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浩渺的星空时常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想,在本文中巴金写了不同时期看繁星的感受。 也观察 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呢?比较一下,你的感受和巴金的有何不同。 、学习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进而了解、保护自然环境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昧(mei)昏暗 摇摇欲坠(zhui),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rm6模型、楷模、模糊 荧:荧光屏 L莹:晶莹 Lmu模样、模具、铅模 2.写作背景 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 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 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 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 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 昂热”号邮船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 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二)课文评析 课文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 的深切感受。 !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首先,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 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1句表露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也为第2句引出作了铺垫。第3句状写“我”望星天时的感
繁 星 神秘浩渺的星空时常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想,在本文中巴金写了不同时期看繁星的感受。你一定也观察 过天上的繁星,你有哪些感受呢?比较一下,你的感受和巴金的有何不同。 一、学习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进而了解、保护自然环境。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 1.字词 昧(mèi)昏暗 霎(shà)眼 摇摇欲坠(zhuì),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 萤:萤火虫 ┏ mó 模型、楷模、模糊 ┣ 荧:荧光屏 模┫ ┗ 莹:晶莹 ┗ mú 模样、模具、铅模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 年,19 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 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 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 年 1 月 15 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 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 9 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 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 月 18 日。 “昂热”号邮船抵达马赛。19 日,巴金抵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 则。《繁星》 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 1927 年 1 月。 (二)课文评析 课文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 “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 的深切感受。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繁 星 巴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 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首先,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 星天的情景和感受。第 1 句表露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也为第 2 句引出作了铺垫。第 3 句状写“我”望星天时的感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受,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这部分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 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感受。前两句描写观看星天的宁静环境。后两句描写观看 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天的感受:由点点星光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把认读星星当成 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交友叙谈。这是进一步写“我”最爱看繁星的情趣和收获。 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 话一样。 后两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第3段是全文的重点,状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观 味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这一段文字按照“仰望 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欲睡—沉睡”的思路渐次展开,前面四句写“仰望”,第 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五至八句写“欲睡”,第九、十两句写“沉睡” 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 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 第4段写“我”在别人指点下认识了状如“巨人”的星 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座,感受到了“巨人还在跑”的乐趣。如果说第3段是从面 怀里了 上泛写海上看繁星,那么,第4段就是从点上特写海上看星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 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 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 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 人还在跑呢! 三、深入探究 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 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像。二者紧密联系,反映了作者种种感受的真切和精妙。 2.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 比喻,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将“我”的眼睛模糊 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 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 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 的遐想。 排比: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 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 ,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 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 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 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 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 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 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 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 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 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 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 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 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 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 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 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 人还在跑呢! 受,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这部分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 感受。前两句描写观看星天的宁静环境。后两句描写观看星 天的感受:由点点星光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把认读星星当成 交友叙谈。这是进一步写“我”最爱看繁星的情趣和收获。 后两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 3 段是全文的重点,状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观 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这一段文字按照“仰望—— 欲睡——沉睡”的思路渐次展开,前面四句写“仰望”,第 五至八句写“欲睡”,第九、十两句写“沉睡”。 第 4 段写“我”在别人指点下认识了状如“巨人”的星 座,感受到了“巨人还在跑”的乐趣。如果说第 3 段是从面 上泛写海上看繁星,那么,第 4 段就是从点上特写海上看星 座。 三、深入探究 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 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像。二者紧密联系,反映了作者种种感受的真切和精妙。 2.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 比喻,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将“我”的眼睛模糊 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 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 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 的遐想。 排比: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 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 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中考解析 1、(福建省福州市)下面红色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弥漫(m1)着重(zhoo)敷衍塞责(se) B.蹊跷(qjio)韵味(yin)玉树琼枝( qiong) C.惬意(q)恐吓(x)美轮美奂(huan) D.盔甲(kuei)屹然(yi)万里迢迢(tio 【考点】:字音:拼音规则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的“着”是多音多义字,在“着重”一词中读zhuo:C项中的“吓” 也是多音多义字,在“恐吓”一词中读he;D项中“盔”的注音不符合汉语拼音规则,uei前面加声母的 时候,写成u。例如gui(归 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忧人,以凌云的 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B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这是性命悠关的一座桥。那桥不论修得怎样简陋,可仍是美好 C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 D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 【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C项。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语,其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这就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是它的本义,然后推知其中某一个词的意义,从而找出并订正错 别字。A项中的“怨天忧人”应该写作“怨天尤人”,“尤”,怨恨,归咎。B项中的“性命悠关”应该 写作“性命攸关”,“攸”,所。D项中的“莫不关心”应该写作“漠不关心”,“漠”,冷淡地。 3、(四川省成都市)依次填入下文括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 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 命和全部精力,都己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答案为B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是设问句,应该使用问号。“他能够 说”后面是直接引用,应该使用冒号、引号。“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对“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的解释说明,中间应该使用破折号。 4、(浙江省绍兴市)选出红色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 A.①小张当了劳动模范,我们全村都很光彩 ②在所有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中,北京有如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评审团的青睐 B.①他回到家就感到鼻塞、头痛,身体发热
中 考 解 析 1、(福建省福州市)下面红色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弥漫(mí) 着重(zháo) 敷衍塞责(sè) B.蹊跷(qiāo) 韵味(yùn) 玉树琼枝(qióng) C.惬意(qiè) 恐吓(xià) 美轮美奂(huàn) D.盔甲(kuēi) 屹然(yì) 万里迢迢(tiáo) 【考点】:字音;拼音规则 【分析】:答案为 B 项。A 项中的“着”是多音多义字,在“着重”一词中读 zhuó;C 项中的“吓” 也是多音多义字,在“恐吓”一词中读 hè;D 项中“盔”的注音不符合汉语拼音规则,uei 前面加声母的 时候,写成 ui。例如 gui(归)。 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忧人,以凌云的 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B.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这是性命悠关的一座桥。那桥不论修得怎样简陋,可仍是美好 的。 C.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 D.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 【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 C 项。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语,其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这就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是它的本义,然后推知其中某一个词的意义,从而找出并订正错 别字。A 项中的“怨天忧人”应该写作“怨天尤人”,“尤”,怨恨,归咎。B 项中的“性命悠关”应该 写作“性命攸关”,“攸”,所。D 项中的“莫不关心”应该写作“漠不关心”,“漠”,冷淡地。 3、(四川省成都市)依次填入下文括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 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 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A. , ? :“……。” B. 。 ? :“ —— 。” C. 。 ! ,—— 。 D. , ! ,……。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答案为 B 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是设问句,应该使用问号。“他能够 说”后面是直接引用,应该使用冒号、引号。“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对“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的解释说明,中间应该使用破折号。 4、(浙江省绍兴市)选出红色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 ) A.①小张当了劳动模范,我们全村都很光彩。 ②在所有申办 2008 年奥运会的城市中,北京有如光彩夺目的明珠,备受评审团的青睐。 B.①他回到家就感到鼻塞、头痛,身体发热
②当时我头脑发热,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 C.①他的穿着虽然朴素,但很整洁 ②这本书介绍的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D.①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②他终于安然度过了那段白色恐怖的非常时期 【考点】: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分析】:答案为D项。A项“我们全村都很光彩”中的“光彩”是“光荣”的意思,“北京有如光 彩夺目的明珠”中的“光彩”是指颜色和光泽。B项“身体发热”中的“发热”是指发烧,“我头脑发热” 中的“发热”是比喻不冷静,不清醒。C项“他的穿着虽然朴素”中的“朴素”是指不浓艳,不华丽,“古 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朴素”是指萌芽状态的,未发展的。D项中的“非常”都是指异乎寻 常的,特殊的 【课外拓展】 巴金简历 巴金(190411.25-?)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从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 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 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 者的哭声》等新诗。 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 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 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 《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 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 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 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 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 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 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 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 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遺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 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
②当时我头脑发热,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 C.①他的穿着虽然朴素,但很整洁。 ②这本书介绍的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D.①1921 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②他终于安然度过了那段白色恐怖的非常时期。 【考点】: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分析】:答案为 D 项。A 项“我们全村都很光彩”中的“光彩”是“光荣”的意思,“北京有如光 彩夺目的明珠”中的“光彩”是指颜色和光泽。B 项“身体发热”中的“发热”是指发烧,“我头脑发热” 中的“发热”是比喻不冷静,不清醒。C 项“他的穿着虽然朴素”中的“朴素”是指不浓艳,不华丽,“古 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中的“朴素”是指萌芽状态的,未发展的。D 项中的“非常”都是指异乎寻 常的,特殊的。 【课外拓展】 巴金简历 巴金(1904.11.25 - ?)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在家从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 年至 1923 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 参与组织“均 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 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 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 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 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 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 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 年在《小 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 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 《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 年在《时报》上 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 之一。 1934 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 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 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 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 年和 1940 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 了“激流三部曲”。1940 年至 1945 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 和《第四病室》。1946 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 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 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 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 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 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 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 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 他倡议,1985 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 年至 1985 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
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 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巴金、冰心一一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1922年夏,巴金和堂弟在老家的园子里,听着蝉声,读着刚刚出版的冰心的诗《繁星》,他们被那些 富有哲理的、纯真的诗句所吸引。 但是见到冰心却是11年以后了。1933年,巴金正在北平小住,与郑振铎、章靳以等一起创办《文学 季刊》。为了给刊物组稿,他和章靳以去拜访了冰心。冰心是一位坦率、亲切而温和的女性,因为长他们 几岁,把他们当做小弟弟一样看待。那时她已经读过巴金的一些作品,感受到这位年轻作家有着太多的悲 愤和激情 1940年冬,冰心从昆明呈贡到重庆。巴金恰好也在这时来到重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2月举行茶会,欢迎近期先后从外地到渝的会员,除冰心、巴金外,还有 茅盾、徐迟等许多人。从那时起他们来往多了。冰心当时吐血,住在歌乐山养病。巴金常去看她。冰心很 了解这位“在暗夜里呼号的人”的心情。巴金得悉冰心经济情况拮据,连年夜饭都成了问题,正好与冰心 谈起她的著作应在内地重印出版 冰心欣然同意说:“这事情就托给你去办吧!”巴金一口应承。他在原来北新书局出版的《冰心全集》 的基础上选编成三册,书名为《冰心著作集》,交给开明书店刊行。 五六十年代,他们经常在会议上见到。巴金和冰心还多次在同一个代表团到国外参加会议、活动 “文革”时,巴金与冰心都进牛棚,入干校,在极左思潮恐怖的统治下失去联系11年。“四人帮”倒 台后,他们恢复了通信 到了1980年,他们之间几十年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也是一种升华,使他们由文学界的老友,跃 为人生难得的知己。 同年4月,巴金和冰心一起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当时巴金已是76岁的老人,冰心更已是八 旬高龄。 一天晚上,代表团没安排活动,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客厅里聊天,这是相识以来从未有过的一 畅怀长谈。他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一直谈到午夜。那次聊天,使两位老友感到心的贴近,感到比过去 任何时候都要相知、理解。午夜十二点,冰心催促巴金休息,巴金才去睡。 回国以后,他们都在信中谈到这次愉快的旅行,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 1985年,冰心迁往新居,巴金去探望她,这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长期以来,冰心对巴金一直有一个看法,觉得他是一位最可爱可敬佩的作家。她说:“我爱他就像爱 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就是他为人的‘真诚’。”吴文藻(冰心之夫)也说过:“巴 金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而且他们还认为巴金“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是“最可佩之
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 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巴金、冰心 ——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1922 年夏,巴金和堂弟在老家的园子里,听着蝉声,读着刚刚出版的冰心的诗《繁星》,他们被那些 富有哲理的、纯真的诗句所吸引。 但是见到冰心却是 11 年以后了。1933 年,巴金正在北平小住,与郑振铎、章靳以等一起创办《文学 季刊》。为了给刊物组稿,他和章靳以去拜访了冰心。冰心是一位坦率、亲切而温和的女性,因为长他们 几岁,把他们当做小弟弟一样看待。那时她已经读过巴金的一些作品,感受到这位年轻作家有着太多的悲 愤和激情。 1940 年冬,冰心从昆明呈贡到重庆。巴金恰好也在这时来到重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 12 月举行茶会,欢迎近期先后从外地到渝的会员,除冰心、巴金外,还有 茅盾、徐迟等许多人。从那时起他们来往多了。冰心当时吐血,住在歌乐山养病。巴金常去看她。冰心很 了解这位“在暗夜里呼号的人”的心情。巴金得悉冰心经济情况拮据,连年夜饭都成了问题,正好与冰心 谈起她的著作应在内地重印出版。 冰心欣然同意说:“这事情就托给你去办吧!”巴金一口应承。他在原来北新书局出版的《冰心全集》 的基础上选编成三册,书名为《冰心著作集》,交给开明书店刊行。 五六十年代,他们经常在会议上见到。巴金和冰心还多次在同一个代表团到国外参加会议、活动。 “文革”时,巴金与冰心都进牛棚,入干校,在极左思潮恐怖的统治下失去联系 11 年。“四人帮”倒 台后,他们恢复了通信。 到了 1980 年,他们之间几十年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也是一种升华,使他们由文学界的老友,跃 为人生难得的知己。 同年 4 月,巴金和冰心一起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当时巴金已是 76 岁的老人,冰心更已是八 旬高龄。 一天晚上,代表团没安排活动,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客厅里聊天,这是相识以来从未有过的一次 畅怀长谈。他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一直谈到午夜。那次聊天,使两位老友感到心的贴近,感到比过去 任何时候都要相知、理解。午夜十二点,冰心催促巴金休息,巴金才去睡。 回国以后,他们都在信中谈到这次愉快的旅行,直到许多日子后,还非常怀念那段生活。 1985 年,冰心迁往新居,巴金去探望她,这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长期以来,冰心对巴金一直有一个看法,觉得他是一位最可爱可敬佩的作家。她说:“我爱他就像爱 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就是他为人的‘真诚’。”吴文藻(冰心之夫)也说过:“巴 金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而且他们还认为巴金“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是“最可佩之
处”。当然,对“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的 印象更是深刻。 巴金则认为冰心“是‘五四’文学运动最后一位元老”,对她十分尊重:自己年轻时就从她的作品中 汲取过思想和感情的营养。现在他看到“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的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 民她有更深的爱。”同时,她是“那么坦率又那么纯真!她是那么坚定,又那么坚强!……更难得的是她 今天仍然那么年轻!我可以说,她永远年轻!” 1985年以后,他们因为年老多病而不能长途旅行,从此不曾再见面 以后,冰心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总是盼着巴金有机会来京一叙 这样的想法几乎每年在信中都提到:“我十分想你们(巴金父女),很想同你们见面、谈话,人生几何!” 我真希望你能到北京来 巴金摔伤腿后慢慢养妤了些,她又说:“好一点先到北京来。我们好好谈谈。”1985年那次见面以后 的一年,她又惆怅地说:“你怎样?能到北京来么?我们仿佛永远也不能见面!”“我无时不在惦记你。 血压还低否?手还抖否?…”“今年如能来京一行,相对谈话比写信痛快得多,是不是?”“我们住近 点就好了,彼此都不寂寞。”“我想若能把我们两人弄到一处聊聊多好!”“倒是大家聚一聚,什么都 谈,不只是牢骚,谈些可笑、可悲、可叹的事,都可以打发日子。”巴金在1989年初又摔了一跤。住进医 院治疗。冰心在信中关切而焦虑地说:“你近体怎样?何时出院?千万不要多见客人,我恨不能到你身边 看看。”1990年,她在一次信中说:“知你不喝酒,但喜欢茶和咖啡,在这点上又与我相同,什么时候我 们能做(疑‘坐’之误-笔者注)到一起喝喝咖啡,谈一谈,多好!可惜我们都行动不便了。近来就常觉得心 晩年的巴金心灵深处是寂寞和孤独的。他渴望读者的理解,渴望心灵的沟通和抚慰。冰心这些情真意 切的信函给了巴金最大的安慰和温暖。他一样也是那么思念牵挂住在遥远北国的大姊,即使住在医院里受 着病痛的煎熬时也常想起冰心和吴青。当他收到冰心送来的红参时,他说:“我需要的是精神养料……你 的友情倒是更好的药物,想到它,我就有巨大的勇气。”冰心就在回信中呼应说:“关于这一点,你有着 我的全部友情。”巴金好几次向她诉说各种干扰很多,缠着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很反感。冰心复信 表示同感。觉得这是“名人之累”,无可奈何。巴金谈到自己写的文章中说了一些真话,就有人不高兴: 想到某些人和事,又觉得心情不舒畅。“整天想前想后,想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总是放心不下。”冰心 让人传话“叫巴金不要那样忧郁,那样痛苦。”巴金说:“我正是在痛苦中净化心灵,才不得不严格对待 自己。”冰心也一样忧国忧民,写的文章如巴金所说的:“锋利”、“烫手”、有“辣味”,“感到很痛 快”。巴金说:“老实说近一年来我常常想到您。我因为有您这样一位大姊感到骄傲,因为您给中国知识 分子争了光。我也觉得有了光彩。”1989年夏。他在信中也惆怅地说:“我们不能见面,有话也无法畅谈 幸而我们能做梦……我还想,能做梦就能写书。要是您我各写一本小书,那有多好!”在祝贺冰心九十华 诞时,他说:“想念你们,但抱病之身痛苦不堪。尤其是无法写信吐露我满腹的感情。” 但是,巴金还是在后来的信中多次倾吐了自己的感情,他说:“您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想到有 您这样一个人存在,我感觉到有一股巨大力量在拉着我向前。”“我仍然把您看似一盏不灭的灯,灯亮着 我走夜路也不会感到孤独。”“许多人战战兢兢抱头摇尾的时候,您挺胸直立,这种英雄气概,这种人格 的力量,我永远忘记不了!我也真想你!”“我永远敬爱您。记着您,想念您。”“我有您这样一位大姊 是我的幸运
处”。当然,对“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的 印象更是深刻。 巴金则认为冰心“是‘五四’文学运动最后一位元老”,对她十分尊重;自己年轻时就从她的作品中 汲取过思想和感情的营养。现在他看到“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的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 民她有更深的爱。”同时,她是“那么坦率又那么纯真!她是那么坚定,又那么坚强!……更难得的是她 今天仍然那么年轻!我可以说,她永远年轻!” 1985 年以后,他们因为年老多病而不能长途旅行,从此不曾再见面。 以后,冰心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总是盼着巴金有机会来京一叙。 这样的想法几乎每年在信中都提到:“我十分想你们(巴金父女),很想同你们见面、谈话,人生几何!” “我真希望你能到北京来”。 巴金摔伤腿后慢慢养好了些,她又说:“好一点先到北京来。我们好好谈谈。”1985 年那次见面以后 的一年,她又惆怅地说:“你怎样?能到北京来么?我们仿佛永远也不能见面!”“我无时不在惦记你。 血压还低否?手还抖否?……”“今年如能来京一行,相对谈话比写信痛快得多,是不是?”“我们住近 一点就好了,彼此都不寂寞。”“我想若能把我们两人弄到一处聊聊多好!”“倒是大家聚一聚,什么都 谈,不只是牢骚,谈些可笑、可悲、可叹的事,都可以打发日子。”巴金在 1989 年初又摔了一跤。住进医 院治疗。冰心在信中关切而焦虑地说:“你近体怎样?何时出院?千万不要多见客人,我恨不能到你身边 看看。”1990 年,她在一次信中说:“知你不喝酒,但喜欢茶和咖啡,在这点上又与我相同,什么时候我 们能做(疑‘坐’之误--笔者注)到一起喝喝咖啡,谈一谈,多好!可惜我们都行动不便了。近来就常觉得心 烦……” 晚年的巴金心灵深处是寂寞和孤独的。他渴望读者的理解,渴望心灵的沟通和抚慰。冰心这些情真意 切的信函给了巴金最大的安慰和温暖。他一样也是那么思念牵挂住在遥远北国的大姊,即使住在医院里受 着病痛的煎熬时也常想起冰心和吴青。当他收到冰心送来的红参时,他说:“我需要的是精神养料……你 的友情倒是更好的药物,想到它,我就有巨大的勇气。”冰心就在回信中呼应说:“关于这一点,你有着 我的全部友情。”巴金好几次向她诉说各种干扰很多,缠着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很反感。冰心复信 表示同感。觉得这是“名人之累”,无可奈何。巴金谈到自己写的文章中说了一些真话,就有人不高兴; 想到某些人和事,又觉得心情不舒畅。“整天想前想后,想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总是放心不下。”冰心 让人传话“叫巴金不要那样忧郁,那样痛苦。”巴金说:“我正是在痛苦中净化心灵,才不得不严格对待 自己。”冰心也一样忧国忧民,写的文章如巴金所说的:“锋利”、“烫手”、有“辣味”,“感到很痛 快”。巴金说:“老实说近一年来我常常想到您。我因为有您这样一位大姊感到骄傲,因为您给中国知识 分子争了光。我也觉得有了光彩。”1989 年夏。他在信中也惆怅地说:“我们不能见面,有话也无法畅谈, 幸而我们能做梦……我还想,能做梦就能写书。要是您我各写一本小书,那有多好!”在祝贺冰心九十华 诞时,他说:“想念你们,但抱病之身痛苦不堪。尤其是无法写信吐露我满腹的感情。” 但是,巴金还是在后来的信中多次倾吐了自己的感情,他说:“您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想到有 您这样一个人存在,我感觉到有一股巨大力量在拉着我向前。”“我仍然把您看似一盏不灭的灯,灯亮着。 我走夜路也不会感到孤独。”“许多人战战兢兢抱头摇尾的时候,您挺胸直立,这种英雄气概,这种人格 的力量,我永远忘记不了!我也真想你!”“我永远敬爱您。记着您,想念您。”“我有您这样一位大姊, 是我的幸运
两位世纪老人,一位是被人称为文学祖母,五四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一位是被人尊为文学大师,伟 大的作家,在八九十岁高龄时,继续互相鼓励,抱病笔耕,并肩作战,写出寓有激情和思想锐利的文章 喊出依然是那样有力的声音。他们真的是晚霞似火,为国家、民族而忧患,而思考。他们在生活上、健康 上互相关心,感情上的交融,使他们彼此深深地理解。他们已经成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至交,他们的 晚年生活因此得到滋润、抚慰和温暖,感受到鼓舞和力量,冰心在收到《巴金译文选集》十卷本后喜欢 “你真是著作等身,而且一辈子自食其力(指巴金从来不领国家工资,靠稿费为生-笔者注),这是 我们这一辈人里、没有一个做到的!从这两件事来说,使我不但爱你这个老弟,而且敬你这位老弟了 她把他们之间形容为“金坚玉洁的友情”。其实,应是“金坚冰洁”才更贴切。巴金曾引用鲁迅给瞿秋白 的题词来形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冰心看了,为之动容,也说“人生得一知已 足矣!”那年巴金生日,冰心送给他的一个册页上就写着这两句话,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深情。 从1980年4月访日到199年3月冰心逝世的19年中,巴金和冰心因地处南北,受到空间的间隔,只 有少数几次见面,1985年后不复相见 完全依靠书信交流来沟通心灵,倾吐衷曲,几乎没有中断。巴金即使为病痛所苦,执笔困难,手发抖, 但隔些日子也要勉力而为,给冰心写信。冰心把巴金的信珍藏在一个深蓝色的铁盒子里,准备以后捐赠给 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这两位文坛元老在晚年的感情交往也给中国文学史添上 了一段佳话
两位世纪老人,一位是被人称为文学祖母,五四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一位是被人尊为文学大师,伟 大的作家,在八九十岁高龄时,继续互相鼓励,抱病笔耕,并肩作战,写出寓有激情和思想锐利的文章, 喊出依然是那样有力的声音。他们真的是晚霞似火,为国家、民族而忧患,而思考。他们在生活上、健康 上互相关心,感情上的交融,使他们彼此深深地理解。他们已经成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至交,他们的 晚年生活因此得到滋润、抚慰和温暖,感受到鼓舞和力量,冰心在收到《巴金译文选集》十卷本后喜欢万 分,说:“你真是著作等身,而且一辈子自食其力(指巴金从来不领国家工资,靠稿费为生--笔者注),这是 我们这一辈人里、没有一个做到的!从这两件事来说,使我不但爱你这个老弟,而且敬你这位老弟了。” 她把他们之间形容为“金坚玉洁的友情”。其实,应是“金坚冰洁”才更贴切。巴金曾引用鲁迅给瞿秋白 的题词来形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冰心看了,为之动容,也说“人生得一知已 足矣!”那年巴金生日,冰心送给他的一个册页上就写着这两句话,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深情。 从 1980 年 4 月访日到 1999 年 3 月冰心逝世的 19 年中,巴金和冰心因地处南北,受到空间的间隔,只 有少数几次见面,1985 年后不复相见。 完全依靠书信交流来沟通心灵,倾吐衷曲,几乎没有中断。巴金即使为病痛所苦,执笔困难,手发抖, 但隔些日子也要勉力而为,给冰心写信。冰心把巴金的信珍藏在一个深蓝色的铁盒子里,准备以后捐赠给 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这两位文坛元老在晚年的感情交往也给中国文学史添上 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