损失在乳清 中,提高了酶在凝乳中的保留率。此外,微胶囊技术还具有保护免疫球蛋白的功 能。在乳制品生产工厂中,用到微胶囊处理技术的产品一般有果味奶粉、可乐奶 粉、啤酒奶粉、膨体乳制品等。而对于干酪生产过程中副产物中的乳清蛋白也 可以制备胶囊。王睦利用聚合乳清蛋白的成膜性,以及钙离子诱导聚合乳清蛋 白的凝胶特性,结合微胶囊技术,将其作为壁材物质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 达到了保护、隔离和控释等目的。 双乳液是一类多重乳状液体系,它具有保护物质并且可以控制这些物质从 个相释放到另一个相的能力.宋思思1利用这类乳液体系与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 的结合在药物输送(如抗癌药物、激素等入、食品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解 6
甘肃农业大学 6 材料,并研究将其用于冷鲜肉的模拟包装,结果表明,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合 成塑料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开发环境友好型可降解材料可有效 解决这一问题。大量研究已经将微胶囊技术与生物降解材料结合起来,制成具有 可生物降解的抗菌包装材料。采用聚乙烯亚胺包埋葡萄糖氧化酶制成微胶囊,混 合纸浆制成生物活性纸,可以用作生物传感器和指示器,在食品包装中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13]。 4.2 微胶囊化酶 目前微胶囊化酶的研究多集中于 SOD、溶菌酶、葡萄糖氧化酶、乳糖酶等酶 类。SO D 微胶囊化,龚平等人[14]用乙基纤维素为壁材,分别采用蒸馏水和液体 石蜡作为反应体系,用水中干燥法制备 SOD 微胶囊。溶菌酶微胶囊化,刘若男 等人[15]研究了壳聚糖 - 海藻酸钠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微胶囊的工艺条件。葡 萄糖氧化酶微胶囊化,王霞等人[16]以海藻酸钠 - 壳聚糖为壁材的微胶囊化葡萄 糖氧化酶 (CAGC)。乳糖酶微胶囊化,李妍昕等人[17]采用复凝聚法,利用乳糖 酶-海藻酸钙凝胶制备的微胶囊化乳糖酶可以弥补人体乳糖酶分泌不足,成为解 决乳糖不耐症的有效方法。 4.3 微胶囊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应用于乳制品工业,可以极大的促进乳制品的质量,尤其用于开 发新型乳制品干酪。武波波[5]将微胶囊化的中性蛋白酶在添加凝乳酶前添加到牛 乳中并搅拌均匀是最理想的添加方式,其克服了添加游离酶所产生的酶过早作用 的问题,酶被包裹在微囊中不会影响凝乳酶发挥凝乳作用。酶也不易损失在乳清 中,提高了酶在凝乳中的保留率。此外,微胶囊技术还具有保护免疫球蛋白的功 能。在乳制品生产工厂中,用到微胶囊处理技术的产品一般有果味奶粉、可乐奶 粉、啤酒奶粉、膨体乳制品等[18]。而对于干酪生产过程中副产物中的乳清蛋白也 可以制备胶囊。王睦[1]利用聚合乳清蛋白的成膜性,以及钙离子诱导聚合乳清蛋 白的凝胶特性,结合微胶囊技术,将其作为壁材物质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 达到了保护、隔离和控释等目的。 双乳液是一类多重乳状液体系,它具有保护物质并且可以控制这些物质从一 个相释放到另一个相的能力。宋思思[19]利用这类乳液体系与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 的结合在药物输送(如抗癌药物、激素等)、食品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解
甘肃农业大学 决了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无法有效封装高度水溶性物质等问题,双乳液体系在农 药微胶囊制备中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4.4益生菌微胶囊化 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降血压血脂、降低胆固醇等功能。微胶囊技术可 以显著提高益生菌的存活力和耐受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功效。基于微胶囊技术的 最大特点,阳晖2用乳化法制备的嗜酸乳杆菌微胶囊保证了嗜酸乳杆菌能够抵御 胃酸和胆汁的杀伤而到达肠道中,发挥其益生作用。罗佳琦2喷雾干燥法制备嗜 酸乳杆菌微胶囊和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嗜酸乳杆菌载磁微胶囊两种方法,讨论了 上述两种方法制备微胶囊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参数对微胶囊产品中活菌数的影响 以及细菌在微胶囊中生长繁殖的状况。目前关于双歧杆菌微胶囊技术的研究最多。 双歧杆菌是益生菌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大类,它们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作用,但 外界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导致双歧杆菌死亡,从而降低其生理活性作用。微胶囊作 为双歧杆菌的包埋技术手段之一,它常被用来提高双歧杆菌在不良环境中的存活 率并实现双歧杆菌肠道释放的目的。邹强2建立了以海藻酸钠包衣乳清蛋白微胶 囊的复合包埋工艺,提高了两歧双歧杆菌下-35在模拟胃液和连续的胃肠道中的 存活率。 5结束语 微胶囊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新的壁材、新的制备技术和 设备的不断开发,使对功能食品功效的生物利用也备受关注。但是微胶囊技术的 安全问题及较高的制备成本,都是影响其在功能食品方面不能广泛应用的原因。 当前,应研制一些原料易得、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壁材,如生活中食用 的淀粉、纤维素等。微胶囊技术作为目前全新的技术手段,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 观的。 7
甘肃农业大学 7 决了传统微胶囊制备方法无法有效封装高度水溶性物质等问题,双乳液体系在农 药微胶囊制备中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4.4 益生菌微胶囊化 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降血压血脂、降低胆固醇等功能。微胶囊技术可 以显著提高益生菌的存活力和耐受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功效。基于微胶囊技术的 最大特点,阳晖[20]用乳化法制备的嗜酸乳杆菌微胶囊保证了嗜酸乳杆菌能够抵御 胃酸和胆汁的杀伤而到达肠道中,发挥其益生作用。罗佳琦[21]喷雾干燥法制备嗜 酸乳杆菌微胶囊和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备嗜酸乳杆菌载磁微胶囊两种方法,讨论了 上述两种方法制备微胶囊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参数对微胶囊产品中活菌数的影响 以及细菌在微胶囊中生长繁殖的状况。目前关于双歧杆菌微胶囊技术的研究最多。 双歧杆菌是益生菌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大类,它们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作用,但 外界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导致双歧杆菌死亡,从而降低其生理活性作用。微胶囊作 为双歧杆菌的包埋技术手段之一,它常被用来提高双歧杆菌在不良环境中的存活 率并实现双歧杆菌肠道释放的目的。邹强[22]建立了以海藻酸钠包衣乳清蛋白微胶 囊的复合包埋工艺,提高了两歧双歧杆菌 F-35 在模拟胃液和连续的胃肠道中的 存活率。 5 结束语 微胶囊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新的壁材、新的制备技术和 设备的不断开发,使对功能食品功效的生物利用也备受关注。但是微胶囊技术的 安全问题及较高的制备成本,都是影响其在功能食品方面不能广泛应用的原因。 当前,应研制一些原料易得、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壁材,如生活中食用 的淀粉、纤维素等。微胶囊技术作为目前全新的技术手段,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 观的
甘肃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山王睦.聚合乳清蛋白基微胶囊技术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7. [2)费国琴.一种微生物溶菌酶的特性及其微胶囊化工艺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3)张团红,胡小玲,乔吉超,管萍,郝明燕。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与结构性能的研究进展) 化工讲展200605502.506 [4甘晓露,孟丹丹.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U现代食品,2016,(05,:83-85 [)武波波.微胶囊化中性蛋白酶及其在干酪成熟中的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9. [6汤虎,张浩,栾倩,黄风洪,郑明明,邓乾春,向霞,杨陈.微胶囊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农产品 加工,2016.(21)43-47. 门柳艳梅、基于OSA变性淀粉一壳聚糖双层乳液制备及在B胡萝卜素微胶囊中应用D 浙江工商大学2017. [8程玉霞.基于外源乳化法的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 [)孙森·基于丁香精油B环糊精包合物的聚乙烯醇抗菌膜的制各及性能研究D)株 洲:湖南工业大学,2012. [10闫丹丹,饯怡,含微胶囊的抗菌淀粉膜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包装工程,2016, 37912630 [曹胜男,张扬,金姗姗,等。B环糊精丙酸乙酯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食品工业 科技,2015(20吵124132 [12][12]刘晓伟,王利强,廖祝胜,卢立新张新昌.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包装 工程,2017,38(01)149-155. 「131李学红.环糊结在抗菌食品包转中的基础应用研究D1.无锡:江南大学2007 [4龚平,俞军,赵立品.超氧化物歧化酶微胶囊的两种制备方法研究).食品工业 2008(4):62-63 [15]刘若男,李俊华,杨严俊.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微胶囊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11(8):318-320,324. [16)王霞,张天亮,周惠明.微胶囊化葡萄糖氧化酶对面团氧化作用研究).中国粮油学 报.2012(7).17-.21.41 [7)李妍听,王建刚.海藻酸钠壳聚糖包裹制备肠溶性乳糖酶胶囊的研究).解放军医药 杂志,2013(11):71-75. [18]张旭光现代乳制品工业中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现代食品,2016(03):7475 [9宋思思,王宁,李晓刚.双乳液体系在微胶囊制各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材料导 报20163003133-36+43 [20]阳晖。肠溶性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制备方法及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1罗佳琦.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化制备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21邹强.双歧杆菌微胶囊的研究D1.江南大学,2012 8
甘肃农业大学 8 参考文献 [1] 王睦. 聚合乳清蛋白基微胶囊技术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7. [2] 费国琴. 一种微生物溶菌酶的特性及其微胶囊化工艺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3] 张团红,胡小玲,乔吉超,管萍,郝明燕. 纳米胶囊的制备方法与结构性能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06,(05):502-506. [4] 甘晓露,孟丹丹.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 现代食品,2016,(05):83-85. [5] 武波波. 微胶囊化中性蛋白酶及其在干酪成熟中的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9. [6] 汤虎,张浩,栾倩,黄凤洪,郑明明,邓乾春,向霞,杨陈. 微胶囊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农产品 加工,2016,(21):43-47. [7] 柳艳梅. 基于 OSA 变性淀粉—壳聚糖双层乳液制备及在 β-胡萝卜素微胶囊中应用[D]. 浙江工商大学,2017. [8] 程玉霞. 基于外源乳化法的植物乳杆菌微胶囊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9] 孙淼 . 基于丁香精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的聚乙烯醇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株 洲: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0] 闫丹丹 , 钱怡 . 含微胶囊的抗菌淀粉膜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J]. 包装工程, 2016, 37(9): 26—30. [11] 曹胜男, 张扬, 金姗姗, 等. β-环糊精丙酸乙酯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J]. 食品工业 科技, 2015(20): 124—132. [12] [12]刘晓伟,王利强,廖祝胜,卢立新,张新昌.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J].包装 工程,2017,38(01):149-155. [13] 李学红. 环糊精在抗菌食品包装中的基础应用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07. [14] 龚平,俞军,赵立晶. 超氧化物歧化酶微胶囊的两种制备方法研究 [J] . 食品工业, 2008 (4):62-63. [15] 刘若男,李俊华,杨严俊. 内源乳化法制备溶菌酶微胶囊的研究 [J] .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8):318-320,324. [16] 王霞,张天亮,周惠明. 微胶囊化葡萄糖氧化酶对面团氧化作用研究 [J] . 中国粮油学 报,2012 (7):17-21,41. [17] 李妍昕,王建刚. 海藻酸钠-壳聚糖包裹制备肠溶性乳糖酶胶囊的研究 [J] . 解放军医药 杂志,2013 (11):71-75. [18] 张旭光.现代乳制品工业中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16(03):74-75 [19] 宋思思,王宁,李晓刚. 双乳液体系在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材料导 报,2016,30(03):33-36+43. [20] 阳晖. 肠溶性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制备方法及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1] 罗佳琦. 嗜酸乳杆菌微胶囊化制备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2] 邹强. 双歧杆菌微胶囊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