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学习指导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从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能找到这句俗语最好的诠 释。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他惯常的柔腻、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 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却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 2.概括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欣赏课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要点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濑户褴楼女佣犹豫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函馆:日本城市名,位于北海道西南部向外延伸着的渡岛半岛的顶端,是北海道的海上门户 衣衫褴褛:褴褛:(衣服)破烂。衣着破烂不堪。 无精打采:精:精神。打:打消。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又作“没精打采”。 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赖户内海寒酸佣人难割难舍 B、无精打彩酬劳冷酷如数俸还 C、犹豫不绝羡慕约定高贵典雅 D、失声痛哭吩咐逝世妥百妥 4.《父母的心》选出《》,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 成名作是《》。代表作有《》、《》等 二、课文探讨与理解 1.试分析总结本文的内容结构 这篇小说共有17段,可以有两种结构划分方案 其一: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从高贵妇女和男人的衣着外貌侧面描 写两人的身份、地位、家庭情况的悬殊,同时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不仅…而且……另外………”,三个优厚条件 清二楚。这是多么诱人的条件啊!如果这个穷人重利轻情的话 满口答应,但这位穷人却“犹豫”了。为什么呢? 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父母的心》学习指导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从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能找到这句俗语最好的诠 释。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他惯常的柔腻、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 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却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 2.概括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欣赏课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濑户 褴褛 女佣 犹豫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函 馆:日本城市名,位于北海道西南部向外延伸着的渡岛半岛的顶端,是北海道的海上门户。 衣衫褴褛:褴褛:(衣服)破烂。衣着破烂不堪。 无精打采:精:精神。打:打消。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又作“没精打采”。 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赖户内海 寒酸 佣人 难割难舍 B、无精打彩 酬劳 冷酷 如数俸还 C、犹豫不绝 羡慕 约定 高贵典雅 D、失声痛哭 吩咐 逝世 一妥百妥 4.《父母的心》选出《_______》,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______。他于 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 成名作是《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二、课文探讨与理解 1.试分析总结本文的内容结构 这篇小说共有 17 段,可以有两种结构划分方案: 其一: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从高贵妇女和男人的衣着外貌侧面描 写两人的身份、地位、家庭情况的悬殊,同时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不仅……而且……另外……”,三个优厚条件 一清二楚。这是多么诱人的条件啊!如果这个穷人重利轻情的话,一定会满口答应,但这位穷人却“犹豫”了。为什么呢? 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部分。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大的经过。三次送子换 子为矛盾冲突蓄势。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上面,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第17段),小说的结局。结局只有一句话:“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终于”两字包 括了多少情节、多少语言啊!孩子的父母经过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财主夫人也经过同样曲折复杂的思想斗 争,双方才共同认可: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至爱至情,血浓于水,浓浓的亲情是人类 所共有的最纯真的感情。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将永远回荡在每个读者的心头 其二:这篇小说的结构层次,也可以划分成四部分,即把三、四部分合成一部分,然后再把这部分分 成两大层次 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 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故事中共有四次送、换子女的过程,每次的情况,和详略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试用下面表 格的形式分析、总结。 次数 送、换情况 所去的人及表情 理由 洋略情况 夫妻二人 眼 第一次送去大儿子 事先约定 含热泪、难割难舍 第二次将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父亲 大儿子是接班人:按次序也不对 精打采 母亲 很二儿子长的像婆婆,感觉对不起丈 第三次将女儿换回二儿子 不好意思、失魂落魄夫:已五岁,会永远记得父母 夫妻二人 痛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 第四次要回女儿 哭失声 家六口饿死在一起 总结这样写的好处主要有(参考): 首先:从故事双方的人物来说,四次调换的过程,其时正是矛盾双方曲折复杂的心理历程。对穷夫妻 来说,送子女给别人即可以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自己又能有所回报,从而改变一下目前窘迫的生活条件, 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所以他们“商量”后将大儿子送给了贵妇女。但是那种难以割舍的爱子之情又让他 们寝食难安,于是他们又三番五次的调换子女。毕竟“毁约”是难为情的,于是他们分别去跟贵妇女说, 并且找出各种理由。但是他们还是彻底的“毁约”了,要回了自己的孩子,“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 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一句话,将父母的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催人泪下!对贵妇女来说这 也是一个心理斗争的过程,从她认为优厚的条件能换的一个孩子,并且不屑于和穷人家打交道,让佣人去 交涉的上层社会贵太太的心理,到开始同情穷夫妻的处境,答应他两次调换子女,并最终被穷夫妻所感动, 认识到父母可贵的心,不仅没有责怪他们的毁约,还诚恳的给他们以经济上的援助。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斗 争过程,感动她的正是那最纯洁、最无私、最令人感动的父母的心啊!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部分。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大的经过。三次送子换 子为矛盾冲突蓄势。 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上面,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第 17 段),小说的结局。结局只有一句话:“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终于”两字包 括了多少情节、多少语言啊!孩子的父母经过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财主夫人也经过同样曲折复杂的思想斗 争,双方才共同认可: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至爱至情,血浓于水,浓浓的亲情是人类 所共有的最纯真的感情。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将永远回荡在每个读者的心头。 其二:这篇小说的结构层次, 也可以划分成四部分,即把三、四部分合成一部分,然后再把这部分分 成两大层次。 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 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故事中共有四次送、换子女的过程,每次的情况,和详略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试用下面表 格的形式分析、总结。 次数 送、换情况 所去的人及表情 理由 详略情况 第一次 送去大儿子 夫妻二人 眼 含热泪、难割难舍 事先约定 略 第二次 将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父亲 无 精打采 大儿子是接班人;按次序也不对 略 第三次 将女儿换回二儿子 母亲 很 不好意思、失魂落魄 二儿子长的像婆婆,感觉对不起丈 夫;已五岁,会永远记得父母 略 第四次 要回女儿 夫妻二人 痛 哭失声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 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 详 总结这样写的好处主要有(参考): 首先:从故事双方的人物来说,四次调换的过程,其时正是矛盾双方曲折复杂的心理历程。对穷夫妻 来说,送子女给别人即可以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自己又能有所回报,从而改变一下目前窘迫的生活条件, 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所以他们“商量”后将大儿子送给了贵妇女。但是那种难以割舍的爱子之情又让他 们寝食难安,于是他们又三番五次的调换子女。毕竟“毁约”是难为情的,于是他们分别去跟贵妇女说, 并且找出各种理由。但是他们还是彻底的“毁约”了,要回了自己的孩子,“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 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一句话,将父母的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催人泪下!对贵妇女来说这 也是一个心理斗争的过程,从她认为优厚的条件能换的一个孩子,并且不屑于和穷人家打交道,让佣人去 交涉的上层社会贵太太的心理,到开始同情穷夫妻的处境,答应他两次调换子女,并最终被穷夫妻所感动, 认识到父母可贵的心,不仅没有责怪他们的毁约,还诚恳的给他们以经济上的援助。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斗 争过程,感动她的正是那最纯洁、最无私、最令人感动的父母的心啊!
其次:从表达方法上看,前三次是略写,最后一次是详写。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令简单的故事情 节摇曳生姿,产生一波三折的效果。让读者随着作者的叙述而感动,为故事情节的铺展而感染,产生动人 心魄的力量 课外探讨 1.课文中只是说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那么他们的以后的日子如何呢?请展开你的联想,为故事续 个尾 2.你赞成穷夫妻的做法吗?如果是你,你将如何决定? 补充阅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注释 1.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 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 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 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 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 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 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 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 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课外拓展
其次:从表达方法上看,前三次是略写,最后一次是详写。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令简单的故事情 节摇曳生姿,产生一波三折的效果。让读者随着作者的叙述而感动,为故事情节的铺展而感染,产生动人 心魄的力量。 课外探讨 1.课文中只是说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那么他们的以后的日子如何呢?请展开你的联想,为故事续 个尾。 2.你赞成穷夫妻的做法吗?如果是你,你将如何决定? 补充阅读 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 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 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 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 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 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 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 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 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课 外 拓 展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 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 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 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 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 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 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 《浅草的少男少女》(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羽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 《古都》(196l-1962)等。川端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 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 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得奖评语 “由于他的小说艺术—一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3.阅读欣赏 龙相公 舂节晚上,照例该吃饺子,每人面前都放了一碗,母亲又要去盛。我说:“妈,碗够了。”母亲看了 我一眼,依然弯腰把饺子盛好。对我说:“这是你弟弟的。”“人在北京呢还给他盛饭?”母亲说:“今 天过年嘛。”见母亲略有些伤感,我挪揄道:“妈,您就只疼弟弟一个。中午我见您多拿了一双筷子,也 没在意。原来是为弟弟留的。”妹妹白了我一眼,抢白道:“妈不疼你?去年春节你没回家,从三十到十 五,哪天妈不给你多盛一个碗?”我心中轻轻一动,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眼前那碗上袅袅的热气,仿佛 母亲牵连不断的思念,恍然可见 去年春节,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没能回家过年,在电话里给母亲讲了,母亲不信,只是问我:“其他单 位都放假,怎么你们单位没有假期呢?”我向母亲解释:“我在单位上运行,如果我们都放假了,那大家 岂不要黑灯瞎火地过年?”末了,我又逗母亲开心:“妈,您该为您儿子感到自豪才对一一我这是舍小家 为大家嘛!”母亲在电话里,良久无语。最后又问我十五能不能回去。我说十五能回。母亲“噢”了一声 如释重负的样子。然后,又不忘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不要吃凉饭,晚上要盖好被子,有什么事给她打电话· 仿佛我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那年春节我过得很开心。公司准备了丰盛的三餐,单身汉们聚在一起,整个春 节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而我,竞没有想过母亲在家过得怎样,没有想到母亲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为我默默盛 好的那只碗……听父亲说,去年看舂节联欢晚会,当听到那首“常回家看看”时,母亲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父亲问怎么了?她说这首歌象是为她儿子唱的。我的泪忍不住流出了眼眶。 儿行千里母担忧。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吧。幼年时含在口里,捧在手里。长大了,飞走了,又把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 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 思潮》(第 6 次)杂志。1924 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 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 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一生创作小说 100 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 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 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 《浅草的少男少女》(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羽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 《古都》(196l—1962)等。川端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 年被选为日本艺术 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 年在工作 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1968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得奖评语 “由于他的小说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3.阅读欣赏 碗 龙相公 春节晚上,照例该吃饺子,每人面前都放了一碗,母亲又要去盛。我说:“妈,碗够了。”母亲看了 我一眼,依然弯腰把饺子盛好。对我说:“这是你弟弟的。”“人在北京呢还给他盛饭?”母亲说:“今 天过年嘛。”见母亲略有些伤感,我挪揄道:“妈,您就只疼弟弟一个。中午我见您多拿了一双筷子,也 没在意。原来是为弟弟留的。”妹妹白了我一眼,抢白道:“妈不疼你?去年春节你没回家,从三十到十 五,哪天妈不给你多盛一个碗?”我心中轻轻一动,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眼前那碗上袅袅的热气,仿佛 母亲牵连不断的思念,恍然可见…… 去年春节,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没能回家过年,在电话里给母亲讲了,母亲不信,只是问我:“其他单 位都放假,怎么你们单位没有假期呢?”我向母亲解释:“我在单位上运行,如果我们都放假了,那大家 岂不要黑灯瞎火地过年?”末了,我又逗母亲开心:“妈,您该为您儿子感到自豪才对——我这是舍小家 为大家嘛!”母亲在电话里,良久无语。最后又问我十五能不能回去。我说十五能回。母亲“噢”了一声, 如释重负的样子。然后,又不忘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不要吃凉饭,晚上要盖好被子,有什么事给她打电话…… 仿佛我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那年春节我过得很开心。公司准备了丰盛的三餐,单身汉们聚在一起,整个春 节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而我,竞没有想过母亲在家过得怎样,没有想到母亲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为我默默盛 好的那只碗……听父亲说,去年看春节联欢晚会,当听到那首“常回家看看”时,母亲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父亲问怎么了?她说这首歌象是为她儿子唱的。我的泪忍不住流出了眼眶。 儿行千里母担忧。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吧。幼年时含在口里,捧在手里。长大了,飞走了,又把
父母的心扯成长长的思念。分离时,渴盼相聚:相聚时,又想到分离。父母的心,就这样喜喜悲悲地放在 儿女身上,慢慢老去……当我们懂得父母的心情时,也许,父母已然白发苍苍,奉养孝敬的日子,已然所 剩无几 回到宿州,我带回了那只碗—一用相机拍下的那只令人难以忘怀的碗,我又把它扫描到我的电脑里。 当有了自己的个人主页时,我还要把它放上去:这只普通的碗,默默告诉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常回家看看, 圆一圆父母无尽的思念!
父母的心扯成长长的思念。分离时,渴盼相聚;相聚时,又想到分离。父母的心,就这样喜喜悲悲地放在 儿女身上,慢慢老去……当我们懂得父母的心情时,也许,父母已然白发苍苍,奉养孝敬的日子,已然所 剩无几…… 回到宿州,我带回了那只碗——用相机拍下的那只令人难以忘怀的碗,我又把它扫描到我的电脑里。 当有了自己的个人主页时,我还要把它放上去:这只普通的碗,默默告诉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常回家看看, 圆一圆父母无尽的思念!